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與人的關係,為何“見錢就死”?

文/子非魚 編輯/露露

這幾天,一網友在論壇上發帖,

訴說了自己一段奇葩的相親經歷:她與親戚介紹的一個男的相親,二人加了微信,約好一起吃飯。吃罷以後,男方搶著買單,女方拗不過,只好讓男方付了錢。

原以為,這段相親有了一個不錯的開端,沒想到,晚上男的發來微信:

毫無疑問,二人關係,卒。

對此,網友的觀點明顯呈現兩個極端:

有人笑男的摳門小氣,毫無風度;有人認為第一次見面,AA很正常,誰也不欠誰的;也有人說,如果要AA,吃飯後立即提出即可,幹嘛非要搶著買單,回去再要回來呢?太虛偽了。

這種討論,往往沒有定論,每個人經歷和價值觀不同,

怎麼說都有自己的道理。

關係,關係,真是見錢死。

除了兩個陌生人之間的相親,還有很多關係都是“見錢死”:

給親人借了錢,誰知不幸遭遇老賴,債主反而成了被借債人記恨的仇人,錢沒要到,官司不斷,二人關係,卒。

AB二人是朋友,B善於做平面設計,接活要價不菲,而A經常有做做小圖、設計海報的需求。

起初,A常常借著友情找B免費設計圖樣,抹不開面子,B只好犧牲休息時間做好人。而A不但沒有不好意思,

反而更是理直氣壯地頻繁找B免費作圖。

B不堪其擾,終於要求A按照市場價支付勞務費,A一聽,破口大駡B見錢眼開,並在二人朋友圈中四處傳播B的小氣和冷面,二人關係,卒。

買來安全,買來教育,還能買到別人沒有的快樂;金錢,也真是個壞東西,多少人為它爭得頭破血流,多少人為它搶得家破人亡,又有多少人,被它弄得友情親情皆受傷。

這到底是為什麼?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Margaret S. Clark的研究表明:

▶ 在沒提錢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行為,由社會規範主導。

你幫我忙,全憑我們之間的交情,這種付出是友好、界限不明,為雙方帶來愉悅感,且不要求即時回報的。

▶ 而一提到錢,你們的關係就立刻轉了頻道,變為由市場規範主導。

這裡不存在交情,界限十分清楚,交換黑白分明,有成本就要有收益,有付出就應有回報,按勞取酬,工資、價格、租金、利息必不可少。

▶通常,社會規範的力量強於市場規範,人們為情感、道義幹活,往往要比為金錢付出更為賣力。

▶然而,當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發生碰撞,市場規範會毫不猶豫,將社會規範擠走,傷害社會關係,且難以修復。

01

要談情,別談錢

請你想像一個場景:

微信上一個久不聯繫的好友突然找你,想讓你幫忙給他翻譯一篇小文章。這篇文章不長,幾分鐘就可以完成,鑒於他是你的老友,你便權當幫忙,翻譯好這篇文章,給他發了過去。

他千恩萬謝,寒暄了幾句,就在你以為這場對話要結束的時候,他發來一個紅包。你很高興,以為今天的午飯不用自己花錢了,興沖沖點開紅包,卻目瞪口呆——0.1元。

回到對話方塊,他得意洋洋一句:“多謝幫忙,紅包請笑納”。

我相信,你心裡肯定和吃了蒼蠅一樣噁心,沒准在“對方正在輸入”的時候,就會將其拉黑。

礙於情面幫他的時候,是社會規範在推動你,你不求回報,對方一句謝謝你就心滿意足;收到紅包的時候,你對金額多少的預期,是按照市場規範來的——我付出了這麼長時間的勞動,按照我的實際工資標準,我應該收到多少錢的回報。

因此,看到0.1元,市場規範一來,社會規範就被擠跑了——“我的勞動怎麼可能只值一毛錢?乞丐碗裡也多的是一塊錢啊!”

還是這個老友,依然請你翻譯一篇文章,但這次,在提要求之前,他事先表示,會給你一定數額的錢,請你翻譯一篇文章。

這時候,你會像剛才一樣,什麼都不考慮就幫忙翻譯嗎?

恐怕不會。

你的市場規範,先於社會規範進入大腦。你更可能會先考慮當前有沒有緊急工作,這點錢值不值得你花這些時間,以及你是否需要為翻譯品質負責。

沒提錢,你們只是談交情,按照社會規範,做個人情、幫個小忙,不計回報、異常賣力;提錢時,你們是在談工作,按照市場規則,考量成本、核算收益,為工作品質負責,按報酬程度賣力。

在杜克大學經濟學家Dan Ariely教授的實驗中,有一個枯燥簡單的電腦遊戲,就是將一個圓圈拖進方框裡,再計算5分鐘內能拖多少。

被試被分為三組,第一組,在遊戲開始前就得到了5美元,並被要求5分鐘內完成遊戲,研究者期望他們在市場規範中,按規則行事;第二組,同樣的任務和要求,但酬勞要少得多——50美分,實驗者同樣希望被試按市場規範行事;第三組被試,被告知這次任務只是一個純粹的幫忙,零回報,研究者期待這一組能按社會規範行事。

