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糖尿病人不能吃米飯?沒想到,一碗飯的學問這麼多

作者:葉婷 範志紅

為了控制體重,控制痘痘,要吃低血糖反應的三餐,還能不能吃米飯呢?很多人都在為此煩惱。

米飯的確是高血糖指數(GI)的食物,書上都是這麼寫的。不過,並不是所有米飯的血糖反應都一樣高。

在吃米飯的時候,也可以通過一些技巧,既能吃到大米飯,又能適度控制餐後血糖。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大米飯,GI值才能低一些呢?

其實,米飯的血糖反應到底有多高,和大米的品種、加工、烹調方法等細節都有密切的關係(Kaur et al, 2015)。這裡就給大家做個梳理,只要做得合理,糖尿病人也是可以適當吃米飯的。

首先,大米的品種不同,血糖反應有差異。

選擇大米顆粒細長的秈米(如泰國香米、印度米、南方秈米類型),血糖指數會低一些。這主要是因為粳稻和秈稻品種的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比例不同。

短圓的粳米(如東北稻花香、天津小站米、日本越光米之類),質地更粘些,中國人最愛吃,而它們的血糖指數就高一些。

粘性的糯米(它們是粽子、湯圓、打糕、糍粑之類的原料)則更高一些,甚至超過白糖。

一般來說,米粒的外觀上看更為細長,直鏈澱粉含量越高,則GI值越低。直鏈澱粉含量高所需的糊化溫度高,同時直鏈澱粉還可與脂肪形成複合物,降低消化吸收率。直鏈澱粉高的大米,在口感上表現為比較「散」,粘性小,質地略耐嚼,而且冷後容易變硬回生。

比如說孟加拉大米(Bangladeshi white rice)直鏈澱粉含量約為27%,

GI值為37;印度香米(White basmati rice)直鏈澱粉含量20-25%,GI值為50-58;東北大米的GI值則高達83(中國食物成分表第二版)。

國內有研究比較了10種不同的稻米的體外類比消化速度,並做了血糖反應預測,發現我國南方的秈米GI預測值低於北方的粳米,粳米又低於糯米。在糯米當中,長粒的糯米(秈糯米)又高於短粒的糯米(粳糯米)(王淑穎等,2012)。日常所吃的糯米食物血糖反應都特別高,比如糯米飯的GI值高達106。在一定程度上,

是由於它的直鏈澱粉含量低於1%。

其次,烹調時間和加水量影響也不小。

選擇了相對低GI值的大米品種後,並不意味著烹飪後的大米飯就一定有低的GI值,畢竟人們不可能直接吃生米,烹飪條件影響很大。一般來說,煮飯時間越長,GI值越高。比如說大米煮5分鐘GI值僅為58,但煮了15分鐘後GI值就躍升到了83,一下從中等GI值食物變成了高GI值食物。

煮米飯時加水的操作也有影響,一般來說,

同樣的大米數量,加水越多則煮出的飯越軟,GI值越高。同樣的加水量,先浸泡幾個小時之後再煮,和不泡米直接煮飯相比,泡米之後煮出來的米飯GI值顯著高於未浸泡的。

第三,烹調方式也影響到米飯的血糖反應。

同樣加水量時,蒸米飯的GI值高於煮米飯和燉米飯(Steaming also gave a larger PPG response than boiling and simmering)。當然也可以理解,若按同樣烹調時間、同樣加水量來比較的話,用壓力鍋煮的飯,比用普通電鍋煮的飯血糖反應會更高。

還有研究討論了添加油脂對米飯血糖反應的影響。結果發現,先把米飯做好再做成炒飯的時候,血糖反應預測值略有下降,這是因為形成了澱粉-脂肪複合物而降低了消化速度。如果把油脂加入米飯中,或者先用油炒米,再煮熟,血糖反應預測值變化並不大(Kaur B,2015)。

