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再別趙溝|茶馬古道上的小山村,那山那水那人,扶貧路上的“歸人”

——徐文華

見到記者那天早上,徐文華寫下一首詩《再別趙溝》,

上面是其中兩句。

2015年9月,徐文華第一次走進這條茶馬古道。

△昔日的茶馬古道

站在茶馬嶺上望去,能俯視到村子的一角。河南省登封市東華鎮趙溝村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貌,在六七百年前,這裡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當時的茶馬嶺上還有一個亭子,

馬幫路過這裡,休息歇腳。

這條古道上刻著馬蹄印,馱過鹽和布,歷史的轉經筒轉了又轉,如同奔騰的黃河水,從東到西,又從西向東,就如同人生的旅程那般漫長而又艱辛。

01

趙溝村的新時代

我們到達趙溝村採訪的時候,徐文華就把我們帶到了茶馬嶺上,昔日的熱鬧已經不復存在,但見遠山茫蒼蒼,秋風簌簌。他說,就是在這條古道上,他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

“我在任僅僅兩年。

“兩年能為村民做的事情太少了!”

“為村裡規劃一條長期發展的道路。”

“珍惜最後在任的兩個月時間,抓緊幹,少留遺憾。”

除了引水修路,尋求致富門路,他要真正為趙溝村的村民規劃一條長期發展的道路,那條道路,應該連著康莊大道,把他們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徐文華和鄭州市信訪局的工作隊隊長王彥森一起,爬山越嶺考察自然資源,他們給茶馬嶺做了一個旅遊規劃,

與水利、農業、林業、旅遊、扶貧等部門積極對接專案資金,邀請旅遊規劃人員來考察、座談。

他們依據趙溝村的現狀,以及比鄰省會鄭州的區位優勢,將因地制宜發展有特色的休閒農業旅遊項目作為未來趙溝村的主導產業,拿出了一個完整的“茶馬嶺休閒農業旅遊總體規劃”。趙溝村的油菜花、槐花和野菊花也是遠近聞名的,徐文華覺得,依據時令特點,這些都可以作為觀花採摘的休閒農業活動。

△厚厚的扶貧日記,記錄了趙溝村的一點一滴的變化。

徐文華並沒有把這些工作當做浮光掠影來做,他按照這個規劃,一步步地和村委會一起,註冊公司,向發改委申報旅遊專案、農業專案立項,同時申請扶貧專案資金。

他希望,

趙溝村能走進自己的新時代。

02

你就是我的救命恩人

申環是個獨居的老人,她原本的生活帶著濃重的陰影,沒有陽光,在趙溝村做第一書記的這兩年,徐文華經常去看望她。

老大娘沒事幹,就坐在門檻上等待,只要聽到徐文華的腳步聲,就激動地說,聽腳步聲,我就知道是第一書記來了。這個孤苦伶仃的老人,已經把第一書記的腳步聲作為生活中的一種慰藉。她的女兒長期在外,“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態,讓她一度陷入抑鬱中,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她說,徐書記是我的救命恩人啊!沒有他經常來看我,來開導我,我這個老婆子早就沒命了!

△大娘一見到徐文華就說,等著,我給你烙餅吃啊!

在大娘申環的家裡,我看到的是他們對第一書記的感情:信任和依賴。他們緊握著的手,那就是家人的感覺。

03

我不是過客,是歸人

這兩年,徐文華帶領村民:

修通和即將修通7.4公里11個自然村之間互聯的村路;

打通了6口井,解決了370多戶村民的飲水問題;

幫助賣西瓜、賣紅薯、賣核桃,養兔子,帶動了農民4項種養殖特色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籌備發展一項村集體經濟性質的農特產品加工專案;

累計聯繫3家綜合性市縣醫療機構,為600多位患病的村民進行治療。

◎引水:趙溝的村民過著吃水靠挑的生活,他們需要走很遠的路,去鄰村挑水,長年乾旱缺水的自然條件嚴重制約了趙溝村的發展。徐文華在趙溝的這兩年,找水源,挖井,引自來水。

