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丑回魂》:史上最賣座的恐怖片,取材自連環殺手的真實故事

空無一人的停車場裡,剛剛下夜班的萊妮·瑪爾斯從一排排汽車拉長的黑影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輛雪佛蘭。

她的高跟鞋在這空蕩蕩的場地,踩出陣陣急促的回音。

“滴滴……”按響了車鎖。

拉開車門,坐進去,低頭整理一下風衣淩亂的下擺,瑪爾斯聞著車內熟悉的香水味,心跳逐漸變得平靜。

對她而言,里茲市深夜的停車場,就像恐怖片現場一樣。

然而,就當她剛剛要啟動引擎,側面車窗猛地發出巨響,眼前的場景令瑪爾斯嚇得魂飛魄散……

……

……

前☆禁☆戲結束。

上週末,我看了一部票房席捲北美,3天拿下1.79億的電影。雖然這資料在影史上還不算最牛逼的,但是……這是一部恐……怖……片。

我們都知道,一般來說恐怖片在美國屬於偏小眾的類型,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得了嘛,所以票房從來都不會太高。但是這部電影竟然把《蜘蛛俠:英雄歸來》都遠遠地甩在後面,一路坐穩史上最賣座恐怖片寶座。

是的,或許你們已經猜到了,

這部精彩恐怖片的名字叫做《IT》。

呃……真的不是黑IT狗程式猿什麼的……

其實這裡的“it”,就是英文的“它”,而本片的中文名字就翻譯成了《小丑回魂》。

01 27年輪回的詛咒

《小丑回魂》取材自恐怖宗師斯蒂芬·金的同名作品,眠眠大學時代就讀過這本書,是一本非常意識流,

又充滿了濃郁美國封閉小鎮風情的恐怖小說。

拋開那些光怪陸離的描寫,實際上這部小說的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恐怖本身。

我不想劇透什麼,只大概地說一下開頭劇情(不會影響觀影體驗):馬里蘭州的德瑞(Derry)鎮,是一座以伐木業為產業的小鎮。但從建鎮那天起,這裡似乎就有一個恐怖的小丑存在,他絕非善類,以殘害兒童為樂。

小鎮上有7個小孩組成了一個小團體。這7個小孩基本上都是學校裡的被稱為“廢材”的那種,他們的小團體也因此叫做“窩囊廢俱樂部”。

這七個小孩呢,都很不幸地,被這個小丑陰魂不散地跟隨著。而這一切是因為,他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藏著對某種特定事物的恐懼……

因此,故事中的小丑,其實就是一種具象化的恐怖本身。這樣才能解釋“它”為何來無影去無蹤,為何可以變幻萬千,四處作惡。

是的,眠眠就說這麼多,不再劇透了。總之這個片子拍得非常驚悚,又非常地真實化,希望國內能有機會上映吧。

事實上,這部電影會在全球熱映並不是沒有原因的,首先第一個原因,今年的《小丑回魂》實際上是翻拍,早在27年前,斯蒂芬·金的這部作品就被搬上過大螢幕,當年就嚇哭了一票小孩……

並且根據作品的設定,小丑是殺不死的,每27年他就會還魂一次,因此今年它又“還魂”了。影片中那些小孩也的確在27年長大後,再度遭遇小丑的襲擊。而現實中1990年被嚇尿了的那批小孩,今年都準備好要再接受一次童年陰影的洗禮了……

順帶提一句,當年出演第一版《小丑回魂》男主角小孩的喬納森·布蘭戴斯(Jonathan Brandis),後來在27歲時選擇了自殺……

而第二個原因,就是近年來各地發生的小丑襲擊事件,越來越多了……

02 以小丑之名

去年10月起,就曾經有一波小丑襲擊的事件,發生在很多西方國家。他們都自稱是殺手小丑(killer clown),並且不分場合地用惡作劇嚇人。

從空無一人的停車場,到幽靜的小巷,再到夜晚的校園深處,都會有小丑形象的人突然出來嚇人……正如本文開篇的那一幕一樣……

這些面帶恐怖微笑的小丑,看上去只是在做惡作劇,但不乏有一些真的拿著武器傷人。

在倫敦的布魯內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裡,有多名學生目擊一名頭戴恐怖小丑面具的不明身份人士,手持一把電鋸(chainsaw)在路上橫衝直撞恐嚇路人,並且跳上停靠路邊的車頂,舉止異常瘋狂。

一名叫做夏洛特·休莫(Charlotte Hulme)的女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很多學生被嚇得立馬跑回宿舍,不敢出門。

沃特福德的一位婦女則向員警報警,講述了她女兒的遭遇:

“當時我女兒正和朋友在路上騎車,她們要去遊樂園,突然躥出一個小丑對她們大喊,手裡還拿著一把尖刀。幾位女孩尖叫著發瘋一般騎車沖到遊樂園尋求幫助,然後打電話報警,員警說他們會保持觀察,但現在這幾個女生嚇得都不敢出門了。”

一位來自萊賈斯特,懷胎八個月的年輕孕婦,在被一名扮成小丑的17歲少年嚇到之後,提前一個月早產,這位母親的朋友之後將此事發在了Facebook上,並大聲斥責這種小丑惡作劇行為。

僅僅去年一年,“殺手小丑”的劣跡,已經遍佈整個英國。連警方都震動了,派出大量巡警進行安保。

同樣的事情,美國也不少。

在洛杉磯北部的蘭卡斯特市,有人看到一個戴著小丑面具,手裡還拿著砍刀的男子四處走動……此事傳開後,使整個地區陷入恐慌,嚇得當地人都不敢出門。

格林維爾郡的居民報警,稱看見一個穿著小丑服裝的不明人物在潛伏在公路旁邊,試圖用糖和零食引誘孩子進入叢林。

Escambia County 高中與 Flomaton 高中由於遭到了“小丑”發佈在Facebook上的威脅,不得不關閉學校。

眠眠所在的加拿大,也發生了殺手小丑事件。

在溫哥華附近的某個小鎮,晚上8點左右,一位華裔媽媽帶著13歲的兒子和9歲的女兒在家附近的社區遛狗。發現不遠處的樹林裡,兩個穿著小丑衣服、帶著面具的人對他們做鬼臉,並惡意發出恐怖的聲音。

開始華人媽媽沒有在意,接著遛狗散步,後來沿途往回走的時候,樹林中的小丑迅速走近,並試圖堵住他們的去路……

聯想到此前有關恐怖小丑的報導,一家人嚇得趕緊逃命。但小丑並未因此而撤退,而是窮追不捨,最後這一家人向附近的居民敲門求救後才得以脫險。

你們要問我有沒有遇到過小丑,呃我一般都是這樣對待他們的。

(騙你們的……我也被《小丑回魂》嚇得不輕……)

雖然除了一些真正施加暴力的惡性事件,絕大多數的小丑惡作劇,僅僅是以嚇人為樂,但也有人真的被嚇出了毛病。如果好奇真的有那麼恐怖嗎,等你們看完全文就知道了。

問題是,為什麼他們不約而同,都選擇用扮成小丑的方式來嚇人呢?

來自義大利佩魯賈的專業殺手小丑馬特奧·莫洛尼(Matteo Moroni)給出了答案:

“我曾經試過各種裝扮,從殺人犯到僵屍再到外星怪物,然而小丑的恐嚇效果是最明顯的。

它有著擊中人心的恐怖本質。”

03 小丑的歷史

如果說小丑生來就是恐怖的代名詞,可能他們自己也會覺得委屈。

畢竟,最開始的小丑,可是搞笑、歡樂的象徵。

曾幾何時,小丑只是一種單純的喜劇表演者,他們通過亦真亦假、裝瘋賣傻的動作,來取悅別人。

早在西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第五王朝,就曾經出現過一位矮小的小丑,專門負責表演給法老王逗樂。

西元前1818年,中國也有小丑表演的記載,不過,他們往往有另外一個名字:弄臣。(還有一些被稱為“俳優”,著名的說唱俑其實就是一種俳優俑)

根據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記載,後唐甚至有膽子大到敢打皇帝耳光的弄臣:

莊宗嘗與群優戲於庭,四顧而呼曰:“李天下(莊宗給自個兒起的花名),李天下何在?” 新磨遽前以手批其頰。莊宗失色,左右皆恐,群伶亦大驚駭,共持新磨詰曰:“汝奈何批天子頰?” 新磨對曰:“李天下者,一人而已,複誰呼邪!”於是左右皆笑,莊宗大喜,賜與新磨甚厚。

在中世紀時期,小丑是歐洲宮廷的重要角色。畢竟,那些帝王將相平日裡事務繁多壓力山大,非常需要一些解憂的丑角來釋放壓力。

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殿前的威爾·薩默斯(Will Somers),亨利八世的女兒伊莉莎白一世身邊的理查·塔爾頓(Richard Tarlton),都是歐洲家喻戶曉的小丑,他們也被稱為jester。

此外,莎士比亞的某個好基友羅伯特·阿爾敏(Robert Armin)也是英國宮廷有名的小丑,此人以滑稽幽默著稱,滿嘴俏皮話,還經常譜寫歌頌國王的詩歌,詩歌優美動人,非常煽情,他本人也因此深得國王喜歡,最後還成了英國的“桂冠詩人”。

