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未來“人工智慧機器人”會像“碼農”一樣普遍

在基礎研究階段,AI的人員結構是少而精,這種情況下,高薪是必要的,這無可厚非。

近日,第十九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人才與智力交流會在深圳拉開帷幕。其中,為人工智慧(AI)相關專業應屆生提供的崗位年薪達30萬—50萬,

引人注目。

AI的火爆是近年來的趨勢,高薪招聘客觀上也反映了這方面人才的欠缺。而對於業界,真正有意義的問題是人工智慧行業長期的發展戰略。

從技術的生命週期來看,AI目前還處在初期的基礎研究階段,商業化應用水準非常有限。而基礎研究階段也是投入比較大的階段——投入人力資源,吸引全世界最聰明的腦袋。基礎研究決定人員結構是少而精,

這種情況下,高薪是必要的,這無可厚非。

進入應用階段,企業才會招募大量初級的二次開發和技術支援人員。就像程式師,在大型機時代,程式師堪稱神壇上的祭司,而如今卻被稱作“碼農”。企業開出年薪50萬,會激勵很多中國的父母開始往這個方向規劃自己的孩子,然而等到他們入行,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和人才的湧現,“AI人”可能也跟“碼農”差不多了。

除了必要的人財物,這些互聯網巨頭還壟斷了更為稀缺的資源——資料。深度學習不是讓AI憑空冥想,而是要有資料支撐。巨頭們以往的運營積累了海量的使用者行為資料,這為AI與其商業模式結合提供了天然的基礎。

而且,在投資——回報層面,互聯網巨頭們並不像風險投資那樣要求短期回報,

他們普遍懷有“18個月內公司倒閉”的偏執,在戰略項目上捨得投入,經得起長期虧損。

其實不只AI領域,整個科技行業已經告別浪漫的遊俠時代,告別高增長,進入“新常態”——平穩的寡頭格局。AI可能是唯一的還有希望顛覆現狀的存在了。

在我看來,AI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實現只是時間的問題,但具體的路徑還存在一些爭議。

比如,AI領域目前開展大批的試驗性項目,

暫時沒有商用前景;其次,已經商用的基本都是面向大機構用戶。這是現在最容易推進的方向,但很可能不是最後的方向。

參考PC革命、互聯網革命,再到移動互聯網的大趨勢,AI最終一定是加強個人力量,賦予個人自由,並不會像那些聳人聽聞的“滅亡人類”論調所談到的那樣。但如何實現,如何和現在的項目聯繫起來,還毫無頭緒。

人工智慧的時代就在眼前!但“人工智慧很快將使50%甚至70%的工人失業”“人工智慧毀滅人類”等話題,

也令人議論紛紛。本報面向各行各業從業者、學者專家徵稿,將您對人工智慧最直觀的感受和思考發給我們,一起洞察人工智慧時代的社會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