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第一批90後:禿了、離婚了、步入中年了……

90後還小的時候,吃瓜聽著大夥說“80後是垮掉的一代”。摩拳擦掌好幾年,想著萬一有天成真了,自己就要扛起拯救中華民族的大旗。

誰成想,“90後是腦殘的一代”很快佔據上風。不遠處的80後深藏功與名,

搬好板凳,看後人走過自己的來時路。

可90後還沒來得及確認自己是不是真腦殘,就已經分批次地在朋友圈中“禿了”、“離婚了”、“步入中年了”……

與此同時, 95後選擇脫離組織,自成一派不瞎湊合;00後享受自己的“一個一個夢開出了天窗”,沒空理會叔叔阿姨們的淡淡哀傷。

聚光燈下,90後凝望著大家,“玩兒挺好啊各位”。

髮型關乎尊嚴

“說熬夜猝死我不怕,說熬夜掉頭發,我立馬就去睡了。”

“禿頭”這種超出90後判斷範圍的事,第一篇文章是來科普,第二篇是娛樂,之後的,就都是媒體在利用人性無縫不入的恐慌。

即使資訊準確,不斷重複的故事也會讓公眾的注意力集中持續在一點上,從而將其風險放大。因而作為資訊時代的最活躍群體,

很多90後主動選擇相信:禿,說的就是本人了。

“以前每半個月剪一次頭,每次都要打薄。現在恨不得燙成和媽媽一樣的小卷,才能讓頭髮看起來夠用”;

“剛畢業壓力大,最恨做噩夢掉頭發。本來沒什麼可怕,要命的是驚醒之後反復拉扯才能確認是不是真的,反倒拽下來一大把”;

“93年的已經愁出了銀絲,但是洗的時候只掉黑的,白的始終‘堅韌不拔’。”

還有很多90後女孩,從小聽著親媽對“氣質”的定義:你把頭髮全紮起來,

露額頭才最好看。所以每天都把頭髮勒緊到眼角上揚。時間久了,姑娘們開始發現自己長得越來越像清朝人。

但謝頂其實多半是因為遺傳,或是想得太多導致雄性激素階段性激增。

目前中國脫髮人群約2億,20-40歲男性居多,

且發病率以每年至少15%的速度遞增。但標題說90後禿了的文章,內容都在科普人類“為什麼禿”和“怎麼才能不禿”,最後總結主旨:這兩個問題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因為禿不禿是基因決定的,但什麼時候開始禿就看心態了。

男生頭禿,好比女生腿粗,要想弄明白只有一條出路:認命,不哭。

掉頭發真的很可怕?其實大家只是嫌棄“地中海”不好看罷了。

2000年出生的剛果山地大猩猩Kadogo,髮型生來就有個性/視覺中國

明明西二旗的IT民工還在風中淩亂,太古匯的靚男油頭依舊耀眼,中央大街做直播的網紅,及臀的長髮甚至可以取代貂絨的地位。

某防脫髮洗髮水為了促銷,還打出口號:頭髮就像前任,離開了就不會再回來。

別被它騙了。現實是,頭髮就像前任,註定要離開,你留也留不住。

索性相信自己,把心放到盆骨裡。

體面不取決於頭髮,是禿子總會發光的。

婚姻重在體驗

近30年,中國人的婚姻觀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中山大學婚姻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李甯利教授說:當人們對婚姻不再抱著“白頭偕老”的信念,一紙承諾的約束力就隨之減弱,從而引起離婚率上升。

大趨勢使然,為什麼90後的離婚就要被指責?

年輕人的不將就,常被當做不講究。

“雲親媽”們一邊操心90後已進入晚婚年齡,連累還沒著落的80後情何以堪;一邊又說90後掀起離婚熱潮,潛臺詞是“不負責任”。

一個90後網友說,自己的兒子已經四個月,她卻後悔早結婚。“那種你無力改變他的心情,比死還讓人難受。”

合肥一法院研究室副主任說:“相比60、70後到了不得不離才提起訴訟,90後在提起離婚時態度更加‘隨意’,大多不是因財產而起。有的因為沉迷賭博,有的因為家庭暴力,有的是性格無法磨合,還有不一樣的生活追求成了導火索。”

如果說錯誤的結合已註定是悲劇的開端,那忍著不分開,依賴“改邪歸正”的微弱可能,支撐柴米油鹽中瑣碎的寬容與諒解,是不是一場過於殘忍的賭博?

