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提醒」銀行理財有“真”有“假”,你分得清嗎?

▲ 銀行理財並非沒有風險,也不是穩賺不賠。投資者在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時切忌放鬆警惕,忽視了應該瞭解的風險

在人們的印象中,相比其他高收益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雖然相對偏低,

但風險也並不高,一般來說,本金和收益都能如期拿到。正因為此,一些投資者在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時就放鬆了警惕,忽視了應該瞭解的風險。

又如,上半年民生銀行曾曝出賣“假理財”案件,其支行行長稱所賣的理財產品保本保息,但實際上卻是完全偽造出來的產品。

此外,還有一些投資者反應,本來買的是銀行理財產品,買後才發現竟然是保險,不僅期限長達5年,

且收益率要遠遠低於銀行理財產品。

風險一

混淆銀行自營或代銷理財

“人們平常所說的銀行理財,指的是銀行自營的理財,銀行募集資金之後自己去投資管理,資金大多流向存款、債券之類的中低風險領域,面向普通投資者的理財產品禁止直接投資股市,只有面向高淨值客戶的理財資金才允許投向股市,高淨值客戶的門檻很高,一般要求金融資產在600萬元以上。

”劉銀平表示,因此普通老百姓能買到的一般都是風險可控的中低風險銀行理財。

與之相對的是,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大多指基金、保險、信託等產品,銀行只是一個銷售管道,從這些代銷機構收取傭金,資金要由基金公司、保險公司、信託公司去管理,風險不可控,更高於銀行自營理財產品。

實際上,銀行自營和代銷理財很容易區分,在產品說明書上,都會有非常清楚的介紹。

另外,所有的正規銀行理財產品,在全國銀行業理財產品資訊披露網站——中國理財網上都可以查到產品的資訊,輸入產品名稱就可以查到,如果沒有的話,就要懷疑是否是代銷的理財產品了。

風險二

未辨識真理財和假理財

在銀行理財風險中,

還存在一種“假理財”,也就是虛假的理財產品。

業內人士表示,其實銀行賣假理財的情況較為罕見,極少有銀行員工膽大妄為偽造虛假的理財,一般牽涉到這種事件的大多是銀行的高端客戶,在某個單獨的理財貴賓室裡,沒有走正規且受監控的管道。

儘管銀行賣假理財的情況不常見,但各類“飛單”導致客戶資金受損的案件也時有發生。所謂“飛單”,即銀行員工借助行內平臺,

私自銷售未與銀行達成委託銷售關係的金融產品。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銀監會系統開出的罰單接近2300張,其中部分罰單就指向了銀行分支機搆的“飛單”違規行為。

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如何處理?劉銀平建議,投資者同樣可以上中國理財網查詢產品是否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從今年10月份開始,中國銀監會發佈《銀行業金融機構銷售專區錄音錄影管理暫行規定》,要求銀行不管是賣自營還是代銷的理財產品,都要進行“雙錄”,即錄音和錄影。在監管重拳下,銀行員工欺詐或誤導投資者的現象將大幅減少。

風險三

產品風險超出承受能力

據瞭解,銀行理財產品分為5個風險等級,分別為低風險(R1級)、中低風險(R2級)、中等風險(R3級)、中高風險(R4級)、高風險(R5級),對應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分別為謹慎型、穩健型、平衡型、進取型、激進型。一般來說,風險等級為1級和2級的理財產品基本不存在本金風險,但是風險等級在3級以上的產品,投資者需要對風險有足夠的認識。

比如,某銀行在售的一款理財產品風險等級為R3,為部分保本理財產品,也就是非保本理財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是6%,但預期最低收益率是-20%。也就是說,該產品可能獲取6%的正收益,也有可能虧損20%。

風險四

高收益結構性理財難達預期

融360監測的資料顯示,近期銀行理財的平均收益率在4.65%附近,中小銀行也有很多產品收益超過5%,但超過5.5%的情況很少見。但有些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卻能達到6%、8%或10%,三季度預期收益率最高的一款銀行理財甚至能達到20%。這種並非是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而是銀行自營的結構性理財產品。

所謂結構性理財產品,指的是由固定收益合約與衍生金融合約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創新性理財工具,結構性理財產品由固定收益部分和衍生部分組成,由於衍生部分大多類似期權,通常可以把結構性理財產品看作是債券加期權的組合。

