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先收藏後品讀-衛哲:效率提升帶來的新機會

3月11日,嘉禦基金合夥創始人兼董事長衛哲走上混沌研習社講臺,主講《效率提升帶來的新機會》。本文根據衛哲的全部課程內容整理而成。

演講者|衛哲(嘉禦基金合夥創始人兼董事長、前阿裡巴巴集團執行副總裁)

我每年也會出席類似這樣場合的演講,但從來沒有像“效率”這個題目這麼令我興奮的。儘管我從來沒有講過。為什麼這麼興奮?

做投資五年多來,收到無數的BP計畫。永遠是講“我規模有多大”、“我今天有多大”、“我未來會做得有多大”,還有“我有多快”。

“我有多大”、“我有多快”,是所有商業計畫書的主題思想,或者是忽悠投資人的主要方向。但從來沒有沒有人在BP當中說:我效率有多高——我今天效率有多高;未來隨著我多快、多大以後,

我的效率有多高。

並且,在和創始人見面的時候,凡是被問及到效率問題的,他們很多人都答不上來。他們覺得我們又不是傳統行業,傳統行業才講效率,而我們是互聯網行業。就好像互聯網不需要追求效率,只追求有多大、有多快。

恰恰相反,互聯網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升效率。做跟互聯網有關的行業,

怎麼可以反而不講效率了呢?

一個互聯網公司沒有人均10萬美元的利潤貢獻,就不是真正的互聯網公司。大家只看到有多大、發展有多快;而這個大和快的背後,是效率。

不要被互聯網這層外衣給迷惑了。商業的本質,除了增長以外還有效率。沒有效率的增長,不是慢性自殺,而是加速自殺。

今天為什麼這麼多創業公司,能夠燒掉這麼多錢,什麼東西都沒有留下。就像當年的恐龍,

恐龍真的是吃的多,拉的多;長的快,死的快。地球環境略微一變化,恐龍立即消失。

3月11日,嘉禦基金合夥創始人兼董事長衛哲走上混沌研習社講臺

效率的一個最重要的指標就是人效

阿裡有一支赫赫有名的鐵軍,叫中供鐵軍——就是中國供應商地面推廣的銷售團隊,

裡面走出了滴滴的程維,美團COO阿幹、去哪兒的總裁張強等等。

這個團隊沒有人數限制,只有一個指標加一個人一年一百萬。

那這個產品對阿裡集團的淨利潤率大約在25%到30%,意味著一個人一年為公司賺25萬到30萬,而他的銷售額是一人100萬。你只要敢加人,你加吧。意思就是當時是五千人,地面推廣團隊的時候,就對應著50億的營業額,12億五千萬的利潤。

這才像互聯網公司的人效——人均效率。

這是馬雲當時給這個團隊定的。

人效是中供鐵軍的關鍵。而中供鐵軍鍛煉出的這些CEO、創始人,能夠成功很重要原因,就是死死把握住效率指標。

這些公司滴滴也好,美團也好,都是百團大、千車大戰中的倖存兒。為什麼他們能存活下來?

是因為他們比同行拿到的錢更多嗎?是因為他們比同行更快嗎?都不是。是因為他們和同行相比,儘管也燒錢,但每燒一塊錢,獲得的效率更高。

創建淘寶的時候,馬雲給淘寶又定了一個指標,人數再次不受限制。很多做企業的都說人數不受限制,那企業不是要失控嗎?

告訴大家淘寶的指標是什麼:人均1億交易額。我是百安居出身,當時百安居一個兩百人的店,一年能夠做3-4個億我們就很滿意了。所以百安居這樣傳統零售企業的人效是多少呢?150萬。

當我聽到馬雲定的指標是人均一個億,腿都軟了。

每個億收到的錢,大約是2%。所以,一個億的GMV,人均收入大約是200萬。

淘寶的人均利潤比中國供應商要高。中國供應商每一百萬收入大約25萬淨利,淘寶每一百萬收入五十萬到六十萬淨利。這一個人的交易額意味著什麼呢?為公司帶來兩百萬的收入和人均100萬的利潤。

你們去看一下穀歌一年收入是多少,人數有多少,利潤有多少,你去除一除。你去看一下facebook的收入、利潤,把facebook的人數除一除。

一個互聯網公司沒有人均10萬美元的利潤貢獻,就不是真正的互聯網公司。

所以大家只看到有多大、發展有多快;而這個大和快的背後,是效率。效率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人效。

哪些是效率?

你只要聽到這個詞裡面,帶個“效”,或者帶個“率”的,都是你要關注的。

個人效率提升

如何提高效率,我們今天會分五個環節來講。第一個部分,就是個人效率的提升。

既然談個人效率提升,我們就要看今天的個人——我們的客戶、我們的團隊成員、我們的員工,都是什麼樣的人。

中國今天的社會中堅力量,我指是消費中堅力量,也包括我們每家公司的團隊中堅力量,都基本上在85後到90後並逐漸走向95後。

那我們要瞭解,中國的85後、90後和95後,分別有什麼重要的特點。你瞭解了這群人的特點,才會知道他們需要什麼,再來談談這群人的個人效率提升如何做到。

事實上,85後才是中國真正互聯網的第一代人。

中國主要的互聯網公司都誕生在1999年,在2000年之前幾乎沒有互聯網。一個1980年出生的人,2000年時候20歲,在2000年接觸互聯網。所以,他們基本上是工作以後接觸互聯網的。

1985年不一樣,2000年幾歲,十五十六歲,有六到七年的時間在學校裡面,他們是中國生活在互聯網的一代人。

90後、95後又不一樣。特別是到了95後,他們肯定是互聯網一代,但他們又是純得不能再純的移動互聯網一代人。他的手機、他的pad就是他心目中對電腦的第一認識。

這是使用互聯網習慣的標誌性區別。85開始是互聯網,但他們是PC互聯網,90後特別95後純移動互聯網,我們第一個要記住的。

我們第二個要記住的,85後是中國溫飽一代,90後95後是中國小康一代。

阿裡的招聘,希望自己的這支隊伍要能吃苦,就會問應聘者:你這輩子吃的最大苦是什麼。前段時間有個人這麼回答,他說從上海坐火車去無錫,沒有買到座位票,他是站過去的,站了整整兩個小時,好辛苦。一個90後、95後認為這樣很苦,他不是真的能吃苦。

今天廣州這個地方,四五千塊錢的藍領工作,不是老闆炒你,是你炒老闆。馬路上到處貼著招工,四五千的工資,中國馬上將進入勞動力短缺。

白領是不是好一點?如果是廣州的年輕人,他的父親、他的祖父輩如果在廣州都有房。廣州隨便一套房幾百萬,他會在意在你公司領每個月一萬塊錢的工資嗎?

85、80出生的人,餓過肚子的人還真有,95後還有嗎?很難找到。所以他們是真正的有財富安全感的。

第三個要記住的,90、95後是中國獨生子女2.0,他們的爸爸媽媽也是獨生子女。那麼2.0跟1.0有什麼不一樣呢?就是1.0所有的好處和壞處都成倍的放大。

放大一個表現形式,就是財富的安全感特別強,心理的安全感特別弱。

和富士康的郭台銘董事長也挺熟的,經常交流。

過去15年前他的工人主力是80後,離開工廠就進宿舍:把錢存著,回老家造房子,討老婆,不花錢的,反正富士康包吃包住。

富士康現在給雙倍、三倍的加班費,員工也不願意加班。

郭董給每個宿舍樓下面安了一張防自殺網,我認為這是一個笑話:你薄薄的一張網能攔住一個人必死的決心嗎?

但一年後發現這張網真的攔住了,不死人了。為什麼?

原來在宿舍裡跟同事吵架,一言不合就上樓頂跳下來。現在知道有張網了,上樓頂跳下來摔不死。但還是想死啊,走出宿舍出去找,氣衝衝地去大街上轉兩條街找死的方法,一看大街上燈紅酒綠不想死了,回來了。

想通過這個例子說明的是什麼?90後、95後,心裡安全感比以前低很多,以前的人有想死必死的決心。90後、95後說死就死,說不死就不死。他心裡很脆弱。

基於這樣才會有我現在這句話,面對這樣的客戶和面對這樣的員工:好玩比好用重要。

短缺經濟的時候,好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現在經濟挺好,日子也不錯,光好用可能就不夠了。

諾基亞到現在也沒整明白它是怎麼死的。

你們可能都不知道,諾基亞最後幾個機型,在音樂、遊戲、地圖方面都有設置。也是觸控式螢幕,還花錢買了幾百萬首歌的版權可以免費聽,幾萬款遊戲裝在手機裡,但這些很多人都不知道。

問題在哪兒?諾基亞作為電話,作為通訊工具,是真的好用。我自己現身說法,我最後一部諾基亞大概用到2015年,去非洲看動物,我們離獅子十米的時候我的手機響了,獅子嚇一跳,我也嚇一跳。周圍所有蘋果三星手機都沒有信號,就諾基亞有信號。

所以諾基亞始終認為,我是要做一個好用的通訊工具,他們也是這麼做的。

但我們有機會去跟蘋果高管交流,蘋果高管就說了一個問題。他說我們調研,每天打電話超過2個小時的,基本上是在呼叫中心工作的人,一般人不太會超過兩個小時。但是玩手機,中國人現在平均要一天超過三個小時。

所以蘋果定位是首先是好玩,其次才是好用。

做產品是這樣。

今天對員工,要差不多好玩比好用重要。

我們以前離職員工都要談話,為什麼離開,待遇不好嗎?發展機會不好嗎?沒有股權嗎?