◎修路:徐文華又跑部門,又是找領導,籌集到了資金,解決趙家溝水、電、路、橋等基礎設施問題,修建了一條扶貧路,解決了安居村1600名村民出行難的問題。

△這條路,被村民稱為“扶貧路”。

◎尋求致富門路:幫助村民銷售趙溝村的特色農產品,旱西瓜和紅薯粉,還為村民尋求養殖的致富門路。趙溝村民的人均收入比以前提高了500元,生活逐漸有所改善。

△路的暢通使的村民致富也有了門路,採訪路上遇到的兔子養殖戶牛洪濤,正風風火火開著車去縣城送兔子。他是把第一書記當做兄長來看待的,很自然地打招呼,討論貸款的事情。

這條村路修到了村民的心坎上,廣大村民們看著村裡這條嶄新的路,喜上眉梢。安居樂業,徐文華幫助村民邁出了一大步。

徐文華說,我放不下這裡啊。我在這裡,能做得事情太有限了,即使我要離任,也要把村子的長遠規劃做好。為家人想的長遠,希望家人過得更好,這就是我的想法。

△他告別家人,獨自駐紮這裡2年多。對於一個原本什麼家務都不做的男人來說,在這裡,要學會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對他來說,這無疑是生活的一場考驗。

他說,我不是風塵僕僕的過客,我是這裡的歸人,村莊就是我的家。

再別趙溝

輕輕的我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

即將離開趙溝村的我不由湧上一絲隱憂

我夜不成眠思慮

是她,一定是她

駐村兩年餘

暗戀兩年的心不能說走就走

——徐文華

策劃:張新彬

執行:辛曉青 張錫磊

團隊:趙甯 王海萍 殷海濤 陳任佳 陳璽 於露

“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態,讓她一度陷入抑鬱中,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她說,徐書記是我的救命恩人啊!沒有他經常來看我,來開導我,我這個老婆子早就沒命了!

△大娘一見到徐文華就說,等著,我給你烙餅吃啊!

在大娘申環的家裡,我看到的是他們對第一書記的感情:信任和依賴。他們緊握著的手,那就是家人的感覺。

03

我不是過客,是歸人

這兩年,徐文華帶領村民:

修通和即將修通7.4公里11個自然村之間互聯的村路;

打通了6口井,解決了370多戶村民的飲水問題;

幫助賣西瓜、賣紅薯、賣核桃,養兔子,帶動了農民4項種養殖特色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籌備發展一項村集體經濟性質的農特產品加工專案;

累計聯繫3家綜合性市縣醫療機構,為600多位患病的村民進行治療。

◎引水:趙溝的村民過著吃水靠挑的生活,他們需要走很遠的路,去鄰村挑水,長年乾旱缺水的自然條件嚴重制約了趙溝村的發展。徐文華在趙溝的這兩年,找水源,挖井,引自來水。

◎修路:徐文華又跑部門,又是找領導,籌集到了資金,解決趙家溝水、電、路、橋等基礎設施問題,修建了一條扶貧路,解決了安居村1600名村民出行難的問題。

△這條路,被村民稱為“扶貧路”。

◎尋求致富門路:幫助村民銷售趙溝村的特色農產品,旱西瓜和紅薯粉,還為村民尋求養殖的致富門路。趙溝村民的人均收入比以前提高了500元,生活逐漸有所改善。

△路的暢通使的村民致富也有了門路,採訪路上遇到的兔子養殖戶牛洪濤,正風風火火開著車去縣城送兔子。他是把第一書記當做兄長來看待的,很自然地打招呼,討論貸款的事情。

這條村路修到了村民的心坎上,廣大村民們看著村裡這條嶄新的路,喜上眉梢。安居樂業,徐文華幫助村民邁出了一大步。

徐文華說,我放不下這裡啊。我在這裡,能做得事情太有限了,即使我要離任,也要把村子的長遠規劃做好。為家人想的長遠,希望家人過得更好,這就是我的想法。

△他告別家人,獨自駐紮這裡2年多。對於一個原本什麼家務都不做的男人來說,在這裡,要學會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對他來說,這無疑是生活的一場考驗。

他說,我不是風塵僕僕的過客,我是這裡的歸人,村莊就是我的家。

再別趙溝

輕輕的我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

即將離開趙溝村的我不由湧上一絲隱憂

我夜不成眠思慮

是她,一定是她

駐村兩年餘

暗戀兩年的心不能說走就走

——徐文華

策劃:張新彬

執行:辛曉青 張錫磊

團隊:趙甯 王海萍 殷海濤 陳任佳 陳璽 於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