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餘塵:想為企業家製作一份“刑事風險防範行為規範”

企業家也應該有一份刑事風險防範行為規範。刑法對他們來講還是太抽象了,他們需要更明確的規範,明確到像小學生行為規範手冊一樣,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做了有什麼後果。

文 《法人》記者 彭飛 見習記者 周喬

2017年春節過後,敲完二十萬字書稿《後記》的最後一行,余塵律師起身,眺望窗外,盡情感受著尚未走遠的春節氣息。用兩年時間為封存多年的夙願劃上句號,讓餘塵獲得了久違的輕鬆感。

最近十余年間,餘塵將自己執業重心集中於企業法律服務上,承辦了大量的投資並購案例,同時還代理了許多涉及企業犯罪的辯護業務,見證了大量企業從名噪一時到轟然坍塌,

也眼見不少企業家從風華一時到枯坐鐵窗。

親自操辦諸多類似案件之後,余塵越發感到痛心。“很多企業刑事犯罪的引發,完全是因為他們不以為意和法律無知導致的。如果做好前期預防,這些原本就不會發生,也完全沒必要發生。然而一旦發生了,對企業,對個人都是萬劫不復的打擊。”

多年來,餘塵一直思考著如何改觀這種狀況,減少企業不虞之災的發生。

“能否也為企業家製作一份刑事風險防範行為規範呢?學生有學生的行為規範,員工有員工的行為規範,企業家也應該有這樣一份行為規範。刑法對他們來講太抽象了,他們需要更明確的規範,明確到像小學生行為規範手冊一樣,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做了有什麼後果。”

2016年以來,餘塵刻意減少了案件代理的數量,分撥出專門的精力,潛心寫就了國內首份《企業刑事風險防範行為指引》,

決意為企業家製作一份“刑事風險防範行為規範”,從犯罪前端,為企業犯罪預防提供法律建議和行為指引。為了本書早日面世,餘塵犧牲了大量社交應酬,乃至春節陪伴家人的時間。

用非訴思維為企業做犯罪預防的“跨專業”律師

初次走進緊臨北京市西五環的北京市合達律師事務所,看到一面面的錦旗,一本本的榮譽證書時,《法人》記者著實有些驚訝。

作為一個赤手北漂的律師,十多年來,余塵律師不斷在這個城市默默傾注著自己的努力和價值,而這個城市也不斷用“苦心人天不負”回饋他。

他是北京市石景山區人大代表,他是全國律師代表大會代表,他是北京市人民檢察院人民監督員,

他是清華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他是石景山區人民政府法律顧問,他是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同時他還是“北京社會好人”⋯⋯

上述任何一個頭銜,都有足夠的分量,但余塵律師的名字卻鮮少見諸報端。余塵一直認為,“律師是專業人士,專業的人就做專業的事。沒有內容的時候,說什麼都是虛的。”如今隨著《企業刑事風險防範行為指引》的出版,餘塵覺得應該讓更多企業家看到它。

不同於從一開始就接觸訴訟業務的刑事辯護律師,過去的十餘年,餘塵帶領他的合達律師事務所團隊同時代理了大量的企業非訴業務,其中不乏標的額幾十億、上百億的大型案件。

“青島當年第一高樓萬邦大廈就是我們做的,重慶第二高樓也是我們做的。”帶記者走進合達律師事務所的檔案室,餘塵給我們展示了他過去做過的大量非訴案件。

多年的企業大型非訴案件經驗的積累,讓餘塵對企業內部治理有一種由內而外的通透感。之後,餘塵開始將專業重心逐漸跨步到商事犯罪預防與辯護領域上,“相比非訴案件,代理刑事訴訟案件相當於換了一個角度,過去是從內向外,現在是從外向內,一切問題都能看得更清楚。”

近年來,律師圈逐漸達成這樣的共識:一個什麼業務都涉足的萬金油律師是無法做強做精的。

作為一個從業近二十年的資深律師,余塵也認可這種觀點,但他同時擔心,這種觀點可能會給年輕律師一種錯誤引導,即從執業的第一天就刻意選擇一條專業道路,一個猛子紮下去不回頭。“這是很可怕的,牛肉固然有營養,但也要有其他餐食搭配。一個隻做過單一種類業務的律師也是這樣,很可能就營養不良。”

