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愛好者和專業化,在品牌運營中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曾經有一個美食愛好者對我說,原來總認為自己吃遍了全世界的美食,

對菜品非常的瞭解;但有一天碰到了一位通曉人類發展史的營養學家,幾句話交談下來,讓他自己覺得這麼多年的經驗簡直白積累了。

有一位攝影愛好者,在自己的圈子內小有名氣,部分作品甚至獲得過不錯的口碑和獎勵,小有成就的他為此沾沾自喜。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曾獲美國國家地理自然攝影師大賽大獎的攝影師,兩個人比劃交流下來,

那哥們回家後,居然好多天不願意再觸碰相機,因為已經被對方的認知所震撼。

同樣,類似的事情,在品牌行銷、新媒體運營領域,一樣。

進入移動互聯網驅動下的新媒體時代,幾乎到了一個人人使用新媒體、人人討論10萬+爆款文章,甚至似乎人人都可以唾沫星子亂濺的講新媒體運營。

反正看上去,人人都是專家,人人都能指點江山。反而有時候很多非專業選手的認識和大膽理論,

讓我們這些做了幾十個項目的人都感覺到自愧不如。要知道,說大話誰都會,神聊天的本事,品牌專業人員也不差,但是一旦遭遇神都搞不清楚的對手,那真是最大的悲劇。

明明我能夠用自己最擅長的蛙泳抵達目的地,卻被從來沒有下過水,站在岸邊看了兩本游泳教科書的人批評:這個姿勢不好看,聽我的,用仰泳.....

真的是應證了那句話:YOU CAN YOU UP

由於現在市場上表現優異的品牌非常多,

而且絕大部分都已進入了千家萬戶,甚至成為我們身邊密不可分的朋友,因此對於品牌、對於新媒體,大家似乎都能夠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進行判斷。當然,在新媒體時代,提供了一個人人崛起的可能性,但並不是說所有人都可以實現崛起。這就像做品牌行銷和新媒體的專業化工作一樣,每個人可能都會有所感觸,但是一旦實際操作起來,就會出現專業和愛好者之間的巨大差距。

到底有多大?

類似于陳景潤和廣大民間的哥德巴赫猜想愛好者吧。

陳景潤,是中國最為著名的當代數學家之一,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在1973年,他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

一篇轟動全中國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使得數學奇才陳景潤一夜之間街知巷聞、家喻戶曉。在當時改革開放之初的環境中,這篇報導文學極大的鼓勵了正在探索中求發展的人們,也激勵了廣大的青少年努力學習,尤其是在數學領域上的鑽研。

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民間數學家”蜂擁而至,他們對哥德巴赫猜想提出了各自的解決方案,不斷地將信件從全國各地飛向中科院。而最終的事實證明,絕大多數號稱自己也能破解的人,其實連定理本身都沒有明白,更何況正確的解答。

1、泛談理論、講述現象,卻無法理解核心原理

熟悉霖視角這個自媒體的人都會說,文章很多寫的不錯,也有深度,系統性也非常強,但是就是老不說人話,還是站在專業性的角度來進行專業型的分析解答。

這是因為,霖視角本身追求的就是客觀性表達,並通過作者本人的品牌行銷的親身經歷和對社會現象的感受,而有效進行生產的,所需要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專注的職業態度。表現形式可能非常枯燥,但是所講述的,並不是簡單的空泛理論,而是針對已經做過的專案,和正在開展的具體工作,所搭建和實施的客觀化表達方式。

霖視角從來就不認為,這個自媒體是做“品牌科普“工作的,而是站在專業性的角度,去嚴謹的看待,在品牌行銷和新媒體領域中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及他們帶給我們的啟示。

面對品牌項目和品牌研究的時候,找到一個經典的品牌,對他的表現與市場狀況進行研究,是我們常用的品牌研究方法,但是這一點需要最明確的是,這種研究一定基於對品牌行銷體統知識的瞭解基礎之上,而不是僅僅是去看他的市場上你所看到的現象而去描述與判斷的。知其然,知其不然,從各個維度以及大環境趨勢下去判斷一個品牌的實際表現價值,並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這樣的研究與探討分析,才具有真實的價值。有經驗的人都明白,看到別人成功的經驗,就像模仿出這樣的特點,來避免失敗,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品牌愛好者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不去考慮整體環境與所處的具體狀態,就直接的對看似某種成功的品牌現象作出結論性觀察,並將其不加思索的直接拿過來抄襲使用,在喪失品牌獨特性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也為自己品牌的失敗種下了非常危險的種子。

