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南京中山陵裡藏著個殘疾人文創基地

▲麻繩小包

▲布藝包

中山陵景區南廣場的“匯愛坊”助殘公益實體店。

中國江蘇網4月7日訊 如果你在遊覽總統府或者中山陵時不經意看到這樣的小店——匯愛坊,不妨停下腳步走進去看一下,

這裡的文創產品也許算不上精美,每一件卻都很精心,它們都是由殘疾人製作完成的。這些文創產品還有一個共同的美好的名字——二月蘭,就像它們的製作者一樣,平時默默無聞,盛開卻異常燦爛。

匯愛坊被寫入 “十三五”殘疾人事業發展規劃

■相關新聞

南京市政府近日對外公佈了《南京市“十三五”殘疾人事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多管道扶持殘疾人創業、輔助性就業和靈活就業。

其中,記者注意到,規劃指出要充分發揮匯愛坊南京助殘公益實體店的輻射帶動作用。

根據規劃,對符合條件的自主創業、輔助性就業、靈活就業的殘疾人,按規定給予稅費減免和社會保險補貼,幫助安排經營場所、提供啟動資金支援。探索建立殘疾人創業基金和創業孵化機制,對有發展前景的創業孵化、培訓、實訓基地和殘疾人創業致富帶頭人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積極開發適合殘疾人就業的公益性崗位,扶持殘疾人就近就便就業,市、區新開發的公益性崗位按不低於10%的比例優先安排適合崗位要求的殘疾人就業,衛生服務中心安排具有從事醫療按摩資格的盲人就業。

規劃還提出支持殘疾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振興傳統工藝、家庭手工業等項目。充分發揮匯愛坊南京助殘公益實體店的輻射帶動作用,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實現就業增收。

交匯點南京晨報記者 黃歡

攝影報導

殘聯2015年創辦“二月蘭”,產品全由殘疾人製作

每年春天,二月蘭都會成為南京城裡的一抹亮色,但很少有人知道,二月蘭的花語是謙遜質樸、無私奉獻。記者瞭解到,目前,南京約有51萬殘疾人,涉及五分之一的家庭。南京市殘聯在2015年創辦了“二月蘭”原創公益品牌,主要以江南布藝產品為主,品牌logo當時是由聽力一級殘疾人、江蘇省自強模範、曾在天津美院中國畫系進修的範瑜設計繪畫。

同年,南京首家助殘公益實體店總統府匯愛坊開業,進駐的產品既有傳統公益作品,也不乏時尚創意的現代作品,它們全部由殘疾人組織和殘疾人提供。

記者探訪的南京市殘疾人創業就業實訓基地——中山陵匯愛坊助殘公益實體店並不難找,就位於中山陵景區南廣場一側,共有兩個門店。一個占地十餘平方米,另一個占地近百平方米,這些場地均由中山陵景區無償提供,裝修費用則由南京市殘聯負責。

記者聯繫到了其中一家面積稍小的匯愛坊負責人魯冰驍。在等待的間隙,記者參觀了這家小而美的匯愛坊,穿著雨花石的書簽,樣式簡單但製作考究的手工布藝包,還有時下頗為流行的毛氈筆記本,這些都是由殘疾人設計或者加工的。店裡的營業員也是一位身有殘疾的阿姨,人十分和善,她並不追著進門的遊客極力推薦產品,但是如果有客人詢問商品的價格和特色,她總是不用看標籤第一時間就能報上來。她告訴記者,這家小店目前連她在內有兩個營業員,都是三級殘疾。

放棄紅酒生意開匯愛坊,合夥人父親身殘手巧做文創

據魯冰驍介紹,這家匯愛坊去年3月15日試營運,5月15日正式開業,最初的貨品來自6家殘疾人長期托養機構,但由於種種原因,目前供貨的主要是3家機構,“浦口的太陽花,積善街區,還有珠江路的火鳳凰助殘中心。”魯冰驍告訴記者,每家機構提供數十件產品,因為匯愛坊展陳面積有限,他們不得不經過一番糾結的篩選後進行售賣,“開業不到一年,前前後後有20多位殘疾人給我們製作供貨,現在還堅持在做的大概有10位。”

三十而立的魯冰驍兩年前還是一位紅酒商人,如今卻跟兩個合夥人一起投身公益,做起了殘疾人文創,這個轉型讓很多人驚訝不已。“我的一個合夥人也是我非常好的朋友,他的父親是殘疾人,但是手特別巧,做出來的東西之前就放在總統府的匯愛坊賣,反響很不錯。正好我們看到中山陵匯愛坊招標,就參加了競標,想幫助更多的殘疾人,讓他們辛苦製作出來的東西多一個地方展示和售賣。”他說。

