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寶媽們,寶寶這些疾病你知道多少?

寶寶鼻炎的根兒在哪裡?

0-3歲的寶寶,他們還異常脆弱,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還不健全,所以很容易對環境、空氣中的刺激產生明顯反應。太冷或太熱的溫度,都容易讓寶寶流鼻涕,

面對鼻水流不停的寶寶,父母們很著急,因為他們怕自己的寶寶染上鼻炎。

有些父母認為,寶寶的鼻炎不就是總流鼻涕嗎?有那麼可怕嗎?其實,任何一種疾病如果預防不好,治療不善,都會引起相當嚴重的後果,尤其是0-3歲的寶寶,如果不小心染上鼻炎,會形成多種不良後果。多併發症鼻炎若不及時控制,可誘發腺樣體炎、中耳炎、咽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頑固性頭痛等併發症。

鼻炎影響智力發育,因為鼻子呼吸受阻,使大腦長期處於缺氧狀態,嚴重者可導致記憶力減退,智力發育障礙,影響寶寶的學習和生長發育。鼻炎影響面部容貌,長期鼻塞和張口呼吸還會影響面部和胸部的發育,容易使寶寶的牙齒出現“天包地”的情況。

那麼,寶寶鼻炎的根兒在哪裡呢?要想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父母必須先瞭解寶寶鼻炎的症狀和特點。0-3歲的寶寶,最容易被過敏性鼻炎侵害。

這種過敏性鼻炎的特徵主要症狀有鼻癢、打噴嚏、流鼻涕、鼻塞、鼻涕倒流、夜間突然咳嗽。和感冒不同的是,過敏性鼻炎一般是在氣候改變、早上起床或空氣中有粉塵時發作,不過這種現象,一般只持續10-20分鐘,一天之中可能間歇出現,如果寶寶有皮膚過敏或哮喘的病史,父母則應特別留意。

其實,過敏性鼻炎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可怕,只要父母做出1%的改變,

就會讓寶寶100%地遠離或者治癒鼻炎。父母要先找出致敏因素加以避免,常見的過敏花粉、家中塵蟎、動物皮屑或黴菌孢子,在室內可利用空氣篩檢程式,並且避免用厚重的毛毯,外出時,則可以適當地使用口罩過濾過敏原。之後,父母適度地讓寶寶多運動、鍛煉身體,以提高免疫力,不失為有效且“主動”的方法。

在防止寶寶鼻炎時,父母應該做出的改變是:

一:首診五官科

治療鼻炎時,

父母應該注意,由於寶寶還不完全具備自述能力,需要家長多加觀察,用掌握的鼻病知識儘早發現鼻炎的徵兆,儘早到正規醫院的耳鼻喉科就診。很多父母帶寶寶看病首選兒科,兒科大夫往往不具備五官科的知識,因此忽略了鼻子、耳朵的檢查,容易延誤病情,所以當寶寶出現鼻炎的可疑症狀時,應該選擇首診五官科。對小兒鼻炎檢查時,由於小兒生理發育的特點,
鼻竇的X線拍片對5歲以下兒童診斷價值不大。6歲以下兒童不宜施行穿刺沖洗,以防不測。

二:忌混用成人藥物

父母們都有這樣的觀念:成人用的藥,寶寶也能用,不就是鼻竇炎嘛!實則不然,父母們千萬不要隨手拿成人鼻炎藥給寶寶治療。另外寶寶禁用血管收縮劑,如:滴鼻淨、麻黃素等。

三:擤鼻涕的正確方法

發現寶寶鼻炎的徵兆後,父母要學會為小兒擤鼻涕的正確方法。一般人習慣用手絹或紙巾捏著寶寶的雙鼻孔擤鼻涕,這樣會造成鼻涕倒流過鼻竇,使細菌感染鼻竇,患上鼻竇炎。正確的方法是,分別堵住一側鼻孔,把鼻涕擤乾淨。另外,在冬季,父母應選擇一台具有淨化空氣功能的加濕器。它可以淨化空氣中的細菌、雜質,有效地除過敏原,避免室內空氣過於幹躁而引發的鼻腔不適症狀。

