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好孩子不是吼出來的“Can you Stop Angry Now?”

有一個媽媽在朋友圈分享說“親生的就是親生的啊!上一秒鐘剛剛被我凶,下一秒又在我懷裡叫媽媽”。

孩子總是那麼輕易地原諒父母。

如果是你凶了同事或者其他親戚,每一段時間,

肯定是修補不好關係的。

有的還因此反目成仇。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輕鬆地獲得孩子原諒。

所以很多的父母就覺得吼吼孩子沒關係啊。

記得前段時間看《爸爸去哪兒第五季》Jasper的“Can you stop angry now?”刷屏了,面對父親的怒吼,隔著螢幕的我都被嚇一跳,Jasper用怯生生小眼神勇敢溫和地對視父親,

稚嫩又從容地打開喇叭與父親對峙,用小奶音講出“Can you stop angry now?”,提出希望與父親平和、平等對話的訴求,一下子萌化了觀眾的心。

當時的情景,《爸爸去哪兒5》中面對沉迷于喊麥無法自拔的Jasper,陳小春生氣了。

陳小春:“Hey,人家在講話呢?Can you stop?。”

陳小春爸爸生氣了!空氣低壓,脾氣開始暴躁。

跟著後面的兒子Jasper拿起麥大喊:“你可以不生氣了嗎?”

Jasper:“Can you stop angrynow?”

陳小春:“OK,sorry…”

後來的採訪中,陳小春:“我從來沒想過他會跟我有那個對答,

我相信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這段對話。”

Jasper在與父親的對峙中,父親的聲音大,但兒子的氣勢勝了,Jasper那聲訴求有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一下子化解了父親的暴躁,讓陳小春察覺自己對孩子的態度有問題,而且立馬道歉。父子倆這一戰在平和、抗爭、平等的基礎上解決了。

看看明星家的教育方式,其實小春和孩子的接觸很少,更多時候不知道該怎麼去和孩子溝通,他總是想做一個合格的優秀的父親。雖然他不懂,但是他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一直在學習,一直在改進自己的錯誤的教育方式。從最開始來參加活動時那個兇狠的大哥形象現在慢慢轉變成一個寵溺鼓勵自己孩子的慈母,

而他與小小春的父子之情也更加深厚。

有的家長說:“我有脾氣就一定能夠要發出來,要我憋著,會把我憋壞的,而且小時候我也是這樣被吼出來的,現在不也是挺好吧。”

好吧。面對這種看似充滿道理的反問我無話可說。

但是,你真的理解孩子被吼時候的感受嗎?

你也許只是提高了一下分貝,讓自己說話的語氣強硬些,來達到一種震懾的效果。或許你覺得只是自己一時失控,但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所有你認為你這樣做是可以被理解,不是嗎?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原諒自己的失控。但你忘記自己在孩子心中扮演的是什麼角色了嗎?你是孩子最信任的爸爸媽媽,是他們最親近的人,一切從你口中出來,殺傷力就倍增。

籬笆和釘子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讀過,即使愛發脾氣的小男孩最後不發脾氣了,即使籬笆上的釘子被全部取下來了,但是傷口永遠會留在那裡,而且心靈上的傷口和身上的傷口歐一樣難癒合。德國有一本非常出名的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講的是一隻可愛的企鵝寶寶向我們講述它和媽媽之間的非凡經歷。

“今天早上,我的媽媽發脾氣,沖著我生氣地大叫。”

結果,嚇得我全身都散開飛跑了……我的腦袋飛到宇宙裡,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裡,我的嘴巴插在高山上,最後發脾氣大叫的媽媽又將我找了回去,將我修補好。媽媽跟我說對不起,我原諒了媽媽。

在父母吼叫傷害中的孩子,內心充滿恐懼,甚至會瑟瑟發抖,他們靠著天馬行空的神遊來逃避令人恐懼的現實世界。

孩子的內心是柔軟的,而且他們總是會犯小錯誤。孩子們常常願意原諒“暴力父母”的過錯,是源于他們的童真與善良,他們認為父母只是心情不好,不是不愛我。善良的小天使們總能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理解父母,那作為父母的我們是否能夠學著為了自己的孩子控制自己的脾氣呢?

