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武漢為什麼是一座“不三不四”的魔性城市?原因是這樣?

重慶和上海爭奪魔都之戰未果,武漢也要加入戰隊。

武漢人以魔性令人聞風喪膽,公車賽過火車、在馬路上邊走邊吃熱乾麵……可是這座城市裡,卻有中國最溫柔美麗的大學。就是這麼矛盾。

安逸的成都、魔幻的重慶、曖昧的東莞……有這麼多“性格”鮮明的二線城市,很難說武漢到底是座怎樣的城。

同樣喝長江水的重慶,碼頭文化孕育出同樣火爆的脾氣,但對重慶多稱“耿直”,對武漢,卻說是精刮。同樣以“小市民”著稱的上海,時時刻刻透著“老克臘”風格的矜持與講究,

而武漢,不憚以糙勁示人。

武漢懶得假裝。

街頭人手一碗熱乾麵/健康居

易中天覺得武漢是個“不好說”的城市:“當年上帝創造武漢三鎮時,如果不是頭腦發昏,便一定是別有用心。因為他為武漢選擇或者說設計了中國最好,

同時也是最壞的地形和地理位置。這種‘最好同時也最壞’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句話:左右逢源,腹背受敵,亦南亦北,不三不四。”

被稱為九省通衢的武漢,南來北往的人穿梭於其間,三教九流,魚龍混雜,造就了它的繁雜和粗鄙,形成了潑辣、大膽和世俗的城市性格。

武漢人就像這裡的天氣一樣隨機播放,晴則久晴,雨則淫雨, 晴天就高溫火爐,陰天就霧霾漫天暴雨就淹水看海,雪天就寒路難行。變化無常,極具張力。

魔性一

罵人技能堪比周星馳,但這只是語氣助詞

對於武漢人來講,罵人只是語氣助詞。路上見媽媽對子女說:“個X子養的”(X代表某罵人詞);說到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會說“個X子養的”。

池莉小說《不談愛情》中,吉玲的姐姐們就是這樣相互稱呼的。

每到這時,吉玲媽就會不緊不慢滿不在乎地提醒一句:“你媽我沒當過X子。”同“個斑馬”一樣,這也是武漢的市罵了,像京劇裡的起勢一樣,有了它才好開腔。



個斑馬是武漢的國罵/胖豬豬胖豬豬

在武漢,你也別指望享受“賓至如歸”的服務了。

久聞武漢服務業的大名,初來乍到,隨便進一家麵館,點單等面。陸陸續續來了客人。

一位客人囑咐老闆娘少放辣椒,老闆娘沒好氣地說:“辣子放就放,不放就不放,麼子叫少放。”他緊接著關照不用加香菜,她氣急敗壞:“你自個搞自個搞。”旁邊一桌遊客,顯然是趕時間,小心翼翼地問:“麻煩您快點,成嗎?”她把勺子往鍋裡一撂:“催催催,催麼子催?閻王趕來了麼?”

陶虹在《生活秀》中飾演老闆娘來雙揚

顧客絡繹不絕,客人每一句話,她都要回嗆一兩句,重點是周圍的客人習以為常,被吼了依舊淡定吃面,只有我和那一桌遊客面面相覷,不敢再造次。

學著做一名“識相”的顧客吧,不然只會受氣。飯館的阿姨的招牌手勢是“甩”,和電影《食神》中,面攤老闆娘莫文蔚“甩”給周星馳的雜碎面手勢有“異曲同工之妙”。

《食神》

魔性二

武漢人估計是適應能力最強的物種

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記的熱乾麵,談炎記的水餃,田恒啟的糊湯米粉,厚生裡的什錦豆腐腦,老謙記的牛肉枯炒豆絲,民生食堂的小小湯圓,五芳齋的麻蓉湯圓,同興裡的油香,順香居的重油燒梅,民眾甜食的汰汁酒,福慶和的牛肉米粉……武漢有“過早”文化,老派的武漢人非得在字型大小上講究,為了吃一口正宗的熱乾麵,寧願渡江去漢口,講究的只是口味。

