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攻利的母愛,是如何把孩子一步步毀掉的?

有目的性,功利性的愛還是母愛嗎?

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

01

李陽,18歲,懂事、學霸級別。也就是“大人眼中的孩子”

小麗大三那年,和自己的父母及李陽的一家聚餐。

席間,李陽的媽媽、在圓桌上痛心疾首地說:“都怪我,

沒照顧好他,如果不是高考前生病,輸著液上的考場,他一定能上清華。”

眾人除了祝賀李陽考取醫科大以外,也在安慰李陽媽媽。

過了一會兒,小麗提出先走,李陽起來,對小麗說。“小麗姐姐,我想和你談談!”

“談什麼?”小麗好奇。

“談大學裡如何發展。”他的眼睛亮晶晶的。

小麗謙虛著,表示她大學遠不如李陽——事實上,小麗離席的一部分原因,也是為了避免待會兒李陽媽媽拿她和李陽比較。

“我是反面教材……考試都靠突擊。”小麗說著,已走到飯店門口。李陽沖小麗揮手:“小麗姐再見!”

小麗也揮著,看風吹起他額前的碎發,飯店正門的飛簷一片琉璃光,映著他滿是稚氣又意氣風發的臉。

後來,李陽的媽媽靠各種關係,找了份最精准的工作——李陽就讀大學的樓管。

這樣,順理成章,李陽媽媽就可以天天看著自己孩子了!

02

當小麗再次遇到李陽時,在幾年後了,小麗和爸爸在超市的賣黃豆攤位,看到了李陽。

如果不是李陽主動跟小麗打招呼,小麗怎麼也不會想到那是李陽。當時小麗以為李陽可能在勤工儉學。

很顯然不是,李陽一邊給小麗裝黃豆,一邊說“這是自己剛找的工作,離家近。”李陽笑著說。

現在的李陽,留著鬍子,身材發福,五官被拉橫了。少了少年時代的帥氣。

小麗抓住一個細節:“什麼叫‘又上班了’?”他讀的不是醫科大嗎,不應該在醫院上班嗎?小麗媽媽說“李陽媽媽已經很久沒跟她們聚了,最後一次聚會還是在李陽畢業時。”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一個醫科大的學生去超市賣黃豆呢?直到小麗遇到李陽的同學,才知道真相:

“李陽啊,聰明、學習好,”同學說,“只是和大家來往不多,

他平日早出晚歸,比高中時還用功,週末就回家了……畢業後,李陽進了省裡最好的醫院,但你知道,我們學藥學的,最初的工作就是發藥、發藥、發藥。”

大概是不滿意工作的枯燥乏味,大概是學霸墮入凡間,心理上有些不適,在歷經兩次考研失敗,內部調換工作無門,和領導、同事關係越來越僵等諸多問題後,李陽的精神和身體都陷入病態。

這一切在某一年的春節爆發。

李陽媽媽揪著李陽去給領導拜年,路上母子倆發生衝突,李陽負氣而去。三天后,李陽媽媽聯繫了他所有的同學、同事和朋友,包括小麗面前的這位同窗。

他們分別在公園、街道、火車站找,一無所獲。有人建議,去報社、電臺登尋人啟事,被李陽媽媽拒絕,理由是:“以後李陽會被人笑話。”

最終,還是警方通知他們去領人。一見李陽,他媽媽就沖上去,又拍、又打、又推,“你怎麼不死了算了?”然後李陽媽媽暈了過去,現場一片混亂。而這時的李陽,目光呆滯,頭髮結成綹,頭上頂著剪開的半個皮球,鬍子拉碴,衣服破爛。

“所以,小麗在超市碰到他,應該是李陽大病終愈,重回社會時?”我猜測。

“只要他能像正常人一樣健康生活、工作就好,也算劫後餘生。”同學歎息。

小麗沉默良久。

“他從小就被教育要做‘最優秀的’,所以,經不起挫折。”

“他媽打他、罵他,也是經不起他不再優秀這個挫折。”

