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生物技術產業化

《極簡生物學》100-78 微生物發酵技術

(含實例:味精和冬蟲夏草)

摘要

微生物發酵技術由來已久,人類生活離不開它。對人類的最大貢獻是用於抗生素生產,

讓人類平均壽命延長了20-30年。

所以,微生物發酵技術還將幫助人類提高生活品質、長壽和健康傳代。味精和冬蟲夏草的液體發酵技術是有代表性的產品,它們開創了微生物液體發酵技術的新領域——食品工業和微生物來源的中藥產業。

古代釀酒(至少4000年前)就有了微生物固體發酵技術,“發酵”一詞來自

民間做饅頭的技術——酵母發酵技術,是固體培養微生物技術(簡稱:微生物固體發酵技術)。就是大規模的發酵微生物“克隆”技術——微生物產業化技術。

20世紀初,由微生物固體發酵技術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有了“微生物液體

發酵技術”,開始用於生產酒精、乳酸、檸檬酸、澱粉酶、蛋白酶;20世紀40年代,這微生物液體發酵技術開始用於青黴素生產,進而有了數以萬億計的抗生素工業、氨基酸工業、酶工業;20世紀80年代又有了基因工程工業、微生物製藥工業、酶工業和新能源工業……

微生物液體發酵技術對人類的最大貢獻是讓人類平均壽命延長了20-30年。

所以,微生物(菌類)是人類的朋友、兄弟姐妹、祖先,它們還將幫助人類提高生活品質、長壽和健康傳代。

這類工業的製造最大的成本是能耗。解決高能耗可能還是依靠生物技術方法。實例:

l味精

1861年從麵筋中發現谷氨酸鈉,它是一種氨基酸類的鮮味劑(調味劑);1908年,從海帶中發現谷氨酸鈉;1957年,從微生物代謝產物中發現谷氨酸,

微生物液體發酵技術推動了氨基酸工業,發展成氨基酸產業,品種已超過一千種,產量已達億噸級。因為氨基酸類具有營養、調味、添色、增香、矯味、除臭、保鮮、保色、抗氧化等多種功能,應用範圍涉及到醫藥、食品、農業、飼料……雖然一時被污蔑為“有毒”,中國的產量仍然沒有下降,反升為世界第一。味精 “有毒”,而取代味精的雞精主要成分還是味精(雞精國家標準:谷氨酸鈉≥35%,(注意:這標準不設上限)。
這算不算“商業廣告的一大笑話”?

l冬蟲夏草的產業化。

使用一兩千年的傳統中藥材冬蟲夏草是中藥三大寶(人參,鹿茸,冬蟲草)之一,冬蟲夏草還是中國特產。其中人參已大量種植,鹿也已成功養殖,到20世紀80年代,唯冬蟲夏草還仍然依賴天然採挖。鑒於在19世紀已經認識到“冬蟲夏草不是蟲,不是草,是一種真菌”,也認識到“我們平時吃冬蟲夏草就是吃冬蟲夏草的菌絲體”;1980年,

中國科學家分離到冬蟲夏草菌種,1983年,用微生物液體發酵技術培養出冬蟲夏草菌絲體,1991年製成中藥品;2014年,又製成保健食品。冬蟲夏草菌絲體的產量從天然採挖的110噸到2017年計畫產量1000噸以上,未來可能還會增加。看來,只有生物產業化才能滿足了市場需求。就品質和療效上看,天然的冬蟲夏草遠遠超不過產業化的。實現了“買得起,用得足,經常用”的生物學家的理想。

類似有奇效的真菌還有許多,它們天然產量只有20-200千克,唯有產業化才行,生物產業前途無量。

它們天然產量只有20-200千克,唯有產業化才行,生物產業前途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