戶部巷 / 胖豬豬胖豬豬

形式麼,就馬馬虎虎了,一次性碗筷裝著,左手端碗,右手舉箸,在路上邊走邊呼啦呼啦扒面,最好小拇指再勾個焦圈,好,武漢標配齊活了。

武漢還有一景,暮色四合時,住人的房子便空了,紛紛搬出竹床和躺椅。“竹床密密麻麻連成一片,站在大街上一望無際。” 男女老少四仰八叉睡在馬路兩旁,白花花的大腿一片片,外地人看得心驚肉跳,武漢人安之若素,睡得很香。這一勝景,盛夏時節在武漢老街區仍可尋到。

1990年,武漢夏夜的竹床陣/ 謝國安攝

每年的10-12月,秋意正濃,從長江二橋眺望漢口江灘,連綿6公里的蘆葦全部開花了。伴著落日餘暉,金黃的蘆葦令人醉心,但多走幾步,就會看見很多人在江邊洗澡、游泳。

不開口閉口就談情調,自己舒坦了最重要,這是武漢人的生活要義。

魔性三

到夜市,感受武漢的江湖氣

武漢因有“最美大學”坐鎮而吸引千萬遊人前來踏青,清晨的櫻花,秋天的銀杏,以及被稱為“街頭博物館”的黎黃陂路的歐式建築,與這座江湖之氣混合一體。

本地作家方方曾講,上海和武漢都是因商起市之地,其文化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有一份特別的俗氣。上海臨海,洋風吹徹,是一份洋俗,而武漢在內陸深處,靠小商品起家,是一份土俗。

她說,土俗的武漢有很多規則不是學來的,而是小商小販在挑擔子販賣的競爭闖蕩形成,故而會有一種自然的蠻勁,很重的江湖氣。因此,武漢人會少一些規則,會粗魯些,也會豪爽些,會很實在。不在乎外在形式,講江湖義氣,不會裝,甚至也不在乎人家說自己不文明。如果說上海充滿小資氣,武漢則充滿江湖氣。

夜市,是武漢江湖氣的彙聚之地。

最早火的是吉慶街,池莉小說《生活秀》裡的女主人公來雙揚,就在這裡賣鴨脖。然而我更推薦在漢口復興村振興路,無論是小龍蝦,燒烤炸物,鍋仔,雞爪,滷味,都可以在這裡找到。

武漢夜市/ 鳳凰網

武漢小吃向來捨得給料,能把人吃得肚滿腸肥。四到八月的火爐天裡,正好也是小龍蝦最鮮美的時節。晚上熱度稍減,三五好友成群結夥嘬蝦子,曰納涼透氣。武漢有一都市傳說:“在地圖上隨便紮幾下,能戳到八個油燜大蝦攤位。”

向潮汕偷師的砂鍋粥,武漢人直白叫“稀飯”,對這道和胃的小吃武漢也沒忍住往里加上本地顙魚,鹹香酥脆。

武漢大蝦/新浪旅遊

夜市不光是蝦子一條街,也充斥著你在各地能看到的炒麵炒粉大鬍子燒烤。最神奇的是,畫速寫的、美甲的、賣涼鞋的也點綴其間,不時來幾句火沖但無惡意的漢罵,你來我往一場風風火火的嘴仗來給夜市加料。夜市裡,不僅有顧盼生姿的來雙揚,也有發愁生計的李寶莉。

武漢人的日常,就是打嘴仗和“飆車”。武漢就像一碗熱乾麵,樸實無華、毫無修飾,還得趕緊趁熱攪拌麻醬和麵才能吃到最佳的風味。剛開始吃的時候,並不會覺得好吃,只有吃多了才能慢慢嘗到“刀子嘴”裡的“豆腐心”。這正是武漢的“魔性”之處。

陶虹在《生活秀》中飾演老闆娘來雙揚

顧客絡繹不絕,客人每一句話,她都要回嗆一兩句,重點是周圍的客人習以為常,被吼了依舊淡定吃面,只有我和那一桌遊客面面相覷,不敢再造次。

學著做一名“識相”的顧客吧,不然只會受氣。飯館的阿姨的招牌手勢是“甩”,和電影《食神》中,面攤老闆娘莫文蔚“甩”給周星馳的雜碎面手勢有“異曲同工之妙”。

《食神》

魔性二

武漢人估計是適應能力最強的物種

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記的熱乾麵,談炎記的水餃,田恒啟的糊湯米粉,厚生裡的什錦豆腐腦,老謙記的牛肉枯炒豆絲,民生食堂的小小湯圓,五芳齋的麻蓉湯圓,同興裡的油香,順香居的重油燒梅,民眾甜食的汰汁酒,福慶和的牛肉米粉……武漢有“過早”文化,老派的武漢人非得在字型大小上講究,為了吃一口正宗的熱乾麵,寧願渡江去漢口,講究的只是口味。