都不是,他說我這個老闆老闆著個臉,一點不好玩,我要找一個好玩的老闆。很多員工今天追求的不再是過去的“對員工好”。

怎麼叫對員工好呢?給予培訓,給很好的福利,給工資、獎金、職業道路發展規劃等等,希望公司成為對員工一個有用的公司。

這一代的90、95後,因為他有極強的財富安全感,他就不再追求這個公司對他有多好用,他追求的是這個公司有多好玩。

去年夏天,我帶中國一些領導去矽谷的facebook辦公室參觀。轉了一圈到門口了,領導問我怎麼不帶他們去看辦公區域。我說我們剛剛走的都是辦公區域。

那裡的辦公區域跟遊樂場沒什麼區別,所以領導轉完以後,以為轉了半天都是活動區、娛樂區、休閒區。但實際剛才我們走的每一塊土地都是facebook的辦公區域。

facebook創始人平時也不在自己辦公室辦公,但是他有一個玻璃房子是辦公室——沒有任何窗簾透明的,所有人都能看到他。我們中國的帶去參觀的人,覺得這個機會難得,跑到辦公室那兒,要拍照。

咱們想像一下,在中國公司會發生什麼情況呢?第一,這種情況不會發生,中國公司老闆不會有透明辦公室。假設中國老闆有,如果參觀的人拿手機去拍,門口會站兩個保鏢擋:請勿攝影,違者罰款。

但facebook這裡門口放了一塊牌子,寫的是:請不要拍攝籠子中的動物。他把自己當一個動物。我們看到那個牌子,還有中文寫的,不僅英文,中英文對照。

那我想說明什麼?在facebook好玩比好用重要。

這個老闆自己把自己變成很好玩的人。只有一個很好玩的人,在自己的玻璃房門口,討厭別人拍照的時候,才會掛出這麼一塊挺好玩的牌子。

自我驅動是個人效率最好的來源。成長是每個人自己的事,你不想成長,誰能逼你。所以我們要問自己的企業,有沒有做成一個自我驅動的公司。

講講案例。

淘寶有賽馬會。什麼是賽馬會呢?整個集團都在推廣——我的級別,我做主。後來延伸——我的工資,我作主。

以前是什麼形式呢?

領導考察,覺得你表現不錯,找你談話:你要晉升了。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受寵若驚——領導要晉升我。

現在我們對優秀的銷售說,你做得不錯,明年打算升你做主管了,繼續努力。銷售一聽:我為什麼要當主管?我做銷售挺開心的。我們對優秀的工程師說,你可以去做主管了。碼農卻說,我管好自己就行,不要管別人。

這代人不一樣了。

後來我們怎麼解決的呢?自我驅動。年初,如果你覺得年底想晉升,就報名。不報名的人就一定不會晉升。能不能晉升兩級?行,你報名,你報名晉升兩級,我們就用兩級的標準來要求你。

對於這代人來說,更重要的是你有沒有給他他自我驅動的機制。

自我驅動是個人效率最好的來源。成長是每個人自己的事,你不想成長,誰能逼你。所以我們要問自己的企業,有沒有做成一個自我驅動的公司。

這個機制還包括什麼呢?你要把一個拉開的組織,想辦法變小。為什麼呢?個人在一個一萬人的公司,或者哪怕一百人的公司,他的成就感,都變的很小了。

最小作戰單位如果有活力、能驅動,一個公司就有活力。最近很多小店,都改成了“內部員工加盟”,讓員工自己當老闆。

每個人為自己的夢想做事,才可能成功。理想跟夢想的區別是什麼?每個人的是夢想,一群人的才是理想。不要和單個人談理想,每個人有自己的夢想,但是夢想一定不是雞血。

這個夢想可以是財富,但不一定是財富。

夢想是每個人獨立的。一個團隊最重要瞭解你的團隊每個人的夢想什麼,幫助他實現、給他機制實現。讓他為了自己的夢想,去自我驅動。

個人效率的提升,光是自我驅動是不夠的。還是要有約束。但是90後他不喜歡被約束,那怎麼辦?要提倡自我約束。

舉個例子。

阿裡巴巴的很多客服、銷售是女同學。2006年、2007年的時候,特別85後很多女孩子結婚了,要生孩子了。那個時候阿裡巴巴整個我們的園區都是挺著大肚子的,我們平均一年生個700到800個孩子。

那個時候因為這類員工都在電腦親工作,我們要給她們配一個防輻射的孕婦裝,買最好的牌子,一件三百多,加上換洗的,一個孕婦發兩件,也就是600多。算下來,一年48萬。

這筆錢對那個時候的阿裡巴巴說大不大,但已經也是筆錢。總得定個規定。

行政部規定了孕婦裝的領用辦法:當事人申請,主管批准。後來又想,主管怎麼能確保這個人是不是真懷孕呢,就要配一個幾級以上懷孕證明。

應該說這個規定不複雜。 而且600塊錢領出去,確實總得有一個流程手續吧?但後來發現,這就是一個很愚蠢的政策:這個孕婦服不好看,女孩子愛美,沒事不會套孕婦裝。

我們為什麼不相信自己的員工呢?就讓她自己領吧。當時行政部提出了反對遇見,萬一她給自己朋友領呢?

後來阿裡做了一個很簡單的宣講,告訴所有員工,給大家準備了孕婦服,保護大家和未來下一代的身體健康,是給在職員工領的。如果你覺得很好,想給親戚朋友送一件,到小賣部去買。如果你覺得你在阿裡的待遇或者對朋友的友誼不值得這個撿錢,你也可以多領。

給員工把話講透,就把原來的政策取消了。過了一年問領出去多少孕婦服,大概還是800件左右,說明也沒有員工來占這個便宜,冒充懷孕。

你要跟員工宣講,員工會自我約束,不要太擔心。組織效率中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信任。

講這個例子以後,再講一個更大一點例子。

在阿裡加班,可以再吃一頓晚飯。當時,一頓晚飯公司出15塊錢,大約一年兩百五十個工作日,一年要吃掉差不多兩千多萬加班費。

最早的管理辦法很簡單,員工提申請,主管批准。主管批准加班,撕張券給你,六點鐘開飯,你就去吃飯。這個制度,很多人覺得很正常,用了很多年。

但是,我們再問自己,這個制度是不是真的好?

第一,誰也沒有規定工作到幾點以後是加班。所以確實有一批人,六點鐘吃飯,申請加班,吃完以後,六點半加班到七點鐘走了。於公司,也沒有什麼制度說這不可以。

第二,我們從來沒有去想,每天五、六千個人,提加班申請,主管批准,發一張券,這個動作,花了多少時間,花了多少錢。

好像這是不花錢的。實際上你想想看,每天五、六千個人寫一個“今天要加班”,還得寫一個理由:什麼項目加班。主管看一眼批,還得撕一張券給你。

從來沒有人計算這個成本。

後來我們跟員工講清楚,加班晚餐是給加班的員工吃的,你不加班最好不要吃。但是如果你今天覺得很累,回去不想做飯,想吃完以後再回去,也沒關係。反正公司是我們大家的,我們把公司吃光了,吃窮了,我們散夥。

一年下來,大概前一年加班餐費在1400萬左右,取消報批制以後,多了大概100萬,變成1500萬了。

但計算一下,200多工作日,每天四、五千人打申請,主管批准發券,這事值不值一百萬?中間消耗掉的人工,消耗掉的效率何止一百萬。

你的公司,你的組織,有沒有這樣的制度?這是愚蠢的制度,官僚就是這麼來的,組織的效率就是這麼下降的。

提高個人效率,除了自我激勵以外,不要有太多級約束。

我們相信大部分團隊,能夠有自我約束能力,有正常的道德底線。但是你要跟他講,是什麼樣的道德底線。群眾之間也是會互相監督的。

組織效率提升

組織效率下降的最大問題就是你對團隊沒有基本信任。

為什麼創業的時候,效率都比較高?

所有的人知根知底,一個團隊以前可能還一起共事過,不僅是默契,更多是一種信任。創業初期,信任帶來了創業公司的簡單,但隨著越來越多陌生人加入,不信任開始增加。

當年支付寶有一句話,廣告詞非常好:因為信任,所以簡單。我把這句話連下去,因為信任,所以簡單;因為簡單,所以高效。

公司中我們都希望老闆和員工是互相信任的,但怎麼做到呢?

我給大家建議的是,強勢的一方要率先邁出一步。對員工來說,你是老闆,你是公司,你就是強勢的,你看阿裡巴巴這些事,首先就是我們不相信員工了。員工說我懷孕了,我們不相信他;員工說我今天晚上要加班,多吃一頓飯,你不相信他。

強勢一方不信任,那麼你就不要指望員工來信任你。

組織高效有一個很重要的事:企業文化是幹什麼的?

就兩件事——日子好的時候,企業文化帶來信任,使公司變得簡單高效;在公司快不行的時候,決定你能不能扛過來。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特別不容易,就是紅軍的價值觀在起作用。

回到互聯網時代,組織效率的提升,需要四個線上:員工線上、產品線上、客戶線上、管理線上。這四個“線上”順序還不能出錯。

什麼叫“線上”?

我們要感謝這個時代。PC互聯網時代的特點是人機分離,人跟電腦是不在一起的。在那個時候,我們就不能談四個“線上”。而移動互聯網,讓四個“線上”變得可行。

今天,特別是傳統企業,首先會做的第一個線上是什麼呢?產品線上,他把公司所有的產品和服務掛到網上、APP上,然後說:我擁抱互聯網了。但是沒人來。

這是次序錯了。第一步要做的是員工線上。以前讓員工線上,需要給每個人配一台電腦,需要花很多錢。在今天不需要。自己的手機就是一台電腦,就能實現員工線上。

員工上線後,再把產品搬上線,再把客戶搬上線。在互聯網時代,黏住客戶的不是組織,一定是個人,人拉人,才有黏性;而人是不會去跟從一個組織的。

舉個例子。

這是一家我們免費諮詢半天,還沒有機會投資的好公司,叫孩子王,總部在南京,現在在全國擴張,它的每個銷售就是母嬰顧問。

孩子王實現的是100%客戶必須是電子化會員,100%的客戶是交到每個員工手裡,哪個員工先把這個客戶發展成他的電子會員的,終身就是他的客戶。

所以,我們有一次去看孩子王的店,見到一個母嬰顧問,他打開手機,上面963個客戶,就都是他的客戶,一個月可以掙兩、三萬塊錢。

他說他以前是開母嬰店的,現在把小店關了:我的小店多累,才幾個客戶,不過兩百多個商品。現在孩子王,卻可以給我七千個商品的產品庫。

你可以理解為產品線上,賦能給了這個員工七千個商品,給了他963個用戶。

另外,這個母嬰顧問擅長做的是嬰兒護膚類產品。但是膳食類的,嬰兒吃東西他並不熟悉。沒關係,公司背後有知識庫,很多問題都是自動回答,也就是推薦回答的問題。他按一下就用個人名義發出去了,這個就是管理線上。

還有,店長會在所有對話群裡面,意味著你不能在裡面跟客戶亂說,在裡面加不是孩子王的產品,這就叫管理線上。

上面提到的這個員工,他個人不覺得是在給孩子王上班。他覺得這900多個客戶,每個月還得漲好幾十個,就是他一輩子的資產。

下班時他告訴我,還要去給一個客戶送兩桶奶粉。這是公司要求的嗎?不是,他自己想去送,因為上門沒准會帶點別的生意,把公司物流成本也省了。為什麼?他覺得這個客戶首先是他的,其次才是孩子王的。

這就是我前面講的第一個環節,個人效率提升,孩子王充分實現了個人自我驅動。組織效率的提升,就是你讓每一個員工,都具備組織賦予他的能力,這是他個人實現不了的。

這個母嬰顧問,他自己怎麼可能會有七千種商品來賣?一個母嬰店怎麼可能有上千個客戶,而且每個月都在增加?一個人怎麼可能懂所有母嬰知識?