四:熱敷可讓寶寶鼻腔順暢

父母可以用濕熱的毛巾,在寶寶的鼻子上施行熱敷。因為,鼻黏膜遇熱收縮後,鼻腔會比較通暢,黏稠的鼻涕也較容易水化而流出來。媽媽們在熱敷時要保持動作輕柔,如果發現寶寶的鼻孔裡有鼻屎,可以先用棉花棒蘸水清潔;也可以慢慢地按摩寶寶的鼻子或鼻翼兩邊;父母也可以採用精油熱敷的方法來緩解寶寶的鼻炎,取精油滴在熱毛巾或小手帕上,敷在寶寶的鼻子上;或用精油噴霧,噴在空氣當中。原理:有些精油用來熱敷,可改善鼻黏膜的腫脹問題,有助於通暢鼻塞;精油噴霧則可以在空氣幹的時候,改善空氣的溫度。使用建議:精油一次的使用量不要太多,一滴就夠了,因為精油濃度太高,反而會造成化學刺激;另外,在室內使用精油噴霧的時間不要太長,注意維持適當的空氣濕度。

五:給寶寶能母乳的溫度

哺乳媽媽將擠出的母乳,滴進寶寶的鼻孔裡。這樣可能會產生物理性的功效,因為母乳的溫熱度,可以讓寶寶的鼻腔暫時通暢一些,但是否與母乳的成分有關,目前還沒有相關的醫學實證。此方法屬於民間偏方,尚無科學佐證。

六:給寶寶一個暖爐

0-3歲的寶寶,對外界溫度的落差特別敏感。當溫度降低、寒流來襲時,父母可以開暖爐,改變室溫。寶寶對外在環境、空氣的刺激也很敏感,因此在氣溫驟降的時節裡,很容易有流鼻水的症狀;當父母發覺室溫較低時,可以開暖爐提高室溫,緩解寶寶的鼻塞、流鼻水症狀。使用暖爐的時間要適度,避免室溫太高,且熱氣也會使空氣幹躁,建議父母可以放一條濕毛巾,維持室內的濕度。

七:蒸臉器改變寶寶的鼻炎

父母可以給寶寶定制一台蒸臉呂,讓蒸臉器噴在寶寶的臉上,接觸溫氣和熱氣。蒸氣可以濕潤寶寶的鼻腔,將大量的鼻涕快速、自然地排除。

父母們一定要注意,蒸臉器不要太靠近寶寶,以免傷害到他嬌嫩的皮膚,而且一次使用的時間不宜過長,約3分鐘即可。

八:墊高頭部的大功效

0-3歲的寶寶,很敏感很容易改變,例如在寶寶頭部的床墊下方,平均鋪上幾個小枕頭,讓床墊看起來像個傾斜30度的滑梯。這樣可以暫時緩解寶寶的痛苦。父母們請注意,這只是暫時輔助的方法之一,但治標不治本。鼻塞或流鼻水有時會影響寶寶的睡眠,此法只能稍微緩解寶寶的症狀,但效果保持不長。

中耳炎為什麼會導致聽覺障礙?

寶寶出生之後,便會受到各種常見疾病的威脅,中耳炎就是其中之一。有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疑問,“我們給寶寶洗澡的時候非常小心,肯定沒把水弄進寶寶的耳朵,可他為什麼卻患了中耳炎呢?”由此可以看出,中耳炎對寶寶的威脅幾乎近於無形,防不勝防。其實,中耳炎是寶寶常見的病之一,其中70%-80%都是由感冒引起的。這時,父母在必要時必須做出正確的改變,因為很多父母以為寶寶疼痛、化膿等症狀消失了就是病好了,其實,急性中耳炎可發展成分泌性中耳炎,即使急性症狀消失,也可能會存在聽力減退的問題,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發展成神經性耳聾。

要想幫寶寶趕走中耳炎,父母首先應該分辨其特點,可謂是知已知彼,才能百戰不殆。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辨。