結果顯示,第一組(5美元)參與者平均拖了159個圓圈;第二組(50美分)平均拖了101個圓圈;第三組(沒有酬勞),平均拖了168個圓圈,多於前兩組。

5美元組比50美分組成績好,說明一旦有金錢報酬,人們就按照市場規範來,多給錢多出力,少給錢少出力;沒有錢時,社會規範主導行為動機——“既然你找我幫忙,我就努力好好幫助你”,成績也就高於市場規範下的兩組。

毫無回報的志願活動,我們往往趨之若鶩,並感到無比光榮,而一旦同樣的志願活動涉及金錢和禮品回報,我們就會躊躇再三,被動許多;律師不會為了幾十塊錢,給貧困者辯護,但會在毫無報酬的條件下,為弱勢群體奔走操勞;父母做了一頓好吃的招待你,你卻在吃飯後數出幾張百元大鈔,問他們這些錢夠不夠這頓飯,相信他們一定會火冒三丈。

多少人不願做好朋友的生意,怕就怕在,一旦給友情加上市場規範的烙印,社會規範中的純粹情感,就再也回不來了。

如果談情,就不要談錢;一旦談錢,就別再指望談情。

科學研究也的確證明,一旦社會規範被擠走,就很難得到重建。

02

既談錢,勿談情

美國加州大學聖達戈分校的教授尤裡·格尼齊,和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奧爾多·呂思提,對以色列一家日托中心進行了一項實驗,看看罰款是否能減少某些家長接孩子遲到的現象。

結果很遺憾:並不能,罰款反而讓家長們更加肆無忌憚地遲到。

為什麼?

罰款之前,家長的行為由社會規範約束,遲到會讓他們不好意思、愧對老師,並儘量不再遲到,好讓老師早點回家;開始罰款後,金錢的介入,便讓社會規範悄然而退,市場規範令家長進入一種心態——既然可以花錢買時間,那我索性大大方方遲到,大不了付錢就行了。

於是,遲到的家長更多,遲到次數也更加頻繁了。

後來,為了不讓家長理直氣壯地遲到,日托中心又取消了罰款。現在,家長們的遲到現象有沒有減輕呢?

並沒有,遲到次數甚至還有所增加。

社會規範極難重建,在它與市場規範之間,往往只能選擇其一。

在親子關係中,最好不要輕易嘗試用金錢、禮物,換取孩子的主動學習,亦要警惕在孩子做家務後為其付錢。

在金錢介入之前,孩子學習的動力來自內部,來自對未來的規劃、對夢想的追求,這些都是社會規範的力量;一旦家長開始許諾給予物質回報,那麼“學習”就變成了一個有交換價值的“工作”,全憑市場規範行事——幹活就有錢拿,當我不缺錢的時候,我就索性罷工。

這時候,家長倘若再撤去金錢回報,孩子也很難恢復到用內部驅動力學習的境界。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用市場規範替代社會規範,極其容易;想要社會規範回歸原位,何其困難。

這一定不是家長想要的。

一旦以金錢來衡量付出,親子關係就變了性質,從社會規範成為了市場規範。你從孩子口中聽到的話,很可能就不會是“我知道你為我付出了很多,謝謝你”,而是“你想要我還多少錢,我通通還給你,這種沉重的感情債,不背也罷”。

讓孩子還錢,相信並非大多數父母的初衷。

愛情中,也何嘗不是呢?

情與錢,你會如何平衡?

-THE END-

● 作者:子非魚,來源於家長進化論(ID: parentsup)。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你絕不該錯過的精彩文章:

第一批被90後氣死的80後

月薪2萬,養不起家的90後爸爸

同學會上的差距,讓我足足哭了一宿

"先搞起來",你就已經幹掉了50%以上的競爭者

(點擊藍字直接閱讀)

想讓你幫忙給他翻譯一篇小文章。這篇文章不長,幾分鐘就可以完成,鑒於他是你的老友,你便權當幫忙,翻譯好這篇文章,給他發了過去。

他千恩萬謝,寒暄了幾句,就在你以為這場對話要結束的時候,他發來一個紅包。你很高興,以為今天的午飯不用自己花錢了,興沖沖點開紅包,卻目瞪口呆——0.1元。

回到對話方塊,他得意洋洋一句:“多謝幫忙,紅包請笑納”。

我相信,你心裡肯定和吃了蒼蠅一樣噁心,沒准在“對方正在輸入”的時候,就會將其拉黑。

礙於情面幫他的時候,是社會規範在推動你,你不求回報,對方一句謝謝你就心滿意足;收到紅包的時候,你對金額多少的預期,是按照市場規範來的——我付出了這麼長時間的勞動,按照我的實際工資標準,我應該收到多少錢的回報。

因此,看到0.1元,市場規範一來,社會規範就被擠跑了——“我的勞動怎麼可能只值一毛錢?乞丐碗裡也多的是一塊錢啊!”