在做公益的這條路上,魯冰驍說雖然幾乎賺不到什麼錢,但他從來不覺得沮喪和孤單,除了兩個合夥人,現在在匯愛坊裁縫鋪裡教殘疾人縫紉的師傅也讓他十分感動。“這個師傅40歲左右,之前做了25年的裁縫,從一個興趣愛好變成一份事業,自己的店也開得不錯,但他聽到我們匯愛坊這個事兒就找到我們,說可以不要報酬教殘疾人縫紉,現在還每天騎著小摩托往來于社區和店鋪之間,給我們送貨”。

純手工布藝包正常人4個小時完成,殘疾人師傅需要兩天

記者注意到,在匯愛坊採訪的1個小時裡,走進來的顧客將近20位,購買的大概有三到四位。

魯冰驍介紹,以店裡幾款主打產品來說,布藝包每個售價60元到70元,工藝複雜的90元,布藝本45元,毛氈本30元,麻繩小包49元,書簽則是15元一個,“匯愛坊開在中山陵景區,所以生意好壞跟景區淡旺季也有關係,暑假、五一、十一或者週末的時候,人比較多,好的時候能賣兩三千元。但平時人很少,有時可能一天也就小幾百塊錢的營業額。”魯冰驍到現在都清楚地記得去年暑假,一款布藝包最多一天賣出去89個,“那款包就是體現極簡的設計,純手工製作,像機器製作會出現拉線、縫紉不全的情況,但我們不存在。”魯冰驍說當自己把這筆錢送到殘疾人手中時,他們的快樂讓自己那一刻覺得特別滿足。

這幾年,文創產品火了,但殘疾人文創市場卻沒有那麼樂觀,“一般的文創產品從生產到加工再到後期運營,不需要太多顧忌,只要把它賣出去,只要產品本身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就可以了。但是殘疾人文創產品如果賦予太多的文化底蘊反而是複雜的製作,而殘疾人只能手把手地教,必須要選一些適合他們製作的產品才可以。”魯冰驍說因為殘疾人製作手工藝品比正常人更加耗時耗力,所以產品定價上也沒有優勢,“因為肢體或者體力的原因,他們不適合高強度的操作加工,一個布藝包正常人可能4個小時就能完成,他們需要兩天,熟練的殘疾人師傅也至少需要一天的時間製作。”

殘疾人文創市場並不樂觀,從中體會成長學會堅持

此前,南京市殘聯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匯愛坊目前還沒有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品牌,一方面因為來總統府、中山陵玩的大多是外地遊客,他們並不清楚有這樣一個公益店;另一方面目前匯愛坊手工藝品的種類不多,價格不低,所以很難跟市場上同類的手工藝品店競爭。他們目前也在和南京南站以及機場方面接觸,未來希望能更多地在這樣人流聚集處開店,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牌子。

由於銷售量不大,所以魯冰驍經營的這家匯愛坊眼下面臨著產品供大於求的現實,當記者提出是否可以聯繫一些企業進行愛心助買時,他卻微笑著搖搖頭:“殘疾人都是有傲骨的,認為他有自己的手藝和產品,不需要憐憫,他們希望你是真的喜歡他的東西認可他的東西來買,而不是純粹因為同情。”

魯冰驍說在自己與殘疾人頻繁打交道的這一年多裡,他才開始逐漸瞭解這個群體,“他們生活簡單,心靈也很簡單,而且愛恨分明。如果你對他們表現出友善,他們真的會對你非常好”。讓魯冰驍印象深刻的一位殘疾人大姐,他每次去那家托養機構談完事情準備離開,這位元大姐都會把他送到門口;還有一個患有唐氏綜合征的女孩,“沒跟她接觸過的人可能會覺得她的笑容有點怪,但在我看來真的很燦爛,她一直用這樣淳樸羞澀的方式與人交流”。

“希望社會能更加關注殘疾人,尊重他們的產品。他們雖然身體有殘缺,但是做出來的產品沒有殘缺。”在這個大家都忙著掙錢的年代,魯冰驍卻說開匯愛坊這件事他會一直堅持下去。

另一個占地近百平方米,這些場地均由中山陵景區無償提供,裝修費用則由南京市殘聯負責。

記者聯繫到了其中一家面積稍小的匯愛坊負責人魯冰驍。在等待的間隙,記者參觀了這家小而美的匯愛坊,穿著雨花石的書簽,樣式簡單但製作考究的手工布藝包,還有時下頗為流行的毛氈筆記本,這些都是由殘疾人設計或者加工的。店裡的營業員也是一位身有殘疾的阿姨,人十分和善,她並不追著進門的遊客極力推薦產品,但是如果有客人詢問商品的價格和特色,她總是不用看標籤第一時間就能報上來。她告訴記者,這家小店目前連她在內有兩個營業員,都是三級殘疾。

放棄紅酒生意開匯愛坊,合夥人父親身殘手巧做文創

據魯冰驍介紹,這家匯愛坊去年3月15日試營運,5月15日正式開業,最初的貨品來自6家殘疾人長期托養機構,但由於種種原因,目前供貨的主要是3家機構,“浦口的太陽花,積善街區,還有珠江路的火鳳凰助殘中心。”魯冰驍告訴記者,每家機構提供數十件產品,因為匯愛坊展陳面積有限,他們不得不經過一番糾結的篩選後進行售賣,“開業不到一年,前前後後有20多位殘疾人給我們製作供貨,現在還堅持在做的大概有10位。”