第一點,如果寶寶得了中耳炎,患耳附近會頭部劇痛,寶寶會不肯吃東西,哭鬧,不願入睡。耳朵的構造很特殊,裡面是骨頭,外麵包著一層皮膚,兩者間沒有其他可起到緩衝作用的肌肉組織等。所以中耳炎一旦發病,會劇痛難忍。寶寶雖然說不出來,可是只要動動嘴,不管是吸吮和吞咽動作,都會壓迫感染部位感到疼痛。因此,寶寶可能會在吃東西時煩躁、哭鬧,也可能不願入睡。

第二點就是發燒。和其他疾病一樣,中耳炎並非獨自來敲寶寶的門,他往往會聯合其他疾病會騷擾寶寶。也就是說,中耳炎往往伴隨著突然發燒,體溫可升至37.8-40度。這時,父母如果能及時發現,便能將中耳炎對寶寶的威脅降到最低。

第三點尤為關鍵,如果耳朵中流出黃色、白色或含有血跡的液體,那麼寶寶肯定是患上了中耳炎。流出的膿液說明原本留存於中耳的液體已經衝破了耳鼓。雖然這種症狀對身體的危害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可怕,但仍然需要到醫院請醫生做專業處理。

第四點是寶寶是否出現聽力障礙。分泌性中耳炎不會流膿,可是有液體大量存留在中耳部位,可能給寶寶造成暫時性的聽力障礙。具體的表現為,他可能會把電視機的音量放得比平時更大,或者經常會要求你重複剛剛講過的話。

父母只需要掌握以上四點,便可以輕鬆分辨中耳炎了。俗話說得好,把一種疾病扼殺在搖籃中才是最好的醫術。所以,在預防寶寶的中耳炎方面,父母需要做出的改變也很簡單。

一:母乳餵養

千萬別小瞧母乳餵養,因為吃母乳的寶寶,由於母乳中所含的免疫球蛋白A(1gG)和免疫球蛋白M(1gM)足以抵禦由口腔吸入到咽喉部及咽鼓管有害菌的侵染,故能有效地預防或減少嬰幼兒中耳炎的發生。而用牛奶、奶粉等食品進行人工餵養的嬰幼兒,由於這些食品無一定數量的活性搞體成分,故可使病菌有機可乘,致使呼吸道或中耳發生感染。

二:正確餵奶

其實,寶寶的很多疾病都是由於父母不良的習慣造成的,寶寶患中耳炎和餵奶姿勢不正確也有關。有的媽媽或保姆在喂乳時圖省事,讓寶寶平臥餵奶,或人工餵養時餵奶過多、過急,使寶寶來不及吞咽而嗆咳,均可以使乳汁逆流入鼻咽部,從咽鼓管進入中耳而致急性中耳炎。因此,預防中耳炎,父母需要改變的是注意喂乳姿勢,應該抱起寶寶來喂乳,人工餵奶時不要太多、太急。

三:少擤鼻涕

俗話說得好,七竅相通,0-3歲的寶寶也是如此。當寶寶鼻塞特別厲害時最好不要擤鼻涕,以防鼻涕和細菌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致急性中耳炎。

只要父母做出以上三種改變,就會大大降低寶寶患上中耳炎的概率。如果寶寶患上了中耳炎,父母們也不要著急。儘量讓寶寶躺在床上休息,這樣可以緩解呼吸困難帶給寶寶的痛苦。但要注意每隔2-3小時給寶寶翻一次身,仰臥、側臥相互交替,並輕輕拍打寶寶的背部,這樣不僅有利於排痰,還能避免肺部長時間受擠壓;如果寶寶出現呼吸急促的情況,可以利用枕頭將寶寶背部墊高,以幫助寶寶順利呼吸。發現寶寶有痰液時,讓寶寶咳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暢;如果寶寶太小,父母則要幫寶寶吸出痰液。父母要密切注意觀察寶寶的精神、面色、呼吸、體溫及咳喘等症狀體症的變化。若寶寶有嚴重喘憋或突然呼吸困難、煩躁不安的情況出現,則有可能是痰液阻塞了呼吸道,需要立即吸痰、吸氧,並及時請醫生採取救治措施。