第四,大米加工工藝會影響米飯的血糖反應。

稻米去殼之後叫做糙米,這時它的顏色是淡褐色,常常帶點綠色。有色品種的糙米可以是紅色、紫色、黑色、綠色的。普通糙米經過精磨和拋光之後,變得又白又亮,就是我們日常吃的精白米了。

有多項研究發現,如果把白米飯換成糙米飯或加入雜糧一起煮的飯,能降低患II型糖尿病的風險。所以,很多營養學家提倡吃糙米,日本也推薦用一半白米和一半糙米混合起來煮米飯。

那麼,如果不吃糙米,吃去掉米糠的米,是否存在一種精製既可以降低GI值又能提高營養素含量呢?還真有這種讓其它大米羡慕嫉妒恨的東西——蒸谷米。

蒸谷米是以稻穀為原料,經清理、浸泡、蒸煮、乾燥等水熱處理後,再按常規稻穀碾米加工方法生產的大米製品。先對稻米進行帶殼蒸煮,在這個過程中,稻殼及糊粉層中的維生素、無機鹽類等水溶性營養物質向內擴散到胚乳中,大米內部的營養素含量就上升了。這樣,再碾掉米糠時,營養素損失就小多了。而且國外研究早就確認,蒸谷米的GI值比普通精白米低一些。

然而,雖然糧食加工業為了健康而推出蒸谷米,很多人嫌棄它的顏色發黃,覺得口感不夠軟,市場反應不佳。(我經常歎息,由於消費者缺乏相關知識,營養價值高的食品往往賣不出去,不健康的東西倒是賣得很好……然後還抱怨企業不給生產健康的產品……)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在網店找找這類產品,買一小份嘗試一下,蒸谷米至少比糙米好煮多了。如果可以接受的話,用它來替代精白大米,對健康是有益的。

很多人會問:我直接用糙米煮飯,不就能把血糖反應控制好麼?

有研究證明,吃糙米飯對預防包括糖尿病在內的慢性疾病有利(Zhang G, 2010)。的確,糙米飯確實GI值會比白米飯低一些。比如說,同樣是長粒的秈米,若以精白秈米飯的GI值為100來比較,那麼長粒秈糯米飯(也是精白米)是112,長粒的黑秈米(屬於黑色的糙米)則是92(王淑穎,2013)。

不過,烹飪方式對最終大米飯影響非常之大,尤其值得重視。比如說我們通常認為糙米的GI值低於大米,但我們實驗室及其它相關研究都發現一些烹飪方式會升高糙米GI值,甚至讓它和精白大米幾乎相當。

畢竟多數人吃慣了精白細軟的白米飯,對於外面有個硬皮的糙米相當不滿。為了改善口感,就要把它做得軟點順口點。於是,先經過幾個小時浸泡,再小火慢煮,或者壓力鍋蒸煮,讓它充分軟爛,這樣口感上就好吃多了。不過,伴隨著這種柔軟好吃,糙米的血糖反應也會明顯上升。

有臺灣研究證明,糙米飯的血糖反應可以高達82,和白米飯幾乎相當(白米煮之前是不用泡的)。研究者表示,之所以測出82的高水準,可能是因為糙米在烹調之前浸泡了一夜再煮,煮的時候就會比較容易軟爛,餐後血糖反應就會高一些(Lin MA,2010)。

第五,降溫和冷藏降低米飯的血糖反應

煮飯後冷卻,放一段時間,也會提高抗性澱粉含量,感官上會讓米飯嚼起來更硬,但只有秈米冷藏之後能引起消化速度的明顯差異,粳米的變化較小,糯米則沒有這種效果(王璐,2010)。如果想得到這種效果,可以將米飯放入冷藏室,這樣回生變硬的速度最快。

我認為,在前面所說的臺灣研究中,讓糙米飯血糖反應升高的原因還有一個,在這項實驗中,糙米飯是剛煮出來趁熱吃的。日本人吃米飯往往是做成飯團、飯卷,是涼著吃,而涼著吃的時候,米飯有一定程度的回生反應,和剛煮出來的新鮮狀態相比,餐後血糖反應也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所以,吃在冰箱裡放一夜的冷米飯,對控制血糖反應有一定效果。只是,吃涼飯畢竟不那麼好吃,而且對於消化不良者來說,就有點增加胃腸負擔了。