不僅僅是歐亞大陸,小丑文化甚至在美洲大陸的文明中也存在著。

在1520年,當西班牙著名殖民者埃爾南·科爾特斯(Hernán Cortés)來到阿茲特克(Aztec)帝國時,他發現當地有一些類似于小丑的駝背侏儒,頭戴鮮豔的翎羽,在給蒙特祖瑪二世表演醜劇。於是便將他們買了下來,帶給了羅馬教廷的教皇克萊門特七世(Clement VII)。

這個出身於美第奇家族的教皇非常高興,他認為這些小丑能夠幫助諷刺一些社會上,以及宗教事務中的病態現象。

中國戲劇中也有非常相似的小丑:“丑角”。都知道“生旦淨末醜”,而實際上,“醜”在中國戲曲中是起源最早的一行。醜在開場面時,其他演員是不准動彈的,這都表明了丑角的地位。傳統劇團的團長都是丑角擔任,中國戲曲學院的第一任院長就是名醜蕭長華先生擔任的。

丑角的地位崇高,是有著歷史原因。據說唐明皇在創設梨園時,每有演出,他經常親自扮演丑角,所以丑角的特權很多。比如安祿山一開始就是因為形象滑稽,才取悅了他老人家,獲得了寵信。

如果按照功能給小丑劃分種類的話,可以分成以下三類:小丑(clown)、弄臣(jester)和傻瓜(fool)。三者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通常也沒有本質性的差異,只是表現形式不太一樣。

如果按照小丑的具體形象來劃分,又可以分成這五種(看完以後你們見到各種小丑都會自動歸類了):

白臉小丑( White face )

典型的白麵小丑,臉的底色是白色,眼鼻口則會用紅或黑色,其他的裝飾會用不同,顏色來點綴,白麵小丑的眼鼻口大小會和一般人相同。

彩面小丑( Auguste )

典型的傻瓜,底色是紅色及白色,眼鼻口的形狀是巨大的口和眼都有闊闊的白邊。

乞丐性小丑( Tramp/Hobo )

這一類小丑,主要是當年美國煤炭火車被淘汰後,火車的駕駛員轉行當小丑開始的。這些小丑是會有鬍子、鬍鬚、雀斑、滄桑感、禿頭,但卻很愛打扮。最常扮演的角色是流浪漢或無業遊民。

丑角( Character )

人物小丑採用一個古怪的角色類型,如屠夫、麵包師、員警、家庭主婦或者流浪漢。卓別林的形象就是一個典型的Character。

傷心小丑(Sad clown)

在一旁陪笑的角色,以被欺負、羞辱來取悅觀眾,特徵是臉頰上畫上淚珠圖案。

嗯,我知道你們更熟悉這一位~

04 從愚者到智者

那麼,究竟是從何時起,小丑開始變成邪惡的象徵了呢?

其實,從小丑誕生以來的歷史,無論在各個文明中,都具有一種共通之處:那就是小丑本身雖然是人,但卻代表著一種畸形的人格。

最早期的小丑,必定是身體上帶有某種殘疾的:要麼是侏儒、要麼是腿腳不便、要麼就是長相醜陋,還有一些有著天生的智力問題。他們引人發笑的本質,就是他們和常人之間的差異,給那些肢體健全者以心理上的優越感,並以嘲笑他們為樂。

比如古羅馬奴隸的拍賣中,甚至還設有一個市場專賣身體畸形的奴隸,以供他們的主人拿他們取樂。

再到後來,身體上的畸形漸漸被妝容的怪異所取代。無論是五類小丑的哪一類,在外表上都具有非常異于常人的特點,比如誇張而鮮明的裝扮,慘白的皮膚,豔紅的鼻子和嘴巴,誇張的表情,這些都是“畸形”的另一種反映,本質還是為了表達他們與常人的不同。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畸形並不是沒有回報的。最開始的小丑也許只是裝瘋賣傻的玩物,但是他們往往也因此而討得了取悅物件的歡心,常常可以口無遮攔地說一些常人不敢說的話(比如莊宗的那個例子)。

正是因為這一層緣故,小丑逐漸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他們在醜陋畸形的表面之下,其實都是非常睿智的人,可以針砭時弊,嘲諷一切。反正,就算他們毒舌說得不好聽也沒關係,常人大可一笑置之。

於是,小丑便成了一種矛盾體的結合,一方面他們是異于常人的畸形者,是被嘲諷的對象;另一方面,他們又是大智若愚,能夠看穿一切的智者,成為了擁有著常人所不具備的特權的嘲諷者。

這種矛盾性和兩重性,在啟蒙時代的很多文藝作品,特別是悲劇作品中都有所體現。比如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李爾王》,當中的那位弄人(the fool),就展現出過人的智慧,對於李爾王的愚蠢他可以毫無顧忌,出言不遜地譏諷,幫助他完成成長。

