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NASA發現穀神星深處有物體移動,卻無法確認其真實面目

NASA的科學家研究了谷神星表面上的一些特殊樣貌,他們認為是矮行星內部的物質移動而形成的。

根據NASA黎明號探測器(Dawn spacecraft)的詳細觀測資料,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類型的裂縫,這些裂縫被稱為鏈狀凹洞(pit chains)和鏈狀隕石坑(crater chains)。 這小組發現了超過2000個裂縫都超過1000米(0.6英里)長在穀神星表面的坑洞周圍。 但正如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報導的那樣,他們認為鏈狀凹洞有不同的起源。

已經有幾個解釋被提出來解釋它們,但小組認為只有一個比較有可能。 根據他們的位置,研究人員首先建議隕石坑和鏈狀凹洞有一個共同的起源。 當一顆小行星撞擊矮行星時,它周圍的表面會在壓力下開裂。 但是,由於鏈狀凹洞更加不規則,缺乏凸起的邊緣,所以隕石坑與鏈狀凹洞有顯著的不同。 在形態上有這驚人的區別使得這個解釋不能令人信服。

另一個解釋是全球海洋,據研究人員說,可能曾經覆蓋整個矮行星。 海洋能夠在表面上形成這樣的結構嗎? 團隊不相信,因為在谷神星周圍的裂痕分佈不均勻。

研究人員將手指指向內部動力。 他們認為低密度物質的活動是最好的解釋。 這些會在行星深處產生上湧,使地表上的相應區域成為鏈狀凹洞的好地方。

NASA噴射引擎實驗室黎明號科學小組的副主任Jennifer Scully博士在一份聲明中說:“當這種物質從穀神星的表面向上移動時,穀神星外層的一部分會被拉開,形成裂縫。”

研究小組希望這些觀測會被納入到新的模型中,以解釋太陽系形成以來矮行星的進化過程。 穀神星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

也是內太陽系唯一的矮行星。 它被NASA的黎明號環繞,這任務剛剛延續到2018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