平臺首先要對每一個團隊,每一個個人真正有價值。所以這個母嬰顧問才不會離開孩子王的平臺,否則他自己創業去了。他不會創業,是他認為在孩子王也是一種自我驅動的創業。

資產效率提升

提高資產效率只有兩種辦法。

第一,是防止產生新的閒置資源;第二,是釋放閒置資源。

防止產生新的閒置資源

我們以前做傳統的零售,真的很苦:每一方都不滿意。

我在類似百安居、沃爾瑪這樣的公司,供應商恨死我們——每年被你們壓榨,被你們搞得我們賺不了錢。

消費者也沒給我們寫表揚信說,你們的東西真便宜,謝謝你們。東西不是特別便宜。

是不是我們真的一頭壓榨了供應商,一頭又沒有給消費者太多便宜呢?是不是零售企業真的賺很多錢呢?也不是。零售企業全世界平均利潤率3%-5%,很低。一不小心前十個月賺的錢,就會12月份賠進去。因為庫存出問題,清倉把利潤全部賠掉。

所以這事不太符合商業原理。供應商在罵零售商,消費者沒有表揚零售商,零售商到了年底一數錢沒賺多少。

有個電視節目叫爸爸去哪兒了,我們不擔心“爸爸去哪兒了”,擔心錢去哪兒了。

這個錢去哪兒了呢?傳統行業有一個重要法則——二八原則:20%的商品或客戶,帶來80%的銷售和80%的利潤。

問題就出在這個二八原則。20%的產品帶來80%銷售,這是你賺錢。壞就壞在,加上80%的產品,帶來的那個20%銷售,就不賺錢了。

比如說賣鞋子的店,你得備一個50碼的超大碼吧?這種碼是給姚明這樣的人穿的,但是你不知道姚明今年會不會走進你這個店。可能他就走不進來。但為了滿足客戶需要,你有一千家賣鞋子的店,就得每個店都放一雙超大碼的鞋子。

這就是二八原則裡面的“八”,互聯網誕生給它一個名字,叫長尾產品:佔用了你的商業面積,降低資金周轉效率,“二”賺來的錢被“八”消耗掉了。這是零售企業和很多實體經濟最痛苦的地方。

互聯網1.0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互聯網的存在擴大了“商圈”的概念,只要物流能觸及的點,都是它的商圈。

像京東,就一個中央倉庫,備了十雙像姚明腳一樣大的鞋子,全世界的姚明都可以來買,就不需要每個門店備這樣的貨了。

今天天貓超市如果是自營的話,周轉速度可以一年50次。傳統做零售的聽了就頭這麼大:我們真的不是同一種動物——零售一年五次、六次就謝天謝地了;互聯網可以做到五十次到六十次。

為什麼呢?他只用一個倉,更何況他還不佔用昂貴的零售面積,所以1.0,1.0時代互聯網,電商是這樣來提高資產效率的。

所以互聯網1.0,讓庫存效率提高到了極致,電商是這樣來提高資產效率的。而互聯網2.0,就是消費者按需定制,零庫存。意味著我們沒有製造新的將要被閒置的資源。

所以如何防止產生新的閒置資源呢?就是按需求去生產去組織,不是組織先生產產品,再去找消費者。

釋放閒置資產

那麼已經閒置的資產,如何釋放呢?

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最大的作用就是釋放閒置資產。

比較典型的商業模式是優步、滴滴打車。司機在馬路上繞,車閑著、人也閑著。有很多私家車,閑著也是閑著。你把他釋放出來,所以才能夠讓一個屌絲享受VIP待遇,打個賓士從這兒到機場五十塊、一百塊,因為車本來就閑著。

現在叫“網約車”,之前叫什麼呢?“電約車”——電話也是可以約車的。

這裡區別是什麼:以前你電話打給一個單位約一輛車,調度台就會問哪位師傅在你那裡附近,有一個客人要用車。結果這個師傅過去了,過去以後你不在那裡了。這就是約不到,對不上。到底哪個司機離你那裡近誰也不知道。

網約車是什麼?我們叫人機合一,人、手機、時間、地點、支付五位一體。定位就告訴你,誰的閒置資源離我最近,因為有支付平臺,就建立了交易信任,合在一起能夠釋放閒置資源。

原來是閒置資源閑在那兒,沒辦法釋放出來,移動互聯網來了釋放出來。

什麼叫共用經濟?什麼叫分享經濟?

我很看好把閒置資源釋放出來的分享經濟,不看好重新投入資源做共用經濟。

今天有很多做類似AIRBNB的。黃牛把房子先租下來,再轉租出去,說我這是分享經濟,並不是。

當你包下了這個資源,你就有固定的成本。公寓和酒店最重要盈利模式就是入住率,我從來沒見過世界上有什麼酒店入住率只有50%還能掙錢的,大都要到80~90%。

為什麼入住率很重要呢?你沒入住的房間就是閒置資產。

分享經濟不用考慮“率”:我的房子閑著也是閑著,空也是空著,無所謂。但要是某某白領公寓是我投資,我來建的,或者我是包段的,那就是偽分享經濟,最多是一個共用經濟。

共用經濟就是要追求資產利用率。

經常有人問我對摩拜單車、OFO怎麼看。我只問每輛車每天的使用率。這是這個模式能否成功的關鍵。我不在乎你有多少車,這不重要。每一輛車每天的使用率,這個效率低就是這個公司效率低。

只要看到有資產,就要問這個資產的使用率。

如果不能讓資產的使用率提高,它就沒有創造價值。

做零售很痛苦,一個商場每天、每週總有一些相對比較空的時候。那你要動的腦筋就是如何提高資產使用率。對“閑著也是閑著”的資產,有沒有更開放的方法來提供給別人使用。

很多人做企業,看到資產閒置,覺得不是那麼驚心動魄,沒那麼心疼,因為資產的錢已經花了。但是你沒想到其實擱在那兒沒有用,每天造成的效率損失是很高的。

我們做零售,搞了半天沒搞明白怎麼賺錢。其實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庫存周轉率太慢,一部分是商業面積平效太低。北方有句話叫“鈍刀子拉肉”,看不見的手把應該屬於我們的利潤吃掉了。

戰略效率提升

因為戰略都是談發展比較多,一談“發展”就有“規模”二字。我們先來講講規模和效率的關係。

不是所有的企業,所有的行業,規模都會帶來效率。所以我們提出一個叫三級規模效益理論。

先說最小的一級,三平方公里規模效率。大量的O2O,屬於這一級。

我們以外賣平臺為例。

我現在在廣州正佳廣場,那廣州番禺區有什麼好吃的餐廳,跟我點外賣有關嗎?沒關係。要是在番禺一個麵館點,送來成面疙瘩了。北京有什麼好吃的跟我有關係嗎?更沒關係了。

我作為一個消費者關心什麼呢?打開手機點餐,看周圍3平方公里有什麼好吃的能給我送過來。全國這個平臺上有一百萬餐廳?關我什麼事。

對一個餐廳,他關心的是什麼?送貨半徑就這三平方公里,在這三平方公里你範圍內,你這個平臺一天給我帶來多少個訂單。你平臺全國有900萬單?還是那句話,關我什麼事。

這就意味著無論消費者還是賣家,不會因為你的平臺大,而給你更多的錢;意味著每一個三平方公里都必須賺錢。

千萬不要忽悠投資人說:我每一個三平方公里不賺錢,我一百個這樣的三平方公里的單位放在一起,就賺錢了。你每個都不賺錢,那一百個也不賺錢,一萬個更不賺錢。

這個模式是不是非常不好呢?也不是說不好,但每三平方公里都賺錢是非常困難的。

有沒有比這個模式稍微幸福一點的呢?有,我們叫同城效應。也就是“三級規模效益理論”的第二個效應。

什麼樣的公司是同城效應呢?

比如58同城。我們看58上最多的什麼?租房、找工作、搬家。我住在天河區,找一個海珠區的搬家公司也沒事;我要找份工作,今天在正佳廣場,但番禺的工作我也會考慮。

所以,每個城市,就是他提供的服務,倒不局限於三平方公里了,他提供的是同城服務。

跨地區有用嗎?我現在在廣州,想找一家特別好的搬家公司。但這公司在深圳,就不太行了吧?即使廣州離深圳並不遠,他們也不具備協同效應,不具備規模效應。

那麼這類公司也很簡單,你要做到每個城市都賺錢。

只有第三種公司才有全國或者全球規模效應。

比如說沃爾瑪當年,他全球採購,全球供貨,買得多,省得多。為什麼沃爾瑪在中國做不到呢?它的全球的供應鏈和採購規模在中國沒用。中國另外搞一套供應鏈,那就比不過我們本地的超市了。天貓、京東只要物流能覆蓋全國,就有全國規模效應。

三級規模效應理論聽明白以後怎麼運用呢?

