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第六屆中國·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開幕 繡娘銀匠 致富全憑一手絕活

龍永花帶著繡娘們一起繡花。

11月17日,2017中國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博覽會暨第六屆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舉辦前及舉辦期間,

龍永花和她的姐妹們成功簽下了142.25萬元的大單。

龍永花發展好了,但她始終沒有忘記兒時的夥伴及更多技術精湛的繡娘,千方百計吸引她們到自己的企業上班。

到目前,龍永花的企業吸收了200多名繡娘,她們做工務農兩不誤,每月純收入可達2000至3000元左右。

銀匠楊平生在博覽會現場打造銀手鐲。

銅鼓手鐲和項鍊。

銀匠楊平生:抱團發展帶來新的希望

楊平生1975年7月出生,黃平縣翁坪鄉人,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傳承人,高級工藝師,主要作品有《銅鼓銀飾》系列等。

楊平生的父親楊垢九是當地有名的木匠,長年活動於凱裡爐山、灣水一帶。雖是木匠,但他從小就跟著老輩們學銀飾製作技術,所以功夫也十分了得。

上世紀80年代,由於楊平生家裡兄妹多,木匠行難以維持生計,楊父轉型搞銀飾鍛造。幾年間成了遠近聞名的銀匠。

楊平生10歲時開始隨父學藝,幾年功夫,收穫不少。但是由於家貧,他初中畢業後便外出打工,

銀飾鍛造技藝,也暫時封存。

打工期間,楊平生感覺難得出頭,最後決定返回家鄉,子承父業做銀匠。父親楊垢九看到後繼有人,十分高興,還特意給他置辦了一套工具。

剛開始,楊平生靠走村串戶“打遊擊”的方式攬活,三年時間,有了些積蓄,便在凱裡找了一家門面,定點承接銀飾加工、維護保養等活計,銀飾鍛造生涯由此走上正軌。

在楊平生的鍛造生涯中,一位遠方來的客人無意中“點化”了他,

讓他的生意走上了高速。

那是2001年的一天,一位操浙江口音的女子走進了楊平生的店鋪,一眼就相中了一對耳墜。出人意料的是她坦言不想買下,因為耳墜體積較大,分量也不輕,戴起來很不方便,即便是喜歡,也只能望而卻步。

在接下來的交流中,楊平生靈機一動,將這款耳墜改成吊墜,女子對這樣的改裝很滿意,掏錢買了一隻。

在苗族文化中,這只耳墜並不平凡,

其原型是一面銅鼓。相傳,苗族遷徙到南方後又遇戰亂,敵軍佔領城池後屠城慶功。苗族一長者聽聞此事,手持銅鼓,一邊敲打一邊帶著苗族人吟唱,敵人聽到銅鼓和鏗鏘渾厚的歌聲,似殺聲震天,便放棄了屠城的想法。

後來,苗族婦女則將銅鼓做成耳墜,以此紀念先祖。

浙江客人的點化讓楊平生大受啟發,他隨即對銅鼓耳墜進行了改造,並把改造後的耳墜運用到手鐲、吊墜等銀飾中。

產品上市後,很快走入了凱裡多家店鋪,倍受遊客青睞,尤其是外省遊客。目前,楊平生的創意在凱裡的各家銀飾店裡均還能買到。

個人成功後,2016年,楊平生帶著50餘名“草根銀匠”開起了公司,報團發展,並在凱裡民族風情園建起了純手工銀飾加工車間。

就在當年,公司實現了近500萬元的產值,這比楊平生單幹超出了許多倍。“這證明我們的抱團發展思路是正確的!”楊平生說。

相關連結

中國(貴州)國際民間工藝品博覽會暨中國·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自2012年開辦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了五屆。它通過民間工藝品及銀飾、刺繡工藝品的彙集展覽,搭建了一個為中外民族民間工藝品從業者集設計、創新、研發、交易和推廣於一體的平臺,有力促進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在前五屆博覽會的強力拉動下,越來越多的繡娘銀匠被帶動到銀飾刺繡文化產業發展的隊伍中來,僅凱裡市目前便有繡娘10000余人、銀匠4000余人,他們用勤勞的雙手走上了致富之路,也為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做出了貢獻。

產品上市後,很快走入了凱裡多家店鋪,倍受遊客青睞,尤其是外省遊客。目前,楊平生的創意在凱裡的各家銀飾店裡均還能買到。

個人成功後,2016年,楊平生帶著50餘名“草根銀匠”開起了公司,報團發展,並在凱裡民族風情園建起了純手工銀飾加工車間。

就在當年,公司實現了近500萬元的產值,這比楊平生單幹超出了許多倍。“這證明我們的抱團發展思路是正確的!”楊平生說。

相關連結

中國(貴州)國際民間工藝品博覽會暨中國·凱裡銀飾刺繡博覽會自2012年開辦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了五屆。它通過民間工藝品及銀飾、刺繡工藝品的彙集展覽,搭建了一個為中外民族民間工藝品從業者集設計、創新、研發、交易和推廣於一體的平臺,有力促進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在前五屆博覽會的強力拉動下,越來越多的繡娘銀匠被帶動到銀飾刺繡文化產業發展的隊伍中來,僅凱裡市目前便有繡娘10000余人、銀匠4000余人,他們用勤勞的雙手走上了致富之路,也為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