戶部巷 / 胖豬豬胖豬豬

形式麼,就馬馬虎虎了,一次性碗筷裝著,左手端碗,右手舉箸,在路上邊走邊呼啦呼啦扒面,最好小拇指再勾個焦圈,好,武漢標配齊活了。

武漢還有一景,暮色四合時,住人的房子便空了,紛紛搬出竹床和躺椅。“竹床密密麻麻連成一片,站在大街上一望無際。” 男女老少四仰八叉睡在馬路兩旁,白花花的大腿一片片,外地人看得心驚肉跳,武漢人安之若素,睡得很香。這一勝景,盛夏時節在武漢老街區仍可尋到。

1990年,武漢夏夜的竹床陣/ 謝國安攝

每年的10-12月,秋意正濃,從長江二橋眺望漢口江灘,連綿6公里的蘆葦全部開花了。伴著落日餘暉,金黃的蘆葦令人醉心,但多走幾步,就會看見很多人在江邊洗澡、游泳。

不開口閉口就談情調,自己舒坦了最重要,這是武漢人的生活要義。

魔性三

到夜市,感受武漢的江湖氣

武漢因有“最美大學”坐鎮而吸引千萬遊人前來踏青,清晨的櫻花,秋天的銀杏,以及被稱為“街頭博物館”的黎黃陂路的歐式建築,與這座江湖之氣混合一體。

本地作家方方曾講,上海和武漢都是因商起市之地,其文化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有一份特別的俗氣。上海臨海,洋風吹徹,是一份洋俗,而武漢在內陸深處,靠小商品起家,是一份土俗。

她說,土俗的武漢有很多規則不是學來的,而是小商小販在挑擔子販賣的競爭闖蕩形成,故而會有一種自然的蠻勁,很重的江湖氣。因此,武漢人會少一些規則,會粗魯些,也會豪爽些,會很實在。不在乎外在形式,講江湖義氣,不會裝,甚至也不在乎人家說自己不文明。如果說上海充滿小資氣,武漢則充滿江湖氣。

夜市,是武漢江湖氣的彙聚之地。

最早火的是吉慶街,池莉小說《生活秀》裡的女主人公來雙揚,就在這裡賣鴨脖。然而我更推薦在漢口復興村振興路,無論是小龍蝦,燒烤炸物,鍋仔,雞爪,滷味,都可以在這裡找到。

武漢夜市/ 鳳凰網

武漢小吃向來捨得給料,能把人吃得肚滿腸肥。四到八月的火爐天裡,正好也是小龍蝦最鮮美的時節。晚上熱度稍減,三五好友成群結夥嘬蝦子,曰納涼透氣。武漢有一都市傳說:“在地圖上隨便紮幾下,能戳到八個油燜大蝦攤位。”

向潮汕偷師的砂鍋粥,武漢人直白叫“稀飯”,對這道和胃的小吃武漢也沒忍住往里加上本地顙魚,鹹香酥脆。

武漢大蝦/新浪旅遊

夜市不光是蝦子一條街,也充斥著你在各地能看到的炒麵炒粉大鬍子燒烤。最神奇的是,畫速寫的、美甲的、賣涼鞋的也點綴其間,不時來幾句火沖但無惡意的漢罵,你來我往一場風風火火的嘴仗來給夜市加料。夜市裡,不僅有顧盼生姿的來雙揚,也有發愁生計的李寶莉。

武漢人的日常,就是打嘴仗和“飆車”。武漢就像一碗熱乾麵,樸實無華、毫無修飾,還得趕緊趁熱攪拌麻醬和麵才能吃到最佳的風味。剛開始吃的時候,並不會覺得好吃,只有吃多了才能慢慢嘗到“刀子嘴”裡的“豆腐心”。這正是武漢的“魔性”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