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比高考“狀元”還稀缺的“學神”是如何煉成的?

↑林歡

←王梓豪

↑金牌教練陳鈞、鐘小平、魏昌瑛

↑王准

↑陳宇翔

通訊員邊玉臣記者王潔

現在的高中升學,已遠離了一座“獨木橋”。眼下,浙江高三尖子生幾乎都把高校“三位一體”、自主招生作為升學的重要選項。但也有例外,有一群高中生,讓國內頂尖高校擺出求賢若渴的姿態來“搶人”,並給出降分錄取甚至直接保送的承諾。

這些高中生身上有個統一標籤:全國五大學科競賽參賽選手中的佼佼者——人稱“學神”。

2017年,全國哪所高中走出的“學神”最多?杭州第二中學絕對名列前茅。日前,新一屆國際奧林匹克中國代表隊名單出爐,杭二中的王准、林歡、王梓豪分別入選國際奧賽物理、化學、生物三門學科國家隊,人數為全國各高中最多,也是國家隊選拔史上的一大奇跡。

如果再算上亞洲奧賽國家隊兩名成員王秋原和俞啟威,

今年杭二中為國家隊輸送了5名隊員,同樣為全國之最。

1

奧賽國家隊員

比高考“狀元”還稀缺

入選國際奧賽國家隊(下簡稱“奧賽國家隊”),含金量有多高,我們來做個科普:

過去高考實行傳統文理分科,每年都會出產“狀元”。“狀元”每省有一文一理,我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理論上至少產出68位“狀元”。而奧賽國家隊每門學科的名額非常金貴:數學6個,

物理5個,化學4個,生物4個,資訊4個,全國只有23個名額。所以,說奧賽國家隊隊員比“狀元”還稀少,一點也不為過。

高考“狀元”的產出帶有一定偶然性,而奧賽國家隊隊員絕對是經過大浪淘沙,最後層層選出五門學科中全國最精英的高中生。再看看這個選拔有多激烈——

各高中只要成績拔尖的學生都玩競賽,所以這註定是“學霸”間的比拼,起點極高。以浙江為例,每年全國競賽初賽每門學科的報名數有幾千甚至上萬人。

而浙江省各科只設有60—100個一等獎,其中最出類拔萃的10—30人被選入省選拔隊集訓,並被選送參加全國競賽決賽。

決賽,每門學科設100塊左右的金牌,排名約前50%的選手入選國家選拔隊集訓,還要再進行層層淘汰、優中選優,國家隊正式成員名單才最終敲定。所以每一位“學神”,都是過五關斬六將才拿到了國際奧賽的入場券。

這樣的“學神”,一所高中出一個都已經很難得。而今年,杭二中在3門學科為國際奧賽國家隊輸送隊員,的確創造了歷史。

2

“群狼戰術”和競賽文化

讓學生超越教練

“學神”輩出,杭二中是怎麼培養的?在和學校主管競賽的副校長、化學金牌教練陳鈞的交談中,有一件事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今年3月,化學奧賽國家集訓隊在湖南集訓,其中有個環節是讓隊員輪流上臺講知識點。集訓完後,國家隊教練跟陳鈞感慨:“你們二中的學生真不錯,上臺講解落落大方,分析透徹易懂,還能把知識點的原始文獻說出來。”陳鈞笑說:“他們在二中就是這麼‘玩’的。”

杭二中有自己獨特的競賽文化。一般競賽生學習的第一階段,是以老師講解引領為主。第二階段,則是沙龍式、分享式的教學為主。“第二階段時,比如一塊內容有15個知識點,我就讓學生自主申領,準備兩個月,最後上臺分享展示成果。這也被稱為‘群狼戰術’。”陳鈞說,知識點能弄懂還不夠,要把它講明白才是本事。

學生當主講靠譜嗎?“給競賽生上第一節課時我就說,高一階段你們超過我,是我不行;到了高二階段,你們超不過我,還是我不行。”陳鈞坦言,教練要培養“超越他的人”,而非和他一樣的人。如果永遠是教練講,學生被動聽,教練會越教越累,學生則會有依賴感,不會自主專研,這條競賽路是走不長的。