還是回到我現在做投資,一年收到了商業計畫書幾百份,長的都很像:A輪做好一個城市,B輪做北上廣深,C輪做15個核心城市,然後就沒有了,很多公司到C輪戛然而止。

因為他不理解,不是所有的商業模式都要做北上廣深的,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必須全國鋪開15個一線城市去做的。除非你是全國規模效應,你才需要北上廣深,才需要15個城市。

所以效率的核心,在大部分的行業,要做密度,把密度做起來。密度做的高,效率就容易提升。

比如密度高,物流費用就一定會便宜。我這個車,一車可以配送更多的店,單車的物流配送費用一定會下降。同一個區域供應商基本就是同一批,聽上去20個億,其實你是10個億找一個供應商買,另10個億問另外一個供應商買。

你在一個區域把密度做起來,你的品牌就容易傳播。有一些品牌在廣州很有名,去佛山就很容易。但你這個品牌在廣州很有名,北京就沒有人聽說過。口碑行銷是最便宜的行銷,你行銷費用又降低,效率又高,獲客成本就又降低了。

中國國家這麼大,你急什麼?一個省就是歐洲一個國家。一個省動不動就是五千萬人、一億人,做好這些人的生意就足夠了,你已經是富可敵國了。

所以戰略的效率提升,首先要判斷我們是做什麼樣的規模效益,戰略的判斷錯誤,戰略效率就會非常低下。

馬雲和柳傳志都是我非常尊敬的中國企業家。

定戰略、搭班子、帶隊伍,順時針,這是馬雲告訴我的三句話。阿裡是這麼做的。柳傳志告訴我,是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

兩大高人,九個字都是一樣的,次序不同。

有一天我也問馬雲,你跟柳老兩個人三句話都一樣,為什麼你們兩個次序不一樣。我說誰對,馬雲說都對,在不同階段用不同的次序。

公司剛創的時候,請你用柳老的方法,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

為什麼呢?我們叫看菜吃飯,還是看飯吃菜。

你剛創業,沒有馬雲這麼強大的忽悠能力,那你就是有多少人制定一個符合這些人能幹的戰略,所以你是先搭班子,後定戰略。帶隊伍是一樣的。

但是你到了一定規模,你就是先定戰略,再搭班子。也就是我用這個戰略,如果發現班子有欠缺的話,我是可以通過引進人才來彌補我的短板,去實現我的戰略。所以這是戰略效率當中,你首先把搭班子和定戰略的次序,在自己的企業不同階段去選擇正確。

公司以後有一定規模,會面臨著創新乏力,或者叫戰略定位方向不清。

什麼是一國兩制呢?好的戰略,不是在會議中討論出來,而是試出來的。首先問自己有沒有給了他一國兩制的政策,一個公司一套制度,是不可能有新的戰略亮點的。

那麼如何把戰略亮點找出來呢?複盤。

複盤複什麼?看那些試點項目有沒有試出來,試出來後願不願意投入更多的資源。複盤是說:我們犯過什麼錯誤,犯過的錯誤能不能記下來不再犯。

很多公司三年戰略、五年戰略寫完就擱那兒了,有階段性的複盤嗎,有回頭來看一看嗎?

戰略的核心就是取捨、排序、資源配置。什麼戰略?試點成功我取,試點不成功我舍。三個都成功了,排序,我優先發展哪一個,排完序資源配置。

什麼是資源?人、錢。你有沒有把最好的人,最好的錢,最多的錢,壓到你最看好的試點已成功的專案上。

創新效率提升

第五個模組是針對有一定規模的公司來講,創新效率。公司越大,創新效率越低越貧乏。

阿裡巴巴不是神一樣公司,阿裡巴巴也犯很多錯誤。馬雲說他只想寫一部書,叫《阿裡巴巴的一千零一個錯誤》,到現在還沒寫。我估計他還沒湊滿一千零一個錯誤,湊滿的時候會寫。

再聊聊阿裡巴巴犯過的錯誤。曾經一度2007年吧,阿裡想做一個公司,叫阿裡軟體。

當時這個夢想很好:一天一塊錢用上世界級的企業軟體,也就是讓中小企業一天付塊錢用企業軟體。

那時候我們已經有幾十萬的付費中小企業,和技術上非常優秀的團隊,我們覺得做這件事是水到渠成。當時投資2億人民幣,做了兩年,無疾而終,沒有做出來。

我們所有的人坐下來複盤,說我們為什麼失敗了。

第一,去領軍做這件事的人,不是他自告奮勇的,是任命他去做的。比如老總說,小王,我覺得你不錯,你去領一個創新項目吧。小王迫于老闆的淫威,答應了。其實他內心也是覺得這事不靠譜,他也沒信心,但不好說出來。

你們問一下自己,當年你們去創業,有人來任命你嗎?沒有的。所以創新創業必須自我驅動,他自己認為這事靠譜。

第二,我們檢討阿裡軟體,錢給的太多了,一下子給兩個億,錢多人一定就變傻了。創業的時候,是沒有錢的時候,是你要做空手套白狼的生意時候,也是你最聰明的時候。

錢多了,最多你用了團隊,為老闆負責,追求投資回報率,這還是碰到一個負責的團隊。但沒錢你就不會去想投入產出率,你要想的是:我不投入也有產出率。這個時候就是特別聰明的時候。

我們覺得阿裡軟體錢給多了,所以後來又想做一個項目,這個項目叫阿裡媽媽。

馬雲這種怪名字挺多,他覺得有爸爸沒媽媽挺孤單的,很早就把功能變數名稱都註冊好了。從名字知道這個項目多重要,那是爸爸的另一半,叫阿裡媽媽。

今天淘寶的收入的將近70%跟阿裡媽媽有關,可見阿裡媽媽這個專案有多重要。那是個什麼呢?其實就是今天的阿裡直通車,阿裡鑽石展位,阿裡淘寶的聯盟,它的基礎就是阿裡媽媽。它是一個廣告系統。

當時淘寶不知道怎麼賺錢,後來想想可能廣告還是靠譜的。但是阿裡原來沒有這個互聯網廣告的基因和技術,也沒有團隊,怎麼辦呢?當時是想去買另外一家公司,喊價是四億美金。

阿裡那時候想去買,沒錢,被別人買走了。我們融資成功以後,融了17億美金。我們又去找買了那個公司的人說,你剛買了6個月,4億美金買的,出10個億賣不賣?

但人家聽說融了17個億,就說,15個億就賣。

這麼一來我們就不幹了。17億美金,全世界路演好辛苦,拿回來口袋裡沒捂熱呢,買不起。不要覺得阿裡都是財大氣粗,那個時候手上有17億美金,花15億美金這事不敢幹,雖然我們認為很重要。

創業沒有退路,買不了就自己幹。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決定自己做阿裡媽媽。

我為什麼要講前面這兩個前提?你要看為了做這件事,阿裡願意花多少錢去買——十億美金。

這個事結果告訴你,是成了的。成了有多大意義,淘寶70%左右的收入,跟阿裡媽媽有關。

講完這個我們再來時候,當時我們花多少錢去幹這個項目呢?馬雲伸了兩個手指頭。

我們的同事站出來:老大,兩億美金,對不對?馬雲說NO,太多了。那麼,兩億人民幣?馬雲說No。那兩千萬人民幣總要吧?馬雲說200萬。

馬雲不是數學不好嗎?有的時候數學不好的人也挺難對付的,他的演算法跟你不一樣。

他說我是怎麼算的。我們1999年,十幾個人湊了50萬人民幣,把阿裡巴巴做到2008年這個規模,上市部分就兩三百億美金。充分考慮了中國的通貨膨脹,我認為2008年的200萬,還是比1999年的50萬值錢。如果50萬可以,200萬應該可以成的。

200萬那誰來幹呢?

我們在一定範圍內讓大家來報名:公司只投資200萬,你也可以參與投資,占百分之二、三十,也就是40萬到60萬。

如果你是集團內部來申請的話,集團原有的級別、工資、股權全部拿掉。做好了呢?公司會用風險投資的方法來追加投資,最後可以和淘寶換股合併回去。

這兩百萬我們叫包括了所有事情,你如果用公司的辦公室、律師、電腦,都是要算錢的。員工的工資也是含在這兩百萬裡面的。

所以他們第一件事就去找馬雲說這條件實在太苛刻了,那要不我們就去你以前創業的地方,湖畔花園。所以租金費用就省了。另外高管決定不拿工資,把人工成本也摳下來了。

第一關第二關過了,第三關又有問題了。當時為什麼要兩億人民幣?是必須要。因為當時算了一下,做這個東西要流量,整個阿裡的流量和很多賬外的流量。

當時算怎麼都需要五千台伺服器,那個時候伺服器兩萬一台,光伺服器投入就是一個億。但只有兩百萬,租都租不起。

所以那群人,在公司上上下下到處去找財務上已經折舊折光的,報廢了的伺服器。找到兩千七百台。工程師是有創造力的,他通過不同的架構,讓2700台舊的伺服器起到5000台新的伺服器同樣的作用。

還不行,原來為什麼要2個億,還有一個億幹什麼呢?阿裡媽媽除了淘寶內部的流量,需要外部的流量。外部流量都被百度別的公司包了,或者百度聯盟圈進去了。

那個時候百度的分成體系好像是六四開,百度拿六。我們宣佈一個政策,95比5,我們只拿5,你拿95,但是條件是沒有預付款,有帳分帳。

很多網站就敢於挑戰一下百度,所以一下子就起到了一個淘寶聯盟的顛覆性作用。最後這個項目成了。

我們來看看做了一個什麼事:我們又回到了一個創業的環境——回到了馬雲的家,只有兩百萬,又得整天做空手套白狼的事。

那個時候我還想,這幫都是工程師為主,去成立一個公司,什麼工商、稅務都不懂,要不要公司的法務部、財務部給他們辦了。

馬雲說別這樣,他說最討厭所謂的孵化器。你這樣工程師好像都變成了圈養的動物,創業都是野生動物。誰說工程師不應該學著辦工商登記?誰說工程師不應該學稅務、搞關係?他必須去,這就是他的生存能力。

