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超與中甲全方位差距是怎樣的,次級聯賽怎樣求生存?

要問中甲和中超有多大差距,確實很難有一個準確的尺規,但從足協杯賽場還是能從中甲和中超球隊的交戰中發現一些端倪。足協杯舉辦以來,中甲球隊成績最好的球隊就是申鑫打入四強,

而冠亞軍的決賽全部被中超球隊包攬,每個賽季能打到8強的中甲球隊也是鳳毛麟角,所以中甲與中超還是存在較大差距的。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個賽季,從中甲聯賽沖超的球隊,似乎總會有不錯的表現。例如本賽季的天津權健和貴州智誠,

權健拿到了亞冠資格,智誠也是躋身8強。不過一個現實是,權健在升入中超之後,幾乎將原來的陣容全部清洗,如今挑大樑的球員幾乎都是本賽季初引進的球員。貴州智誠的情況也差不多,球隊能夠脫胎換骨,除了曼薩諾的調教之外,更在於二轉期間大手筆引進了不錯的外援。事實證明,以中甲班底征戰中超的話,只會死的更快一些,這已經是圈裡不爭的事實。
比如哈爾濱毅騰就是原班底征戰中超,結果開局就遭遇7連敗,最終當年就重返中甲。而近幾個賽季,中超降級球隊屬性中還有一個神奇定律——那就是前一賽季表現不俗的升班馬都在第二個賽季降級。如本賽季的延邊,上賽季延邊堪稱聯賽黑馬,而本賽季不幸降級。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2010年的重慶力帆和2016年的石家莊永昌身上,當然這一切的背後並非完全偶然。

畢竟,在賽季投入方面,中超和中甲俱樂部完全是兩個水準。本賽季深圳俱樂部大手筆引援,但恐怕連上港和華夏這樣財大氣粗俱樂部的一半都趕不上。大手筆投入,必然造就了球隊實力上的差距,必然造就了優秀球員往往會去中超發展,而不會前往中甲聯賽踢球。

所以談論中超和中甲聯賽差距的時候,並不是只有外援和教練的區別,本土球員也會存在差距。中超和中甲存在著系統上的差距,以足協杯為例,本賽季上海申鑫的表現已經足夠出色,最終殺入了四強,但指望這支球隊最終奪冠根本就是不現實的。

至於次級聯賽如何生存的問題,恐怕光指望砸錢引進大牌外援是沒有任何發展的。畢竟大牌外援的加盟只能暫時對成績有幫助,但沒有自身的造血機能,即便升入中超最終還是難逃降級的命運。所以,若想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還是先從青訓抓起,不管任何級別的球隊有了源源不斷的兵源,升入中超也是水到渠成的結果,這點就要向上港學習,這支球隊就是徐根寶狠抓青訓後“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最佳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