夜裡磨牙,其實是一種病

寶寶在0-3歲的時候,夜裡經常磨牙,有時伴有肚子疼的現象。寶寶偶爾發生一兩次夜間磨牙,不會影響身體健康,父母不用太擔心。如果寶寶天天磨牙,就要引起父母的重視了,它對寶寶的不利影響還不小。經常磨牙,會使寶寶的牙齒過早磨損,露出牙本質,引起牙本質過敏,遇到冷、熱、酸、甜等刺激即發生強烈疼痛;磨牙時,面部肌肉特別是咀嚼肌不停地收縮,時間一久,寶寶的咀嚼肌纖維就會增粗,,圓臉變方,影響寶寶的面容;如果寶寶牙齒磨損嚴重,牙高度下降,面部肌肉過度疲勞,會發生顳頜關節紊亂綜合症,在說話、歌唱或吃飯時,寶寶的下頜關節和局部肌肉發生酸痛,甚至有張口困難;有些寶寶因為磨牙時間較長,雖然經過治療,引起磨牙的病因已經消除,但由於大腦皮層已形成牢固的條件反射,因此夜間磨牙動作不會立即消失,磨牙的危害還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

很多父母認為,寶寶夜裡磨牙,肯定是肚裡有蟲了。這個答案不完全對,雖說肚子裡有寄生蟲是常見原因之一,但還有很多原因都會引起磨牙。所以,當寶寶夜裡出現磨牙現象時,尤其是磨牙期間較長時,父母千萬不要不當一回事,應帶寶寶去醫院查找原因,以恰當的方法對待寶寶磨牙,以免對寶寶的生長發育產生不利影響。

父母要做出的改變之一:及時驅蟲

對於寶寶夜裡磨牙是由於肚子裡有寄生蟲引起的情況,父母應該及時驅蟲。蛔蟲是最容易寄生在寶寶腸道裡的寄生蟲,它在小腸內掠奪各種營養物質,分泌毒素,,上下亂躥,極不安分,刺激腸管使蠕動加快,引起消化不良、肚臍周圍隱痛。這樣會使寶寶在睡眠中神經系統仍處於興奮狀態,從而引起磨牙。蟯蟲病在3歲以下的寶寶中比較常見,每當夜裡寶寶睡覺後,蟯蟲就會爬到寶寶的肛門口產卵,引起肛門騒癢,使寶寶睡不安穩,發生夜間磨牙現象。

如果發現寶寶生了寄生蟲,一定要及時驅蟲,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驅蟲藥。

父母要做出的改變之二:改變飲食習慣

寶寶在3歲之內的磨牙行為,也可能是由於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的。比如,有的寶寶不愛吃早餐,晚餐卻吃得太多。這樣極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因為晚餐吃得太多,睡覺時寶寶的胃腸道內仍積存有大量食物。胃腸道不得不加班工作。胃腸“工作”時,會引起面部咀嚼的自發性收縮,導致牙齒來回磨動。

這時父母應該及時糾正寶寶不良飲食習慣,臨睡前不要給寶寶吃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食物在胃腸道內刺激寶寶大腦的相應部位,通過神經引起咀嚼持續收縮而磨牙。

父母要做出的改變之三:不給寶寶以磨牙的情景

有的父母脾氣不好,遇到著急上火的事,就會拿寶寶撒氣。當寶寶受到呵斥、打罵、驚嚇、精神刺激等時,他們很容易產生焦慮、壓抑、煩躁不安、過度緊張等不良情緒,導致夜間發生磨牙現象。

父母要給寶寶創造寬鬆、舒適的成長環境,不要當著他相互爭吵,不要給寶寶太多的壓力,不要讓寶寶看有恐怖色彩的電視節目。另外,有些磨牙現象是由於大腦過於興奮引起的,比如,寶寶白天情緒激動、過度疲勞等,也能引起夜間磨牙。在寶寶活動量較大時,父母要記得讓寶寶及時休息,不要玩得太累了。

