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注丨國務院教育督導辦部署立即在全國開展幼稚園規範辦園行為專項督導檢查!家長如何防範幼稚園虐☆禁☆童?7招教會孩子保護自己

針對近期多地發生幼兒在幼稚園受到侵害事件,繼教育部部署開展幼稚園辦園行為專項督查之後,11月24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緊急通知,部署立即在全國開展幼稚園規範辦園行為專項督導檢查,

要求有效減少類似事件發生,確保廣大幼兒的身心健康。

通知指出,近期多地發生幼兒在幼稚園受到侵害事件,影響惡劣,給受害幼兒及家庭造成重大傷害,後果十分嚴重。這些事件的發生,反映出一些地方和幼稚園仍然存在管理不善,制度不落實,執行不到位的現象。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高度重視學前教育工作,加強對幼稚園的管理和師德師風建設,

牢固樹立育人為本,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教育目標,把每一所幼稚園辦成幼兒快樂成長的樂園,讓家長安心,群眾滿意,社會放心。

通知要求,各地要按照《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法》《幼稚園管理條例》《幼稚園工作規程》和《幼稚園規範辦園行為督導評估辦法》有關要求,立即組織開展一次全省範圍的幼稚園辦園行為專項督導檢查,重點檢查師德師風建設情況,

及時發現問題,進行整改。對幼稚園傷害幼兒等惡性事件,堅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堅決防止幼稚園傷害幼兒事件的發生,切實保障幼兒安全健康。

通知強調,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幼稚園要進一步加強幼稚園風險管控,強化准入管理,強化技術手段監管,形成常態化監管工作機制。建立和完善幼稚園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問責機制,明確相關責任,對因管理不到位造成重大事故或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

要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責任。

通知要求,各地要建立幼稚園辦園行為常態監測機制,及時瞭解幼稚園辦園行為和基本運行情況,按要求報送相關資料資訊。特別是對重大事件要妥善處理,及時上報,保障幼稚園不斷規範管理,健康發展。

家長如何防範幼稚園虐☆禁☆童?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虐待兒童的事情離我們很遠,不會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其實並不是!

除了這些在身體上虐待兒童,真正值得每一位家長注意的是,不要以為孩子沒被毆打,就不叫虐待!孩子最容易遭到的暴力,是語言暴力。

這種攻擊形成的傷痕不會留在身體上,卻會留在心靈上,甚至久久不愈。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承受著外界的苛責與批判,

他們人格中消極一面就會得到滋養,不斷壯大,這一面被稱為“反自我”。即便成年後生活環境已經出現了極大的改善,他們也很難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比修復一個破損的成人容易得多。

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爸媽沒有經過你同意就把你帶到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我們不能避免在成長道路上遇到那些壞人,我們要做的是:擁有強大的內心,學會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這7招,幫助天使反擊惡魔

針對近期網曝個別幼稚園存在“虐☆禁☆童”現象,教育部進行回應,並已部署開展幼稚園辦園行為專項督查,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切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切實規範辦園行為,切實加大監管督查力度。同時,另一方面,家長該如何防範幼稚園虐☆禁☆童呢?一起來看~

1

當孩子剛入園或轉變就學環境時

家長應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

因為低齡幼兒常常難以明確說明自己有沒有被欺負、被誰欺負,所以出現以下症狀時需要格外警覺。如果孩子的表現與以上描述符合的越多,起碼說明孩子在幼稚園內遇到了人際問題。

具體表現有:

1.經常頭痛、胃痛或嘔吐。

2.做噩夢(尤其是周日晚上或貫穿週一到週五)。

3.總是在上學前大發脾氣;一到放學,情緒和行為就會變化很大。

4.行為方面有很突然的轉變。

5.愛說一些自嘲的話。

6.找藉口在家休息,不去學校,對學校一點興趣都沒有。

7.對父母說老師不喜歡自己,抱怨老師總是挑自己的刺,抱怨總是被老師大聲訓斥、羞辱。

如果發現你身邊的孩子可能遭受了淩辱,請你像對自己的孩子一般對他,勇敢果斷地反映問題,而不是冷眼旁觀。

我們可以教導孩子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但別忘了告訴孩子當老師和同學令他不舒服時,回家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鼓勵孩子訴說自己的不愉快。