2、僅僅重視技術,而忽視經濟學價值

直播也好、短視頻也罷,一篇十萬+的爆款文章還是粉絲漲多的一個電臺,如果放在企業品牌行銷角度來看,這只能是實現整個品牌策略的一個價值點,而不是整體的品牌現象表現。很多品牌工作者在進行的過程中,往往過分關注在每一個點的得失成敗上,但是對於整體品牌建設的需求和價值型體現,卻往往選擇性的忽視。結局呢?熱鬧過後一地雞毛,細看影響力價值,不是負分就已經燒香磕頭了。

品牌的本質是為了實現公司商品和服務影響力的拓展,並獲得更多的用戶。一切品牌行為,本質上都是銷售行為的內容之一。但是在職能較為龐大和細分的公司中,這樣的特點與表現,非常不明顯。這也導致了很多人,尤其是一直在大型公司做甲方品牌負責人,其實一直與最前沿的品牌行銷需求之間,存在非常巨大的差異。

企業做品牌的價值是什麼?就是通過品牌工作,讓自己的產品獲得更大的附加值與用戶增益體現,賣得更好、價值更高;同時對於確定市場競爭力優勢,奠定用戶心理與市場認知基礎。這是品牌工作的最核心要務,而且是最成功品牌應用的核心價值體現。為什麼蘋果手機用全世界較少的出貨量,卻佔據了整個手機市場絕大部分的利潤?品牌在其中的價值,至關重要。

3、點狀性與系統性思維與視野的差距

品牌新手和老鳥的另外一個重點區別,就在於面對一個品牌事件目標時,所考慮的方向完全不同。老鳥們在想:我的現有狀態是什麼?我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用什麼樣的組合方式能夠架設現實與夢想之間的橋樑?

而新手則往往會重點考慮,我的公關稿件怎麼寫?預算應該怎麼去做?這次活動的海報是使用長條還是九宮格展示?

這其中的最大差異在於,老鳥們更在乎站在全域角度,去用綜合統籌的策略來規劃品牌有可能達成的效果;但是新手們總是喜歡從點狀傳播的效果去考慮,在糾結於眼前需要亟待處置的問題,但是為什麼要處置這個問題?處置這個問題的結果和方式對整個效果達成的促進價值在哪裡?其實他們考慮的真不多。

當然這不是說,去考慮每一張海報做得好不好,會對相關效果不產生積極影響,因為畢竟在整體規劃完成後,要落地實施,還是需要從每一個具體的落地工作來解決。但是如果一開始在整體局面上就出現問題,往往就會前功盡棄。一個好的創意海報、爆品宣傳中,決定性作用的,往往體現在此次傳播的整體規劃與頂層設計上,而不是具體糾結在每一個句子的表達中。

4、抄襲模仿和認清自己

再看看市場上的各種品牌短視頻、畫冊、企業品牌海報等,在市場上絕大多數都在照貓畫虎,僅僅是一種堆砌品牌素材,而缺乏品牌頂層設計的表現。你的對手說要大降價,你就跟風來個八五折;前沿領域的品牌來一個簡約化,你就完全不顧及自己的產業特點,非得模仿起來,做一場盛大的品牌模仿秀表演。

一個品牌就像是一個人一樣,都會有自己鮮明的特點、獨特的考慮、不同的道路選擇等等,並且因為與周邊環境和人的差異化,才能夠有效的被市場和人群所接納。這個現象是一個非常驚人的發現,原來我們總是認為,為了融入群體,實現價值的創造,是需要壓制個性和磨合自我的,但是在互聯網時代,無數成功的企業都在表現出鼓勵創新和支援個性化發展的工作,甚至設立有效的鼓勵制度,促進員工不同思想與理念的交流,促進內部創新文化的產生。

5、解決品牌問題的工具應用水準

既然品牌行銷是一項需要解決企業發展傳播的專業化的工作,那麼在運用工具上,就非常有專業化的需要。而愛好者與專業化品牌工作者的巨大差異,在工具應用層面上,也體現的非常淋漓盡致。而什麼樣的時代用什麼樣的工具,這個理念在今天早已是公認的真理價值。

