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趣談人體之一:曲流千尺溯本源——循環系統

人體由一顆受精卵開始生命之旅,大約到8周左右,稚嫩的心跳便依約可聞。從此後這搏動會伴隨我們的一生,直到生命的終點。它是我們體內不折不扣的勞模---參加工作最早,

退休最晚。人在病態的時候可以不能思考、不能吃喝、甚至不能呼吸,這些狀況雖然很嚴重,但通過醫學手段都還可以維持著人不至於死亡,但要是心臟停了機,那可就真的完了。

所以,本系列趣談便以心臟為起點向諸位介紹人體的概要。從它開始,機體將建立起一個重要系統---迴圈。

有道是“雨露滋潤禾苗壯”,人體的血液大致相當於自然界裡的水。在循環系統的作用下,機體裡的“水”日夜不休地滋潤著萬物:帶入有用的東西、帶走沒用的東西、保持體溫恒定。

推動整個迴圈的力量來自心臟,它以搏動的方式將血液增壓並送入主動脈,後者通過逐漸細分的管道系統把血液供應到全身各處,經終末的“濕地”---毛細血管網進行物質交換後匯成腔靜脈,

再流回心臟,如此周而復始,綿延不絕。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體循環。

有了動力和管道系統,下一步的任務就是實現功能。為了完成前述的交換功能,機體在這些管道的沿途設了數個“工廠”:肺臟---負責血液裡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出入;腸道---負責把食物裡的營養匯入血中;腎臟---主管“污水”處理,

並由它產生人體最終的“污水”:尿液。此外,還有甲狀腺、肝臟、胰腺等等,它們有的可以調節“水質”,有的是把自己的“特色產品”放入迴圈中進而調節身體狀態,比如甲狀腺素、胰島素等等,其功能各異,這裡就不一一細說了。

對於大部分“工廠”來說,由於其發揮功能不那麼急迫,所以它們只要把各自的輸、送水管道---動脈和靜脈,

直接或間接地與體循環相連就足以完成使命,可是有個工廠卻不行,它就是肺臟。

因為交換氧氣和二氧化碳是維持人體機能的第一需求,須臾離不得,所以肺臟的處理血液的方式與眾不同:機體把全身各處回流的富含二氧化碳的靜脈血一股腦地送入肺臟首先進行氣體交換,交換完畢後再把富含氧氣的新鮮血液送回幹流裡去,交換效率達100%!這就是獨一無二的肺循環。

現在有個問題來了:其它工廠的進水管都是動脈,處理完畢再送回靜脈裡去---工廠依靠兩者間的壓力差就能實現血液流動,無需額外的動力推送。而肺臟的“進水管”全是靜脈,壓力已經很低了,那麼靠啥來推動血液在肺內流動呢?難道要再建一個“副心臟”嗎?

不用擔心,上帝早就想好了!他故意把肺臟設在了心臟的旁邊,並且把心臟分成了四個腔室,通過巧妙的管道連接和系列單向閥門的協調運轉,成功地只用心臟這一個發動機就推動了這大小兩套迴圈的順利運轉。

這還不是全部,由於血管系統的密封性太好了,機體“濕地”裡的蛋白質及脂肪類物質難於經毛細血管網回流。所以在血液回流系統之外,人體還有一套輔助回流的管道:淋巴系統。終末的毛細淋巴管擁有更好的開放性,大量的蛋白和脂類物質便由此回流入體循環。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說,淋巴迴圈算不上真正的迴圈,它只是體循環的一個輔助回流系統。

不過,千萬別輕視這半個小迴圈,一旦其管道出現堵塞(比如絲蟲病),相應部位的蛋白等物質的回流就會出現障礙,逐漸會造成該部位的水腫。時間久了,還會引起皮膚粗糙增厚,韌如象皮,所以也叫“象皮腫”。

此外,鑒於淋巴系統的開放性較高,外來的有害物比如細菌等也可能趁機潛入,所以在淋巴管的回流途中每隔一段距離便會有一個“派出所”---淋巴結,它的作用就不必說啦:保家安民!

為了更好地發揮作用,機體對心臟及管道系統都設立了調控機制,通過調節心臟的功率輸出和血管的張力,基本上可以實現重要部位按需供血。比如在運動的時候,運動相關的肌肉血液供應明顯增加而胃腸道等地方供血就相對減少---所以飯後不要立即運動,否則影響消化;同樣地,飽餐一頓後胃腸道的血供就會大大增加而大腦等地方血供就會減少---於是你就會不由自主地犯困了......。

看看這些精妙設計,是不是感覺很完美?細細揣摩一下你會發現人類的機體簡直就是件藝術品!不過,再好的東西也有用壞的時候,而且這系統沒有備件,真要是壞了只能修,基本上沒的換。

首先,這套系統會自行老化,這一點最早會體現在血管壁的彈性方面---它會逐漸變硬。富於彈性的血管壁對血壓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而當它變硬時,這種調節作用漸漸減弱,心臟收縮和舒張時血壓波動隨之變大,這時醫生會告訴你:你的脈壓差增大了。

老化的過程畢竟很緩慢並且是容易接受的,糟糕的是我們常常會自己折騰自己、進而加速這種衰退的進程,其中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吃!

