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西周“十三月”究竟是哪一個月?兩件青銅器銘文鎖定目標

西周的曆法為周正建子,以夏曆十一月為歲首,年底置閏,也就是所謂的“十三月”。那麼,“十三月”究竟是哪一個月?這個問題至今讓人費解。

關於十三月,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多次提及,

筆者搜集到六處:

《臤尊》:“隹十又三月既生霸丁卯,臤從師……”。

《婜尊》《婜卣》:“隹十又三月辛卯,王在岈……”

《小臣靜簋》:“隹十又三月,王客蒡京,小臣靜即事……”。

《牧簋》:“隹王七年,十又三月既生霸甲寅……”。

《吳虎鼎》:“隹十有八年,十又三月既生霸丙戌,王在周康宮徲宮……”。

六件“十三月”青銅器,《臤尊》《婜尊》《婜卣》《小臣靜簋》無王年,斷代和考證工作極難;銘文中王年、月份、月相、日干支齊全的只有兩件,即《牧簋》和《吳虎鼎》。

就從《牧簋》《吳虎鼎》入手,尋找西周“十三月”。

《牧簋》銘文摘錄如下:“隹王七年,十又三月既生霸甲寅,王在周,……王若曰:牧,昔先王既命汝作司土,今餘唯或□改,命汝辟百僚,……今余唯申□乃命,賜汝……馬四匹,……敬夙夕,勿廢朕命”。

從《牧簋》銘文中,看不出周王世系資訊,但其銘文書體、字形、風格符合西周早期後段特徵,特別是與康王時期的《小盂鼎》極其相似。筆者分析認為,《牧簋》為康王七年器。通過《小盂鼎》銘文中的祀年、月份、月相、日干支,

可考證出康王元年為西元前1007年,則康王七年為西元前1001年。

查看西元前1001年曆日,該年夏曆閏六月,必有“十三月”。這個“十三月”是閏六月或歲尾十月嗎?經查,閏六月和十月均無“甲寅”,可排除。

“十三月”在這一年中的哪個位置呢?我們逐月查看,看看哪個月符合“既生霸甲寅”曆日。既生霸為每月初八,周人肉眼觀測月相,加之有大小月區分,難免會有一定的誤差,

但誤差前後不超過一天。經查,夏曆六月(小月)初七甲寅、七月(大月)初九甲寅、九月(小月)初九甲寅,皆符合《牧簋》曆日。

我們再看《吳虎鼎》。其銘文摘錄如下:“隹十有八年十又三月既生霸丙戌,王在周康宮徲宮,道入佑吳虎。……申剌王命:付吳□舊疆,付吳虎……”

《吳虎鼎》銘文提到了幾個關鍵字,徲(宮)、剌王。

這幾個詞在《逨盤》銘文中也出現過,“逨曰:丕顯朕皇高祖單公,……夾召文王武王;……高祖公叔,

克逨匹成王;……高祖新室中……會召康王;……高祖惠中(盠)父……用會卲(昭)王、穆王;……高祖零白……用辟龏(恭、共)王、懿王;……亞祖懿中,諫諫克匍保厥辟考(孝)王徲(夷)王;……皇考龏叔,……享辟剌(厲)王”。顯然,《吳虎鼎》中的“剌王”即厲王。

據此,有專家認為《吳虎鼎》為厲王器,其實不然。其銘文載有“申剌(厲)王命”,顯然是後世周王對厲王命令的重申,厲王之後為宣王、幽王,幽王在位只有十一年,則紀年為十八年的《吳虎鼎》必為宣王器。

宣王年表清晰,其元年為“共和十四年”後的次年,即西元前827年,則宣王十八年為西元前810年。

查看西元前810年曆日,該年夏曆閏十二月,必有“十三月”。這個“十三月”是閏十二月和歲尾十月嗎?經查,閏十二月和歲尾十月均無“丙戌”,可排除。

“十三月”在這一年中的哪個位置呢?我們逐月查看,看看哪個月符合“既生霸丙戌”曆日。經查,夏曆三月(小月)初七丙戌、五月(大月)初八丙戌、七月(大月)初九丙戌,九月(小月)初九丙戌,都符合《吳虎鼎》曆日。

綜合看,同時符合《牧簋》和《吳虎鼎》曆日條件的月份為當年的夏曆七月和夏曆九月。那麼,“十三月”必在夏曆七月或夏曆九月。夏曆七月,對應周曆九月,夏曆九月,對應周曆十一月,按西周年底置閏,相比而言,周曆“十三月”在夏曆九月的可能性更大。合理考證,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劉秉光)

九月(小月)初九丙戌,都符合《吳虎鼎》曆日。

綜合看,同時符合《牧簋》和《吳虎鼎》曆日條件的月份為當年的夏曆七月和夏曆九月。那麼,“十三月”必在夏曆七月或夏曆九月。夏曆七月,對應周曆九月,夏曆九月,對應周曆十一月,按西周年底置閏,相比而言,周曆“十三月”在夏曆九月的可能性更大。合理考證,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劉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