若孩子受到威脅,常常因為害怕而不敢將自己的遭遇告訴家長。這就需要家長跟孩子聊天時用上小技巧,引導孩子分享只屬於兩人之間的“小秘密”,讓孩子有安全感,自然就會願意訴說。

2

盡可能讓孩子3歲後入園

3歲以後,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提高。

不過,仍需要家長每天以“講故事”遊戲的方式説明孩子回顧幼稚園生活,增強家長對孩子動向的掌握。

家長可以這樣做:

1.為避免引發孩子的消極情緒,切忌一放學就詢問孩子“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老師對你好不好”。可以選擇吃完飯讀書、洗澡的時間,啟發孩子盡可能具體地描述一天的經歷。

2.開始時,家長需用問句主動引導孩子:今天跟誰玩了啊?(小A還是小B?)最開心的是幹什麼?有沒有和誰鬧脾氣?

問的時候要抓住重點:人物、時間、地點、衝突(這裡的衝突是指引起較強烈的情緒波動的事件,可以是開心的、也可以是難過的)。

3.家長之間可以反復演練給孩子看。比如媽媽告訴爸爸:“我今天帶著寶寶去坐滑梯。我們遇到了小A,她給了寶寶一塊巧克力,寶寶特別高興……”回顧時要像拍電影一樣展現畫面給孩子,説明她回想與事件重放。

3

幫助孩子認知情緒

當幼童遭遇霸淩,內心可能極度混亂:恐懼、委屈、傷心、憤怒、絕望交織。平時父母就可以教孩子認知情緒。

家長可以這樣做:

1.可以做給情緒命名的遊戲。比如當孩子得不到想要想要的玩具大發脾氣,就告訴他“寶貝,這種感覺叫做生氣……”;比如當孩子被冤枉時,告訴他“親愛的,你是不是覺得特別委屈……”這樣也有利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平復情緒、管理情緒。

2.當孩子出現情緒異常時,如果他對情緒有一些基本認知,就可以直接詢問。

一旦發現孩子異常,不要慌!先擁抱孩子,讓他放輕鬆,再從小事引導孩子,如:今天和小朋友玩了什麼……

除了對孩子的觀察與溝通,父母還可以通過與學校聯繫、家長溝通來掌握信息,瞭解孩子在學校內發生的事情。

4

不做只聽“好消息”的家長

孩子常常希望父母能分享他的快樂、分擔他的煩惱。父母卻往往只愛聽“好消息”,不愛聽“壞消息”。長此以往,孩子失望了,覺得有什麼事情對父母說了也是白說,不如埋在心裡。

對話很重要:

“今天老師批評你沒?”

“批評了。”

“為什麼?”

“我不睡午覺到處跑。”

“你跑個什麼?你就不能像隔壁小C一樣老實一點?給我長點臉!”

如果你的態度是這樣的,孩子不會跟你說,他不睡午覺被老師罰站等情況,又有什麼奇怪?

不要打罵孩子,如果家長在家中對孩子大喊大叫,那麼孩子在面對幼稚園老師的粗暴對待時,也會無所適從。平日裡可以通過繪本、電視上的一些安全實例,給孩子講解遇到這樣的危險,應如何做,讓孩子有保護自己的意識。

5

給予足夠安全感

孩子,我永遠站在你那邊

如果孩子的行為超出邊界,需要懲罰。但孩子的情緒,無論何時我們都會接納。因為我們無條件地愛他。

朋友的孩子剛入園時是“吃飯困難戶”,可一個月後,孩子明顯吃飯快多了。開始,她很高興,但很快發現了問題。孩子竟然跟娃娃自言自語:“你再不好好吃飯,我就不去接你放學了。”

幸虧她留了一個心眼,反復詢問,才發現是老師這麼告訴孩子的。孩子姥姥認為老師這麼做“管用”,可朋友卻不斷告訴孩子:“無論如何,媽媽都會準時來接你。不會因為你吃不吃飯而改變。”