品牌專業工具,從分類上來看,主要是內容生產工具、傳播管理工具、資料分析工具、專案策劃管理工具、團隊專案協作工具等。例如在內容生產工具中,就有各種專業化的雲分享筆記、視覺設計製作、內容排版規劃、內容優化支援等一整套工具,其中有些工具是需要積累一定專業知識和經驗才能夠有效掌握和熟悉的。而專案策劃工具則涉及到思維導圖、專案排期表、大資料分析工具、品牌行銷演算法等一整套工具應用;在傳播中,則需要涉及到的平臺和工具更多、更豐富,都需要對其中的每一種工具的特點與表現形式進行反復測試。

遺憾的是,在我見過的絕大多數從事品牌行銷的人,其運用的工具要麼還停留在工業化時代的生產處置方式上,無法實現高效運轉;有些則根本是在使用非專業化的工具實施專案推進。表面上大家好像都能夠完成工作,但過程與採用的工具,決定了最終的效果以及項目實施性價比問題。

姜甘霖

品牌策劃人,大逸文化傳媒聯合創始人,首席品牌官。

服務40多項知名品牌的建設與市場行銷服務,擅長企業品牌行銷、媒介經營、企業文化、新媒體行銷、社群行銷、事件行銷等,主張增益品牌資產價值為目標的品牌行銷。人民網、新浪、網易、 中國日報等知名媒體多次刊載專題報導。歡迎關注自媒體《霖視角》(ID:linviewjgl )。

而最終的事實證明,絕大多數號稱自己也能破解的人,其實連定理本身都沒有明白,更何況正確的解答。

1、泛談理論、講述現象,卻無法理解核心原理

熟悉霖視角這個自媒體的人都會說,文章很多寫的不錯,也有深度,系統性也非常強,但是就是老不說人話,還是站在專業性的角度來進行專業型的分析解答。

這是因為,霖視角本身追求的就是客觀性表達,並通過作者本人的品牌行銷的親身經歷和對社會現象的感受,而有效進行生產的,所需要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專注的職業態度。表現形式可能非常枯燥,但是所講述的,並不是簡單的空泛理論,而是針對已經做過的專案,和正在開展的具體工作,所搭建和實施的客觀化表達方式。

霖視角從來就不認為,這個自媒體是做“品牌科普“工作的,而是站在專業性的角度,去嚴謹的看待,在品牌行銷和新媒體領域中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及他們帶給我們的啟示。

面對品牌項目和品牌研究的時候,找到一個經典的品牌,對他的表現與市場狀況進行研究,是我們常用的品牌研究方法,但是這一點需要最明確的是,這種研究一定基於對品牌行銷體統知識的瞭解基礎之上,而不是僅僅是去看他的市場上你所看到的現象而去描述與判斷的。知其然,知其不然,從各個維度以及大環境趨勢下去判斷一個品牌的實際表現價值,並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這樣的研究與探討分析,才具有真實的價值。有經驗的人都明白,看到別人成功的經驗,就像模仿出這樣的特點,來避免失敗,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品牌愛好者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不去考慮整體環境與所處的具體狀態,就直接的對看似某種成功的品牌現象作出結論性觀察,並將其不加思索的直接拿過來抄襲使用,在喪失品牌獨特性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也為自己品牌的失敗種下了非常危險的種子。

2、僅僅重視技術,而忽視經濟學價值

直播也好、短視頻也罷,一篇十萬+的爆款文章還是粉絲漲多的一個電臺,如果放在企業品牌行銷角度來看,這只能是實現整個品牌策略的一個價值點,而不是整體的品牌現象表現。很多品牌工作者在進行的過程中,往往過分關注在每一個點的得失成敗上,但是對於整體品牌建設的需求和價值型體現,卻往往選擇性的忽視。結局呢?熱鬧過後一地雞毛,細看影響力價值,不是負分就已經燒香磕頭了。

品牌的本質是為了實現公司商品和服務影響力的拓展,並獲得更多的用戶。一切品牌行為,本質上都是銷售行為的內容之一。但是在職能較為龐大和細分的公司中,這樣的特點與表現,非常不明顯。這也導致了很多人,尤其是一直在大型公司做甲方品牌負責人,其實一直與最前沿的品牌行銷需求之間,存在非常巨大的差異。

企業做品牌的價值是什麼?就是通過品牌工作,讓自己的產品獲得更大的附加值與用戶增益體現,賣得更好、價值更高;同時對於確定市場競爭力優勢,奠定用戶心理與市場認知基礎。這是品牌工作的最核心要務,而且是最成功品牌應用的核心價值體現。為什麼蘋果手機用全世界較少的出貨量,卻佔據了整個手機市場絕大部分的利潤?品牌在其中的價值,至關重要。

3、點狀性與系統性思維與視野的差距

品牌新手和老鳥的另外一個重點區別,就在於面對一個品牌事件目標時,所考慮的方向完全不同。老鳥們在想:我的現有狀態是什麼?我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用什麼樣的組合方式能夠架設現實與夢想之間的橋樑?