大概上帝也沒想到我們的生活會如此富足,當大量的富含營養的物質一下子湧入體內時,原有的工廠開足馬力也難於應付,於是“河”裡到處都是油脂類的懸浮物。由於這些物質對組織有很好的親和力,在血壓的共同作用下,它會在動脈壁內逐漸沉積下來,不僅使得管壁逐漸硬化,還會形成外觀類似稀粥的斑塊。病理學家給這種改變起了一個頗富生活氣息的名字:動脈粥樣硬化。

由於這類的改變主要會累及血壓較高的管道系統,那麼直接負責心臟供血的冠狀動脈就不可避免地飽受其害。同時,由於心臟對於缺血的反應極為敏感,所以冠狀動脈硬化與狹窄的後果便非常容易察覺得到---心絞痛。

這就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

血管硬化的問題似乎放了靜脈一馬,可是由於靜脈系統血流緩慢而且收集的又都是全身各處組織器官的“生活廢水”,所以它們容易像下水道一樣出現堵塞,這在醫學上稱為栓塞。雖然引起栓塞的栓子多種多樣,但最常見的依舊是血栓,而且血液裡的“浮油”越多,發生血栓的可能性就越大。

對於血液迴圈這樣的閉環系統來說,不管栓塞出現在哪裡,都相當於相應部位的血液斷流:如果栓塞發生的部位不太關鍵,比如下肢淺靜脈,那麼多半只是引起局部水腫,相對還好處理些;如果栓子是把前述“工廠”的進水管或者出水管堵了,那就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仍以肺臟為例:如果栓子堵住了它的入水口---肺動脈,那麼就會引起機體一系列的劇烈病理生理反應,這就是臨床上常說的肺栓塞;如果栓子堵住了主要分支,那麼就可能引起猝死。美國的一項屍檢資料顯示:在不明原因死亡的住院患者中,肺栓塞導致的死亡占到了60%!除此以外,還有腦動脈血栓、腸系膜動脈血栓、下肢深靜脈血栓等等,個個都是“靜默的殺手”!

而在促進血栓形成的因素裡,大吃大喝所致的高脂血症依舊是充當了急先鋒的角色。

除此之外,血管還有一個“天敵”---高血糖。它可以顯著加速動脈硬化的進程,並且殺傷力極強,連毛細血管網也盡受其害。我們已經知道毛細血管網其實是機體的“濕地”,最“基層”的組織細胞全靠它來進行滋養。可糖尿病一來情況全變了,原來的毛細血管由於管壁增厚而逐漸閉塞,濕地轉眼就成了沙漠。於是,受不了的器官們開始紛紛倒下: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

在引發糖尿病的後天因素裡,大吃大喝再次拔得頭籌!

糟糕的情況不僅於此,無節制的進食除了可以對循環系統造成直接的損傷之外,它還有一個可怕的“幫兇”:吸煙!大量的研究結果證實:煙草中的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可以顯著加快血管病變的進程,尤其是再配合著喝上幾杯,那“效果”就更明顯了!

所以每當我看到輕煙嫋嫋其樂融融的酒宴場面時,心裡總是很複雜:這究竟是喜樂宴?還是毒氣室呢?

心裡複雜歸複雜,那些掃興的話我終究是不敢當面說的,不過在這裡還是憋不住要提醒一下諸位:如果有人再請你吃飯,你一定要搞清楚這人是在愛你還是想害你,想清楚了再決定去與不去。要知道“笑臉殺人不用刀,高手從來就一招”啊!

活著真心不易,好好珍惜吧!

成功地只用心臟這一個發動機就推動了這大小兩套迴圈的順利運轉。

這還不是全部,由於血管系統的密封性太好了,機體“濕地”裡的蛋白質及脂肪類物質難於經毛細血管網回流。所以在血液回流系統之外,人體還有一套輔助回流的管道:淋巴系統。終末的毛細淋巴管擁有更好的開放性,大量的蛋白和脂類物質便由此回流入體循環。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說,淋巴迴圈算不上真正的迴圈,它只是體循環的一個輔助回流系統。

不過,千萬別輕視這半個小迴圈,一旦其管道出現堵塞(比如絲蟲病),相應部位的蛋白等物質的回流就會出現障礙,逐漸會造成該部位的水腫。時間久了,還會引起皮膚粗糙增厚,韌如象皮,所以也叫“象皮腫”。

此外,鑒於淋巴系統的開放性較高,外來的有害物比如細菌等也可能趁機潛入,所以在淋巴管的回流途中每隔一段距離便會有一個“派出所”---淋巴結,它的作用就不必說啦:保家安民!