從需要師傅指導,到獨當一面地圓滿完成一個案件,再到如今管理一個擁有多名執業律師的專業律所,餘塵見證了身邊大量年輕律師的成長路徑,他覺得“當你見識過各個層面的法律問題,有了一定的法律基礎之後,再精專于某個業務時才能高屋建瓴。因為很多訴訟問題,都不是一個專業分支就能夠解決的,它需要各種法律側壁的支撐”。

如今,餘塵還擔任北京市律師協會商事犯罪預防與辯護委員會副主任,在他看來,一個將來有志於從事刑事辯護的年輕律師,在剛開始執業的時候,先不要“挑食”,什麼業務都做一些,未來再確定一條專業其實是大有裨益的。“刑事辯護其實貫穿了很多民商法的東西,你沒有民商法的基礎,有些刑辯是很難做得好的。只有經過各方面案例的積累,有了諸多的實務經驗之後,才能夠走得更遠。”

刑事犯罪只能預防不能指望救濟

餘塵介紹,《刑法》中關於企業犯罪的罪名一共有170多個,他所撰寫的《企業刑事風險防範行為指引(2017版)》目前只選擇了其中102個高發罪名進行專業解析,以後還將持續更新修訂。

余塵將常發犯罪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如果企業家知道這些罪名和構成要件,又非得去故意犯罪,這不是預防不預防的問題,而是企業家怎樣去克服人性的貪婪的問題。對於這種情形,本書起到的作用有限;第二層次是,企業、企業家不知道何種行為構成犯罪而又想預防犯罪的情況下,本書則能起到較好的預防作用。

從餘塵的執業經驗來看,現實中企業家在不知何種行為構成犯罪的情形下觸犯刑法的情形並不鮮見。他始終認為,“企業犯罪只能預防不能指望救濟,企業犯罪一旦發生對於企業和企業家來說往往萬劫不復,所以必須從前端的預防做起”。基於此,餘塵將這本書定位在針對企業家不知情的情況下,如何為企業家及企業高管人員預防犯罪提供智力支持。

“企業刑事法律風險無處不在,貫穿首尾。”餘塵表示,在企業成立過程中,容易觸發虛假註冊、虛假出資等罪名;運行過程,刑事法律風險更加廣泛,稅務、用工、融資、智慧財產權、會計管理、合同簽訂等等;而在企業清算破產過程中,同樣存在一定的刑事法律風險。

“仿佛一個機體,任何細節末梢都可能引發病變。”餘塵認為,儘管有很多罪名屬於高發罪名,但其中很多企業家都不知道。“不知道,就可能成了共犯,法律並不會因為你不知道就對你免予制裁。”

採訪中餘塵分享一個案例,有一年,一個顧問單位打來電話,說到有個朋友有一筆上千萬的資金需要到公司帳戶上走一下,諮詢是否可行。經過判斷,餘塵建議不要接收這筆錢,這裡存在洗錢風險。事後證明餘塵的判斷是對的,“很多人不知道,一些看似正常的商業行為,其實存在很多法律風險,如果提前預防就沒問題,但如果掉以輕心就可能成了共犯”。

在書中,餘塵結合實務操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為企業商事行為勾勒出一個行為預警網,如果所有行為都是在網格裡活動,你就是安全的,反之就很危險。“就好像《西遊記》裡,孫悟空為唐僧畫了一個圈,出了圈就有危險。企業治理也是這樣,要有一個個的警戒線,線外的事堅決不能碰”。

翻閱本書,餘塵在其中單刀直入,針對每個罪名,提出直接的預防方式方法。具體來說分為四個步驟:首先,根據企業所涉行業歸類,並將自己企業可能涉及的罪名細化;其次,針對每個罪名設定紅線;再者,聘請刑事風險顧問;最後進行盡職調查,設定防範方案。

寫作過程,餘塵覺得最大的挑戰在於這本書完全是自行摸索的過程。“國內外都沒有任何資料可資借鑒,故本書肯定存在不完善之處。”余塵直言。

做好了,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鄉音未改,親切隨和,言談間還保留些書生意氣,這是余塵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而在律所人員的眼中,“主任是沒有架子的一個人”。