健康的婚姻關係,不會抹殺自我價值的實現。

電影《搜索》中的“闊太”莫小渝,當年放下身段,為愛牽手一窮二白的沈流舒。在婚後幾十年如一日地為他煲粥,深信不疑,這是對愛情的詮釋,更是自己的歸宿。

時過境遷,認清枕邊人已不是那癡情的少年。留下了離婚協議,“重新開始”說得底氣十足。但這顆敢愛敢恨的心中,是否也對曾經的隱忍有一絲後悔?是否也曾心疼自己的犧牲?

《搜索》中陳紅扮演“莫小渝”/視覺中國

90後看著長輩走過的路,反思那一紙承諾的意義,審視自我存在的價值。想不明白的是,長痛中的隱忍,怎麼就比短痛裡的果敢來得高貴?

離婚不可恥,90後離婚也不值得“炒作”。更何況,很多只是跟風怒吼“婚姻可怕”的90後,可能大多就沒被丘比特射中過。

注孤生的命就沒必要懼怕婚姻了,想太多要掉頭發的。

去你的人到中年

有人在街頭採訪00後,問他們對90後的印象。回答中,關鍵字是:

90後真的十分感謝廣大人民群眾牽掛婚姻生活。但還要扣上已經中年危機的帽子?無論如何都不存在的。

評論區裡的都捶胸頓足,高呼自己還是“寶寶”。

看似悲催,實則“偽傲嬌”。見過哪個已經累成狗的中年人,有心思在乎這種“法定界限”?苦痛還沒來,一群人居然就要抱團舔舐“歲月的傷口”。

厲害厲害。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Pat Thane認為,“根據現實中社會階級的差異,和對勞動力功能的區分,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對年齡界限的劃分都會有不同,它往往反映的是當前的政治經濟狀況。”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曾在官方網站中引用這段話。

所以中年邊界之爭沒有實在價值,問答平臺裡所謂“WHO的官方年齡界定”也是看看就好。

話說回來,90後是在準備摘掉殺馬特的標籤,換上“清爽的中年”,可怎麼“中年人”變成了弱勢群體一樣的存在?

一開始的“枸杞+保溫杯”,自黑的玩笑話倒成全了群嘲的狂歡;而後油膩男女佔據視線,造就整個中年人群的不堪;再看家長群的戲精,極致諂媚追求體面,引得眾人焦慮之餘還得慚愧,“怕是我要給孩子拖後腿”。

熱點話題,一個比一個“喪”出花來。這明明就是乳臭未乾的90後上演的拿手好戲。

不是中年人活得不精彩,只是年輕人佔據了話語權。

生於1989的作家蔣方舟曾經說:這個世界,對年輕人太好了。

過去的人只能聽到知識份子的聲音,而現在的年輕人是社交網路上最活躍的群體,他們的存在意義被充分放大,因而能得到十足的關心。

“90後的中年危機”是階段性自嗨式的“喪”。作為預備軍,等業務熟練的90後也人到中年,一定要活得足夠精彩,才不會讓自己在00後的世界活成段子。

那麼就愛誰誰吧

喪歸喪,耍歸耍,90後才不怕關鍵字的風吹雨打。

十年前,沒有朋友圈,80後一樣在漫天的新聞標題裡“工作散漫、跳槽頻繁、浮躁怠慢、缺乏團隊觀”。轉眼在職場摸爬滾打已有數十年,也沒聽說80後搞垮了哪個行業。

頹廢懶惰、脆弱浮躁,還有消極敏感,種種“不堪”都是人性共通的弱點。互聯網的革命把這殘缺搬上檯面,可它們終究是眾人的殘缺,只是資訊時代讓90後看起來格外耀眼。

因而沒所謂,90後不奢求百分百的理解。畢竟在翻看幾年前的日記時,人都無法看懂曾經的自己,那麼不同年代的人之間,又要如何奢求無條件地感同身受?

在90後的世界中,80後已落入俗套,00後還捉摸不到;既沒時間也沒錢,已經不學習了卻玩也玩不好。索性天天拿自己開玩笑。

我禿我自豪,我喪我驕傲,90後的忍耐極限你們永遠預測不到!

現實是,頭髮就像前任,註定要離開,你留也留不住。

索性相信自己,把心放到盆骨裡。

體面不取決於頭髮,是禿子總會發光的。

婚姻重在體驗

近30年,中國人的婚姻觀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中山大學婚姻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李甯利教授說:當人們對婚姻不再抱著“白頭偕老”的信念,一紙承諾的約束力就隨之減弱,從而引起離婚率上升。

大趨勢使然,為什麼90後的離婚就要被指責?

