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農產品滯銷真的是因為供大於求嗎?非也,真正的原因在這裡!

2016年各大媒體關於農產品滯銷的例子經常見之報端,廣西北流,荔枝豐收,卻爛在枝頭無人問津。甘肅榆中,成熟的杏子爛在地頭。陝西周至,油桃滯銷,不稱斤按筐賣,40斤賣5元……


小編作為一個真正從農村走出來的人,每當看到大量的特色農產品賣不出去,滯銷、爛市,我的心裡面就會隱隱作痛。因為,我能深切地體會到,對於一位農民而言,經歷過這樣一次傷害,意味著什麼——不僅僅“播下的是希望,收穫的是失望”,還有一個家庭的一蹶不振,

乃至於由此對政府的“怨恨、不信任”。

“豐收煩惱”“增產不增收”……也許很多人包括一些媒體在內,對這種現象早已見怪不怪,因為近年來在三農領域發生了太多這樣的事情,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擦亮眼睛,仔細觀察,有這樣兩個現象值得關注:

一是某地出現農產品滯銷,只要有影響的媒體關注,資訊一旦傳播出去,很快就會解決問題;二是某水果在南方滯銷,北方常有人感歎“這麼好的水果,我咋買不到?”或者“我們這兒怎麼這麼貴?”

很多人對出現滯銷,直觀、武斷地下結論——供大於求。真是這樣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怎麼會出現,只要媒體關注,消息傳出去,就會很快化解滯銷矛盾?怎麼會出現,這邊便宜到沒人要,

那邊有人想買買不到?這充分說明所謂的“供大於求”,僅僅只是區域性的供大於求,小範圍的供大於求,或者是在某些人眼中的供大於求,僅就國內而言,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根本沒有挖掘出來。

瑞士紅肉蘋果種苗 紅色之愛119-06鮮食系列 【10株起郵】 ¥15 購買

眾所周知,造成農產品賣難的因素很多,除了品質外,比如品種單一問題,廣西北流的荔枝滯銷,是因為大部分是“六月紅”,一到成熟期“一窩蜂上市”,

採摘期最長為10天,過後就自然腐爛。再比如銷路單一,周至油桃主要靠小販上門收購。榆中的杏子主要靠賣給學生,學生一放假傻眼了。佛山的火龍果也就靠一個老闆。我們試想,“去年賣給誰,今年還賣給誰”的單一銷售管道,只要一條路一斷,一下子“憋”死了。

再加上很多人完全是盲目跟風,對市場判斷不准,看到別人今年掙錢了,不管三七二十一跟著走,結果等到收穫的時候,

由於銷路沒打開,產量上去了卻還是賠了本。近年來,很多地方出現的“政府讓種啥,農民就賠啥”“好心不領情”的傷農事件,就是因為這方面原因。

但這些都不是主要矛盾,在互聯網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日益交融的今天,“資訊不對稱”才是產生農產品“滯銷、賣難、買貴”怪圈的根源。因為品質的問題,現在好品種比比皆是,但是資訊不暢問題就不是那麼好解決的。正是因為資訊不對稱,市場沒打開,才會造成所謂的“供大於求”假像;正是因為資訊不對稱,銷售管道單一,才會導致“一條路走不通就無路可走”現實;正是因為資訊不對稱,才會導致“一邊價格奇便宜,一邊想買買不到”怪像;正是因為資訊不對稱,才會出現只要資訊傳播出去,很快就會化解“賣難”問題;正是因為資訊不對稱,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低。

要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那就是農業資訊化。提起農業資訊化,尤其是農產品銷售資訊化問題,很多人一點都不陌生。近年來中央出臺的多個“一號檔”多次提到農業資訊化問題,近年來,農業、商務、質檢、工商、交通等部門下了大力氣抓農產品流通,取得成效有目共睹,但是對現代農業不發達,依然主要靠分散經營的中國農業而言,資訊化這步棋依然步履維艱。