2015年,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在全市開展的“身邊好人、社會好事”宣傳教育活動中,共評選出“北京社會好人”107名,餘塵名列其中。餘塵開玩笑說自己是被評上“北京好人”的,他在公佈之前對這個評選一直一無所知,有一天區律協的秘書長坐計程車聽廣播偶然聽到這個消息告訴他,他才知道自己上了榜。

提及此事,餘塵更加深刻體會到,無論做什麼工作,待人均要誠心誠意,“你要真是做了點事,還是有人會記得你的”。

名譽背後,是近二十年的律師生涯中,餘塵一點一滴的積累。從事律師行業以來,餘塵堅持做了大量公益法律服務專案。他經常深入社區進行法律知識的宣傳講座,他的講座深入淺出,吸引了眾多社區百姓參與;此外,他還前往學校、部隊等單位先後舉辦過幾十餘次講座,直接受益者達上萬人。同時,他還主動請纓,為多家行政機關進行大規模的行政法知識培訓,以綿薄之力默默推動法治進程的前移。

對於公益服務專案,餘塵付出了大量時間,但也格外珍視每一次的公益服務機會。他回憶,剛來北京做律師時,做了大量的法律援助案件,這才讓他接觸了大量刑事辯護案件,也深切地體會到刑事辯護的意義所在。

余塵曾代理過一起搶劫殺人的法律援助案件,通過努力,案件被退回補充偵查兩次,雖然最終還是判了死刑,但是余塵依然覺得富有價值。“如果沒有律師介入,他可能很快就被判處死刑了。但因為律師參與,才能對本案起訴書提出大量疑點,最後引導法院一個個地排除,也只有這樣才保證了本案最後判決基本達到了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標準”。

除了擔任代理人外,余塵律師還主動與一些社區建立長久聯繫,積極參與社區的維穩工作,並主動擔任居民之間糾紛的調解員。此外,他還在律師事務所設立了免費法律諮詢室,主動承擔起免費法律諮詢義務。

近年來,余塵領導他的律所已前後免費代理過大量的法律援助案件,將法律的火種源源不斷地撒到各單位、社區和老百姓中間。

為汶川地震期間二十多位四川籍員工討要工資提供法律援助,與企業不斷溝通,終於要回員工工資;為外地來京務工人員的子女的權益奔走,終於使得嫌疑人被立案,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為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與醫院協商,終於化解了一次醫患糾紛⋯⋯

2016年,余塵律師榮幸當選全國律師代表大會代表。此外,餘塵還獲得過“司法部律師行業先進個人”“北京市優秀律師”“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統先進個人”“北京市優秀公益法律服務律師”等榮譽。

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寫到: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

如今的余塵律師,早已實現了財務自由,從事著自己深愛的職業和事業,並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運”,然而他並不滿足於此。目前《企業刑事風險防範行為指引(2017版)》已經交由法律出版社付梓,餘塵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再次將法律的火種引向企業、企業家群體。他認為,即使這本書對企業家來說最終並沒有起到實際作用,但如果能通過這本書喚起企業家對企業刑事風險的的重視,這也就足夠了!而這,也正是余塵律師多年公益心願的一種延續。

“做好了,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採訪最後,餘塵表示,他會堅持把企業刑事法律風險防範事業做下去。正如他在詩集《又到秋天》裡寫的那樣:讓心裡長出一片綠油油的樹林/撐起一片藍天/這個季節/怎會一晃而過。

餘塵覺得應該讓更多企業家看到它。

不同於從一開始就接觸訴訟業務的刑事辯護律師,過去的十餘年,餘塵帶領他的合達律師事務所團隊同時代理了大量的企業非訴業務,其中不乏標的額幾十億、上百億的大型案件。

“青島當年第一高樓萬邦大廈就是我們做的,重慶第二高樓也是我們做的。”帶記者走進合達律師事務所的檔案室,餘塵給我們展示了他過去做過的大量非訴案件。

多年的企業大型非訴案件經驗的積累,讓餘塵對企業內部治理有一種由內而外的通透感。之後,餘塵開始將專業重心逐漸跨步到商事犯罪預防與辯護領域上,“相比非訴案件,代理刑事訴訟案件相當於換了一個角度,過去是從內向外,現在是從外向內,一切問題都能看得更清楚。”