“一般來說,收益率指的是預期最高收益率。但對結構性理財來說,其預期最高收益率越高,達到的可能性就越低。從平均到期收益率來看,還不如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收益高。”劉銀平提醒說,由於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收益計算方式非常複雜,如果投資者不是特別瞭解,還是儘量回避為宜。

新聞多一點

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將提速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出,“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淨值化管理,淨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按照公允價值原則確定淨值的具體規則另行制定”。

對此,普益標準有關分析人士表示,未來90%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將循規轉型為淨值型。從目前市場環境來看,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的提速將引發以下幾個方面的巨變:

二是系統建設。目前18家全國性銀行中,17家已發行了淨值型產品,在系統建設層面基本不存在障礙。而中小銀行中,發行淨值型產品的銀行極少,要在短期內搭建系統,壓力相對較大。

三是估值方式。指導意見要求採用公允價值原則進行產品估值,不過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物件構成相對複雜,部分資產較難計算公允價值。未來此部分資產沿用成本攤餘法的可能性更大。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向淨值型產品轉型的路徑,通常是從封閉式淨值型產品入手,基本保本保收益,逐步引導投資者接受此類產品。隨著監管的推進,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的速度將提升,預計2017年末至2018年初將有較多銀行推出淨值型理財產品。”分析人士表示,由於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收益,不排除投資者在選擇公募銀行理財產品時向規模更大的銀行靠攏,中小銀行理財業務發展或面臨較大的壓力,尤其是公募性質的理財業務。

編輯:高琦

都要進行“雙錄”,即錄音和錄影。在監管重拳下,銀行員工欺詐或誤導投資者的現象將大幅減少。

風險三

產品風險超出承受能力

據瞭解,銀行理財產品分為5個風險等級,分別為低風險(R1級)、中低風險(R2級)、中等風險(R3級)、中高風險(R4級)、高風險(R5級),對應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分別為謹慎型、穩健型、平衡型、進取型、激進型。一般來說,風險等級為1級和2級的理財產品基本不存在本金風險,但是風險等級在3級以上的產品,投資者需要對風險有足夠的認識。

比如,某銀行在售的一款理財產品風險等級為R3,為部分保本理財產品,也就是非保本理財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是6%,但預期最低收益率是-20%。也就是說,該產品可能獲取6%的正收益,也有可能虧損20%。

風險四

高收益結構性理財難達預期

融360監測的資料顯示,近期銀行理財的平均收益率在4.65%附近,中小銀行也有很多產品收益超過5%,但超過5.5%的情況很少見。但有些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卻能達到6%、8%或10%,三季度預期收益率最高的一款銀行理財甚至能達到20%。這種並非是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而是銀行自營的結構性理財產品。

所謂結構性理財產品,指的是由固定收益合約與衍生金融合約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創新性理財工具,結構性理財產品由固定收益部分和衍生部分組成,由於衍生部分大多類似期權,通常可以把結構性理財產品看作是債券加期權的組合。

“一般來說,收益率指的是預期最高收益率。但對結構性理財來說,其預期最高收益率越高,達到的可能性就越低。從平均到期收益率來看,還不如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收益高。”劉銀平提醒說,由於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收益計算方式非常複雜,如果投資者不是特別瞭解,還是儘量回避為宜。

新聞多一點

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將提速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出,“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淨值化管理,淨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按照公允價值原則確定淨值的具體規則另行制定”。

對此,普益標準有關分析人士表示,未來90%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將循規轉型為淨值型。從目前市場環境來看,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的提速將引發以下幾個方面的巨變:

二是系統建設。目前18家全國性銀行中,17家已發行了淨值型產品,在系統建設層面基本不存在障礙。而中小銀行中,發行淨值型產品的銀行極少,要在短期內搭建系統,壓力相對較大。

三是估值方式。指導意見要求採用公允價值原則進行產品估值,不過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物件構成相對複雜,部分資產較難計算公允價值。未來此部分資產沿用成本攤餘法的可能性更大。

“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向淨值型產品轉型的路徑,通常是從封閉式淨值型產品入手,基本保本保收益,逐步引導投資者接受此類產品。隨著監管的推進,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的速度將提升,預計2017年末至2018年初將有較多銀行推出淨值型理財產品。”分析人士表示,由於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收益,不排除投資者在選擇公募銀行理財產品時向規模更大的銀行靠攏,中小銀行理財業務發展或面臨較大的壓力,尤其是公募性質的理財業務。

編輯: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