不能把他這些給外包了,外包了他們就不是野生動物了,而是圈養的動物。我們都知道圈養的動物就是豬、羊,出來是要被別人宰的。而野生動物是宰別人的,野生老虎是吃人的。

所以還原了一個創業的環境。

第二,我們又用內部創投的方法。當時我問馬雲這200萬不成怎麼辦?他說2個億,輸一次我們就不敢亂來了。但200萬搞100個,總有一個成的,不就200萬一個嘛。所以內部是有創投的方法,叫創意的環境,創投的方法。

才能把創新效率提高,提升這個創新的成功率。

那麼同時,有公司有組織,就會有很多怪話,風言風語。這種方法最好是讓公司又回到一個公平、公正,沒有風言風語的環境。

比如說公司真用兩個億美金這事做成了,一定有風言風語:那個人跟馬雲關係好,給他兩億做成了,給我一個億我就能做成。

沒做成那個風涼話更難聽:還是因為跟馬雲關係好,給他2億美金,2億美金沒做成。

但這件事是怎麼做成的?把自己的股權賣掉,把級別扔了,還會有人說跟馬雲關係好嗎?不是問你報名了嗎,你怎麼不來。

所以阿裡的組織在整個創新效率上,應該說成功率非常高。

凡是每一次我們把它還原成創業環境的,成功率就高;每次有點大公司做派,公司任命一個好像能力很強的人,抽調一個團隊,公司組織資金,公司提供資源,凡是這麼來幹創新的,失敗率都很高。

而創新效率的低下,不僅是對錢的浪費,也是對公司戰略機會的最大浪費。所以在戰略效率以後,那我要提一下創新效率的提升。

獲得的效率更高。

創建淘寶的時候,馬雲給淘寶又定了一個指標,人數再次不受限制。很多做企業的都說人數不受限制,那企業不是要失控嗎?

告訴大家淘寶的指標是什麼:人均1億交易額。我是百安居出身,當時百安居一個兩百人的店,一年能夠做3-4個億我們就很滿意了。所以百安居這樣傳統零售企業的人效是多少呢?150萬。

當我聽到馬雲定的指標是人均一個億,腿都軟了。

每個億收到的錢,大約是2%。所以,一個億的GMV,人均收入大約是200萬。

淘寶的人均利潤比中國供應商要高。中國供應商每一百萬收入大約25萬淨利,淘寶每一百萬收入五十萬到六十萬淨利。這一個人的交易額意味著什麼呢?為公司帶來兩百萬的收入和人均100萬的利潤。

你們去看一下穀歌一年收入是多少,人數有多少,利潤有多少,你去除一除。你去看一下facebook的收入、利潤,把facebook的人數除一除。

一個互聯網公司沒有人均10萬美元的利潤貢獻,就不是真正的互聯網公司。

所以大家只看到有多大、發展有多快;而這個大和快的背後,是效率。效率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人效。

哪些是效率?

你只要聽到這個詞裡面,帶個“效”,或者帶個“率”的,都是你要關注的。

個人效率提升

如何提高效率,我們今天會分五個環節來講。第一個部分,就是個人效率的提升。

既然談個人效率提升,我們就要看今天的個人——我們的客戶、我們的團隊成員、我們的員工,都是什麼樣的人。

中國今天的社會中堅力量,我指是消費中堅力量,也包括我們每家公司的團隊中堅力量,都基本上在85後到90後並逐漸走向95後。

那我們要瞭解,中國的85後、90後和95後,分別有什麼重要的特點。你瞭解了這群人的特點,才會知道他們需要什麼,再來談談這群人的個人效率提升如何做到。

事實上,85後才是中國真正互聯網的第一代人。

中國主要的互聯網公司都誕生在1999年,在2000年之前幾乎沒有互聯網。一個1980年出生的人,2000年時候20歲,在2000年接觸互聯網。所以,他們基本上是工作以後接觸互聯網的。

1985年不一樣,2000年幾歲,十五十六歲,有六到七年的時間在學校裡面,他們是中國生活在互聯網的一代人。

90後、95後又不一樣。特別是到了95後,他們肯定是互聯網一代,但他們又是純得不能再純的移動互聯網一代人。他的手機、他的pad就是他心目中對電腦的第一認識。

這是使用互聯網習慣的標誌性區別。85開始是互聯網,但他們是PC互聯網,90後特別95後純移動互聯網,我們第一個要記住的。

我們第二個要記住的,85後是中國溫飽一代,90後95後是中國小康一代。

阿裡的招聘,希望自己的這支隊伍要能吃苦,就會問應聘者:你這輩子吃的最大苦是什麼。前段時間有個人這麼回答,他說從上海坐火車去無錫,沒有買到座位票,他是站過去的,站了整整兩個小時,好辛苦。一個90後、95後認為這樣很苦,他不是真的能吃苦。

今天廣州這個地方,四五千塊錢的藍領工作,不是老闆炒你,是你炒老闆。馬路上到處貼著招工,四五千的工資,中國馬上將進入勞動力短缺。

白領是不是好一點?如果是廣州的年輕人,他的父親、他的祖父輩如果在廣州都有房。廣州隨便一套房幾百萬,他會在意在你公司領每個月一萬塊錢的工資嗎?

85、80出生的人,餓過肚子的人還真有,95後還有嗎?很難找到。所以他們是真正的有財富安全感的。

第三個要記住的,90、95後是中國獨生子女2.0,他們的爸爸媽媽也是獨生子女。那麼2.0跟1.0有什麼不一樣呢?就是1.0所有的好處和壞處都成倍的放大。

放大一個表現形式,就是財富的安全感特別強,心理的安全感特別弱。

和富士康的郭台銘董事長也挺熟的,經常交流。

過去15年前他的工人主力是80後,離開工廠就進宿舍:把錢存著,回老家造房子,討老婆,不花錢的,反正富士康包吃包住。

富士康現在給雙倍、三倍的加班費,員工也不願意加班。

郭董給每個宿舍樓下面安了一張防自殺網,我認為這是一個笑話:你薄薄的一張網能攔住一個人必死的決心嗎?

但一年後發現這張網真的攔住了,不死人了。為什麼?

原來在宿舍裡跟同事吵架,一言不合就上樓頂跳下來。現在知道有張網了,上樓頂跳下來摔不死。但還是想死啊,走出宿舍出去找,氣衝衝地去大街上轉兩條街找死的方法,一看大街上燈紅酒綠不想死了,回來了。

想通過這個例子說明的是什麼?90後、95後,心裡安全感比以前低很多,以前的人有想死必死的決心。90後、95後說死就死,說不死就不死。他心裡很脆弱。

基於這樣才會有我現在這句話,面對這樣的客戶和面對這樣的員工:好玩比好用重要。

短缺經濟的時候,好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現在經濟挺好,日子也不錯,光好用可能就不夠了。

諾基亞到現在也沒整明白它是怎麼死的。

你們可能都不知道,諾基亞最後幾個機型,在音樂、遊戲、地圖方面都有設置。也是觸控式螢幕,還花錢買了幾百萬首歌的版權可以免費聽,幾萬款遊戲裝在手機裡,但這些很多人都不知道。

問題在哪兒?諾基亞作為電話,作為通訊工具,是真的好用。我自己現身說法,我最後一部諾基亞大概用到2015年,去非洲看動物,我們離獅子十米的時候我的手機響了,獅子嚇一跳,我也嚇一跳。周圍所有蘋果三星手機都沒有信號,就諾基亞有信號。

所以諾基亞始終認為,我是要做一個好用的通訊工具,他們也是這麼做的。

但我們有機會去跟蘋果高管交流,蘋果高管就說了一個問題。他說我們調研,每天打電話超過2個小時的,基本上是在呼叫中心工作的人,一般人不太會超過兩個小時。但是玩手機,中國人現在平均要一天超過三個小時。

所以蘋果定位是首先是好玩,其次才是好用。

做產品是這樣。

今天對員工,要差不多好玩比好用重要。

我們以前離職員工都要談話,為什麼離開,待遇不好嗎?發展機會不好嗎?沒有股權嗎?

都不是,他說我這個老闆老闆著個臉,一點不好玩,我要找一個好玩的老闆。很多員工今天追求的不再是過去的“對員工好”。

怎麼叫對員工好呢?給予培訓,給很好的福利,給工資、獎金、職業道路發展規劃等等,希望公司成為對員工一個有用的公司。

這一代的90、95後,因為他有極強的財富安全感,他就不再追求這個公司對他有多好用,他追求的是這個公司有多好玩。

去年夏天,我帶中國一些領導去矽谷的facebook辦公室參觀。轉了一圈到門口了,領導問我怎麼不帶他們去看辦公區域。我說我們剛剛走的都是辦公區域。

那裡的辦公區域跟遊樂場沒什麼區別,所以領導轉完以後,以為轉了半天都是活動區、娛樂區、休閒區。但實際剛才我們走的每一塊土地都是facebook的辦公區域。

facebook創始人平時也不在自己辦公室辦公,但是他有一個玻璃房子是辦公室——沒有任何窗簾透明的,所有人都能看到他。我們中國的帶去參觀的人,覺得這個機會難得,跑到辦公室那兒,要拍照。

咱們想像一下,在中國公司會發生什麼情況呢?第一,這種情況不會發生,中國公司老闆不會有透明辦公室。假設中國老闆有,如果參觀的人拿手機去拍,門口會站兩個保鏢擋:請勿攝影,違者罰款。

但facebook這裡門口放了一塊牌子,寫的是:請不要拍攝籠子中的動物。他把自己當一個動物。我們看到那個牌子,還有中文寫的,不僅英文,中英文對照。

那我想說明什麼?在facebook好玩比好用重要。

這個老闆自己把自己變成很好玩的人。只有一個很好玩的人,在自己的玻璃房門口,討厭別人拍照的時候,才會掛出這麼一塊挺好玩的牌子。

自我驅動是個人效率最好的來源。成長是每個人自己的事,你不想成長,誰能逼你。所以我們要問自己的企業,有沒有做成一個自我驅動的公司。

講講案例。

淘寶有賽馬會。什麼是賽馬會呢?整個集團都在推廣——我的級別,我做主。後來延伸——我的工資,我作主。

以前是什麼形式呢?