03

小麗再次見到李陽時,李陽三十二了。

一場婚宴,小麗代表父母去,李陽的父母也在,有人問起李陽的近況,李陽媽媽笑著說:“挺好的。”而李陽的爸爸幾十年如一日地在強勢老婆面前保持沉默。

宴罷,同路,小麗捎他倆回家。到目的地,他們下車,沖小麗揮手之際,路邊有個笨重的黑影趨近,近到眼前。“你怎麼出來了?”李陽媽媽道。

是李陽。

我也下車了。

說實話,雖有心理準備,但他胖得仍讓小麗驚訝,少年時的絲瓜臉此刻已變成冬瓜,從前眉清目秀,現在眉目都被爬山虎似的絡腮胡包圍。

他翻爸爸包,找到喜糖,急急剝開一個,塞進嘴裡。李陽媽媽催他回家,他爸爸攔著:“孩子肯定一直坐在路邊等我們。他也好久沒見過人了,讓他和他小穎姐姐聊聊?”

顯然,李陽還記得“小麗姐”這個稱呼,咧嘴沖我笑,我禮貌地問:“今天怎麼沒去參加婚禮啊?”

他還是被他媽媽揪走了,他嚼著糖,回過頭含糊不清地喊:“小麗姐,等我婚禮,你要來啊!”

李陽媽媽嘴唇包在下嘴唇裡,撇著、鄙夷著,指尖點向李陽:“瞅瞅你那孬樣子,誰會嫁給你?”

剩下李媽爸爸和小麗站著。李陽爸爸道:

“那時候,孩子工作不開心,她天天說,你看誰誰誰三年當上老闆,誰誰誰五年當上處長……

“孩子連著考研失敗,她唉聲歎氣,說,媽媽真的丟不起這個臉了。

“孩子後來病了,好些了,出去找了份工作,她嫌工作不好,說,你以前是媽媽的驕傲,現在是媽媽的恥辱。

“孩子又病了,又在家,又好幾年了,她基本不讓他出門,他也不出門,就抱著狗,看外面,一看一整天。”

李陽爸爸搖搖頭,用手抹了把臉,說:“哎,我說什麼都沒用,沒辦法,攤上這個命。”他揮揮手和我作別。

小麗想起,很多年前,李陽剛上大學時,也這麼揮手和她告別過。那時,他滿懷希望地問小麗,未來如何發展。

他和剛才那個胖的、呆的、受罪的身影分明是同一個人,正如炫耀他、攻擊他、藏匿他的母親也是同一個人一樣,這戲劇反差和衝突,這功利的、涼薄的母愛,這窒息的、被摧殘的孩子,讓小麗禁不住流淚。

小麗竟有些內疚,真想回到李陽上大學那會,和那個喊她“姐姐”,額頭、眼睛亮晶晶的少年談談。

我們再來看看現在的社會現象:

孩子的成功,似乎成了媽媽唯一的信仰,她對自己的人生已經別無所求,於是用盡一切手段,只為用孩子去向自己的信仰進行膜拜。

而膜拜之下,是早已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孩子被常年的壓力、焦慮、羞愧,仿佛不管自己怎麼努力都無法使母親滿意的無力感,才最終壓垮了故事中的李陽吧。

已經有太多的教育學研究證實嚴厲教育對孩子所帶來的毀滅性影響。

但我們的思維卻還常常依舊停留在,自由與尊重那是外國人的東西,不接地氣,哪家孩子不乖,那一定都是寵出來的,誰家孩子特棒,那一定是父母從小嚴加管教的結果。

我們到底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明白,孩子也是獨立的人,孩子也需要被尊重,當你侮辱打罵孩子的時候,他並不是不會難過,他只是沒有力量得反抗,不知道如何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在這個連吃狗、打狗都會被輿論譴責的社會,為何我們尊重一下同為人類的孩子,會那麼難?

