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多久沒回家看父母了?《那座山》訴說深情不及久伴

你多久沒回家看父母了?《那座山》訴說深情不及久伴

主編:王傳言

這註定是一部小眾電影,沒有多少人去觀看,甚至在豆瓣上都沒有評分。這註定又是一部每個人都希望看到的電影,因為關係到內心的安危和心靈的安逸。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都十分陌生,但電影的內容卻能夠深深震撼你我的內心。那是我們摯愛的父母,那是我們親愛的鄉親,也是我們不離不棄的地方。但是,最終我們選擇離開,到了所謂的城市打拼。成為一個背負著房貸和車貸的“奴隸”,

卻又在樂此不疲前行和應酬。這就是電影《那座山》的全部內容了。

劉老漢盼望著自己的兒子劉曉義全家回家看看,但劉曉義卻忙於工作,而妻子更是忙,孩子卻成了無人照顧的一個。在盡孝和應酬的天平上,到底應該如何選擇,

這是無數人的難題。如果選擇了盡孝,就不能夠應酬,這就涉及到工作的不平衡,甚至會遭遇到各種排擠。而如果選擇了應酬呢,就不能夠盡孝。自古忠孝不能兩全,說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只是,作為人的我們能夠有主動選擇的權利,但更多的時候我們會陷入兩難的境地中不能自拔。

電影的敘事的緩慢的,從始至終劉曉義都沒有陪父親一次好好吃飯,最終導致父親生氣。而這難道不是現代人的悲劇嗎?當我們執迷不悔的陷入到賺錢的怪圈中去的時候,到頭來卻換來了什麼?金錢的多寡到底是不是人生追求的本真呢?多少次,看到劉曉義被人拉走卻沒有陪伴父親的時候,都禁不住心頭一冷:我們多久沒有回家看望自己年邁的父母了呢?他們的日子或許已經不多了。

深情不及久伴,厚愛無需多言。在工作和孝順之間,我們應該做出選擇。尤其是面對社保制度不健全的鄉村世界。當現代制度完善起來的時候,孩子和父母的關係變得更加清晰,父母對於孩子原本就是有所愧疚的,

因為生育孩子都是父母的“主意”,在未獲得“許可”的前提下的“自作主張”,將他們生下來,難道不應該盡職盡責嗎?只是,從前的父母總沒有這樣的豁達,可能是制度和環境使然吧!

一個村子,無數同學。一人昇華,眾人捧場。對比在徐徐展開,村裡第一個大學生沒有走出去,選擇留在故鄉陪伴父母,如今他已經蒼老無數,像是一個中年大叔;男主人公劉曉義選擇城市裡打拼,從小角色到副總,依靠拼酒量攀升如此。這難道不是無數人的現實寫照嗎?如果你再次回到故鄉的“那座山”的時候,是不是也遇到了曾經的夥伴,看到了他們如今的生活,你會有什麼感想呢?

其實,樸實無華,擲地有聲。《那座山》是小眾的,但又是深情的。它的缺憾也在此,它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比如設置劉曉義耽誤大事而被降職的戲份,比如增加城裡媳婦和公公之間的矛盾,如果有這些的話。電影的張力可能變得更大了。可惜的是,沿著“主旋律”走下去,從頭到尾就成為白開水式的陳述,讓人看完也並不覺得心中有太大的起伏,只是想到了你故鄉的父親和母親,他們在翹首以盼你的歸來。

對比在徐徐展開,村裡第一個大學生沒有走出去,選擇留在故鄉陪伴父母,如今他已經蒼老無數,像是一個中年大叔;男主人公劉曉義選擇城市裡打拼,從小角色到副總,依靠拼酒量攀升如此。這難道不是無數人的現實寫照嗎?如果你再次回到故鄉的“那座山”的時候,是不是也遇到了曾經的夥伴,看到了他們如今的生活,你會有什麼感想呢?

其實,樸實無華,擲地有聲。《那座山》是小眾的,但又是深情的。它的缺憾也在此,它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比如設置劉曉義耽誤大事而被降職的戲份,比如增加城裡媳婦和公公之間的矛盾,如果有這些的話。電影的張力可能變得更大了。可惜的是,沿著“主旋律”走下去,從頭到尾就成為白開水式的陳述,讓人看完也並不覺得心中有太大的起伏,只是想到了你故鄉的父親和母親,他們在翹首以盼你的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