因為經歷過、也因為看到過,所以我認為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治吼從深刻地剖析自己開始。其實想想自己會吼孩子真的和自己小時候接受的教育方式有關,小的時候因為自己頑皮被父母吼已經是家常便飯,甚至有的時候還要挨揍。說時候我不喜歡這樣的教育方式,而且非常討厭,我說等以後我有了孩子絕對不會吼他,會跟他講道理,會對他溫柔以待。但是真到孩子犯了錯誤,腦子裡第一印象閃過的還是那種獅子吼。相反我的一位同學從小就一直被父母溫柔以待,現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很少吼自己的孩子,而會心平氣和的講道理。所以我就開始剖析自己,反思自己,我該怎麼辦?所以說養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真的沒錯。

所以,真正的改變自己,還是得剖析自己。反思越深刻,改變的能量越足。當自己真正有所醒悟的時候,那些幫助孩子的方法才是最管用的。人不怕犯錯,怕的是明明知道錯了還不願意承認。就像我接觸的一位家長,他自己知道打孩子這種教育方式不對,卻一直在實施。孩子犯了錯誤後非打即罵,還美其名曰“孩子不打不成才。”拜託不要再用你父母對你的教育方式來教育你的孩子,既然知道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對,為什麼不從你這裡開始停止呢?

不要以為發脾氣是愛,更不要覺得發脾是真性情。

真正能管理好自己情緒的人,才是高情商的人,才是真本事,才能成為好父母。下面分享幾個治吼的方法。

1、給孩子選擇題,也給自己冷靜思考的時間

家長做事,總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就是我需要你怎麼做你就比學怎麼做。一切是建立在家長自己的基礎上。

我需要你一分鐘穿好衣服

我需要你回家就寫作業

我需要你少吃甜食

我需要你對我言聽計從

親愛的家長朋友,你的孩子不是機器人,不是你寫入程式按照你的要求來,他們會有他們自己的想法,為什麼不聽一下?他們有自己的節奏,為什麼不看一看清楚?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會反抗,是正常的。只有給了他們自由選擇的權利,他們就不會覺得被強制安排,而且他們會感受到尊重,就會考慮自己的得失。

2、讓孩子去承擔自然後果

現在家長都會說的一句話就是現在的孩子聰明的很、精明的很。這是所有父母的共識,那就讓他們去管理自己。讓孩子禁止一件事正確的方法不是威脅,而是讓他們學會承擔自然後果。

比如說孩子沉迷于電視動畫不吃飯,你可以在大人們吃完後把飯菜收走,當孩子餓了,想吃飯的時候,你就告訴他:“對不起寶貝,現在已經過了吃飯的時間,因為你把吃飯的時間浪費在看電視上”。小傢伙當然不樂意,但是沒辦法,你得接受。他會哭鬧讓來妥協,你要告訴他,自己做的事,自己去承擔後果,明天要記得按時吃飯。

3、讓孩子學會懂規矩,用規矩懲戒,而不是用脾氣。

學會讓自己的孩子按規矩辦事。不要因為心情好壞隨意定制規矩,規矩不是說教或者加重專制的工具。規矩的前提是親密的親子關係,否則規矩就會變成冰冷的桎梏。古人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給孩子立規矩首先要需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這樣做的後果,我想最好這個後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關的。其次,給孩子立規矩要就事論事,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第三懲罰要及時,孩子的長期記憶比較差。第四要簡單易懂,而且要不分地點、不分場合地遵守。最重要的一點是規矩是不能打破的。偶然“放寬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場電視、晚睡一個小時,等等——會減輕壓力,讓孩子更加自覺地遵守規矩。相信孩子,不要以為偶然的一次“放縱”就會養成什麼壞習慣。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讓孩子親自體會一下"放縱”的後果。就像樂樂前一陣子他要求週末兩天每天吃兩次冰淇淋。我對他說冷飲吃多了會不舒服,他不理解。我就依著他週末兩天每天吃兩次,一個星期過後,他開始咳嗽、流鼻涕,還吐了兩次清水,說她"難受、不舒服”。我告訴他這就是冷飲吃多了的後果。

“Can you stop angry now?”所以請從這一刻起收起你的吼叫,用一種新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你會發現孩子更多的閃光點,家庭關係也會更加的和諧。當你平和安寧,孩子也會幸福快樂。

即使愛發脾氣的小男孩最後不發脾氣了,即使籬笆上的釘子被全部取下來了,但是傷口永遠會留在那裡,而且心靈上的傷口和身上的傷口歐一樣難癒合。德國有一本非常出名的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講的是一隻可愛的企鵝寶寶向我們講述它和媽媽之間的非凡經歷。

“今天早上,我的媽媽發脾氣,沖著我生氣地大叫。”

結果,嚇得我全身都散開飛跑了……我的腦袋飛到宇宙裡,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裡,我的嘴巴插在高山上,最後發脾氣大叫的媽媽又將我找了回去,將我修補好。媽媽跟我說對不起,我原諒了媽媽。

在父母吼叫傷害中的孩子,內心充滿恐懼,甚至會瑟瑟發抖,他們靠著天馬行空的神遊來逃避令人恐懼的現實世界。

孩子的內心是柔軟的,而且他們總是會犯小錯誤。孩子們常常願意原諒“暴力父母”的過錯,是源于他們的童真與善良,他們認為父母只是心情不好,不是不愛我。善良的小天使們總能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理解父母,那作為父母的我們是否能夠學著為了自己的孩子控制自己的脾氣呢?