還是這個老友,依然請你翻譯一篇文章,但這次,在提要求之前,他事先表示,會給你一定數額的錢,請你翻譯一篇文章。

這時候,你會像剛才一樣,什麼都不考慮就幫忙翻譯嗎?

恐怕不會。

你的市場規範,先於社會規範進入大腦。你更可能會先考慮當前有沒有緊急工作,這點錢值不值得你花這些時間,以及你是否需要為翻譯品質負責。

沒提錢,你們只是談交情,按照社會規範,做個人情、幫個小忙,不計回報、異常賣力;提錢時,你們是在談工作,按照市場規則,考量成本、核算收益,為工作品質負責,按報酬程度賣力。

在杜克大學經濟學家Dan Ariely教授的實驗中,有一個枯燥簡單的電腦遊戲,就是將一個圓圈拖進方框裡,再計算5分鐘內能拖多少。

被試被分為三組,第一組,在遊戲開始前就得到了5美元,並被要求5分鐘內完成遊戲,研究者期望他們在市場規範中,按規則行事;第二組,同樣的任務和要求,但酬勞要少得多——50美分,實驗者同樣希望被試按市場規範行事;第三組被試,被告知這次任務只是一個純粹的幫忙,零回報,研究者期待這一組能按社會規範行事。

結果顯示,第一組(5美元)參與者平均拖了159個圓圈;第二組(50美分)平均拖了101個圓圈;第三組(沒有酬勞),平均拖了168個圓圈,多於前兩組。

5美元組比50美分組成績好,說明一旦有金錢報酬,人們就按照市場規範來,多給錢多出力,少給錢少出力;沒有錢時,社會規範主導行為動機——“既然你找我幫忙,我就努力好好幫助你”,成績也就高於市場規範下的兩組。

毫無回報的志願活動,我們往往趨之若鶩,並感到無比光榮,而一旦同樣的志願活動涉及金錢和禮品回報,我們就會躊躇再三,被動許多;律師不會為了幾十塊錢,給貧困者辯護,但會在毫無報酬的條件下,為弱勢群體奔走操勞;父母做了一頓好吃的招待你,你卻在吃飯後數出幾張百元大鈔,問他們這些錢夠不夠這頓飯,相信他們一定會火冒三丈。

多少人不願做好朋友的生意,怕就怕在,一旦給友情加上市場規範的烙印,社會規範中的純粹情感,就再也回不來了。

如果談情,就不要談錢;一旦談錢,就別再指望談情。

科學研究也的確證明,一旦社會規範被擠走,就很難得到重建。

02

既談錢,勿談情

美國加州大學聖達戈分校的教授尤裡·格尼齊,和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奧爾多·呂思提,對以色列一家日托中心進行了一項實驗,看看罰款是否能減少某些家長接孩子遲到的現象。

結果很遺憾:並不能,罰款反而讓家長們更加肆無忌憚地遲到。

為什麼?

罰款之前,家長的行為由社會規範約束,遲到會讓他們不好意思、愧對老師,並儘量不再遲到,好讓老師早點回家;開始罰款後,金錢的介入,便讓社會規範悄然而退,市場規範令家長進入一種心態——既然可以花錢買時間,那我索性大大方方遲到,大不了付錢就行了。

於是,遲到的家長更多,遲到次數也更加頻繁了。

後來,為了不讓家長理直氣壯地遲到,日托中心又取消了罰款。現在,家長們的遲到現象有沒有減輕呢?

並沒有,遲到次數甚至還有所增加。

社會規範極難重建,在它與市場規範之間,往往只能選擇其一。

在親子關係中,最好不要輕易嘗試用金錢、禮物,換取孩子的主動學習,亦要警惕在孩子做家務後為其付錢。

在金錢介入之前,孩子學習的動力來自內部,來自對未來的規劃、對夢想的追求,這些都是社會規範的力量;一旦家長開始許諾給予物質回報,那麼“學習”就變成了一個有交換價值的“工作”,全憑市場規範行事——幹活就有錢拿,當我不缺錢的時候,我就索性罷工。

這時候,家長倘若再撤去金錢回報,孩子也很難恢復到用內部驅動力學習的境界。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用市場規範替代社會規範,極其容易;想要社會規範回歸原位,何其困難。

這一定不是家長想要的。

一旦以金錢來衡量付出,親子關係就變了性質,從社會規範成為了市場規範。你從孩子口中聽到的話,很可能就不會是“我知道你為我付出了很多,謝謝你”,而是“你想要我還多少錢,我通通還給你,這種沉重的感情債,不背也罷”。

讓孩子還錢,相信並非大多數父母的初衷。

愛情中,也何嘗不是呢?

情與錢,你會如何平衡?

-THE END-

● 作者:子非魚,來源於家長進化論(ID: parentsup)。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你絕不該錯過的精彩文章:

第一批被90後氣死的80後

月薪2萬,養不起家的90後爸爸

同學會上的差距,讓我足足哭了一宿

"先搞起來",你就已經幹掉了50%以上的競爭者

(點擊藍字直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