當然,即便提前浸泡後煮糙米飯的GI值看起來比較高,它仍然比白米飯值得吃,因為其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要高2-3倍。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增加營養素也有利於控制病情。再說,把糙米略放涼一點再吃,讓它有點「嚼勁」,它的血糖反應就會下降。

總之,要想吃到GI值比較低的米飯,就要選擇GI低一些的品種(比如質地略硬的長粒米),或者蒸谷米,千萬不要選擇糯米。在能煮熟的前提下,選擇偏短的烹飪時間,偏少的加水量,不要長時間地提前浸泡,以降低米飯的GI值。這樣就多少有點彈牙的咀嚼感(多少都會犧牲一些那種黏黏軟軟的口感了……)

考慮到米飯不加油也不加鹽,熱量值不算太高。它的餐後血糖峰值雖然高,但後期的血糖水準比較穩定,和麵包、饅頭之類相比,較不容易出現餐前低血糖情況,所以它並不是減肥者和糖尿病人百分之百要戒掉的食物,但降低白米飯的比例是必須的。

比如說,早餐主食吃燕麥粥,午餐主食吃白米飯,晚餐主食吃雜糧豆粥,至少讓家人可以有一餐吃得比較愉快,他們的情緒也就能夠得到滿足。

如果能選擇高直鏈澱粉含量的大米品種或者蒸谷米,減少浸泡時間,略減加水量,再配合豐富的蔬菜和蛋白質菜肴,人們可以繼續享受每天一餐大米飯的陪伴,同時兼顧血糖控制和預防肥胖的目標。

還有研究討論了添加油脂對米飯血糖反應的影響。結果發現,先把米飯做好再做成炒飯的時候,血糖反應預測值略有下降,這是因為形成了澱粉-脂肪複合物而降低了消化速度。如果把油脂加入米飯中,或者先用油炒米,再煮熟,血糖反應預測值變化並不大(Kaur B,2015)。

第四,大米加工工藝會影響米飯的血糖反應。

稻米去殼之後叫做糙米,這時它的顏色是淡褐色,常常帶點綠色。有色品種的糙米可以是紅色、紫色、黑色、綠色的。普通糙米經過精磨和拋光之後,變得又白又亮,就是我們日常吃的精白米了。

有多項研究發現,如果把白米飯換成糙米飯或加入雜糧一起煮的飯,能降低患II型糖尿病的風險。所以,很多營養學家提倡吃糙米,日本也推薦用一半白米和一半糙米混合起來煮米飯。

那麼,如果不吃糙米,吃去掉米糠的米,是否存在一種精製既可以降低GI值又能提高營養素含量呢?還真有這種讓其它大米羡慕嫉妒恨的東西——蒸谷米。

蒸谷米是以稻穀為原料,經清理、浸泡、蒸煮、乾燥等水熱處理後,再按常規稻穀碾米加工方法生產的大米製品。先對稻米進行帶殼蒸煮,在這個過程中,稻殼及糊粉層中的維生素、無機鹽類等水溶性營養物質向內擴散到胚乳中,大米內部的營養素含量就上升了。這樣,再碾掉米糠時,營養素損失就小多了。而且國外研究早就確認,蒸谷米的GI值比普通精白米低一些。

然而,雖然糧食加工業為了健康而推出蒸谷米,很多人嫌棄它的顏色發黃,覺得口感不夠軟,市場反應不佳。(我經常歎息,由於消費者缺乏相關知識,營養價值高的食品往往賣不出去,不健康的東西倒是賣得很好……然後還抱怨企業不給生產健康的產品……)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在網店找找這類產品,買一小份嘗試一下,蒸谷米至少比糙米好煮多了。如果可以接受的話,用它來替代精白大米,對健康是有益的。

很多人會問:我直接用糙米煮飯,不就能把血糖反應控制好麼?