因為經歷過、也因為看到過,所以我認為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治吼從深刻地剖析自己開始。其實想想自己會吼孩子真的和自己小時候接受的教育方式有關,小的時候因為自己頑皮被父母吼已經是家常便飯,甚至有的時候還要挨揍。說時候我不喜歡這樣的教育方式,而且非常討厭,我說等以後我有了孩子絕對不會吼他,會跟他講道理,會對他溫柔以待。但是真到孩子犯了錯誤,腦子裡第一印象閃過的還是那種獅子吼。相反我的一位同學從小就一直被父母溫柔以待,現在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很少吼自己的孩子,而會心平氣和的講道理。所以我就開始剖析自己,反思自己,我該怎麼辦?所以說養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真的沒錯。

所以,真正的改變自己,還是得剖析自己。反思越深刻,改變的能量越足。當自己真正有所醒悟的時候,那些幫助孩子的方法才是最管用的。人不怕犯錯,怕的是明明知道錯了還不願意承認。就像我接觸的一位家長,他自己知道打孩子這種教育方式不對,卻一直在實施。孩子犯了錯誤後非打即罵,還美其名曰“孩子不打不成才。”拜託不要再用你父母對你的教育方式來教育你的孩子,既然知道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對,為什麼不從你這裡開始停止呢?

不要以為發脾氣是愛,更不要覺得發脾是真性情。

真正能管理好自己情緒的人,才是高情商的人,才是真本事,才能成為好父母。下面分享幾個治吼的方法。

1、給孩子選擇題,也給自己冷靜思考的時間

家長做事,總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就是我需要你怎麼做你就比學怎麼做。一切是建立在家長自己的基礎上。

我需要你一分鐘穿好衣服

我需要你回家就寫作業

我需要你少吃甜食

我需要你對我言聽計從

親愛的家長朋友,你的孩子不是機器人,不是你寫入程式按照你的要求來,他們會有他們自己的想法,為什麼不聽一下?他們有自己的節奏,為什麼不看一看清楚?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會反抗,是正常的。只有給了他們自由選擇的權利,他們就不會覺得被強制安排,而且他們會感受到尊重,就會考慮自己的得失。

2、讓孩子去承擔自然後果

現在家長都會說的一句話就是現在的孩子聰明的很、精明的很。這是所有父母的共識,那就讓他們去管理自己。讓孩子禁止一件事正確的方法不是威脅,而是讓他們學會承擔自然後果。

比如說孩子沉迷于電視動畫不吃飯,你可以在大人們吃完後把飯菜收走,當孩子餓了,想吃飯的時候,你就告訴他:“對不起寶貝,現在已經過了吃飯的時間,因為你把吃飯的時間浪費在看電視上”。小傢伙當然不樂意,但是沒辦法,你得接受。他會哭鬧讓來妥協,你要告訴他,自己做的事,自己去承擔後果,明天要記得按時吃飯。

3、讓孩子學會懂規矩,用規矩懲戒,而不是用脾氣。

學會讓自己的孩子按規矩辦事。不要因為心情好壞隨意定制規矩,規矩不是說教或者加重專制的工具。規矩的前提是親密的親子關係,否則規矩就會變成冰冷的桎梏。古人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給孩子立規矩首先要需要明確地告訴孩子,這樣做的後果,我想最好這個後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關的。其次,給孩子立規矩要就事論事,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第三懲罰要及時,孩子的長期記憶比較差。第四要簡單易懂,而且要不分地點、不分場合地遵守。最重要的一點是規矩是不能打破的。偶然“放寬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場電視、晚睡一個小時,等等——會減輕壓力,讓孩子更加自覺地遵守規矩。相信孩子,不要以為偶然的一次“放縱”就會養成什麼壞習慣。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讓孩子親自體會一下"放縱”的後果。就像樂樂前一陣子他要求週末兩天每天吃兩次冰淇淋。我對他說冷飲吃多了會不舒服,他不理解。我就依著他週末兩天每天吃兩次,一個星期過後,他開始咳嗽、流鼻涕,還吐了兩次清水,說她"難受、不舒服”。我告訴他這就是冷飲吃多了的後果。

“Can you stop angry now?”所以請從這一刻起收起你的吼叫,用一種新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你會發現孩子更多的閃光點,家庭關係也會更加的和諧。當你平和安寧,孩子也會幸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