華文網

“不挑食”從愛上蔬菜開始

很多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挑食問題,有的孩子不吃肉類、有的孩子不吃有氣味的東西、有的孩子不吃蔬菜。

挑食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導致孩子在身體發育的時候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同時也讓孩子失去了很多感受不同食物的機會。

針對孩子挑食,尤其是不吃蔬菜的問題,我們除了可以在餐桌上費盡心思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外,還可以讓孩子瞭解蔬菜的生長過程。

通過閱讀或動手種植的方式引導孩子觀察蔬菜的生長、成熟過程,

增加對蔬菜的親近感,喚醒孩子心中對生命、對自然的關注和熱情。

《菜園子裡的秘密》

作者:[比]呂克·福庫 安妮·馬松/文 [比]安妮·馬松/圖 翻譯:武娟

來到鄉下爺爺家的麗麗羡慕著去海邊玩的朋友,但因為爺爺的請求,麗麗來到菜園子裡,幫助蔬菜澆水,

卻在無意中發現了菜園子裡的秘密。

“洋蔥辣眼睛,蘿蔔臭烘烘。”麗麗嘟著嘴表達出自己對蔬菜的厭惡,這也是很多孩子對於自己不喜歡的蔬菜最直接的感受。

但從什麼時候開始,麗麗對蔬菜的看法發生了改變呢?

麗麗不小心打碎了種著小豆子的花盆,聽見豆子傳來“嗚嗚……”的哭聲。接著她又聽見了其他蔬菜在七嘴八舌的討論為什麼小豆子會哭泣,麗麗第一次感知到了蔬菜的生命。

麗麗在每天照顧蔬菜的過程中,發現了更多關於蔬菜的秘密,它們期待從一粒小種子,發芽長大,變成一棵受人喜愛的蔬菜。也非常享受自己被人悉心照料的過程。

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瞭解或者參與照料蔬菜等其他植物的生長過程是十分必要的。這個曾經屬於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已經從他們的生活中剝離開來。大多數孩子對食物的瞭解只從擺上餐桌的那一刻開始,

由於缺乏對食物來源的認識,很多孩子對食物的興趣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味覺和偏好,這也是孩子挑食的原因之一。

在日本,政府十分重視對孩子進行“食育”,提高孩子對飲食的關注度。我國也將每年的5月20日定為“中國學生營養日” 把“食育”和德育、智育、體育並提,通過飲食對孩子開展教育。“食育”的目的不僅是促進孩子的健康,還能促進他們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培養他們保持健康的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獨立處事能力、愛的能力等。

種植蔬菜,並且觀察和瞭解它們的生長過程,也是“食育”的一個重要環節。類似這樣的繪本還有《最棒的蔬菜》《蔬菜》《十四隻老鼠種南瓜》等。通過閱讀,讓遠離鄉土的孩子有機會瞭解蔬菜的生長過程,體驗耕作的不易和收穫的喜悅,讓“粒粒皆辛苦”真正走進孩子的意識,幫助孩子克服挑食的毛病。

《最棒的蔬菜》

作者:(韓)金成恩 翻譯:林春穎

《十四隻老鼠種南瓜》

作者:(日)岩村和朗 翻譯:彭懿

培養他們保持健康的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獨立處事能力、愛的能力等。

種植蔬菜,並且觀察和瞭解它們的生長過程,也是“食育”的一個重要環節。類似這樣的繪本還有《最棒的蔬菜》《蔬菜》《十四隻老鼠種南瓜》等。通過閱讀,讓遠離鄉土的孩子有機會瞭解蔬菜的生長過程,體驗耕作的不易和收穫的喜悅,讓“粒粒皆辛苦”真正走進孩子的意識,幫助孩子克服挑食的毛病。

《最棒的蔬菜》

作者:(韓)金成恩 翻譯:林春穎

《十四隻老鼠種南瓜》

作者:(日)岩村和朗 翻譯:彭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