這樣會造成鼻涕倒流過鼻竇,使細菌感染鼻竇,患上鼻竇炎。正確的方法是,分別堵住一側鼻孔,把鼻涕擤乾淨。另外,在冬季,父母應選擇一台具有淨化空氣功能的加濕器。它可以淨化空氣中的細菌、雜質,有效地除過敏原,避免室內空氣過於幹躁而引發的鼻腔不適症狀。

四:熱敷可讓寶寶鼻腔順暢

父母可以用濕熱的毛巾,在寶寶的鼻子上施行熱敷。因為,鼻黏膜遇熱收縮後,鼻腔會比較通暢,黏稠的鼻涕也較容易水化而流出來。媽媽們在熱敷時要保持動作輕柔,如果發現寶寶的鼻孔裡有鼻屎,可以先用棉花棒蘸水清潔;也可以慢慢地按摩寶寶的鼻子或鼻翼兩邊;父母也可以採用精油熱敷的方法來緩解寶寶的鼻炎,取精油滴在熱毛巾或小手帕上,敷在寶寶的鼻子上;或用精油噴霧,噴在空氣當中。原理:有些精油用來熱敷,可改善鼻黏膜的腫脹問題,有助於通暢鼻塞;精油噴霧則可以在空氣幹的時候,改善空氣的溫度。使用建議:精油一次的使用量不要太多,一滴就夠了,因為精油濃度太高,反而會造成化學刺激;另外,在室內使用精油噴霧的時間不要太長,注意維持適當的空氣濕度。

五:給寶寶能母乳的溫度

哺乳媽媽將擠出的母乳,滴進寶寶的鼻孔裡。這樣可能會產生物理性的功效,因為母乳的溫熱度,可以讓寶寶的鼻腔暫時通暢一些,但是否與母乳的成分有關,目前還沒有相關的醫學實證。此方法屬於民間偏方,尚無科學佐證。

六:給寶寶一個暖爐

0-3歲的寶寶,對外界溫度的落差特別敏感。當溫度降低、寒流來襲時,父母可以開暖爐,改變室溫。寶寶對外在環境、空氣的刺激也很敏感,因此在氣溫驟降的時節裡,很容易有流鼻水的症狀;當父母發覺室溫較低時,可以開暖爐提高室溫,緩解寶寶的鼻塞、流鼻水症狀。使用暖爐的時間要適度,避免室溫太高,且熱氣也會使空氣幹躁,建議父母可以放一條濕毛巾,維持室內的濕度。

七:蒸臉器改變寶寶的鼻炎

父母可以給寶寶定制一台蒸臉呂,讓蒸臉器噴在寶寶的臉上,接觸溫氣和熱氣。蒸氣可以濕潤寶寶的鼻腔,將大量的鼻涕快速、自然地排除。

父母們一定要注意,蒸臉器不要太靠近寶寶,以免傷害到他嬌嫩的皮膚,而且一次使用的時間不宜過長,約3分鐘即可。

八:墊高頭部的大功效

0-3歲的寶寶,很敏感很容易改變,例如在寶寶頭部的床墊下方,平均鋪上幾個小枕頭,讓床墊看起來像個傾斜30度的滑梯。這樣可以暫時緩解寶寶的痛苦。父母們請注意,這只是暫時輔助的方法之一,但治標不治本。鼻塞或流鼻水有時會影響寶寶的睡眠,此法只能稍微緩解寶寶的症狀,但效果保持不長。

中耳炎為什麼會導致聽覺障礙?

寶寶出生之後,便會受到各種常見疾病的威脅,中耳炎就是其中之一。有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疑問,“我們給寶寶洗澡的時候非常小心,肯定沒把水弄進寶寶的耳朵,可他為什麼卻患了中耳炎呢?”由此可以看出,中耳炎對寶寶的威脅幾乎近於無形,防不勝防。其實,中耳炎是寶寶常見的病之一,其中70%-80%都是由感冒引起的。這時,父母在必要時必須做出正確的改變,因為很多父母以為寶寶疼痛、化膿等症狀消失了就是病好了,其實,急性中耳炎可發展成分泌性中耳炎,即使急性症狀消失,也可能會存在聽力減退的問題,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發展成神經性耳聾。

要想幫寶寶趕走中耳炎,父母首先應該分辨其特點,可謂是知已知彼,才能百戰不殆。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辨。

