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麥家用18年寫給叛逆兒子的一封信,令人淚流滿面

麥家,中國最有商業價值的傳統文學作家,曾憑藉諜戰小說《暗算》摘得中國傳統文學最高獎項“茅盾文學獎”。

《紐約時報》稱讚麥家脫離了數十年來“西方看中國作家”的傳統模式,而《泰晤士文學增刊》曾在今年1月兩次評論麥家稱:“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壇崛起的只有一個作家就是麥家。”

他的每一部作品均被改編成影視劇,

《風聲》《解密》更是一度掀起中國當代諜戰影視的狂潮。

3月4日晚,由董卿擔任製片人並主持的央視節目《朗讀者》播出了第三期。浙江省作協主席、“中國諜戰小說之父”麥家在節目中朗讀了一封從未公開發表過的信件,引發網友熱烈討論,

被稱為《朗讀者》開播來最重磅的一枚催淚彈,《致信兒子》也被讚譽為“2017最美家書”。

《致信兒子》被贊“2017最美家書”

麥家憑藉作品在業界和讀者群中獲得了巨大的影響力,但在生活中,他行事低調內斂,極少在公眾面前講述自己的個人生活。此次,在《朗讀者》節目中,

麥家是第一次公開分享自己與兒子麥恩的父子故事。

“兒子,當你看到這封信時,你已在我萬里之外,我則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們太小了,但我們不甘於小,我們要超過地球,所以你出發了。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遠行,為了這一天,我們都用了十八年的時間作準備;這也是你命中註定的一次遠行,有了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遠……”

《致信兒子》是一封麥家寫給即將遠赴美國留學的兒子的信件,怕被嫌煩,而選擇了用文字。字裡行間,不但有麥家對兒子的叮嚀囑咐、有對生活感悟的分享、對人生的探討、也有不吝表達的切切愛子之心。父母的小心翼翼不是出於一份恐懼,更多的是出於一份愛。

▲ 麥家在兒子出國的行李裡悄悄放了一本筆記本,夾著信和2000美金。圖為麥家在筆記本扉頁給兒子的留言。

面對孩子青春期叛逆,他選擇陪伴

很多人的青春期都有叛逆難弄的一面。面對這種有問題的青春,父母應該怎麼辦?是選擇放棄還是堅持?忍耐還是放任?麥家說自己和兒子的關係是微妙的。他也曾頭疼兒子的青春期,但他沒有放棄,而是選擇了陪伴。

“我的兒子青春期特別作、特別叛逆。”麥家直言,高中開始,兒子把自己封閉了起來,三年全部待在家,每天打遊戲、上網、聊天、惡作劇。

“我們始終不放棄,每天把老師請到家裡來,但很多老師上了幾天後就勸我,麥家,還是算了。”兒子氣走了家庭教師,麥家卻仍然不放棄尋求讓孩子可以繼續接受教育的途徑,甚至一度自己掏錢開了一家培訓機構,只是為了讓兒子和同齡人在一起。

對於兒子,麥家無數次想放棄,因為忍無可忍,但是最後又無可奈何。終於,兒子到了高考的時候發生了變化。孩子突然意識到和朋友們的差距。當有一天兒子說自己被美國6所大學爭相錄取,麥家慶倖自己當初選擇陪伴兒子。

沒有一個人永遠會造反下去,唯有忍耐

麥家介紹,自己上了《朗讀者》後,收到一大堆短信,“很多人都關心我是怎麼幫助孩子走出困境的。說句老實話,我是只能幫助了自己,幫助不了他。因為很長一段時間,我說的話,他都不聽。那麼這個問題就變成了,我是怎麼去度過這段時間的?我有個非常簡單的辦法,就是你當好旁觀者,你看著他在幹什麼,你看著他,你阻止不了他,但你還是守望著他,你就做一個麥田守望者。”

麥家感歎,“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戰爭,其實是一場不公平的戰爭,你永遠是處在被動方。你這個時候你只有忍耐。有教育專家跟我說,至少有70%叛逆的孩子只要青春期沒有被人帶壞,最後還是要回頭,因為沒有一個人永遠會造反下去。我的辦法就是把問題交給時間,要有耐心。”

提供足夠的自由發展空間

▲莫言的親筆回信

提及此事,麥家說,兒子畢竟生在四川,長在四川,四川是他人生當中無法抹去的最珍貴的記憶,加之2008年四川地震,兒子也算有介入,隨著年歲的增長,兒子越來越認識到這是值得自我欣賞的記憶,“他想繼續用實際行動支持災區,我是支持他的,18歲的成人禮,某種意義上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表達和傳遞愛。”

麥恩曾寫過一本書《命運之戰》,也將拍賣所得捐給地震災區,問及兒子寫作是否受到父親的影響。麥家說,兒子寫作有天賦,但他的興趣愛好發生變化,可能是提供了足夠的自由發展空間,兒子在藝術方面興趣濃厚,5歲到12歲,他看了大量文學作品,13歲,就開始畫畫了。麥家也曾問兒子,想過當作家嗎,麥恩回答,絕不寫作,“作為青春期叛逆的小孩,他一直特別想把我打倒,這次他打算在其他領域超越和戰勝我。”