莎士比亞的影響,在雨果《巴黎聖母院》中也得到了體現:凱西莫多就是一個典型的身體殘疾,外表醜陋異于常人的丑角,但卻心地極其善良,也有著大智慧。同樣的例子還有《笑面人》中的格溫普蘭(Gwynplaine),人販子通過手術破壞了他的容貌,使他的臉部只能永遠呈現笑容,變成一個天生的小丑,但他的內心充滿了正直和善良。

是的,知道你們想到了誰,《蝙蝠俠》中的Joker,正是以此為靈感而創作的。

在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 的作品《紙牌的秘密》(The Solitaire Mystery)中,對小丑有著這樣的描述:紙牌遊戲是一種家族詛咒,但總會有一個丑角看穿整個騙局。一代又一代, 地球上永遠遊蕩著一個絕不會被歲月摧殘的小丑。看透命運的人必須承受命運的折磨。

是的,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小丑已經變成了一個徹底的矛盾化身,他們象徵著在“常態”的秩序世界之外,那個“混亂”的存在。但這樣的所謂“混亂”,卻往往代表著真相,代表著那個理性和秩序的表面世界之下,非理性和混亂所代表的真實本質。

塔羅牌中的愚者,牌序是0號,意味著他以超然物外的觀察者身份,看穿了世間的愚昧。

眠眠大愛的《守望者》,笑匠(Comedian)也是唯一那個看清一切的存在。

05 從歡樂到恐懼

從19世紀開始,小丑成為了馬戲團的標配,甚至英國皇家歌劇院也必須配備小丑演員,他們也被為“現代小丑”。

約瑟夫·格裡瑪律蒂(Joseph Grimaldi)被公認為第一位現代小丑,正是因為他的名字Joseph,從此人們也用Joy來稱呼小丑。格裡瑪律蒂的表演具備典型小丑的那種矛盾性,一方面他靠著多彩而怪誕的裝扮插科打諢,一方面他又通過默劇表演對社會醜惡進行諷刺和抨擊。

並沒有多少人知道,這位19世紀的喜劇之王有著多麼悲慘的人生,他患有狂躁症的父親以毒打兒時的他為樂,他的妻子難產而死,留下的兒子年紀輕輕就酗酒而死,他自己也因為日復一日表演那些高難度的醜陋動作,而早早身患殘疾。

正如他在自傳中所說:“我的每一天都在痛苦中度過,卻要在晚上給世人帶來歡樂。”

正是以他為原型,狄更斯塑造了《匹克威克外傳》中的一位退休小丑,他以毀滅自己來帶給人歡笑,展現出那種歡樂的表面下,混亂和痛苦的本質,這被視為恐怖小丑概念的最早起源。

和格裡瑪律蒂齊名的,是法國的讓·加斯帕·杜布拉(Jean-Gaspard Deburau),被尊為現代默劇之父的他,表演時的外形更加顯得恐怖,蒼白毫無血色的面部,和深色的眼線是他的標誌。

插個嘴:富奸老賊你是有多喜歡小丑?

1836年時,一名男童在街頭辱駡他,杜布拉惱羞成怒,用手中的手杖兇暴地毆打了這名男童,並當場殺死了他。這可能是恐怖小丑和兒童之間第一次緊密的聯繫。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小丑表演也如火如荼地發展著。從一開始的鄉村小丑表演,再到後來的小丑TV Show,相比于歐洲小丑的社會意義,北美小丑更大的作用在於討得兒童的歡心。

50年代時,美國誕生了一個著名的小丑形象:博佐小丑(Bozo the Clown ),在他的那個年代,Bozo小丑簡直不啻于今天的小豬佩奇或是海綿寶寶。以他為主角的兒童劇風靡整個北美。

正是因為這樣的影響力,當時剛剛創辦不久的麥當勞公司買下了Bozo小丑節目中的一名角色,羅奈爾得·麥克唐納((Ronald McDonald)的版權,並一直作為自家的品牌形象代言人。

在當時的美國,小丑等同于歡樂,等同于兒童的最愛。這一切都和《小丑回魂》中的故事背景不謀而合。直到一個變態的出現,小丑的形象才產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這個人叫做約翰·韋恩·蓋西(John Wayne Gacy),是一名滅絕人性的連環殺手。

他在1972年和1978年之間,對至少33名年齡由14歲至21歲的男童及年輕男孩進行了性侵犯和謀殺。蓋西先後將29名受害者的屍體,埋在他家的供電管道空間,另外3名埋在他家附近的其他地方,並將最後4名已知的受害者的遺體丟棄在附近的河裡。

或許你要問了,為什麼他能誘拐到如此多的男孩子呢?