第一點,如果寶寶得了中耳炎,患耳附近會頭部劇痛,寶寶會不肯吃東西,哭鬧,不願入睡。耳朵的構造很特殊,裡面是骨頭,外麵包著一層皮膚,兩者間沒有其他可起到緩衝作用的肌肉組織等。所以中耳炎一旦發病,會劇痛難忍。寶寶雖然說不出來,可是只要動動嘴,不管是吸吮和吞咽動作,都會壓迫感染部位感到疼痛。因此,寶寶可能會在吃東西時煩躁、哭鬧,也可能不願入睡。

第二點就是發燒。和其他疾病一樣,中耳炎並非獨自來敲寶寶的門,他往往會聯合其他疾病會騷擾寶寶。也就是說,中耳炎往往伴隨著突然發燒,體溫可升至37.8-40度。這時,父母如果能及時發現,便能將中耳炎對寶寶的威脅降到最低。

第三點尤為關鍵,如果耳朵中流出黃色、白色或含有血跡的液體,那麼寶寶肯定是患上了中耳炎。流出的膿液說明原本留存於中耳的液體已經衝破了耳鼓。雖然這種症狀對身體的危害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可怕,但仍然需要到醫院請醫生做專業處理。

第四點是寶寶是否出現聽力障礙。分泌性中耳炎不會流膿,可是有液體大量存留在中耳部位,可能給寶寶造成暫時性的聽力障礙。具體的表現為,他可能會把電視機的音量放得比平時更大,或者經常會要求你重複剛剛講過的話。

父母只需要掌握以上四點,便可以輕鬆分辨中耳炎了。俗話說得好,把一種疾病扼殺在搖籃中才是最好的醫術。所以,在預防寶寶的中耳炎方面,父母需要做出的改變也很簡單。

一:母乳餵養

千萬別小瞧母乳餵養,因為吃母乳的寶寶,由於母乳中所含的免疫球蛋白A(1gG)和免疫球蛋白M(1gM)足以抵禦由口腔吸入到咽喉部及咽鼓管有害菌的侵染,故能有效地預防或減少嬰幼兒中耳炎的發生。而用牛奶、奶粉等食品進行人工餵養的嬰幼兒,由於這些食品無一定數量的活性搞體成分,故可使病菌有機可乘,致使呼吸道或中耳發生感染。

二:正確餵奶

其實,寶寶的很多疾病都是由於父母不良的習慣造成的,寶寶患中耳炎和餵奶姿勢不正確也有關。有的媽媽或保姆在喂乳時圖省事,讓寶寶平臥餵奶,或人工餵養時餵奶過多、過急,使寶寶來不及吞咽而嗆咳,均可以使乳汁逆流入鼻咽部,從咽鼓管進入中耳而致急性中耳炎。因此,預防中耳炎,父母需要改變的是注意喂乳姿勢,應該抱起寶寶來喂乳,人工餵奶時不要太多、太急。

三:少擤鼻涕

俗話說得好,七竅相通,0-3歲的寶寶也是如此。當寶寶鼻塞特別厲害時最好不要擤鼻涕,以防鼻涕和細菌經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致急性中耳炎。

只要父母做出以上三種改變,就會大大降低寶寶患上中耳炎的概率。如果寶寶患上了中耳炎,父母們也不要著急。儘量讓寶寶躺在床上休息,這樣可以緩解呼吸困難帶給寶寶的痛苦。但要注意每隔2-3小時給寶寶翻一次身,仰臥、側臥相互交替,並輕輕拍打寶寶的背部,這樣不僅有利於排痰,還能避免肺部長時間受擠壓;如果寶寶出現呼吸急促的情況,可以利用枕頭將寶寶背部墊高,以幫助寶寶順利呼吸。發現寶寶有痰液時,讓寶寶咳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暢;如果寶寶太小,父母則要幫寶寶吸出痰液。父母要密切注意觀察寶寶的精神、面色、呼吸、體溫及咳喘等症狀體症的變化。若寶寶有嚴重喘憋或突然呼吸困難、煩躁不安的情況出現,則有可能是痰液阻塞了呼吸道,需要立即吸痰、吸氧,並及時請醫生採取救治措施。