年輕人的不將就,常被當做不講究。

“雲親媽”們一邊操心90後已進入晚婚年齡,連累還沒著落的80後情何以堪;一邊又說90後掀起離婚熱潮,潛臺詞是“不負責任”。

一個90後網友說,自己的兒子已經四個月,她卻後悔早結婚。“那種你無力改變他的心情,比死還讓人難受。”

合肥一法院研究室副主任說:“相比60、70後到了不得不離才提起訴訟,90後在提起離婚時態度更加‘隨意’,大多不是因財產而起。有的因為沉迷賭博,有的因為家庭暴力,有的是性格無法磨合,還有不一樣的生活追求成了導火索。”

如果說錯誤的結合已註定是悲劇的開端,那忍著不分開,依賴“改邪歸正”的微弱可能,支撐柴米油鹽中瑣碎的寬容與諒解,是不是一場過於殘忍的賭博?

健康的婚姻關係,不會抹殺自我價值的實現。

電影《搜索》中的“闊太”莫小渝,當年放下身段,為愛牽手一窮二白的沈流舒。在婚後幾十年如一日地為他煲粥,深信不疑,這是對愛情的詮釋,更是自己的歸宿。

時過境遷,認清枕邊人已不是那癡情的少年。留下了離婚協議,“重新開始”說得底氣十足。但這顆敢愛敢恨的心中,是否也對曾經的隱忍有一絲後悔?是否也曾心疼自己的犧牲?

《搜索》中陳紅扮演“莫小渝”/視覺中國

90後看著長輩走過的路,反思那一紙承諾的意義,審視自我存在的價值。想不明白的是,長痛中的隱忍,怎麼就比短痛裡的果敢來得高貴?

離婚不可恥,90後離婚也不值得“炒作”。更何況,很多只是跟風怒吼“婚姻可怕”的90後,可能大多就沒被丘比特射中過。

注孤生的命就沒必要懼怕婚姻了,想太多要掉頭發的。

去你的人到中年

有人在街頭採訪00後,問他們對90後的印象。回答中,關鍵字是:

90後真的十分感謝廣大人民群眾牽掛婚姻生活。但還要扣上已經中年危機的帽子?無論如何都不存在的。

評論區裡的都捶胸頓足,高呼自己還是“寶寶”。

看似悲催,實則“偽傲嬌”。見過哪個已經累成狗的中年人,有心思在乎這種“法定界限”?苦痛還沒來,一群人居然就要抱團舔舐“歲月的傷口”。

厲害厲害。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Pat Thane認為,“根據現實中社會階級的差異,和對勞動力功能的區分,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對年齡界限的劃分都會有不同,它往往反映的是當前的政治經濟狀況。”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曾在官方網站中引用這段話。

所以中年邊界之爭沒有實在價值,問答平臺裡所謂“WHO的官方年齡界定”也是看看就好。

話說回來,90後是在準備摘掉殺馬特的標籤,換上“清爽的中年”,可怎麼“中年人”變成了弱勢群體一樣的存在?

一開始的“枸杞+保溫杯”,自黑的玩笑話倒成全了群嘲的狂歡;而後油膩男女佔據視線,造就整個中年人群的不堪;再看家長群的戲精,極致諂媚追求體面,引得眾人焦慮之餘還得慚愧,“怕是我要給孩子拖後腿”。

熱點話題,一個比一個“喪”出花來。這明明就是乳臭未乾的90後上演的拿手好戲。

不是中年人活得不精彩,只是年輕人佔據了話語權。

生於1989的作家蔣方舟曾經說:這個世界,對年輕人太好了。

過去的人只能聽到知識份子的聲音,而現在的年輕人是社交網路上最活躍的群體,他們的存在意義被充分放大,因而能得到十足的關心。

“90後的中年危機”是階段性自嗨式的“喪”。作為預備軍,等業務熟練的90後也人到中年,一定要活得足夠精彩,才不會讓自己在00後的世界活成段子。

那麼就愛誰誰吧

喪歸喪,耍歸耍,90後才不怕關鍵字的風吹雨打。

十年前,沒有朋友圈,80後一樣在漫天的新聞標題裡“工作散漫、跳槽頻繁、浮躁怠慢、缺乏團隊觀”。轉眼在職場摸爬滾打已有數十年,也沒聽說80後搞垮了哪個行業。

頹廢懶惰、脆弱浮躁,還有消極敏感,種種“不堪”都是人性共通的弱點。互聯網的革命把這殘缺搬上檯面,可它們終究是眾人的殘缺,只是資訊時代讓90後看起來格外耀眼。

因而沒所謂,90後不奢求百分百的理解。畢竟在翻看幾年前的日記時,人都無法看懂曾經的自己,那麼不同年代的人之間,又要如何奢求無條件地感同身受?

在90後的世界中,80後已落入俗套,00後還捉摸不到;既沒時間也沒錢,已經不學習了卻玩也玩不好。索性天天拿自己開玩笑。

我禿我自豪,我喪我驕傲,90後的忍耐極限你們永遠預測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