有時,和老師在一個陣營非常重要,這樣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可有時,哪怕站在老師的反面,我們也要捍衛自己的孩子——從身體,到心靈。

6

相信自己的直覺

當你感覺“孩子可能被老師霸淩”時,寧可相信自己的直覺,有時候當對方用看似專業的態度敷衍時,不要被對方唬住。

家長可以這樣做:

1.向其他家長詢問、求證,調查取證。

2.不要被對方看似溫和的話語,看似專業的說法唬住。

3.不要相信體罰、語言暴力是管教的必要手段這種話。所有的管教都不應在恐懼和內疚中進行。

7

遇到問題要沉著冷靜應對

如果我們的孩子無可倖免地遭受到幼稚園的暴力,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沉著冷靜,維權有道!

具體表現有:

1.及時留證。如果發現孩子受傷,家長要及時拍照,留下證據,並及時向老師和校方溝通,詢問情況。

2.聯合家長。如校方含糊其辭,敷衍家長,憋急,我們可以向其他家長詢問是否有類似情況,如果有,那麼大家聯合反映比較有威懾力。

3.及時報警。一旦證實孩子被老師虐待了,一定要及時報警,查看學校監控,多方掌握證據,絕對不能姑息養奸。

希望

這樣的事件

少一點,再少一點!

來源丨“微言教育”“河南省教育廳”微信

往期精彩回顧

我們要做的是:擁有強大的內心,學會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這7招,幫助天使反擊惡魔

針對近期網曝個別幼稚園存在“虐☆禁☆童”現象,教育部進行回應,並已部署開展幼稚園辦園行為專項督查,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切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切實規範辦園行為,切實加大監管督查力度。同時,另一方面,家長該如何防範幼稚園虐☆禁☆童呢?一起來看~

1

當孩子剛入園或轉變就學環境時

家長應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

因為低齡幼兒常常難以明確說明自己有沒有被欺負、被誰欺負,所以出現以下症狀時需要格外警覺。如果孩子的表現與以上描述符合的越多,起碼說明孩子在幼稚園內遇到了人際問題。

具體表現有:

1.經常頭痛、胃痛或嘔吐。

2.做噩夢(尤其是周日晚上或貫穿週一到週五)。

3.總是在上學前大發脾氣;一到放學,情緒和行為就會變化很大。

4.行為方面有很突然的轉變。

5.愛說一些自嘲的話。

6.找藉口在家休息,不去學校,對學校一點興趣都沒有。

7.對父母說老師不喜歡自己,抱怨老師總是挑自己的刺,抱怨總是被老師大聲訓斥、羞辱。

如果發現你身邊的孩子可能遭受了淩辱,請你像對自己的孩子一般對他,勇敢果斷地反映問題,而不是冷眼旁觀。

我們可以教導孩子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但別忘了告訴孩子當老師和同學令他不舒服時,回家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鼓勵孩子訴說自己的不愉快。

若孩子受到威脅,常常因為害怕而不敢將自己的遭遇告訴家長。這就需要家長跟孩子聊天時用上小技巧,引導孩子分享只屬於兩人之間的“小秘密”,讓孩子有安全感,自然就會願意訴說。

2

盡可能讓孩子3歲後入園

3歲以後,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提高。

不過,仍需要家長每天以“講故事”遊戲的方式説明孩子回顧幼稚園生活,增強家長對孩子動向的掌握。

家長可以這樣做:

1.為避免引發孩子的消極情緒,切忌一放學就詢問孩子“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老師對你好不好”。可以選擇吃完飯讀書、洗澡的時間,啟發孩子盡可能具體地描述一天的經歷。

2.開始時,家長需用問句主動引導孩子:今天跟誰玩了啊?(小A還是小B?)最開心的是幹什麼?有沒有和誰鬧脾氣?