夜裡磨牙,其實是一種病

寶寶在0-3歲的時候,夜裡經常磨牙,有時伴有肚子疼的現象。寶寶偶爾發生一兩次夜間磨牙,不會影響身體健康,父母不用太擔心。如果寶寶天天磨牙,就要引起父母的重視了,它對寶寶的不利影響還不小。經常磨牙,會使寶寶的牙齒過早磨損,露出牙本質,引起牙本質過敏,遇到冷、熱、酸、甜等刺激即發生強烈疼痛;磨牙時,面部肌肉特別是咀嚼肌不停地收縮,時間一久,寶寶的咀嚼肌纖維就會增粗,,圓臉變方,影響寶寶的面容;如果寶寶牙齒磨損嚴重,牙高度下降,面部肌肉過度疲勞,會發生顳頜關節紊亂綜合症,在說話、歌唱或吃飯時,寶寶的下頜關節和局部肌肉發生酸痛,甚至有張口困難;有些寶寶因為磨牙時間較長,雖然經過治療,引起磨牙的病因已經消除,但由於大腦皮層已形成牢固的條件反射,因此夜間磨牙動作不會立即消失,磨牙的危害還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

很多父母認為,寶寶夜裡磨牙,肯定是肚裡有蟲了。這個答案不完全對,雖說肚子裡有寄生蟲是常見原因之一,但還有很多原因都會引起磨牙。所以,當寶寶夜裡出現磨牙現象時,尤其是磨牙期間較長時,父母千萬不要不當一回事,應帶寶寶去醫院查找原因,以恰當的方法對待寶寶磨牙,以免對寶寶的生長發育產生不利影響。

父母要做出的改變之一:及時驅蟲

對於寶寶夜裡磨牙是由於肚子裡有寄生蟲引起的情況,父母應該及時驅蟲。蛔蟲是最容易寄生在寶寶腸道裡的寄生蟲,它在小腸內掠奪各種營養物質,分泌毒素,,上下亂躥,極不安分,刺激腸管使蠕動加快,引起消化不良、肚臍周圍隱痛。這樣會使寶寶在睡眠中神經系統仍處於興奮狀態,從而引起磨牙。蟯蟲病在3歲以下的寶寶中比較常見,每當夜裡寶寶睡覺後,蟯蟲就會爬到寶寶的肛門口產卵,引起肛門騒癢,使寶寶睡不安穩,發生夜間磨牙現象。

如果發現寶寶生了寄生蟲,一定要及時驅蟲,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驅蟲藥。

父母要做出的改變之二:改變飲食習慣

寶寶在3歲之內的磨牙行為,也可能是由於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的。比如,有的寶寶不愛吃早餐,晚餐卻吃得太多。這樣極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因為晚餐吃得太多,睡覺時寶寶的胃腸道內仍積存有大量食物。胃腸道不得不加班工作。胃腸“工作”時,會引起面部咀嚼的自發性收縮,導致牙齒來回磨動。

這時父母應該及時糾正寶寶不良飲食習慣,臨睡前不要給寶寶吃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食物在胃腸道內刺激寶寶大腦的相應部位,通過神經引起咀嚼持續收縮而磨牙。

父母要做出的改變之三:不給寶寶以磨牙的情景

有的父母脾氣不好,遇到著急上火的事,就會拿寶寶撒氣。當寶寶受到呵斥、打罵、驚嚇、精神刺激等時,他們很容易產生焦慮、壓抑、煩躁不安、過度緊張等不良情緒,導致夜間發生磨牙現象。

父母要給寶寶創造寬鬆、舒適的成長環境,不要當著他相互爭吵,不要給寶寶太多的壓力,不要讓寶寶看有恐怖色彩的電視節目。另外,有些磨牙現象是由於大腦過於興奮引起的,比如,寶寶白天情緒激動、過度疲勞等,也能引起夜間磨牙。在寶寶活動量較大時,父母要記得讓寶寶及時休息,不要玩得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