“有些時候我故意裝拙,讓學生們來教我。”陳鈞說,讓學生體驗超過教練的快感,從而激勵他們走得更遠。

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的本領,到了最後階段,學生們都可以自主研習大學知識。記者在陳鈞辦公室看到了一本英文原版《無機化學》,一問才知,這是化學碩士研究生才看的書,而林歡和同學們已經在研習了。

3

“讓能飛的飛起來

會飛的飛得更高”

近年來,二中學生競賽路越走越寬,多點開花。校長葉翠微坦言,二中一直有個理念:讓能飛的飛起來,會飛的飛得更高。

進入二中的學生,每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點確立一個發展方向。比如,你心懷社會,學校鼓勵你參與社會調研;你喜歡參與國際競爭,學校為你搭建“哈佛峰會”等各類平臺;你癡迷於某個學科,那麼學科競賽絕對是個好選擇。

“新高考改革,打破了以往文理分科的一刀切,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適合的科目。這說明國家已經在重視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葉翠微說,二中鼓勵學生玩競賽同樣如此。

不唯競賽而競賽,這幫學生在某個學科上已經具備了很高的水準,單純課內知識已經“吃不飽”,所以他們需要通過競賽磨煉,來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從而為未來更高階段的學習奠定厚實的基礎。

“二中的競賽文化,同樣可以讓學生們終身受益。”葉翠微說,從第一步老師牽著學生走,到第二步老師學生彼此握手、分享,到第三步老師助推學生自由飛翔。這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力的過程,“無論學生以後留在競賽學科的領域,還是跨行業,自主學習力都是他們日後步入社會必須具備的素質。”

4

成長經歷各異卻“殊途同歸”

說說“學神”背後的二中故事

2017屆對於杭二中來說絕對是非比尋常的。這一屆裡走出了王准、林歡、王梓豪三位國際奧賽國家隊隊員。如果算上去年代表中國獲得國際奧賽物理金牌的2017屆學生陳宇翔,那就是四大“學神”。這四位同學,成長經歷各異,卻殊途同歸。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林歡

杭二中每年9月新生入學時都有一場競賽選拔考試,學生可選擇1-2門感興趣的學科。當時,林歡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學校化學競賽小組。“我之前沒有化學競賽學習經歷,只是初三在一次初高銜接的化學實驗課上,被實驗的變化所吸引。”林歡說,上高中前那個暑假,他一口氣把高一高二的化學自學完了。

進入小組後,林歡對實驗很癡迷,課餘時間常泡在學校實驗室裡。“二中的實驗室可以媲美高校實驗室,我想做的實驗基本都能找到材料。”林歡說,有一次用塑膠瓶做實驗,加入化學物質進行反應,塑膠瓶竟可以變成無害、可降解的物質,轉化率高達95%。如果投入使用,“白色污染”問題就有希望改善,這讓他興奮了好久。

一次次磨煉,使得實驗成了林歡的“撒手鐧”。化學競賽中實驗占40%,是拉分項目,這次國家集訓隊期間的實驗項目,100分中能拿到60分已很不錯,林歡卻拿到了90分的高分。

除了實驗,化競小組成員的日常就是查閱文獻,要知道一般大學生寫論文時才會接觸參考文獻。“最難的是讀英文文獻,我們興趣小組被分成多個小隊,老師會把不同難點分給各團隊去攻克。”林歡說,自己能走到現在,很大一部分功勞在於整個團隊。

王梓豪

“梓豪個性安靜,思維敏捷,對生物很有興趣。”這是導師魏昌瑛的評價。

說到對生物的興趣,王梓豪坦言是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的。有一次在一個花園裡看到了一株小青菜,他悄悄帶回了家。“我從小在城裡長大,過去只在菜市場見過青菜,種在地裡的還是第一次。”王梓豪把菜種在自家陽臺上,每天悉心呵護,青菜從一株小苗到開花,再到完全成熟,整個過程讓他很著迷。從此,他家的陽臺就成了蔬菜園:豌豆、蠶豆、絲瓜、南瓜……“相比吃,我更喜歡觀察它們的整個生長變化。”王梓豪笑著說。