問的時候要抓住重點:人物、時間、地點、衝突(這裡的衝突是指引起較強烈的情緒波動的事件,可以是開心的、也可以是難過的)。

3.家長之間可以反復演練給孩子看。比如媽媽告訴爸爸:“我今天帶著寶寶去坐滑梯。我們遇到了小A,她給了寶寶一塊巧克力,寶寶特別高興……”回顧時要像拍電影一樣展現畫面給孩子,説明她回想與事件重放。

3

幫助孩子認知情緒

當幼童遭遇霸淩,內心可能極度混亂:恐懼、委屈、傷心、憤怒、絕望交織。平時父母就可以教孩子認知情緒。

家長可以這樣做:

1.可以做給情緒命名的遊戲。比如當孩子得不到想要想要的玩具大發脾氣,就告訴他“寶貝,這種感覺叫做生氣……”;比如當孩子被冤枉時,告訴他“親愛的,你是不是覺得特別委屈……”這樣也有利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平復情緒、管理情緒。

2.當孩子出現情緒異常時,如果他對情緒有一些基本認知,就可以直接詢問。

一旦發現孩子異常,不要慌!先擁抱孩子,讓他放輕鬆,再從小事引導孩子,如:今天和小朋友玩了什麼……

除了對孩子的觀察與溝通,父母還可以通過與學校聯繫、家長溝通來掌握信息,瞭解孩子在學校內發生的事情。

4

不做只聽“好消息”的家長

孩子常常希望父母能分享他的快樂、分擔他的煩惱。父母卻往往只愛聽“好消息”,不愛聽“壞消息”。長此以往,孩子失望了,覺得有什麼事情對父母說了也是白說,不如埋在心裡。

對話很重要:

“今天老師批評你沒?”

“批評了。”

“為什麼?”

“我不睡午覺到處跑。”

“你跑個什麼?你就不能像隔壁小C一樣老實一點?給我長點臉!”

如果你的態度是這樣的,孩子不會跟你說,他不睡午覺被老師罰站等情況,又有什麼奇怪?

不要打罵孩子,如果家長在家中對孩子大喊大叫,那麼孩子在面對幼稚園老師的粗暴對待時,也會無所適從。平日裡可以通過繪本、電視上的一些安全實例,給孩子講解遇到這樣的危險,應如何做,讓孩子有保護自己的意識。

5

給予足夠安全感

孩子,我永遠站在你那邊

如果孩子的行為超出邊界,需要懲罰。但孩子的情緒,無論何時我們都會接納。因為我們無條件地愛他。

朋友的孩子剛入園時是“吃飯困難戶”,可一個月後,孩子明顯吃飯快多了。開始,她很高興,但很快發現了問題。孩子竟然跟娃娃自言自語:“你再不好好吃飯,我就不去接你放學了。”

幸虧她留了一個心眼,反復詢問,才發現是老師這麼告訴孩子的。孩子姥姥認為老師這麼做“管用”,可朋友卻不斷告訴孩子:“無論如何,媽媽都會準時來接你。不會因為你吃不吃飯而改變。”

有時,和老師在一個陣營非常重要,這樣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可有時,哪怕站在老師的反面,我們也要捍衛自己的孩子——從身體,到心靈。

6

相信自己的直覺

當你感覺“孩子可能被老師霸淩”時,寧可相信自己的直覺,有時候當對方用看似專業的態度敷衍時,不要被對方唬住。

家長可以這樣做:

1.向其他家長詢問、求證,調查取證。

2.不要被對方看似溫和的話語,看似專業的說法唬住。

3.不要相信體罰、語言暴力是管教的必要手段這種話。所有的管教都不應在恐懼和內疚中進行。

7

遇到問題要沉著冷靜應對

如果我們的孩子無可倖免地遭受到幼稚園的暴力,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沉著冷靜,維權有道!

具體表現有:

1.及時留證。如果發現孩子受傷,家長要及時拍照,留下證據,並及時向老師和校方溝通,詢問情況。

2.聯合家長。如校方含糊其辭,敷衍家長,憋急,我們可以向其他家長詢問是否有類似情況,如果有,那麼大家聯合反映比較有威懾力。

3.及時報警。一旦證實孩子被老師虐待了,一定要及時報警,查看學校監控,多方掌握證據,絕對不能姑息養奸。

希望

這樣的事件

少一點,再少一點!

來源丨“微言教育”“河南省教育廳”微信

往期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