三十而立的魯冰驍兩年前還是一位紅酒商人,如今卻跟兩個合夥人一起投身公益,做起了殘疾人文創,這個轉型讓很多人驚訝不已。“我的一個合夥人也是我非常好的朋友,他的父親是殘疾人,但是手特別巧,做出來的東西之前就放在總統府的匯愛坊賣,反響很不錯。正好我們看到中山陵匯愛坊招標,就參加了競標,想幫助更多的殘疾人,讓他們辛苦製作出來的東西多一個地方展示和售賣。”他說。

在做公益的這條路上,魯冰驍說雖然幾乎賺不到什麼錢,但他從來不覺得沮喪和孤單,除了兩個合夥人,現在在匯愛坊裁縫鋪裡教殘疾人縫紉的師傅也讓他十分感動。“這個師傅40歲左右,之前做了25年的裁縫,從一個興趣愛好變成一份事業,自己的店也開得不錯,但他聽到我們匯愛坊這個事兒就找到我們,說可以不要報酬教殘疾人縫紉,現在還每天騎著小摩托往來于社區和店鋪之間,給我們送貨”。

純手工布藝包正常人4個小時完成,殘疾人師傅需要兩天

記者注意到,在匯愛坊採訪的1個小時裡,走進來的顧客將近20位,購買的大概有三到四位。

魯冰驍介紹,以店裡幾款主打產品來說,布藝包每個售價60元到70元,工藝複雜的90元,布藝本45元,毛氈本30元,麻繩小包49元,書簽則是15元一個,“匯愛坊開在中山陵景區,所以生意好壞跟景區淡旺季也有關係,暑假、五一、十一或者週末的時候,人比較多,好的時候能賣兩三千元。但平時人很少,有時可能一天也就小幾百塊錢的營業額。”魯冰驍到現在都清楚地記得去年暑假,一款布藝包最多一天賣出去89個,“那款包就是體現極簡的設計,純手工製作,像機器製作會出現拉線、縫紉不全的情況,但我們不存在。”魯冰驍說當自己把這筆錢送到殘疾人手中時,他們的快樂讓自己那一刻覺得特別滿足。

這幾年,文創產品火了,但殘疾人文創市場卻沒有那麼樂觀,“一般的文創產品從生產到加工再到後期運營,不需要太多顧忌,只要把它賣出去,只要產品本身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就可以了。但是殘疾人文創產品如果賦予太多的文化底蘊反而是複雜的製作,而殘疾人只能手把手地教,必須要選一些適合他們製作的產品才可以。”魯冰驍說因為殘疾人製作手工藝品比正常人更加耗時耗力,所以產品定價上也沒有優勢,“因為肢體或者體力的原因,他們不適合高強度的操作加工,一個布藝包正常人可能4個小時就能完成,他們需要兩天,熟練的殘疾人師傅也至少需要一天的時間製作。”

殘疾人文創市場並不樂觀,從中體會成長學會堅持

此前,南京市殘聯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匯愛坊目前還沒有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品牌,一方面因為來總統府、中山陵玩的大多是外地遊客,他們並不清楚有這樣一個公益店;另一方面目前匯愛坊手工藝品的種類不多,價格不低,所以很難跟市場上同類的手工藝品店競爭。他們目前也在和南京南站以及機場方面接觸,未來希望能更多地在這樣人流聚集處開店,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牌子。

由於銷售量不大,所以魯冰驍經營的這家匯愛坊眼下面臨著產品供大於求的現實,當記者提出是否可以聯繫一些企業進行愛心助買時,他卻微笑著搖搖頭:“殘疾人都是有傲骨的,認為他有自己的手藝和產品,不需要憐憫,他們希望你是真的喜歡他的東西認可他的東西來買,而不是純粹因為同情。”

魯冰驍說在自己與殘疾人頻繁打交道的這一年多裡,他才開始逐漸瞭解這個群體,“他們生活簡單,心靈也很簡單,而且愛恨分明。如果你對他們表現出友善,他們真的會對你非常好”。讓魯冰驍印象深刻的一位殘疾人大姐,他每次去那家托養機構談完事情準備離開,這位元大姐都會把他送到門口;還有一個患有唐氏綜合征的女孩,“沒跟她接觸過的人可能會覺得她的笑容有點怪,但在我看來真的很燦爛,她一直用這樣淳樸羞澀的方式與人交流”。

“希望社會能更加關注殘疾人,尊重他們的產品。他們雖然身體有殘缺,但是做出來的產品沒有殘缺。”在這個大家都忙著掙錢的年代,魯冰驍卻說開匯愛坊這件事他會一直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