生物競賽要耐得住寂寞,國家競賽決賽的實驗部分就有宏觀實驗(4小時)和微觀實驗(4個半小時),整個過程是一步出錯全盤皆錯,所以需要非常細心。而這又都需要平時磨煉出來,王梓豪說,自己把學校實驗室當成自修教室,做實驗他從不覺得是煎熬,反而是一種享受,通過實驗可以拓寬知識面,而生物知識又跟生活密切相關。比如,他舉了個例子——

互聯網上流傳草莓種植都是打激素的,兒童吃了會導致性☆禁☆早☆禁☆熟。其實動物激素和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且不會相互影響。“所以面對生物方面似真似假的資訊,我心裡很有底氣。”王梓豪說。

王准

王准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憨憨的,說話慢條斯理。導師鐘小平對這位愛徒的評價,就跟王准的性格一樣:厚積薄發。

王准在剛進入學校物理競賽小組時,排名十幾位,並不是最出挑的,但絕對是最努力的一位。小夥子說,物理教材上對許多概念經常是一兩句話帶過,對想學好物理這門課的自己來說遠遠不夠。“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再去參考其他書上關於這些概念的具體解讀。搞懂概念,才能做題。萬一做錯,就重做幾遍,第一遍是找錯在哪裡,第二遍、第三遍是嘗試其他的答題思路,加深印象。”

在小組裡,王准可能不是最聰明的那個,但絕對是效率最高的。比如一張物理卷,別人三個小時還做不完,他花上兩個小時基本就能搞定。

王准在同學中有個綽號叫“教授”,原因是因為同學遇到問題都喜歡找他,而他也會很熱心地解答,“在同學間相互討論,常常會迸發一些新的思路。”

陳宇翔

去年,第47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上,中國代表隊拿下五金,其中一金便是陳宇翔所得,他也是團隊中年齡最小的,才讀高二。

其實,剛入高中時物理並非陳宇翔的最強項。初中時,他最大的愛好是資訊程式設計,還曾獲得過浙江省資訊學奧賽一等獎。上高中後,他才把主攻方向調整到物理,他說“想挑戰一下自己”。

“孩子喜歡物理還得從幼稚園時說起。讀小班時,他就很喜歡邏輯思維方面的遊戲,我從書店買來很多本遊戲書。兒子當時不認字,我讀題他來做,一晚上能做完一本書。很多時候,我讀得口乾舌燥,兒子倒是做得很有興致。”陳媽媽說。

國際物理奧賽一直是高三學生的天下,高二的陳宇翔拿下金牌很罕見,但導師鐘小平卻不意外。原來,早在初三暑假前,陳宇翔就自學完了高中三年的數學、物理,知識積累上他跟高三學生比沒一點劣勢。從省隊選拔到國家隊選拔,以及一次次集訓,選手要在短時間內學習大學甚至研究生的物理知識,如果對物理興趣不濃厚很難堅持。

每解開一道題,陳宇翔都很有成就感。曾經,他為了一道棘手的難題磨了半個月,還不時跟同學老師交流。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他的物理水準提升很快。雖癡迷物理,但陳宇翔不偏科,綜合成績一直穩居年級前10名。

而今年,杭二中在3門學科為國際奧賽國家隊輸送隊員,的確創造了歷史。

2

“群狼戰術”和競賽文化

讓學生超越教練

“學神”輩出,杭二中是怎麼培養的?在和學校主管競賽的副校長、化學金牌教練陳鈞的交談中,有一件事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今年3月,化學奧賽國家集訓隊在湖南集訓,其中有個環節是讓隊員輪流上臺講知識點。集訓完後,國家隊教練跟陳鈞感慨:“你們二中的學生真不錯,上臺講解落落大方,分析透徹易懂,還能把知識點的原始文獻說出來。”陳鈞笑說:“他們在二中就是這麼‘玩’的。”