因為他經常會扮作小丑形象,參加當地兒童的生日趴體,並借機將他們誘騙到自己的家裡。此外,他還創作了大量以小丑為主題的藝術作品。在被捕後,他說出了這樣的話:當我穿上小丑的外衣後,我就變成了另一個我。

正是因為蓋西的影響,“殺手小丑”或是“恐怖小丑”的形象開始深入人心。因為小丑之前的良好形象,他們可以輕易地接近兒童,因此成為了很多變態實施犯罪的最佳選擇。類似的故事被改編成了小說和電視劇,使得當時的家長到了聞小丑色變的程度。

斯蒂芬·金的《小丑回魂》,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出的。

從此之後,一個新的精神醫學名詞:小丑恐懼症(Coulrophobia)誕生了。無數80年代的美國兒童被小丑的陰影所籠罩,甚至看到他們就會渾身不自覺地抽搐。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約翰尼·德普,他親口承認自己生平最害怕的就是小丑。

隨著小丑恐懼症的爆發,一大堆以小丑為恐怖反派的影視作品也出現了。比如《美國恐怖故事》裡的這個:

還有《午夜小丑》(the clown at midnight)中的這個:

當然了,將小丑的瘋癲氣質和罪惡恐怖感結合到極致的,毫無疑問當屬《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Joker。

最後,如果你問哪個才是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小丑。

呃……

眠眠敢保證,不要說《蝙蝠俠》裡的Joker,就連麥當勞叔叔都排不上第一。

唯有它,才是當之無愧的小丑之王~~

首先第一個原因,今年的《小丑回魂》實際上是翻拍,早在27年前,斯蒂芬·金的這部作品就被搬上過大螢幕,當年就嚇哭了一票小孩……

並且根據作品的設定,小丑是殺不死的,每27年他就會還魂一次,因此今年它又“還魂”了。影片中那些小孩也的確在27年長大後,再度遭遇小丑的襲擊。而現實中1990年被嚇尿了的那批小孩,今年都準備好要再接受一次童年陰影的洗禮了……

順帶提一句,當年出演第一版《小丑回魂》男主角小孩的喬納森·布蘭戴斯(Jonathan Brandis),後來在27歲時選擇了自殺……

而第二個原因,就是近年來各地發生的小丑襲擊事件,越來越多了……

02 以小丑之名

去年10月起,就曾經有一波小丑襲擊的事件,發生在很多西方國家。他們都自稱是殺手小丑(killer clown),並且不分場合地用惡作劇嚇人。

從空無一人的停車場,到幽靜的小巷,再到夜晚的校園深處,都會有小丑形象的人突然出來嚇人……正如本文開篇的那一幕一樣……

這些面帶恐怖微笑的小丑,看上去只是在做惡作劇,但不乏有一些真的拿著武器傷人。

在倫敦的布魯內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裡,有多名學生目擊一名頭戴恐怖小丑面具的不明身份人士,手持一把電鋸(chainsaw)在路上橫衝直撞恐嚇路人,並且跳上停靠路邊的車頂,舉止異常瘋狂。

一名叫做夏洛特·休莫(Charlotte Hulme)的女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很多學生被嚇得立馬跑回宿舍,不敢出門。

沃特福德的一位婦女則向員警報警,講述了她女兒的遭遇:

“當時我女兒正和朋友在路上騎車,她們要去遊樂園,突然躥出一個小丑對她們大喊,手裡還拿著一把尖刀。幾位女孩尖叫著發瘋一般騎車沖到遊樂園尋求幫助,然後打電話報警,員警說他們會保持觀察,但現在這幾個女生嚇得都不敢出門了。”

一位來自萊賈斯特,懷胎八個月的年輕孕婦,在被一名扮成小丑的17歲少年嚇到之後,提前一個月早產,這位母親的朋友之後將此事發在了Facebook上,並大聲斥責這種小丑惡作劇行為。

僅僅去年一年,“殺手小丑”的劣跡,已經遍佈整個英國。連警方都震動了,派出大量巡警進行安保。

同樣的事情,美國也不少。

在洛杉磯北部的蘭卡斯特市,有人看到一個戴著小丑面具,手裡還拿著砍刀的男子四處走動……此事傳開後,使整個地區陷入恐慌,嚇得當地人都不敢出門。

格林維爾郡的居民報警,稱看見一個穿著小丑服裝的不明人物在潛伏在公路旁邊,試圖用糖和零食引誘孩子進入叢林。

Escambia County 高中與 Flomaton 高中由於遭到了“小丑”發佈在Facebook上的威脅,不得不關閉學校。

眠眠所在的加拿大,也發生了殺手小丑事件。

在溫哥華附近的某個小鎮,晚上8點左右,一位華裔媽媽帶著13歲的兒子和9歲的女兒在家附近的社區遛狗。發現不遠處的樹林裡,兩個穿著小丑衣服、帶著面具的人對他們做鬼臉,並惡意發出恐怖的聲音。