領導考察,覺得你表現不錯,找你談話:你要晉升了。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受寵若驚——領導要晉升我。

現在我們對優秀的銷售說,你做得不錯,明年打算升你做主管了,繼續努力。銷售一聽:我為什麼要當主管?我做銷售挺開心的。我們對優秀的工程師說,你可以去做主管了。碼農卻說,我管好自己就行,不要管別人。

這代人不一樣了。

後來我們怎麼解決的呢?自我驅動。年初,如果你覺得年底想晉升,就報名。不報名的人就一定不會晉升。能不能晉升兩級?行,你報名,你報名晉升兩級,我們就用兩級的標準來要求你。

對於這代人來說,更重要的是你有沒有給他他自我驅動的機制。

自我驅動是個人效率最好的來源。成長是每個人自己的事,你不想成長,誰能逼你。所以我們要問自己的企業,有沒有做成一個自我驅動的公司。

這個機制還包括什麼呢?你要把一個拉開的組織,想辦法變小。為什麼呢?個人在一個一萬人的公司,或者哪怕一百人的公司,他的成就感,都變的很小了。

最小作戰單位如果有活力、能驅動,一個公司就有活力。最近很多小店,都改成了“內部員工加盟”,讓員工自己當老闆。

每個人為自己的夢想做事,才可能成功。理想跟夢想的區別是什麼?每個人的是夢想,一群人的才是理想。不要和單個人談理想,每個人有自己的夢想,但是夢想一定不是雞血。

這個夢想可以是財富,但不一定是財富。

夢想是每個人獨立的。一個團隊最重要瞭解你的團隊每個人的夢想什麼,幫助他實現、給他機制實現。讓他為了自己的夢想,去自我驅動。

個人效率的提升,光是自我驅動是不夠的。還是要有約束。但是90後他不喜歡被約束,那怎麼辦?要提倡自我約束。

舉個例子。

阿裡巴巴的很多客服、銷售是女同學。2006年、2007年的時候,特別85後很多女孩子結婚了,要生孩子了。那個時候阿裡巴巴整個我們的園區都是挺著大肚子的,我們平均一年生個700到800個孩子。

那個時候因為這類員工都在電腦親工作,我們要給她們配一個防輻射的孕婦裝,買最好的牌子,一件三百多,加上換洗的,一個孕婦發兩件,也就是600多。算下來,一年48萬。

這筆錢對那個時候的阿裡巴巴說大不大,但已經也是筆錢。總得定個規定。

行政部規定了孕婦裝的領用辦法:當事人申請,主管批准。後來又想,主管怎麼能確保這個人是不是真懷孕呢,就要配一個幾級以上懷孕證明。

應該說這個規定不複雜。 而且600塊錢領出去,確實總得有一個流程手續吧?但後來發現,這就是一個很愚蠢的政策:這個孕婦服不好看,女孩子愛美,沒事不會套孕婦裝。

我們為什麼不相信自己的員工呢?就讓她自己領吧。當時行政部提出了反對遇見,萬一她給自己朋友領呢?

後來阿裡做了一個很簡單的宣講,告訴所有員工,給大家準備了孕婦服,保護大家和未來下一代的身體健康,是給在職員工領的。如果你覺得很好,想給親戚朋友送一件,到小賣部去買。如果你覺得你在阿裡的待遇或者對朋友的友誼不值得這個撿錢,你也可以多領。

給員工把話講透,就把原來的政策取消了。過了一年問領出去多少孕婦服,大概還是800件左右,說明也沒有員工來占這個便宜,冒充懷孕。

你要跟員工宣講,員工會自我約束,不要太擔心。組織效率中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信任。

講這個例子以後,再講一個更大一點例子。

在阿裡加班,可以再吃一頓晚飯。當時,一頓晚飯公司出15塊錢,大約一年兩百五十個工作日,一年要吃掉差不多兩千多萬加班費。

最早的管理辦法很簡單,員工提申請,主管批准。主管批准加班,撕張券給你,六點鐘開飯,你就去吃飯。這個制度,很多人覺得很正常,用了很多年。

但是,我們再問自己,這個制度是不是真的好?

第一,誰也沒有規定工作到幾點以後是加班。所以確實有一批人,六點鐘吃飯,申請加班,吃完以後,六點半加班到七點鐘走了。於公司,也沒有什麼制度說這不可以。

第二,我們從來沒有去想,每天五、六千個人,提加班申請,主管批准,發一張券,這個動作,花了多少時間,花了多少錢。

好像這是不花錢的。實際上你想想看,每天五、六千個人寫一個“今天要加班”,還得寫一個理由:什麼項目加班。主管看一眼批,還得撕一張券給你。

從來沒有人計算這個成本。

後來我們跟員工講清楚,加班晚餐是給加班的員工吃的,你不加班最好不要吃。但是如果你今天覺得很累,回去不想做飯,想吃完以後再回去,也沒關係。反正公司是我們大家的,我們把公司吃光了,吃窮了,我們散夥。

一年下來,大概前一年加班餐費在1400萬左右,取消報批制以後,多了大概100萬,變成1500萬了。

但計算一下,200多工作日,每天四、五千人打申請,主管批准發券,這事值不值一百萬?中間消耗掉的人工,消耗掉的效率何止一百萬。

你的公司,你的組織,有沒有這樣的制度?這是愚蠢的制度,官僚就是這麼來的,組織的效率就是這麼下降的。

提高個人效率,除了自我激勵以外,不要有太多級約束。

我們相信大部分團隊,能夠有自我約束能力,有正常的道德底線。但是你要跟他講,是什麼樣的道德底線。群眾之間也是會互相監督的。

組織效率提升

組織效率下降的最大問題就是你對團隊沒有基本信任。

為什麼創業的時候,效率都比較高?

所有的人知根知底,一個團隊以前可能還一起共事過,不僅是默契,更多是一種信任。創業初期,信任帶來了創業公司的簡單,但隨著越來越多陌生人加入,不信任開始增加。

當年支付寶有一句話,廣告詞非常好:因為信任,所以簡單。我把這句話連下去,因為信任,所以簡單;因為簡單,所以高效。

公司中我們都希望老闆和員工是互相信任的,但怎麼做到呢?

我給大家建議的是,強勢的一方要率先邁出一步。對員工來說,你是老闆,你是公司,你就是強勢的,你看阿裡巴巴這些事,首先就是我們不相信員工了。員工說我懷孕了,我們不相信他;員工說我今天晚上要加班,多吃一頓飯,你不相信他。

強勢一方不信任,那麼你就不要指望員工來信任你。

組織高效有一個很重要的事:企業文化是幹什麼的?

就兩件事——日子好的時候,企業文化帶來信任,使公司變得簡單高效;在公司快不行的時候,決定你能不能扛過來。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特別不容易,就是紅軍的價值觀在起作用。

回到互聯網時代,組織效率的提升,需要四個線上:員工線上、產品線上、客戶線上、管理線上。這四個“線上”順序還不能出錯。

什麼叫“線上”?

我們要感謝這個時代。PC互聯網時代的特點是人機分離,人跟電腦是不在一起的。在那個時候,我們就不能談四個“線上”。而移動互聯網,讓四個“線上”變得可行。

今天,特別是傳統企業,首先會做的第一個線上是什麼呢?產品線上,他把公司所有的產品和服務掛到網上、APP上,然後說:我擁抱互聯網了。但是沒人來。

這是次序錯了。第一步要做的是員工線上。以前讓員工線上,需要給每個人配一台電腦,需要花很多錢。在今天不需要。自己的手機就是一台電腦,就能實現員工線上。

員工上線後,再把產品搬上線,再把客戶搬上線。在互聯網時代,黏住客戶的不是組織,一定是個人,人拉人,才有黏性;而人是不會去跟從一個組織的。

舉個例子。

這是一家我們免費諮詢半天,還沒有機會投資的好公司,叫孩子王,總部在南京,現在在全國擴張,它的每個銷售就是母嬰顧問。

孩子王實現的是100%客戶必須是電子化會員,100%的客戶是交到每個員工手裡,哪個員工先把這個客戶發展成他的電子會員的,終身就是他的客戶。

所以,我們有一次去看孩子王的店,見到一個母嬰顧問,他打開手機,上面963個客戶,就都是他的客戶,一個月可以掙兩、三萬塊錢。

他說他以前是開母嬰店的,現在把小店關了:我的小店多累,才幾個客戶,不過兩百多個商品。現在孩子王,卻可以給我七千個商品的產品庫。

你可以理解為產品線上,賦能給了這個員工七千個商品,給了他963個用戶。

另外,這個母嬰顧問擅長做的是嬰兒護膚類產品。但是膳食類的,嬰兒吃東西他並不熟悉。沒關係,公司背後有知識庫,很多問題都是自動回答,也就是推薦回答的問題。他按一下就用個人名義發出去了,這個就是管理線上。

還有,店長會在所有對話群裡面,意味著你不能在裡面跟客戶亂說,在裡面加不是孩子王的產品,這就叫管理線上。

上面提到的這個員工,他個人不覺得是在給孩子王上班。他覺得這900多個客戶,每個月還得漲好幾十個,就是他一輩子的資產。

下班時他告訴我,還要去給一個客戶送兩桶奶粉。這是公司要求的嗎?不是,他自己想去送,因為上門沒准會帶點別的生意,把公司物流成本也省了。為什麼?他覺得這個客戶首先是他的,其次才是孩子王的。

這就是我前面講的第一個環節,個人效率提升,孩子王充分實現了個人自我驅動。組織效率的提升,就是你讓每一個員工,都具備組織賦予他的能力,這是他個人實現不了的。

這個母嬰顧問,他自己怎麼可能會有七千種商品來賣?一個母嬰店怎麼可能有上千個客戶,而且每個月都在增加?一個人怎麼可能懂所有母嬰知識?