杭二中有自己獨特的競賽文化。一般競賽生學習的第一階段,是以老師講解引領為主。第二階段,則是沙龍式、分享式的教學為主。“第二階段時,比如一塊內容有15個知識點,我就讓學生自主申領,準備兩個月,最後上臺分享展示成果。這也被稱為‘群狼戰術’。”陳鈞說,知識點能弄懂還不夠,要把它講明白才是本事。

學生當主講靠譜嗎?“給競賽生上第一節課時我就說,高一階段你們超過我,是我不行;到了高二階段,你們超不過我,還是我不行。”陳鈞坦言,教練要培養“超越他的人”,而非和他一樣的人。如果永遠是教練講,學生被動聽,教練會越教越累,學生則會有依賴感,不會自主專研,這條競賽路是走不長的。

“有些時候我故意裝拙,讓學生們來教我。”陳鈞說,讓學生體驗超過教練的快感,從而激勵他們走得更遠。

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的本領,到了最後階段,學生們都可以自主研習大學知識。記者在陳鈞辦公室看到了一本英文原版《無機化學》,一問才知,這是化學碩士研究生才看的書,而林歡和同學們已經在研習了。

3

“讓能飛的飛起來

會飛的飛得更高”

近年來,二中學生競賽路越走越寬,多點開花。校長葉翠微坦言,二中一直有個理念:讓能飛的飛起來,會飛的飛得更高。

進入二中的學生,每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點確立一個發展方向。比如,你心懷社會,學校鼓勵你參與社會調研;你喜歡參與國際競爭,學校為你搭建“哈佛峰會”等各類平臺;你癡迷於某個學科,那麼學科競賽絕對是個好選擇。

“新高考改革,打破了以往文理分科的一刀切,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適合的科目。這說明國家已經在重視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葉翠微說,二中鼓勵學生玩競賽同樣如此。

不唯競賽而競賽,這幫學生在某個學科上已經具備了很高的水準,單純課內知識已經“吃不飽”,所以他們需要通過競賽磨煉,來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從而為未來更高階段的學習奠定厚實的基礎。

“二中的競賽文化,同樣可以讓學生們終身受益。”葉翠微說,從第一步老師牽著學生走,到第二步老師學生彼此握手、分享,到第三步老師助推學生自由飛翔。這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力的過程,“無論學生以後留在競賽學科的領域,還是跨行業,自主學習力都是他們日後步入社會必須具備的素質。”

4

成長經歷各異卻“殊途同歸”

說說“學神”背後的二中故事

2017屆對於杭二中來說絕對是非比尋常的。這一屆裡走出了王准、林歡、王梓豪三位國際奧賽國家隊隊員。如果算上去年代表中國獲得國際奧賽物理金牌的2017屆學生陳宇翔,那就是四大“學神”。這四位同學,成長經歷各異,卻殊途同歸。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林歡

杭二中每年9月新生入學時都有一場競賽選拔考試,學生可選擇1-2門感興趣的學科。當時,林歡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學校化學競賽小組。“我之前沒有化學競賽學習經歷,只是初三在一次初高銜接的化學實驗課上,被實驗的變化所吸引。”林歡說,上高中前那個暑假,他一口氣把高一高二的化學自學完了。

進入小組後,林歡對實驗很癡迷,課餘時間常泡在學校實驗室裡。“二中的實驗室可以媲美高校實驗室,我想做的實驗基本都能找到材料。”林歡說,有一次用塑膠瓶做實驗,加入化學物質進行反應,塑膠瓶竟可以變成無害、可降解的物質,轉化率高達95%。如果投入使用,“白色污染”問題就有希望改善,這讓他興奮了好久。

一次次磨煉,使得實驗成了林歡的“撒手鐧”。化學競賽中實驗占40%,是拉分項目,這次國家集訓隊期間的實驗項目,100分中能拿到60分已很不錯,林歡卻拿到了90分的高分。