開始華人媽媽沒有在意,接著遛狗散步,後來沿途往回走的時候,樹林中的小丑迅速走近,並試圖堵住他們的去路……

聯想到此前有關恐怖小丑的報導,一家人嚇得趕緊逃命。但小丑並未因此而撤退,而是窮追不捨,最後這一家人向附近的居民敲門求救後才得以脫險。

你們要問我有沒有遇到過小丑,呃我一般都是這樣對待他們的。

(騙你們的……我也被《小丑回魂》嚇得不輕……)

雖然除了一些真正施加暴力的惡性事件,絕大多數的小丑惡作劇,僅僅是以嚇人為樂,但也有人真的被嚇出了毛病。如果好奇真的有那麼恐怖嗎,等你們看完全文就知道了。

問題是,為什麼他們不約而同,都選擇用扮成小丑的方式來嚇人呢?

來自義大利佩魯賈的專業殺手小丑馬特奧·莫洛尼(Matteo Moroni)給出了答案:

“我曾經試過各種裝扮,從殺人犯到僵屍再到外星怪物,然而小丑的恐嚇效果是最明顯的。

它有著擊中人心的恐怖本質。”

03 小丑的歷史

如果說小丑生來就是恐怖的代名詞,可能他們自己也會覺得委屈。

畢竟,最開始的小丑,可是搞笑、歡樂的象徵。

曾幾何時,小丑只是一種單純的喜劇表演者,他們通過亦真亦假、裝瘋賣傻的動作,來取悅別人。

早在西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第五王朝,就曾經出現過一位矮小的小丑,專門負責表演給法老王逗樂。

西元前1818年,中國也有小丑表演的記載,不過,他們往往有另外一個名字:弄臣。(還有一些被稱為“俳優”,著名的說唱俑其實就是一種俳優俑)

根據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記載,後唐甚至有膽子大到敢打皇帝耳光的弄臣:

莊宗嘗與群優戲於庭,四顧而呼曰:“李天下(莊宗給自個兒起的花名),李天下何在?” 新磨遽前以手批其頰。莊宗失色,左右皆恐,群伶亦大驚駭,共持新磨詰曰:“汝奈何批天子頰?” 新磨對曰:“李天下者,一人而已,複誰呼邪!”於是左右皆笑,莊宗大喜,賜與新磨甚厚。

在中世紀時期,小丑是歐洲宮廷的重要角色。畢竟,那些帝王將相平日裡事務繁多壓力山大,非常需要一些解憂的丑角來釋放壓力。

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殿前的威爾·薩默斯(Will Somers),亨利八世的女兒伊莉莎白一世身邊的理查·塔爾頓(Richard Tarlton),都是歐洲家喻戶曉的小丑,他們也被稱為jester。

此外,莎士比亞的某個好基友羅伯特·阿爾敏(Robert Armin)也是英國宮廷有名的小丑,此人以滑稽幽默著稱,滿嘴俏皮話,還經常譜寫歌頌國王的詩歌,詩歌優美動人,非常煽情,他本人也因此深得國王喜歡,最後還成了英國的“桂冠詩人”。

不僅僅是歐亞大陸,小丑文化甚至在美洲大陸的文明中也存在著。

在1520年,當西班牙著名殖民者埃爾南·科爾特斯(Hernán Cortés)來到阿茲特克(Aztec)帝國時,他發現當地有一些類似于小丑的駝背侏儒,頭戴鮮豔的翎羽,在給蒙特祖瑪二世表演醜劇。於是便將他們買了下來,帶給了羅馬教廷的教皇克萊門特七世(Clement VII)。

這個出身於美第奇家族的教皇非常高興,他認為這些小丑能夠幫助諷刺一些社會上,以及宗教事務中的病態現象。

中國戲劇中也有非常相似的小丑:“丑角”。都知道“生旦淨末醜”,而實際上,“醜”在中國戲曲中是起源最早的一行。醜在開場面時,其他演員是不准動彈的,這都表明了丑角的地位。傳統劇團的團長都是丑角擔任,中國戲曲學院的第一任院長就是名醜蕭長華先生擔任的。

丑角的地位崇高,是有著歷史原因。據說唐明皇在創設梨園時,每有演出,他經常親自扮演丑角,所以丑角的特權很多。比如安祿山一開始就是因為形象滑稽,才取悅了他老人家,獲得了寵信。

如果按照功能給小丑劃分種類的話,可以分成以下三類:小丑(clown)、弄臣(jester)和傻瓜(fool)。三者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通常也沒有本質性的差異,只是表現形式不太一樣。

如果按照小丑的具體形象來劃分,又可以分成這五種(看完以後你們見到各種小丑都會自動歸類了):