沂蒙霜紅桃 極晚熟品種桃,2015年第二十二屆中國楊淩農高會獲後稷獎 ¥15 購買

有專業人士認為,農業資訊化不是口號,要有載體,最基礎的載體就是互聯網。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國家互聯網資訊辦公室相關人員說:“現在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還不到50%,我的夢想就是讓還不是線民的7億人早日用上互聯網,因為他們更需要互聯網來獲取資訊脫貧致富”。

日前,國務院印發了《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互聯網+現代農業”在內的11項重點行動。除了本身“互聯網+農業”外,“互聯網+電子商務”“互聯網+高效物流”“互聯網+便捷交通”這些,都與農業資訊化有關。在火龍果滯銷的種植場附近,另一家火龍果種植場卻是一派生意興隆的景象,原因就在於“我們做了電商,火龍果銷售到北京、上海等全國各地。”種植基地何老闆說。

對於歷史欠帳多、基礎薄弱的中國農業資訊化而言,無論是果農,還是銷售商,要從內心深處認識到世易時移,在資訊化幾乎無所不能的今天,要徹底改變以往那種“跟著感覺走”“靠天吃飯”“靠小販流通”“靠傳統批發”“靠政府緊急成立的‘西瓜辦’‘香蕉辦’”等臨時救急的觀念,要真正認識到資訊化,尤其是互聯網對農業資訊化的重要作用,酒香也要會吆喝,再好的品質,再怎麼深加工,賣不出去,也只能是100+1=0。


如果有朋友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留言評論,小編一定一一回復,如果覺著有價值就請點個贊吧!你的每一次評論都可以讓更多的人瞭解這些知識和道理!避免重蹈覆轍!

因為品質的問題,現在好品種比比皆是,但是資訊不暢問題就不是那麼好解決的。正是因為資訊不對稱,市場沒打開,才會造成所謂的“供大於求”假像;正是因為資訊不對稱,銷售管道單一,才會導致“一條路走不通就無路可走”現實;正是因為資訊不對稱,才會導致“一邊價格奇便宜,一邊想買買不到”怪像;正是因為資訊不對稱,才會出現只要資訊傳播出去,很快就會化解“賣難”問題;正是因為資訊不對稱,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低。

要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那就是農業資訊化。提起農業資訊化,尤其是農產品銷售資訊化問題,很多人一點都不陌生。近年來中央出臺的多個“一號檔”多次提到農業資訊化問題,近年來,農業、商務、質檢、工商、交通等部門下了大力氣抓農產品流通,取得成效有目共睹,但是對現代農業不發達,依然主要靠分散經營的中國農業而言,資訊化這步棋依然步履維艱。

沂蒙霜紅桃 極晚熟品種桃,2015年第二十二屆中國楊淩農高會獲後稷獎 ¥15 購買

有專業人士認為,農業資訊化不是口號,要有載體,最基礎的載體就是互聯網。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國家互聯網資訊辦公室相關人員說:“現在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還不到50%,我的夢想就是讓還不是線民的7億人早日用上互聯網,因為他們更需要互聯網來獲取資訊脫貧致富”。

日前,國務院印發了《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互聯網+現代農業”在內的11項重點行動。除了本身“互聯網+農業”外,“互聯網+電子商務”“互聯網+高效物流”“互聯網+便捷交通”這些,都與農業資訊化有關。在火龍果滯銷的種植場附近,另一家火龍果種植場卻是一派生意興隆的景象,原因就在於“我們做了電商,火龍果銷售到北京、上海等全國各地。”種植基地何老闆說。

對於歷史欠帳多、基礎薄弱的中國農業資訊化而言,無論是果農,還是銷售商,要從內心深處認識到世易時移,在資訊化幾乎無所不能的今天,要徹底改變以往那種“跟著感覺走”“靠天吃飯”“靠小販流通”“靠傳統批發”“靠政府緊急成立的‘西瓜辦’‘香蕉辦’”等臨時救急的觀念,要真正認識到資訊化,尤其是互聯網對農業資訊化的重要作用,酒香也要會吆喝,再好的品質,再怎麼深加工,賣不出去,也只能是100+1=0。


如果有朋友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留言評論,小編一定一一回復,如果覺著有價值就請點個贊吧!你的每一次評論都可以讓更多的人瞭解這些知識和道理!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