而新手則往往會重點考慮,我的公關稿件怎麼寫?預算應該怎麼去做?這次活動的海報是使用長條還是九宮格展示?

這其中的最大差異在於,老鳥們更在乎站在全域角度,去用綜合統籌的策略來規劃品牌有可能達成的效果;但是新手們總是喜歡從點狀傳播的效果去考慮,在糾結於眼前需要亟待處置的問題,但是為什麼要處置這個問題?處置這個問題的結果和方式對整個效果達成的促進價值在哪裡?其實他們考慮的真不多。

當然這不是說,去考慮每一張海報做得好不好,會對相關效果不產生積極影響,因為畢竟在整體規劃完成後,要落地實施,還是需要從每一個具體的落地工作來解決。但是如果一開始在整體局面上就出現問題,往往就會前功盡棄。一個好的創意海報、爆品宣傳中,決定性作用的,往往體現在此次傳播的整體規劃與頂層設計上,而不是具體糾結在每一個句子的表達中。

4、抄襲模仿和認清自己

再看看市場上的各種品牌短視頻、畫冊、企業品牌海報等,在市場上絕大多數都在照貓畫虎,僅僅是一種堆砌品牌素材,而缺乏品牌頂層設計的表現。你的對手說要大降價,你就跟風來個八五折;前沿領域的品牌來一個簡約化,你就完全不顧及自己的產業特點,非得模仿起來,做一場盛大的品牌模仿秀表演。

一個品牌就像是一個人一樣,都會有自己鮮明的特點、獨特的考慮、不同的道路選擇等等,並且因為與周邊環境和人的差異化,才能夠有效的被市場和人群所接納。這個現象是一個非常驚人的發現,原來我們總是認為,為了融入群體,實現價值的創造,是需要壓制個性和磨合自我的,但是在互聯網時代,無數成功的企業都在表現出鼓勵創新和支援個性化發展的工作,甚至設立有效的鼓勵制度,促進員工不同思想與理念的交流,促進內部創新文化的產生。

5、解決品牌問題的工具應用水準

既然品牌行銷是一項需要解決企業發展傳播的專業化的工作,那麼在運用工具上,就非常有專業化的需要。而愛好者與專業化品牌工作者的巨大差異,在工具應用層面上,也體現的非常淋漓盡致。而什麼樣的時代用什麼樣的工具,這個理念在今天早已是公認的真理價值。

品牌專業工具,從分類上來看,主要是內容生產工具、傳播管理工具、資料分析工具、專案策劃管理工具、團隊專案協作工具等。例如在內容生產工具中,就有各種專業化的雲分享筆記、視覺設計製作、內容排版規劃、內容優化支援等一整套工具,其中有些工具是需要積累一定專業知識和經驗才能夠有效掌握和熟悉的。而專案策劃工具則涉及到思維導圖、專案排期表、大資料分析工具、品牌行銷演算法等一整套工具應用;在傳播中,則需要涉及到的平臺和工具更多、更豐富,都需要對其中的每一種工具的特點與表現形式進行反復測試。

遺憾的是,在我見過的絕大多數從事品牌行銷的人,其運用的工具要麼還停留在工業化時代的生產處置方式上,無法實現高效運轉;有些則根本是在使用非專業化的工具實施專案推進。表面上大家好像都能夠完成工作,但過程與採用的工具,決定了最終的效果以及項目實施性價比問題。

姜甘霖

品牌策劃人,大逸文化傳媒聯合創始人,首席品牌官。

服務40多項知名品牌的建設與市場行銷服務,擅長企業品牌行銷、媒介經營、企業文化、新媒體行銷、社群行銷、事件行銷等,主張增益品牌資產價值為目標的品牌行銷。人民網、新浪、網易、 中國日報等知名媒體多次刊載專題報導。歡迎關注自媒體《霖視角》(ID:linviewjg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