除了實驗,化競小組成員的日常就是查閱文獻,要知道一般大學生寫論文時才會接觸參考文獻。“最難的是讀英文文獻,我們興趣小組被分成多個小隊,老師會把不同難點分給各團隊去攻克。”林歡說,自己能走到現在,很大一部分功勞在於整個團隊。

王梓豪

“梓豪個性安靜,思維敏捷,對生物很有興趣。”這是導師魏昌瑛的評價。

說到對生物的興趣,王梓豪坦言是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的。有一次在一個花園裡看到了一株小青菜,他悄悄帶回了家。“我從小在城裡長大,過去只在菜市場見過青菜,種在地裡的還是第一次。”王梓豪把菜種在自家陽臺上,每天悉心呵護,青菜從一株小苗到開花,再到完全成熟,整個過程讓他很著迷。從此,他家的陽臺就成了蔬菜園:豌豆、蠶豆、絲瓜、南瓜……“相比吃,我更喜歡觀察它們的整個生長變化。”王梓豪笑著說。

生物競賽要耐得住寂寞,國家競賽決賽的實驗部分就有宏觀實驗(4小時)和微觀實驗(4個半小時),整個過程是一步出錯全盤皆錯,所以需要非常細心。而這又都需要平時磨煉出來,王梓豪說,自己把學校實驗室當成自修教室,做實驗他從不覺得是煎熬,反而是一種享受,通過實驗可以拓寬知識面,而生物知識又跟生活密切相關。比如,他舉了個例子——

互聯網上流傳草莓種植都是打激素的,兒童吃了會導致性☆禁☆早☆禁☆熟。其實動物激素和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且不會相互影響。“所以面對生物方面似真似假的資訊,我心裡很有底氣。”王梓豪說。

王准

王准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憨憨的,說話慢條斯理。導師鐘小平對這位愛徒的評價,就跟王准的性格一樣:厚積薄發。

王准在剛進入學校物理競賽小組時,排名十幾位,並不是最出挑的,但絕對是最努力的一位。小夥子說,物理教材上對許多概念經常是一兩句話帶過,對想學好物理這門課的自己來說遠遠不夠。“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再去參考其他書上關於這些概念的具體解讀。搞懂概念,才能做題。萬一做錯,就重做幾遍,第一遍是找錯在哪裡,第二遍、第三遍是嘗試其他的答題思路,加深印象。”

在小組裡,王准可能不是最聰明的那個,但絕對是效率最高的。比如一張物理卷,別人三個小時還做不完,他花上兩個小時基本就能搞定。

王准在同學中有個綽號叫“教授”,原因是因為同學遇到問題都喜歡找他,而他也會很熱心地解答,“在同學間相互討論,常常會迸發一些新的思路。”

陳宇翔

去年,第47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上,中國代表隊拿下五金,其中一金便是陳宇翔所得,他也是團隊中年齡最小的,才讀高二。

其實,剛入高中時物理並非陳宇翔的最強項。初中時,他最大的愛好是資訊程式設計,還曾獲得過浙江省資訊學奧賽一等獎。上高中後,他才把主攻方向調整到物理,他說“想挑戰一下自己”。

“孩子喜歡物理還得從幼稚園時說起。讀小班時,他就很喜歡邏輯思維方面的遊戲,我從書店買來很多本遊戲書。兒子當時不認字,我讀題他來做,一晚上能做完一本書。很多時候,我讀得口乾舌燥,兒子倒是做得很有興致。”陳媽媽說。

國際物理奧賽一直是高三學生的天下,高二的陳宇翔拿下金牌很罕見,但導師鐘小平卻不意外。原來,早在初三暑假前,陳宇翔就自學完了高中三年的數學、物理,知識積累上他跟高三學生比沒一點劣勢。從省隊選拔到國家隊選拔,以及一次次集訓,選手要在短時間內學習大學甚至研究生的物理知識,如果對物理興趣不濃厚很難堅持。

每解開一道題,陳宇翔都很有成就感。曾經,他為了一道棘手的難題磨了半個月,還不時跟同學老師交流。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他的物理水準提升很快。雖癡迷物理,但陳宇翔不偏科,綜合成績一直穩居年級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