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是三國時期最成功的教育家,值得中國所有家長們學習(原創)

對於中國人來說,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家庭教育一直佔據著最重要的位置,尤其對中國的傳統家庭而言,是如此的,一方面是一個人接受教育時間最早的地方,即啟蒙教育,一方面是一個人接受教育時間最長的地方。

尤其在古代漫長的歷史中,因為公共教育資源有限,不像現在有那麼多的學校,那時候的私立教育方式最常見的就是私塾,以及條件好的話,可以請先生到家裡來上課。但這些教育成效還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父母及其他家人對於一個人的教育起到的作用就成最重要的了。縱觀歷史長河,每一個成功的人背後基本上都有一個堪稱教育家的父母。
比如人人皆知的孟母,比如三國時期的劉備母親。然而不管是孟母還是劉備母親,都只是培養出了一個傑出的兒子,但是有一個人,他不僅自己本身能力超群、才華橫溢,而且他還是一個偉大的父親,堪稱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幾乎將自己的兒子們都培養成了各自領域的翹楚之才,不僅紅極一時,而且在中國整個的歷史中都熠熠生輝。

這個人就是曹孟德。

他是三國時期偉大的詩人、軍事家、政治家。但在筆者看來,他還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筆者總結:生子當如孫仲謀,為父應如曹孟德。

曹孟德的子女都非常出眾。人盡皆知的,比如曹魏政權第一位皇帝魏文帝曹丕,其人不僅是政治家,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寫出文論文章的人。

又比如才高八斗的曹植,被譽為魏晉時期最有才華的超級大才子。再比如勇冠三軍、征戰匈奴的曹彰,在曹魏的創業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再比如幼年早夭的曹沖,聰穎過人,歷史上有名的曹沖稱象的故事的主角就是他。

對此,我們不禁要問,曹孟德是如何培養孩子的,為什麼他的兒子們個個都如此傑出,令人嫉妒。

為此,筆者憑藉簡陋史料,做了一個簡單的分析,曹孟德是如何教育他的孩子們的,現總結如下,分享給各位,如有不能苟同之處,請探討、補充。

第一:曹孟德以身作則,

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萬千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萬千家長從來都是站在一個家長,甚至帶著暴力傾向的角度命令自己的孩子要怎麼做怎麼做,要求孩子們好好學習,認真讀書,而實現的卻是家長們自己甚至都沒有努力也沒有實現的夢想。這一點非常可怕,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中國的家長們基本都是反其道而行之。自己沒有當成老闆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們將來有出息,做個老闆,或者高官,並感到這是一種榮耀。更有甚者,自己嫁人不幸,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嫁個大富大貴之家。等等如是觀念充斥在中國的千家萬戶。

作為父母的,從來沒有反思過,或極少反思。比如當自己在要求孩子們學習時,自己卻在看電視或幹別的娛樂。如果作為父母,能在要求孩子的同時,自己也盡力陪伴孩子,做出一個表率和榜樣,那麼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效果肯定會不一樣的。

曹孟德就是這樣一位父親,他幹完公務之後,在家裡常常是手不釋卷,不僅自己熟讀各家典籍,更是結合自己戰爭經驗和思考,撰寫兵書《孟德新書》。當然,其詩詞就不必說了,在這方面,他也是一代大師。

在這樣一個家庭氛圍中,作為曹孟德的兒子們怎麼能不自我努力,奮發向上呢?所以,一個良好優質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們的教育是多麼重要。

第二:曹孟德對於自己的孩子們,能夠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有了良好的家庭氛圍,等於成功了一半。但是大千世界,人各不同。雖然曹孟德愛學習,愛讀書,愛寫詩,但是不一定他的孩子們都喜歡這些。所以就要根據沒個孩子不同的特性,來進行引導,讓他們往自己有利的方面發展。曹孟德的四個兒子,就有一個偏偏不喜歡讀書的。這就是曹彰,一次,曹孟德問曹彰,說彰兒,你的理想是什麼?曹彰說,我的理想是當一名將軍馳騁疆場建功立業。若是換做一般父母,如果孩子的理想和自己的期望不同,即便不發脾氣,大概也有教育一番。但曹孟德不同,反而支持曹彰的理想,其次才指點說當大將軍也要有智謀,需要多學習和總結。曹彰才在父親的引導下,認真學習兵法。

再比如,曹丕,曹丕詩歌不如曹植,曹孟德就指導他做政務,學習政治管理、處理政治事務,後來曹丕成了一代帝王。

再比如曹植,曹植天生好文采,曹孟德很喜歡,自己也作詩,以此激發曹植寫出更好的詩歌。

其實教育說白了,就是兩個詞,八個字:以身作則,因材施教。

曹孟德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所以他的孩子們一個賽一個的傑出。

無論是政治、文學、軍事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他們父子精彩的一頁。

這不是偶然的,我們應該從曹孟德的家庭教育中總結經驗,或許有的仍然實用於我們今天。

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們將來有出息,做個老闆,或者高官,並感到這是一種榮耀。更有甚者,自己嫁人不幸,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嫁個大富大貴之家。等等如是觀念充斥在中國的千家萬戶。

作為父母的,從來沒有反思過,或極少反思。比如當自己在要求孩子們學習時,自己卻在看電視或幹別的娛樂。如果作為父母,能在要求孩子的同時,自己也盡力陪伴孩子,做出一個表率和榜樣,那麼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效果肯定會不一樣的。

曹孟德就是這樣一位父親,他幹完公務之後,在家裡常常是手不釋卷,不僅自己熟讀各家典籍,更是結合自己戰爭經驗和思考,撰寫兵書《孟德新書》。當然,其詩詞就不必說了,在這方面,他也是一代大師。

在這樣一個家庭氛圍中,作為曹孟德的兒子們怎麼能不自我努力,奮發向上呢?所以,一個良好優質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們的教育是多麼重要。

第二:曹孟德對於自己的孩子們,能夠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有了良好的家庭氛圍,等於成功了一半。但是大千世界,人各不同。雖然曹孟德愛學習,愛讀書,愛寫詩,但是不一定他的孩子們都喜歡這些。所以就要根據沒個孩子不同的特性,來進行引導,讓他們往自己有利的方面發展。曹孟德的四個兒子,就有一個偏偏不喜歡讀書的。這就是曹彰,一次,曹孟德問曹彰,說彰兒,你的理想是什麼?曹彰說,我的理想是當一名將軍馳騁疆場建功立業。若是換做一般父母,如果孩子的理想和自己的期望不同,即便不發脾氣,大概也有教育一番。但曹孟德不同,反而支持曹彰的理想,其次才指點說當大將軍也要有智謀,需要多學習和總結。曹彰才在父親的引導下,認真學習兵法。

再比如,曹丕,曹丕詩歌不如曹植,曹孟德就指導他做政務,學習政治管理、處理政治事務,後來曹丕成了一代帝王。

再比如曹植,曹植天生好文采,曹孟德很喜歡,自己也作詩,以此激發曹植寫出更好的詩歌。

其實教育說白了,就是兩個詞,八個字:以身作則,因材施教。

曹孟德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所以他的孩子們一個賽一個的傑出。

無論是政治、文學、軍事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他們父子精彩的一頁。

這不是偶然的,我們應該從曹孟德的家庭教育中總結經驗,或許有的仍然實用於我們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