近年來,律師圈逐漸達成這樣的共識:一個什麼業務都涉足的萬金油律師是無法做強做精的。

作為一個從業近二十年的資深律師,余塵也認可這種觀點,但他同時擔心,這種觀點可能會給年輕律師一種錯誤引導,即從執業的第一天就刻意選擇一條專業道路,一個猛子紮下去不回頭。“這是很可怕的,牛肉固然有營養,但也要有其他餐食搭配。一個隻做過單一種類業務的律師也是這樣,很可能就營養不良。”

從需要師傅指導,到獨當一面地圓滿完成一個案件,再到如今管理一個擁有多名執業律師的專業律所,餘塵見證了身邊大量年輕律師的成長路徑,他覺得“當你見識過各個層面的法律問題,有了一定的法律基礎之後,再精專于某個業務時才能高屋建瓴。因為很多訴訟問題,都不是一個專業分支就能夠解決的,它需要各種法律側壁的支撐”。

如今,餘塵還擔任北京市律師協會商事犯罪預防與辯護委員會副主任,在他看來,一個將來有志於從事刑事辯護的年輕律師,在剛開始執業的時候,先不要“挑食”,什麼業務都做一些,未來再確定一條專業其實是大有裨益的。“刑事辯護其實貫穿了很多民商法的東西,你沒有民商法的基礎,有些刑辯是很難做得好的。只有經過各方面案例的積累,有了諸多的實務經驗之後,才能夠走得更遠。”

刑事犯罪只能預防不能指望救濟

餘塵介紹,《刑法》中關於企業犯罪的罪名一共有170多個,他所撰寫的《企業刑事風險防範行為指引(2017版)》目前只選擇了其中102個高發罪名進行專業解析,以後還將持續更新修訂。

余塵將常發犯罪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如果企業家知道這些罪名和構成要件,又非得去故意犯罪,這不是預防不預防的問題,而是企業家怎樣去克服人性的貪婪的問題。對於這種情形,本書起到的作用有限;第二層次是,企業、企業家不知道何種行為構成犯罪而又想預防犯罪的情況下,本書則能起到較好的預防作用。

從餘塵的執業經驗來看,現實中企業家在不知何種行為構成犯罪的情形下觸犯刑法的情形並不鮮見。他始終認為,“企業犯罪只能預防不能指望救濟,企業犯罪一旦發生對於企業和企業家來說往往萬劫不復,所以必須從前端的預防做起”。基於此,餘塵將這本書定位在針對企業家不知情的情況下,如何為企業家及企業高管人員預防犯罪提供智力支持。

“企業刑事法律風險無處不在,貫穿首尾。”餘塵表示,在企業成立過程中,容易觸發虛假註冊、虛假出資等罪名;運行過程,刑事法律風險更加廣泛,稅務、用工、融資、智慧財產權、會計管理、合同簽訂等等;而在企業清算破產過程中,同樣存在一定的刑事法律風險。

“仿佛一個機體,任何細節末梢都可能引發病變。”餘塵認為,儘管有很多罪名屬於高發罪名,但其中很多企業家都不知道。“不知道,就可能成了共犯,法律並不會因為你不知道就對你免予制裁。”

採訪中餘塵分享一個案例,有一年,一個顧問單位打來電話,說到有個朋友有一筆上千萬的資金需要到公司帳戶上走一下,諮詢是否可行。經過判斷,餘塵建議不要接收這筆錢,這裡存在洗錢風險。事後證明餘塵的判斷是對的,“很多人不知道,一些看似正常的商業行為,其實存在很多法律風險,如果提前預防就沒問題,但如果掉以輕心就可能成了共犯”。

在書中,餘塵結合實務操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為企業商事行為勾勒出一個行為預警網,如果所有行為都是在網格裡活動,你就是安全的,反之就很危險。“就好像《西遊記》裡,孫悟空為唐僧畫了一個圈,出了圈就有危險。企業治理也是這樣,要有一個個的警戒線,線外的事堅決不能碰”。

