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中國的孩子只能贏得考試,卻很難擁有創新?原因令人深思

1

好奇害死貓,這是對什麼事都感到好奇的人的一種警告,但是有的時候,這個警告卻並沒有亂用。

好奇並非某些人的固有屬性,而是全部人類的共同特質,可以說,沒有好奇心,

就沒有人類的今天。

好奇,是學習的敲門磚,而好奇心,則是人類發展動力的本源。

這樣一句高大上的話,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是那麼的無所謂,無所謂到不自知。

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對於現今中國的孩子。

2

曾經,中國的學生到國外留學,只要是考試基本就是第一,到現在都如此。

但是,為什麼獲得諾貝爾獎的卻很少是中國人?為什麼中國的孩子很難擁有創新思維?

答案很簡單,

抹殺了好奇心。

創造是需要好奇心的,說白了就是得感興趣,不感興趣,不會好奇,就不會有問題,就不會有探究,自然也就沒有創新和創造了。

這是中國應試教育帶給孩子的最大害處,因為這種教育制度只會讓孩子盡可能的考好試。

不過現在還不晚,高考已經改革,素質教育大興,未來也許會有那麼一點改善吧。

3

除了教育制度,另外一個讓孩子很難有好奇心的原因則是家長的遏制。

網路上曾有人總結了家長制止孩子好奇心的手段:打罵、嚇唬、取笑、敷衍。

孩子怕黑,父母非得說那裡有鬼;孩子問天上為啥有星星,父母卻讓孩子別胡思亂想。

孩子問天為啥是藍的,父母卻覺得孩子真笨;孩子問為什麼會下雨,父母卻讓孩子別煩自己。

上面幾個小的不能再小的例子,讓無數家長覺得無所謂。

但是家長們可曾想過,正是你們對孩子不耐煩、敷衍了事、不回答,

導致孩子的好奇心一點點失去。

為什麼家長會這樣?因為他們覺得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是一件費時間耗精力的事情。

孩子,本來就是要培養的,註定花時間耗精力,這些都是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孩子能有好的未來。

原央視主持人張泉靈說過,消滅好奇心等於謀殺,而孩子們的未來就是這樣被父母們毀掉的。

4

所以,父母必須好好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只有這樣,

孩子才可能具備發散思維與創新能力。

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

1

反問,激勵,示範

當孩子主動提問時,父母要反問孩子他是怎麼想的,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新星和口才。

同時,父母要多對孩子的想法進行表揚,並引導孩子找到問題的正確答案。

當然,父母也要親身示範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對孩子進行耳濡目染。

2

挖掘和鞏固孩子興趣

孩子的興趣很多且善變,父母可帶孩子多去參加興趣活動,

幫孩子選擇她最想學習的東西。

當孩子對某個領域充滿興趣時,父母要及時捕捉並鞏固,比如帶孩子參加相關正式的比賽。

因為孩子的興趣很難靠自己去維持,父母一定要大力進行開發和引導,這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好處。

3

創造更好的環境

孩子的興趣想發展,必須後天的培養,而這就需要父母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環境。

比如孩子上興趣班,父母不要抱著隨便學學的態度,而是認真對待,讓該興趣成為孩子的專長。

有些有遠見的父母,非常懂得為孩子付出,比如紮克伯格的父親就花錢請電腦專家做家教來教小紮。

4

幫助孩子堅持和積累

10000小時定律說,一個人在一個領域上積累10000小時,才可能成為大師,當然還需要方法等。

作為孩子,可能連100小時都很難積累出來,這個時候就要家長來幫助孩子堅持。

父母可以給孩子制定訓練計畫,也可以讓孩子進行更加專業的訓練,都可以幫助孩子進行興趣積累。

如果家長想讓孩子能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幫助孩子實現長期積累,努力實現從量變到質變。

希望未來的孩子們都不僅僅擅長考試,而更擅長創新,畢竟中國的美好未來要在下一代的身上實現。

作為父母,應該擁有這樣的覺悟,請好好想一想。

而是認真對待,讓該興趣成為孩子的專長。

有些有遠見的父母,非常懂得為孩子付出,比如紮克伯格的父親就花錢請電腦專家做家教來教小紮。

4

幫助孩子堅持和積累

10000小時定律說,一個人在一個領域上積累10000小時,才可能成為大師,當然還需要方法等。

作為孩子,可能連100小時都很難積累出來,這個時候就要家長來幫助孩子堅持。

父母可以給孩子制定訓練計畫,也可以讓孩子進行更加專業的訓練,都可以幫助孩子進行興趣積累。

如果家長想讓孩子能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幫助孩子實現長期積累,努力實現從量變到質變。

希望未來的孩子們都不僅僅擅長考試,而更擅長創新,畢竟中國的美好未來要在下一代的身上實現。

作為父母,應該擁有這樣的覺悟,請好好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