2015年,麥恩發起了義賣活動,公益競拍莫言、阿來、蘇童、賈平凹、麥家的簽名書,所得款項全部捐給四川地震災區。

▲2009年,《命運之戰》義賣現場

“青春期就是一個危險,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鮮花。我們作為長輩,只有一種選擇,幫助他變成一朵花,抹平堅韌的地方。幫助他度過最搖擺不定,定時炸彈的這樣一個階段。”——麥家

關注我,可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白岩松教子,考第一就斷絕父子關係/

她用36封家書找回失蹤4年的兒子/

李開複:我不喜歡“乖小孩”/

楊瀾的教子養女經:可以不成功,不可以不成長/

李亞鵬如何培養出超自信的女兒/

諸葛亮寫給兒子的最後一封信,字字驚心!/

金星的育兒標準:孩子走向社會不招人討厭就行/

高曉松:孩子長大後不會痛苦失落, 做父母的就成功/

熊貓寶貝每週一個名人育兒故事,

不說教不講理,咱們專心看故事

他也曾頭疼兒子的青春期,但他沒有放棄,而是選擇了陪伴。

“我的兒子青春期特別作、特別叛逆。”麥家直言,高中開始,兒子把自己封閉了起來,三年全部待在家,每天打遊戲、上網、聊天、惡作劇。

“我們始終不放棄,每天把老師請到家裡來,但很多老師上了幾天後就勸我,麥家,還是算了。”兒子氣走了家庭教師,麥家卻仍然不放棄尋求讓孩子可以繼續接受教育的途徑,甚至一度自己掏錢開了一家培訓機構,只是為了讓兒子和同齡人在一起。

對於兒子,麥家無數次想放棄,因為忍無可忍,但是最後又無可奈何。終於,兒子到了高考的時候發生了變化。孩子突然意識到和朋友們的差距。當有一天兒子說自己被美國6所大學爭相錄取,麥家慶倖自己當初選擇陪伴兒子。

沒有一個人永遠會造反下去,唯有忍耐

麥家介紹,自己上了《朗讀者》後,收到一大堆短信,“很多人都關心我是怎麼幫助孩子走出困境的。說句老實話,我是只能幫助了自己,幫助不了他。因為很長一段時間,我說的話,他都不聽。那麼這個問題就變成了,我是怎麼去度過這段時間的?我有個非常簡單的辦法,就是你當好旁觀者,你看著他在幹什麼,你看著他,你阻止不了他,但你還是守望著他,你就做一個麥田守望者。”

麥家感歎,“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戰爭,其實是一場不公平的戰爭,你永遠是處在被動方。你這個時候你只有忍耐。有教育專家跟我說,至少有70%叛逆的孩子只要青春期沒有被人帶壞,最後還是要回頭,因為沒有一個人永遠會造反下去。我的辦法就是把問題交給時間,要有耐心。”

提供足夠的自由發展空間

▲莫言的親筆回信

提及此事,麥家說,兒子畢竟生在四川,長在四川,四川是他人生當中無法抹去的最珍貴的記憶,加之2008年四川地震,兒子也算有介入,隨著年歲的增長,兒子越來越認識到這是值得自我欣賞的記憶,“他想繼續用實際行動支持災區,我是支持他的,18歲的成人禮,某種意義上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表達和傳遞愛。”

麥恩曾寫過一本書《命運之戰》,也將拍賣所得捐給地震災區,問及兒子寫作是否受到父親的影響。麥家說,兒子寫作有天賦,但他的興趣愛好發生變化,可能是提供了足夠的自由發展空間,兒子在藝術方面興趣濃厚,5歲到12歲,他看了大量文學作品,13歲,就開始畫畫了。麥家也曾問兒子,想過當作家嗎,麥恩回答,絕不寫作,“作為青春期叛逆的小孩,他一直特別想把我打倒,這次他打算在其他領域超越和戰勝我。”

2015年,麥恩發起了義賣活動,公益競拍莫言、阿來、蘇童、賈平凹、麥家的簽名書,所得款項全部捐給四川地震災區。

▲2009年,《命運之戰》義賣現場

“青春期就是一個危險,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鮮花。我們作為長輩,只有一種選擇,幫助他變成一朵花,抹平堅韌的地方。幫助他度過最搖擺不定,定時炸彈的這樣一個階段。”——麥家

關注我,可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白岩松教子,考第一就斷絕父子關係/

她用36封家書找回失蹤4年的兒子/

李開複:我不喜歡“乖小孩”/

楊瀾的教子養女經:可以不成功,不可以不成長/

李亞鵬如何培養出超自信的女兒/

諸葛亮寫給兒子的最後一封信,字字驚心!/

金星的育兒標準:孩子走向社會不招人討厭就行/

高曉松:孩子長大後不會痛苦失落, 做父母的就成功/

熊貓寶貝每週一個名人育兒故事,

不說教不講理,咱們專心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