翻閱本書,餘塵在其中單刀直入,針對每個罪名,提出直接的預防方式方法。具體來說分為四個步驟:首先,根據企業所涉行業歸類,並將自己企業可能涉及的罪名細化;其次,針對每個罪名設定紅線;再者,聘請刑事風險顧問;最後進行盡職調查,設定防範方案。

寫作過程,餘塵覺得最大的挑戰在於這本書完全是自行摸索的過程。“國內外都沒有任何資料可資借鑒,故本書肯定存在不完善之處。”余塵直言。

做好了,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鄉音未改,親切隨和,言談間還保留些書生意氣,這是余塵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而在律所人員的眼中,“主任是沒有架子的一個人”。

2015年,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在全市開展的“身邊好人、社會好事”宣傳教育活動中,共評選出“北京社會好人”107名,餘塵名列其中。餘塵開玩笑說自己是被評上“北京好人”的,他在公佈之前對這個評選一直一無所知,有一天區律協的秘書長坐計程車聽廣播偶然聽到這個消息告訴他,他才知道自己上了榜。

提及此事,餘塵更加深刻體會到,無論做什麼工作,待人均要誠心誠意,“你要真是做了點事,還是有人會記得你的”。

名譽背後,是近二十年的律師生涯中,餘塵一點一滴的積累。從事律師行業以來,餘塵堅持做了大量公益法律服務專案。他經常深入社區進行法律知識的宣傳講座,他的講座深入淺出,吸引了眾多社區百姓參與;此外,他還前往學校、部隊等單位先後舉辦過幾十餘次講座,直接受益者達上萬人。同時,他還主動請纓,為多家行政機關進行大規模的行政法知識培訓,以綿薄之力默默推動法治進程的前移。

對於公益服務專案,餘塵付出了大量時間,但也格外珍視每一次的公益服務機會。他回憶,剛來北京做律師時,做了大量的法律援助案件,這才讓他接觸了大量刑事辯護案件,也深切地體會到刑事辯護的意義所在。

余塵曾代理過一起搶劫殺人的法律援助案件,通過努力,案件被退回補充偵查兩次,雖然最終還是判了死刑,但是余塵依然覺得富有價值。“如果沒有律師介入,他可能很快就被判處死刑了。但因為律師參與,才能對本案起訴書提出大量疑點,最後引導法院一個個地排除,也只有這樣才保證了本案最後判決基本達到了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標準”。

除了擔任代理人外,余塵律師還主動與一些社區建立長久聯繫,積極參與社區的維穩工作,並主動擔任居民之間糾紛的調解員。此外,他還在律師事務所設立了免費法律諮詢室,主動承擔起免費法律諮詢義務。

近年來,余塵領導他的律所已前後免費代理過大量的法律援助案件,將法律的火種源源不斷地撒到各單位、社區和老百姓中間。

為汶川地震期間二十多位四川籍員工討要工資提供法律援助,與企業不斷溝通,終於要回員工工資;為外地來京務工人員的子女的權益奔走,終於使得嫌疑人被立案,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為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與醫院協商,終於化解了一次醫患糾紛⋯⋯

2016年,余塵律師榮幸當選全國律師代表大會代表。此外,餘塵還獲得過“司法部律師行業先進個人”“北京市優秀律師”“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統先進個人”“北京市優秀公益法律服務律師”等榮譽。

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寫到: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

如今的余塵律師,早已實現了財務自由,從事著自己深愛的職業和事業,並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運”,然而他並不滿足於此。目前《企業刑事風險防範行為指引(2017版)》已經交由法律出版社付梓,餘塵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再次將法律的火種引向企業、企業家群體。他認為,即使這本書對企業家來說最終並沒有起到實際作用,但如果能通過這本書喚起企業家對企業刑事風險的的重視,這也就足夠了!而這,也正是余塵律師多年公益心願的一種延續。

“做好了,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採訪最後,餘塵表示,他會堅持把企業刑事法律風險防範事業做下去。正如他在詩集《又到秋天》裡寫的那樣:讓心裡長出一片綠油油的樹林/撐起一片藍天/這個季節/怎會一晃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