平臺首先要對每一個團隊,每一個個人真正有價值。所以這個母嬰顧問才不會離開孩子王的平臺,否則他自己創業去了。他不會創業,是他認為在孩子王也是一種自我驅動的創業。

資產效率提升

提高資產效率只有兩種辦法。

第一,是防止產生新的閒置資源;第二,是釋放閒置資源。

防止產生新的閒置資源

我們以前做傳統的零售,真的很苦:每一方都不滿意。

我在類似百安居、沃爾瑪這樣的公司,供應商恨死我們——每年被你們壓榨,被你們搞得我們賺不了錢。

消費者也沒給我們寫表揚信說,你們的東西真便宜,謝謝你們。東西不是特別便宜。

是不是我們真的一頭壓榨了供應商,一頭又沒有給消費者太多便宜呢?是不是零售企業真的賺很多錢呢?也不是。零售企業全世界平均利潤率3%-5%,很低。一不小心前十個月賺的錢,就會12月份賠進去。因為庫存出問題,清倉把利潤全部賠掉。

所以這事不太符合商業原理。供應商在罵零售商,消費者沒有表揚零售商,零售商到了年底一數錢沒賺多少。

有個電視節目叫爸爸去哪兒了,我們不擔心“爸爸去哪兒了”,擔心錢去哪兒了。

這個錢去哪兒了呢?傳統行業有一個重要法則——二八原則:20%的商品或客戶,帶來80%的銷售和80%的利潤。

問題就出在這個二八原則。20%的產品帶來80%銷售,這是你賺錢。壞就壞在,加上80%的產品,帶來的那個20%銷售,就不賺錢了。

比如說賣鞋子的店,你得備一個50碼的超大碼吧?這種碼是給姚明這樣的人穿的,但是你不知道姚明今年會不會走進你這個店。可能他就走不進來。但為了滿足客戶需要,你有一千家賣鞋子的店,就得每個店都放一雙超大碼的鞋子。

這就是二八原則裡面的“八”,互聯網誕生給它一個名字,叫長尾產品:佔用了你的商業面積,降低資金周轉效率,“二”賺來的錢被“八”消耗掉了。這是零售企業和很多實體經濟最痛苦的地方。

互聯網1.0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互聯網的存在擴大了“商圈”的概念,只要物流能觸及的點,都是它的商圈。

像京東,就一個中央倉庫,備了十雙像姚明腳一樣大的鞋子,全世界的姚明都可以來買,就不需要每個門店備這樣的貨了。

今天天貓超市如果是自營的話,周轉速度可以一年50次。傳統做零售的聽了就頭這麼大:我們真的不是同一種動物——零售一年五次、六次就謝天謝地了;互聯網可以做到五十次到六十次。

為什麼呢?他只用一個倉,更何況他還不佔用昂貴的零售面積,所以1.0,1.0時代互聯網,電商是這樣來提高資產效率的。

所以互聯網1.0,讓庫存效率提高到了極致,電商是這樣來提高資產效率的。而互聯網2.0,就是消費者按需定制,零庫存。意味著我們沒有製造新的將要被閒置的資源。

所以如何防止產生新的閒置資源呢?就是按需求去生產去組織,不是組織先生產產品,再去找消費者。

釋放閒置資產

那麼已經閒置的資產,如何釋放呢?

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最大的作用就是釋放閒置資產。

比較典型的商業模式是優步、滴滴打車。司機在馬路上繞,車閑著、人也閑著。有很多私家車,閑著也是閑著。你把他釋放出來,所以才能夠讓一個屌絲享受VIP待遇,打個賓士從這兒到機場五十塊、一百塊,因為車本來就閑著。

現在叫“網約車”,之前叫什麼呢?“電約車”——電話也是可以約車的。

這裡區別是什麼:以前你電話打給一個單位約一輛車,調度台就會問哪位師傅在你那裡附近,有一個客人要用車。結果這個師傅過去了,過去以後你不在那裡了。這就是約不到,對不上。到底哪個司機離你那裡近誰也不知道。

網約車是什麼?我們叫人機合一,人、手機、時間、地點、支付五位一體。定位就告訴你,誰的閒置資源離我最近,因為有支付平臺,就建立了交易信任,合在一起能夠釋放閒置資源。

原來是閒置資源閑在那兒,沒辦法釋放出來,移動互聯網來了釋放出來。

什麼叫共用經濟?什麼叫分享經濟?

我很看好把閒置資源釋放出來的分享經濟,不看好重新投入資源做共用經濟。

今天有很多做類似AIRBNB的。黃牛把房子先租下來,再轉租出去,說我這是分享經濟,並不是。

當你包下了這個資源,你就有固定的成本。公寓和酒店最重要盈利模式就是入住率,我從來沒見過世界上有什麼酒店入住率只有50%還能掙錢的,大都要到80~90%。

為什麼入住率很重要呢?你沒入住的房間就是閒置資產。

分享經濟不用考慮“率”:我的房子閑著也是閑著,空也是空著,無所謂。但要是某某白領公寓是我投資,我來建的,或者我是包段的,那就是偽分享經濟,最多是一個共用經濟。

共用經濟就是要追求資產利用率。

經常有人問我對摩拜單車、OFO怎麼看。我只問每輛車每天的使用率。這是這個模式能否成功的關鍵。我不在乎你有多少車,這不重要。每一輛車每天的使用率,這個效率低就是這個公司效率低。

只要看到有資產,就要問這個資產的使用率。

如果不能讓資產的使用率提高,它就沒有創造價值。

做零售很痛苦,一個商場每天、每週總有一些相對比較空的時候。那你要動的腦筋就是如何提高資產使用率。對“閑著也是閑著”的資產,有沒有更開放的方法來提供給別人使用。

很多人做企業,看到資產閒置,覺得不是那麼驚心動魄,沒那麼心疼,因為資產的錢已經花了。但是你沒想到其實擱在那兒沒有用,每天造成的效率損失是很高的。

我們做零售,搞了半天沒搞明白怎麼賺錢。其實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庫存周轉率太慢,一部分是商業面積平效太低。北方有句話叫“鈍刀子拉肉”,看不見的手把應該屬於我們的利潤吃掉了。

戰略效率提升

因為戰略都是談發展比較多,一談“發展”就有“規模”二字。我們先來講講規模和效率的關係。

不是所有的企業,所有的行業,規模都會帶來效率。所以我們提出一個叫三級規模效益理論。

先說最小的一級,三平方公里規模效率。大量的O2O,屬於這一級。

我們以外賣平臺為例。

我現在在廣州正佳廣場,那廣州番禺區有什麼好吃的餐廳,跟我點外賣有關嗎?沒關係。要是在番禺一個麵館點,送來成面疙瘩了。北京有什麼好吃的跟我有關係嗎?更沒關係了。

我作為一個消費者關心什麼呢?打開手機點餐,看周圍3平方公里有什麼好吃的能給我送過來。全國這個平臺上有一百萬餐廳?關我什麼事。

對一個餐廳,他關心的是什麼?送貨半徑就這三平方公里,在這三平方公里你範圍內,你這個平臺一天給我帶來多少個訂單。你平臺全國有900萬單?還是那句話,關我什麼事。

這就意味著無論消費者還是賣家,不會因為你的平臺大,而給你更多的錢;意味著每一個三平方公里都必須賺錢。

千萬不要忽悠投資人說:我每一個三平方公里不賺錢,我一百個這樣的三平方公里的單位放在一起,就賺錢了。你每個都不賺錢,那一百個也不賺錢,一萬個更不賺錢。

這個模式是不是非常不好呢?也不是說不好,但每三平方公里都賺錢是非常困難的。

有沒有比這個模式稍微幸福一點的呢?有,我們叫同城效應。也就是“三級規模效益理論”的第二個效應。

什麼樣的公司是同城效應呢?

比如58同城。我們看58上最多的什麼?租房、找工作、搬家。我住在天河區,找一個海珠區的搬家公司也沒事;我要找份工作,今天在正佳廣場,但番禺的工作我也會考慮。

所以,每個城市,就是他提供的服務,倒不局限於三平方公里了,他提供的是同城服務。

跨地區有用嗎?我現在在廣州,想找一家特別好的搬家公司。但這公司在深圳,就不太行了吧?即使廣州離深圳並不遠,他們也不具備協同效應,不具備規模效應。

那麼這類公司也很簡單,你要做到每個城市都賺錢。

只有第三種公司才有全國或者全球規模效應。

比如說沃爾瑪當年,他全球採購,全球供貨,買得多,省得多。為什麼沃爾瑪在中國做不到呢?它的全球的供應鏈和採購規模在中國沒用。中國另外搞一套供應鏈,那就比不過我們本地的超市了。天貓、京東只要物流能覆蓋全國,就有全國規模效應。

三級規模效應理論聽明白以後怎麼運用呢?

還是回到我現在做投資,一年收到了商業計畫書幾百份,長的都很像:A輪做好一個城市,B輪做北上廣深,C輪做15個核心城市,然後就沒有了,很多公司到C輪戛然而止。

因為他不理解,不是所有的商業模式都要做北上廣深的,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必須全國鋪開15個一線城市去做的。除非你是全國規模效應,你才需要北上廣深,才需要15個城市。

所以效率的核心,在大部分的行業,要做密度,把密度做起來。密度做的高,效率就容易提升。

比如密度高,物流費用就一定會便宜。我這個車,一車可以配送更多的店,單車的物流配送費用一定會下降。同一個區域供應商基本就是同一批,聽上去20個億,其實你是10個億找一個供應商買,另10個億問另外一個供應商買。

你在一個區域把密度做起來,你的品牌就容易傳播。有一些品牌在廣州很有名,去佛山就很容易。但你這個品牌在廣州很有名,北京就沒有人聽說過。口碑行銷是最便宜的行銷,你行銷費用又降低,效率又高,獲客成本就又降低了。

中國國家這麼大,你急什麼?一個省就是歐洲一個國家。一個省動不動就是五千萬人、一億人,做好這些人的生意就足夠了,你已經是富可敵國了。

所以戰略的效率提升,首先要判斷我們是做什麼樣的規模效益,戰略的判斷錯誤,戰略效率就會非常低下。

馬雲和柳傳志都是我非常尊敬的中國企業家。

定戰略、搭班子、帶隊伍,順時針,這是馬雲告訴我的三句話。阿裡是這麼做的。柳傳志告訴我,是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