為了更好地發揮作用,機體對心臟及管道系統都設立了調控機制,通過調節心臟的功率輸出和血管的張力,基本上可以實現重要部位按需供血。比如在運動的時候,運動相關的肌肉血液供應明顯增加而胃腸道等地方供血就相對減少---所以飯後不要立即運動,否則影響消化;同樣地,飽餐一頓後胃腸道的血供就會大大增加而大腦等地方血供就會減少---於是你就會不由自主地犯困了......。

看看這些精妙設計,是不是感覺很完美?細細揣摩一下你會發現人類的機體簡直就是件藝術品!不過,再好的東西也有用壞的時候,而且這系統沒有備件,真要是壞了只能修,基本上沒的換。

首先,這套系統會自行老化,這一點最早會體現在血管壁的彈性方面---它會逐漸變硬。富於彈性的血管壁對血壓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而當它變硬時,這種調節作用漸漸減弱,心臟收縮和舒張時血壓波動隨之變大,這時醫生會告訴你:你的脈壓差增大了。

老化的過程畢竟很緩慢並且是容易接受的,糟糕的是我們常常會自己折騰自己、進而加速這種衰退的進程,其中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吃!

大概上帝也沒想到我們的生活會如此富足,當大量的富含營養的物質一下子湧入體內時,原有的工廠開足馬力也難於應付,於是“河”裡到處都是油脂類的懸浮物。由於這些物質對組織有很好的親和力,在血壓的共同作用下,它會在動脈壁內逐漸沉積下來,不僅使得管壁逐漸硬化,還會形成外觀類似稀粥的斑塊。病理學家給這種改變起了一個頗富生活氣息的名字:動脈粥樣硬化。

由於這類的改變主要會累及血壓較高的管道系統,那麼直接負責心臟供血的冠狀動脈就不可避免地飽受其害。同時,由於心臟對於缺血的反應極為敏感,所以冠狀動脈硬化與狹窄的後果便非常容易察覺得到---心絞痛。

這就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

血管硬化的問題似乎放了靜脈一馬,可是由於靜脈系統血流緩慢而且收集的又都是全身各處組織器官的“生活廢水”,所以它們容易像下水道一樣出現堵塞,這在醫學上稱為栓塞。雖然引起栓塞的栓子多種多樣,但最常見的依舊是血栓,而且血液裡的“浮油”越多,發生血栓的可能性就越大。

對於血液迴圈這樣的閉環系統來說,不管栓塞出現在哪裡,都相當於相應部位的血液斷流:如果栓塞發生的部位不太關鍵,比如下肢淺靜脈,那麼多半只是引起局部水腫,相對還好處理些;如果栓子是把前述“工廠”的進水管或者出水管堵了,那就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仍以肺臟為例:如果栓子堵住了它的入水口---肺動脈,那麼就會引起機體一系列的劇烈病理生理反應,這就是臨床上常說的肺栓塞;如果栓子堵住了主要分支,那麼就可能引起猝死。美國的一項屍檢資料顯示:在不明原因死亡的住院患者中,肺栓塞導致的死亡占到了60%!除此以外,還有腦動脈血栓、腸系膜動脈血栓、下肢深靜脈血栓等等,個個都是“靜默的殺手”!

而在促進血栓形成的因素裡,大吃大喝所致的高脂血症依舊是充當了急先鋒的角色。

除此之外,血管還有一個“天敵”---高血糖。它可以顯著加速動脈硬化的進程,並且殺傷力極強,連毛細血管網也盡受其害。我們已經知道毛細血管網其實是機體的“濕地”,最“基層”的組織細胞全靠它來進行滋養。可糖尿病一來情況全變了,原來的毛細血管由於管壁增厚而逐漸閉塞,濕地轉眼就成了沙漠。於是,受不了的器官們開始紛紛倒下: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

在引發糖尿病的後天因素裡,大吃大喝再次拔得頭籌!

糟糕的情況不僅於此,無節制的進食除了可以對循環系統造成直接的損傷之外,它還有一個可怕的“幫兇”:吸煙!大量的研究結果證實:煙草中的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可以顯著加快血管病變的進程,尤其是再配合著喝上幾杯,那“效果”就更明顯了!

所以每當我看到輕煙嫋嫋其樂融融的酒宴場面時,心裡總是很複雜:這究竟是喜樂宴?還是毒氣室呢?

心裡複雜歸複雜,那些掃興的話我終究是不敢當面說的,不過在這裡還是憋不住要提醒一下諸位:如果有人再請你吃飯,你一定要搞清楚這人是在愛你還是想害你,想清楚了再決定去與不去。要知道“笑臉殺人不用刀,高手從來就一招”啊!

活著真心不易,好好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