白臉小丑( White face )

典型的白麵小丑,臉的底色是白色,眼鼻口則會用紅或黑色,其他的裝飾會用不同,顏色來點綴,白麵小丑的眼鼻口大小會和一般人相同。

彩面小丑( Auguste )

典型的傻瓜,底色是紅色及白色,眼鼻口的形狀是巨大的口和眼都有闊闊的白邊。

乞丐性小丑( Tramp/Hobo )

這一類小丑,主要是當年美國煤炭火車被淘汰後,火車的駕駛員轉行當小丑開始的。這些小丑是會有鬍子、鬍鬚、雀斑、滄桑感、禿頭,但卻很愛打扮。最常扮演的角色是流浪漢或無業遊民。

丑角( Character )

人物小丑採用一個古怪的角色類型,如屠夫、麵包師、員警、家庭主婦或者流浪漢。卓別林的形象就是一個典型的Character。

傷心小丑(Sad clown)

在一旁陪笑的角色,以被欺負、羞辱來取悅觀眾,特徵是臉頰上畫上淚珠圖案。

嗯,我知道你們更熟悉這一位~

04 從愚者到智者

那麼,究竟是從何時起,小丑開始變成邪惡的象徵了呢?

其實,從小丑誕生以來的歷史,無論在各個文明中,都具有一種共通之處:那就是小丑本身雖然是人,但卻代表著一種畸形的人格。

最早期的小丑,必定是身體上帶有某種殘疾的:要麼是侏儒、要麼是腿腳不便、要麼就是長相醜陋,還有一些有著天生的智力問題。他們引人發笑的本質,就是他們和常人之間的差異,給那些肢體健全者以心理上的優越感,並以嘲笑他們為樂。

比如古羅馬奴隸的拍賣中,甚至還設有一個市場專賣身體畸形的奴隸,以供他們的主人拿他們取樂。

再到後來,身體上的畸形漸漸被妝容的怪異所取代。無論是五類小丑的哪一類,在外表上都具有非常異于常人的特點,比如誇張而鮮明的裝扮,慘白的皮膚,豔紅的鼻子和嘴巴,誇張的表情,這些都是“畸形”的另一種反映,本質還是為了表達他們與常人的不同。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畸形並不是沒有回報的。最開始的小丑也許只是裝瘋賣傻的玩物,但是他們往往也因此而討得了取悅物件的歡心,常常可以口無遮攔地說一些常人不敢說的話(比如莊宗的那個例子)。

正是因為這一層緣故,小丑逐漸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他們在醜陋畸形的表面之下,其實都是非常睿智的人,可以針砭時弊,嘲諷一切。反正,就算他們毒舌說得不好聽也沒關係,常人大可一笑置之。

於是,小丑便成了一種矛盾體的結合,一方面他們是異于常人的畸形者,是被嘲諷的對象;另一方面,他們又是大智若愚,能夠看穿一切的智者,成為了擁有著常人所不具備的特權的嘲諷者。

這種矛盾性和兩重性,在啟蒙時代的很多文藝作品,特別是悲劇作品中都有所體現。比如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李爾王》,當中的那位弄人(the fool),就展現出過人的智慧,對於李爾王的愚蠢他可以毫無顧忌,出言不遜地譏諷,幫助他完成成長。

莎士比亞的影響,在雨果《巴黎聖母院》中也得到了體現:凱西莫多就是一個典型的身體殘疾,外表醜陋異于常人的丑角,但卻心地極其善良,也有著大智慧。同樣的例子還有《笑面人》中的格溫普蘭(Gwynplaine),人販子通過手術破壞了他的容貌,使他的臉部只能永遠呈現笑容,變成一個天生的小丑,但他的內心充滿了正直和善良。

是的,知道你們想到了誰,《蝙蝠俠》中的Joker,正是以此為靈感而創作的。

在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 的作品《紙牌的秘密》(The Solitaire Mystery)中,對小丑有著這樣的描述:紙牌遊戲是一種家族詛咒,但總會有一個丑角看穿整個騙局。一代又一代, 地球上永遠遊蕩著一個絕不會被歲月摧殘的小丑。看透命運的人必須承受命運的折磨。

是的,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小丑已經變成了一個徹底的矛盾化身,他們象徵著在“常態”的秩序世界之外,那個“混亂”的存在。但這樣的所謂“混亂”,卻往往代表著真相,代表著那個理性和秩序的表面世界之下,非理性和混亂所代表的真實本質。