兩大高人,九個字都是一樣的,次序不同。

有一天我也問馬雲,你跟柳老兩個人三句話都一樣,為什麼你們兩個次序不一樣。我說誰對,馬雲說都對,在不同階段用不同的次序。

公司剛創的時候,請你用柳老的方法,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

為什麼呢?我們叫看菜吃飯,還是看飯吃菜。

你剛創業,沒有馬雲這麼強大的忽悠能力,那你就是有多少人制定一個符合這些人能幹的戰略,所以你是先搭班子,後定戰略。帶隊伍是一樣的。

但是你到了一定規模,你就是先定戰略,再搭班子。也就是我用這個戰略,如果發現班子有欠缺的話,我是可以通過引進人才來彌補我的短板,去實現我的戰略。所以這是戰略效率當中,你首先把搭班子和定戰略的次序,在自己的企業不同階段去選擇正確。

公司以後有一定規模,會面臨著創新乏力,或者叫戰略定位方向不清。

什麼是一國兩制呢?好的戰略,不是在會議中討論出來,而是試出來的。首先問自己有沒有給了他一國兩制的政策,一個公司一套制度,是不可能有新的戰略亮點的。

那麼如何把戰略亮點找出來呢?複盤。

複盤複什麼?看那些試點項目有沒有試出來,試出來後願不願意投入更多的資源。複盤是說:我們犯過什麼錯誤,犯過的錯誤能不能記下來不再犯。

很多公司三年戰略、五年戰略寫完就擱那兒了,有階段性的複盤嗎,有回頭來看一看嗎?

戰略的核心就是取捨、排序、資源配置。什麼戰略?試點成功我取,試點不成功我舍。三個都成功了,排序,我優先發展哪一個,排完序資源配置。

什麼是資源?人、錢。你有沒有把最好的人,最好的錢,最多的錢,壓到你最看好的試點已成功的專案上。

創新效率提升

第五個模組是針對有一定規模的公司來講,創新效率。公司越大,創新效率越低越貧乏。

阿裡巴巴不是神一樣公司,阿裡巴巴也犯很多錯誤。馬雲說他只想寫一部書,叫《阿裡巴巴的一千零一個錯誤》,到現在還沒寫。我估計他還沒湊滿一千零一個錯誤,湊滿的時候會寫。

再聊聊阿裡巴巴犯過的錯誤。曾經一度2007年吧,阿裡想做一個公司,叫阿裡軟體。

當時這個夢想很好:一天一塊錢用上世界級的企業軟體,也就是讓中小企業一天付塊錢用企業軟體。

那時候我們已經有幾十萬的付費中小企業,和技術上非常優秀的團隊,我們覺得做這件事是水到渠成。當時投資2億人民幣,做了兩年,無疾而終,沒有做出來。

我們所有的人坐下來複盤,說我們為什麼失敗了。

第一,去領軍做這件事的人,不是他自告奮勇的,是任命他去做的。比如老總說,小王,我覺得你不錯,你去領一個創新項目吧。小王迫于老闆的淫威,答應了。其實他內心也是覺得這事不靠譜,他也沒信心,但不好說出來。

你們問一下自己,當年你們去創業,有人來任命你嗎?沒有的。所以創新創業必須自我驅動,他自己認為這事靠譜。

第二,我們檢討阿裡軟體,錢給的太多了,一下子給兩個億,錢多人一定就變傻了。創業的時候,是沒有錢的時候,是你要做空手套白狼的生意時候,也是你最聰明的時候。

錢多了,最多你用了團隊,為老闆負責,追求投資回報率,這還是碰到一個負責的團隊。但沒錢你就不會去想投入產出率,你要想的是:我不投入也有產出率。這個時候就是特別聰明的時候。

我們覺得阿裡軟體錢給多了,所以後來又想做一個項目,這個項目叫阿裡媽媽。

馬雲這種怪名字挺多,他覺得有爸爸沒媽媽挺孤單的,很早就把功能變數名稱都註冊好了。從名字知道這個項目多重要,那是爸爸的另一半,叫阿裡媽媽。

今天淘寶的收入的將近70%跟阿裡媽媽有關,可見阿裡媽媽這個專案有多重要。那是個什麼呢?其實就是今天的阿裡直通車,阿裡鑽石展位,阿裡淘寶的聯盟,它的基礎就是阿裡媽媽。它是一個廣告系統。

當時淘寶不知道怎麼賺錢,後來想想可能廣告還是靠譜的。但是阿裡原來沒有這個互聯網廣告的基因和技術,也沒有團隊,怎麼辦呢?當時是想去買另外一家公司,喊價是四億美金。

阿裡那時候想去買,沒錢,被別人買走了。我們融資成功以後,融了17億美金。我們又去找買了那個公司的人說,你剛買了6個月,4億美金買的,出10個億賣不賣?

但人家聽說融了17個億,就說,15個億就賣。

這麼一來我們就不幹了。17億美金,全世界路演好辛苦,拿回來口袋裡沒捂熱呢,買不起。不要覺得阿裡都是財大氣粗,那個時候手上有17億美金,花15億美金這事不敢幹,雖然我們認為很重要。

創業沒有退路,買不了就自己幹。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決定自己做阿裡媽媽。

我為什麼要講前面這兩個前提?你要看為了做這件事,阿裡願意花多少錢去買——十億美金。

這個事結果告訴你,是成了的。成了有多大意義,淘寶70%左右的收入,跟阿裡媽媽有關。

講完這個我們再來時候,當時我們花多少錢去幹這個項目呢?馬雲伸了兩個手指頭。

我們的同事站出來:老大,兩億美金,對不對?馬雲說NO,太多了。那麼,兩億人民幣?馬雲說No。那兩千萬人民幣總要吧?馬雲說200萬。

馬雲不是數學不好嗎?有的時候數學不好的人也挺難對付的,他的演算法跟你不一樣。

他說我是怎麼算的。我們1999年,十幾個人湊了50萬人民幣,把阿裡巴巴做到2008年這個規模,上市部分就兩三百億美金。充分考慮了中國的通貨膨脹,我認為2008年的200萬,還是比1999年的50萬值錢。如果50萬可以,200萬應該可以成的。

200萬那誰來幹呢?

我們在一定範圍內讓大家來報名:公司只投資200萬,你也可以參與投資,占百分之二、三十,也就是40萬到60萬。

如果你是集團內部來申請的話,集團原有的級別、工資、股權全部拿掉。做好了呢?公司會用風險投資的方法來追加投資,最後可以和淘寶換股合併回去。

這兩百萬我們叫包括了所有事情,你如果用公司的辦公室、律師、電腦,都是要算錢的。員工的工資也是含在這兩百萬裡面的。

所以他們第一件事就去找馬雲說這條件實在太苛刻了,那要不我們就去你以前創業的地方,湖畔花園。所以租金費用就省了。另外高管決定不拿工資,把人工成本也摳下來了。

第一關第二關過了,第三關又有問題了。當時為什麼要兩億人民幣?是必須要。因為當時算了一下,做這個東西要流量,整個阿裡的流量和很多賬外的流量。

當時算怎麼都需要五千台伺服器,那個時候伺服器兩萬一台,光伺服器投入就是一個億。但只有兩百萬,租都租不起。

所以那群人,在公司上上下下到處去找財務上已經折舊折光的,報廢了的伺服器。找到兩千七百台。工程師是有創造力的,他通過不同的架構,讓2700台舊的伺服器起到5000台新的伺服器同樣的作用。

還不行,原來為什麼要2個億,還有一個億幹什麼呢?阿裡媽媽除了淘寶內部的流量,需要外部的流量。外部流量都被百度別的公司包了,或者百度聯盟圈進去了。

那個時候百度的分成體系好像是六四開,百度拿六。我們宣佈一個政策,95比5,我們只拿5,你拿95,但是條件是沒有預付款,有帳分帳。

很多網站就敢於挑戰一下百度,所以一下子就起到了一個淘寶聯盟的顛覆性作用。最後這個項目成了。

我們來看看做了一個什麼事:我們又回到了一個創業的環境——回到了馬雲的家,只有兩百萬,又得整天做空手套白狼的事。

那個時候我還想,這幫都是工程師為主,去成立一個公司,什麼工商、稅務都不懂,要不要公司的法務部、財務部給他們辦了。

馬雲說別這樣,他說最討厭所謂的孵化器。你這樣工程師好像都變成了圈養的動物,創業都是野生動物。誰說工程師不應該學著辦工商登記?誰說工程師不應該學稅務、搞關係?他必須去,這就是他的生存能力。

不能把他這些給外包了,外包了他們就不是野生動物了,而是圈養的動物。我們都知道圈養的動物就是豬、羊,出來是要被別人宰的。而野生動物是宰別人的,野生老虎是吃人的。

所以還原了一個創業的環境。

第二,我們又用內部創投的方法。當時我問馬雲這200萬不成怎麼辦?他說2個億,輸一次我們就不敢亂來了。但200萬搞100個,總有一個成的,不就200萬一個嘛。所以內部是有創投的方法,叫創意的環境,創投的方法。

才能把創新效率提高,提升這個創新的成功率。

那麼同時,有公司有組織,就會有很多怪話,風言風語。這種方法最好是讓公司又回到一個公平、公正,沒有風言風語的環境。

比如說公司真用兩個億美金這事做成了,一定有風言風語:那個人跟馬雲關係好,給他兩億做成了,給我一個億我就能做成。

沒做成那個風涼話更難聽:還是因為跟馬雲關係好,給他2億美金,2億美金沒做成。

但這件事是怎麼做成的?把自己的股權賣掉,把級別扔了,還會有人說跟馬雲關係好嗎?不是問你報名了嗎,你怎麼不來。

所以阿裡的組織在整個創新效率上,應該說成功率非常高。

凡是每一次我們把它還原成創業環境的,成功率就高;每次有點大公司做派,公司任命一個好像能力很強的人,抽調一個團隊,公司組織資金,公司提供資源,凡是這麼來幹創新的,失敗率都很高。

而創新效率的低下,不僅是對錢的浪費,也是對公司戰略機會的最大浪費。所以在戰略效率以後,那我要提一下創新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