有研究證明,吃糙米飯對預防包括糖尿病在內的慢性疾病有利(Zhang G, 2010)。的確,糙米飯確實GI值會比白米飯低一些。比如說,同樣是長粒的秈米,若以精白秈米飯的GI值為100來比較,那麼長粒秈糯米飯(也是精白米)是112,長粒的黑秈米(屬於黑色的糙米)則是92(王淑穎,2013)。

不過,烹飪方式對最終大米飯影響非常之大,尤其值得重視。比如說我們通常認為糙米的GI值低於大米,但我們實驗室及其它相關研究都發現一些烹飪方式會升高糙米GI值,甚至讓它和精白大米幾乎相當。

畢竟多數人吃慣了精白細軟的白米飯,對於外面有個硬皮的糙米相當不滿。為了改善口感,就要把它做得軟點順口點。於是,先經過幾個小時浸泡,再小火慢煮,或者壓力鍋蒸煮,讓它充分軟爛,這樣口感上就好吃多了。不過,伴隨著這種柔軟好吃,糙米的血糖反應也會明顯上升。

有臺灣研究證明,糙米飯的血糖反應可以高達82,和白米飯幾乎相當(白米煮之前是不用泡的)。研究者表示,之所以測出82的高水準,可能是因為糙米在烹調之前浸泡了一夜再煮,煮的時候就會比較容易軟爛,餐後血糖反應就會高一些(Lin MA,2010)。

第五,降溫和冷藏降低米飯的血糖反應

煮飯後冷卻,放一段時間,也會提高抗性澱粉含量,感官上會讓米飯嚼起來更硬,但只有秈米冷藏之後能引起消化速度的明顯差異,粳米的變化較小,糯米則沒有這種效果(王璐,2010)。如果想得到這種效果,可以將米飯放入冷藏室,這樣回生變硬的速度最快。

我認為,在前面所說的臺灣研究中,讓糙米飯血糖反應升高的原因還有一個,在這項實驗中,糙米飯是剛煮出來趁熱吃的。日本人吃米飯往往是做成飯團、飯卷,是涼著吃,而涼著吃的時候,米飯有一定程度的回生反應,和剛煮出來的新鮮狀態相比,餐後血糖反應也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所以,吃在冰箱裡放一夜的冷米飯,對控制血糖反應有一定效果。只是,吃涼飯畢竟不那麼好吃,而且對於消化不良者來說,就有點增加胃腸負擔了。

當然,即便提前浸泡後煮糙米飯的GI值看起來比較高,它仍然比白米飯值得吃,因為其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要高2-3倍。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增加營養素也有利於控制病情。再說,把糙米略放涼一點再吃,讓它有點「嚼勁」,它的血糖反應就會下降。

總之,要想吃到GI值比較低的米飯,就要選擇GI低一些的品種(比如質地略硬的長粒米),或者蒸谷米,千萬不要選擇糯米。在能煮熟的前提下,選擇偏短的烹飪時間,偏少的加水量,不要長時間地提前浸泡,以降低米飯的GI值。這樣就多少有點彈牙的咀嚼感(多少都會犧牲一些那種黏黏軟軟的口感了……)

考慮到米飯不加油也不加鹽,熱量值不算太高。它的餐後血糖峰值雖然高,但後期的血糖水準比較穩定,和麵包、饅頭之類相比,較不容易出現餐前低血糖情況,所以它並不是減肥者和糖尿病人百分之百要戒掉的食物,但降低白米飯的比例是必須的。

比如說,早餐主食吃燕麥粥,午餐主食吃白米飯,晚餐主食吃雜糧豆粥,至少讓家人可以有一餐吃得比較愉快,他們的情緒也就能夠得到滿足。

如果能選擇高直鏈澱粉含量的大米品種或者蒸谷米,減少浸泡時間,略減加水量,再配合豐富的蔬菜和蛋白質菜肴,人們可以繼續享受每天一餐大米飯的陪伴,同時兼顧血糖控制和預防肥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