塔羅牌中的愚者,牌序是0號,意味著他以超然物外的觀察者身份,看穿了世間的愚昧。

眠眠大愛的《守望者》,笑匠(Comedian)也是唯一那個看清一切的存在。

05 從歡樂到恐懼

從19世紀開始,小丑成為了馬戲團的標配,甚至英國皇家歌劇院也必須配備小丑演員,他們也被為“現代小丑”。

約瑟夫·格裡瑪律蒂(Joseph Grimaldi)被公認為第一位現代小丑,正是因為他的名字Joseph,從此人們也用Joy來稱呼小丑。格裡瑪律蒂的表演具備典型小丑的那種矛盾性,一方面他靠著多彩而怪誕的裝扮插科打諢,一方面他又通過默劇表演對社會醜惡進行諷刺和抨擊。

並沒有多少人知道,這位19世紀的喜劇之王有著多麼悲慘的人生,他患有狂躁症的父親以毒打兒時的他為樂,他的妻子難產而死,留下的兒子年紀輕輕就酗酒而死,他自己也因為日復一日表演那些高難度的醜陋動作,而早早身患殘疾。

正如他在自傳中所說:“我的每一天都在痛苦中度過,卻要在晚上給世人帶來歡樂。”

正是以他為原型,狄更斯塑造了《匹克威克外傳》中的一位退休小丑,他以毀滅自己來帶給人歡笑,展現出那種歡樂的表面下,混亂和痛苦的本質,這被視為恐怖小丑概念的最早起源。

和格裡瑪律蒂齊名的,是法國的讓·加斯帕·杜布拉(Jean-Gaspard Deburau),被尊為現代默劇之父的他,表演時的外形更加顯得恐怖,蒼白毫無血色的面部,和深色的眼線是他的標誌。

插個嘴:富奸老賊你是有多喜歡小丑?

1836年時,一名男童在街頭辱駡他,杜布拉惱羞成怒,用手中的手杖兇暴地毆打了這名男童,並當場殺死了他。這可能是恐怖小丑和兒童之間第一次緊密的聯繫。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小丑表演也如火如荼地發展著。從一開始的鄉村小丑表演,再到後來的小丑TV Show,相比于歐洲小丑的社會意義,北美小丑更大的作用在於討得兒童的歡心。

50年代時,美國誕生了一個著名的小丑形象:博佐小丑(Bozo the Clown ),在他的那個年代,Bozo小丑簡直不啻于今天的小豬佩奇或是海綿寶寶。以他為主角的兒童劇風靡整個北美。

正是因為這樣的影響力,當時剛剛創辦不久的麥當勞公司買下了Bozo小丑節目中的一名角色,羅奈爾得·麥克唐納((Ronald McDonald)的版權,並一直作為自家的品牌形象代言人。

在當時的美國,小丑等同于歡樂,等同于兒童的最愛。這一切都和《小丑回魂》中的故事背景不謀而合。直到一個變態的出現,小丑的形象才產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這個人叫做約翰·韋恩·蓋西(John Wayne Gacy),是一名滅絕人性的連環殺手。

他在1972年和1978年之間,對至少33名年齡由14歲至21歲的男童及年輕男孩進行了性侵犯和謀殺。蓋西先後將29名受害者的屍體,埋在他家的供電管道空間,另外3名埋在他家附近的其他地方,並將最後4名已知的受害者的遺體丟棄在附近的河裡。

或許你要問了,為什麼他能誘拐到如此多的男孩子呢?

因為他經常會扮作小丑形象,參加當地兒童的生日趴體,並借機將他們誘騙到自己的家裡。此外,他還創作了大量以小丑為主題的藝術作品。在被捕後,他說出了這樣的話:當我穿上小丑的外衣後,我就變成了另一個我。

正是因為蓋西的影響,“殺手小丑”或是“恐怖小丑”的形象開始深入人心。因為小丑之前的良好形象,他們可以輕易地接近兒童,因此成為了很多變態實施犯罪的最佳選擇。類似的故事被改編成了小說和電視劇,使得當時的家長到了聞小丑色變的程度。

斯蒂芬·金的《小丑回魂》,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出的。

從此之後,一個新的精神醫學名詞:小丑恐懼症(Coulrophobia)誕生了。無數80年代的美國兒童被小丑的陰影所籠罩,甚至看到他們就會渾身不自覺地抽搐。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約翰尼·德普,他親口承認自己生平最害怕的就是小丑。

隨著小丑恐懼症的爆發,一大堆以小丑為恐怖反派的影視作品也出現了。比如《美國恐怖故事》裡的這個:

還有《午夜小丑》(the clown at midnight)中的這個:

當然了,將小丑的瘋癲氣質和罪惡恐怖感結合到極致的,毫無疑問當屬《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Joker。

最後,如果你問哪個才是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小丑。

呃……

眠眠敢保證,不要說《蝙蝠俠》裡的Joker,就連麥當勞叔叔都排不上第一。

唯有它,才是當之無愧的小丑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