現場一片混亂。而這時的李陽,目光呆滯,頭髮結成綹,頭上頂著剪開的半個皮球,鬍子拉碴,衣服破爛。

“所以,小麗在超市碰到他,應該是李陽大病終愈,重回社會時?”我猜測。

“只要他能像正常人一樣健康生活、工作就好,也算劫後餘生。”同學歎息。

小麗沉默良久。

“他從小就被教育要做‘最優秀的’,所以,經不起挫折。”

“他媽打他、罵他,也是經不起他不再優秀這個挫折。”

03

小麗再次見到李陽時,李陽三十二了。

一場婚宴,小麗代表父母去,李陽的父母也在,有人問起李陽的近況,李陽媽媽笑著說:“挺好的。”而李陽的爸爸幾十年如一日地在強勢老婆面前保持沉默。

宴罷,同路,小麗捎他倆回家。到目的地,他們下車,沖小麗揮手之際,路邊有個笨重的黑影趨近,近到眼前。“你怎麼出來了?”李陽媽媽道。

是李陽。

我也下車了。

說實話,雖有心理準備,但他胖得仍讓小麗驚訝,少年時的絲瓜臉此刻已變成冬瓜,從前眉清目秀,現在眉目都被爬山虎似的絡腮胡包圍。

他翻爸爸包,找到喜糖,急急剝開一個,塞進嘴裡。李陽媽媽催他回家,他爸爸攔著:“孩子肯定一直坐在路邊等我們。他也好久沒見過人了,讓他和他小穎姐姐聊聊?”

顯然,李陽還記得“小麗姐”這個稱呼,咧嘴沖我笑,我禮貌地問:“今天怎麼沒去參加婚禮啊?”

他還是被他媽媽揪走了,他嚼著糖,回過頭含糊不清地喊:“小麗姐,等我婚禮,你要來啊!”

李陽媽媽嘴唇包在下嘴唇裡,撇著、鄙夷著,指尖點向李陽:“瞅瞅你那孬樣子,誰會嫁給你?”

剩下李媽爸爸和小麗站著。李陽爸爸道:

“那時候,孩子工作不開心,她天天說,你看誰誰誰三年當上老闆,誰誰誰五年當上處長……

“孩子連著考研失敗,她唉聲歎氣,說,媽媽真的丟不起這個臉了。

“孩子後來病了,好些了,出去找了份工作,她嫌工作不好,說,你以前是媽媽的驕傲,現在是媽媽的恥辱。

“孩子又病了,又在家,又好幾年了,她基本不讓他出門,他也不出門,就抱著狗,看外面,一看一整天。”

李陽爸爸搖搖頭,用手抹了把臉,說:“哎,我說什麼都沒用,沒辦法,攤上這個命。”他揮揮手和我作別。

小麗想起,很多年前,李陽剛上大學時,也這麼揮手和她告別過。那時,他滿懷希望地問小麗,未來如何發展。

他和剛才那個胖的、呆的、受罪的身影分明是同一個人,正如炫耀他、攻擊他、藏匿他的母親也是同一個人一樣,這戲劇反差和衝突,這功利的、涼薄的母愛,這窒息的、被摧殘的孩子,讓小麗禁不住流淚。

小麗竟有些內疚,真想回到李陽上大學那會,和那個喊她“姐姐”,額頭、眼睛亮晶晶的少年談談。

我們再來看看現在的社會現象:

孩子的成功,似乎成了媽媽唯一的信仰,她對自己的人生已經別無所求,於是用盡一切手段,只為用孩子去向自己的信仰進行膜拜。

而膜拜之下,是早已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孩子被常年的壓力、焦慮、羞愧,仿佛不管自己怎麼努力都無法使母親滿意的無力感,才最終壓垮了故事中的李陽吧。

已經有太多的教育學研究證實嚴厲教育對孩子所帶來的毀滅性影響。

但我們的思維卻還常常依舊停留在,自由與尊重那是外國人的東西,不接地氣,哪家孩子不乖,那一定都是寵出來的,誰家孩子特棒,那一定是父母從小嚴加管教的結果。

我們到底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明白,孩子也是獨立的人,孩子也需要被尊重,當你侮辱打罵孩子的時候,他並不是不會難過,他只是沒有力量得反抗,不知道如何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在這個連吃狗、打狗都會被輿論譴責的社會,為何我們尊重一下同為人類的孩子,會那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