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辦公室裡的“抱怨族”,要麼百年孤獨,要麼被踢出局

“這不是我的問題啊,是快遞公司delay了啊……”

“好煩啊,時間這麼緊張,怎麼可能要我交出新一版的PPT來呢……”

“變態吧,這麼吹毛求疵的要求,換成他自己也實現不了啊……”

怎麼樣,這些話聽起來很耳熟吧?在辦公室裡,

多多少少大家都聽到過這樣的抱怨,也多多少少都這樣抱怨過。從早晨擠公車開始,到晚上臨時需要加個班,有很多人但凡遇到困難,遇到挫折,遇到與原先自己盤算的計畫不一致的時候,抱怨就脫口而出。很多時候,也許你自己都沒在意自己是在抱怨。我們都已經習慣一旦出現任何問題或過錯,就先抱怨幾句,是推卸責任也好,是心中不平衡也罷,
發發牢騷排解排解壓力,聽起來似乎無可厚非。但問題是,一旦你養成抱怨的習慣,形成抱怨的思維方式,抱怨即成為工作中的常態。如果不是積極去解決問題,那結果非常可怕。

辦公室的抱怨話題,集中體現在“領導變態”和“同事太壞”上。這兩種抱怨會給你帶來什麼後果呢?我們通過案例分析一下。老闆不會反省自己

李蕾是一家民營企業的採購。剛剛進入這家公司的時候,

她覺得老闆是個很大方的人,無論從公司辦公硬體設定到休假制度、薪酬待遇、報銷政策,都與她以前經歷過的企業不大一樣,可以說雖然是個民企,但卻有著外企大公司的作風,對員工採取的是信任、支持的態度。

但是經歷了幾次事件之後,李蕾發現老闆有著她之前所不知道的另外一面。他完全沒有“合作”的概念,交到他手裡的報價,遲遲不給確認郵件,一直到過了報價的deadline,

他才如夢初醒對員工發火,質問李蕾“為什麼不在限期之前提醒他”。而實際上,李蕾早在一個星期之前就已經把自己要完成的工作做完了,之後只是等待領導審閱確認而已。你看,領導自己做事拖拉,最後卻把所有的責任推到別人頭上,這不是有病是什麼?

類似的事情太多太多。一旦有任何不順利的情況發生,他必定是以極其粗暴的態度把問題歸咎於某個員工,而自己沒有一點責任。

這造成了整個團隊的工作氛圍非常差,大家相互推卸責任,不敢做決定,更不敢承擔後果。現在,李蕾成了辦公室裡的“抱怨王”,一提起這個領導,就直接扣上“變態有病”的黑帽子。

分析:抱怨不如尋找對策

解決這類抱怨最簡單:要麼忍,要麼滾。李蕾一開始就說了,這家公司的硬體設定和薪酬待遇很不錯。但是萬事都有代價,這代價就是忍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態度都讓人很抓狂的老闆。

既然認清楚了老闆在工作上的價值觀與自己完全相悖,而如果經過嘗試你也認清楚了自己無法改變他,那麼剩下的事情其實很簡單,無非是選擇放棄某一樣了:要麼為了薪水而忍受這糟糕的工作氛圍;要麼為了心情愉快,為了不讓自己也被糟糕的環境同化,就放棄物質待遇,重新尋找機會。

而跟同事相互討論、抱怨,除了一再確認自己已經看清楚的現實以外,也沒有更多的意義。如果同事有其他居心,說不定還會造成讓你更加不堪的境遇。

話說回來,老闆的這種做法其實並不是特例。很多很多老闆,多多少少都有類似這樣的問題——或者說,很多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問題:只知道指責別人,不知道反省自己。

如果真的想跟同事討論,不妨討論一下:如何更有效地在deadline之前,讓老闆回復郵件,提醒老闆趕快做決定。更重要的是將這個提醒落筆為證,至少在事發後,你可以保證自己不做替罪羊。

02 同事不肯積極配合

劉小姐是某化妝品公司的傳媒推廣部經理。上個月公司剛剛在杭州舉辦了一場盛大的發佈會,發佈內容是今年即將推出的一款組合型彩妝。

公司公關部門負責邀請各大媒體人員參加發佈會。而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如何與媒體溝通,則是劉小姐所在部門需要負責的工作。

按理說,公關部門把參加發佈會的媒體名單交予推廣部,讓劉小姐有針對性地去跟對方聯絡,這不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嗎?而且合作成功率一定會比那些沒參加過發佈會的媒體高很多。但是公關部門出於私心,也就是不想讓自己辛苦積累起來的資源成果就這麼輕易地與推廣部共用,所以耍各種小聰明就是不願意把媒體名單給推廣部,這給劉小姐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她一肚子火氣,在辦公室裡說了很多抱怨的話,甚至向老闆抱怨,但是最後也只能調動自己的關係,打聽那次發佈會究竟有誰參加了,耗費了不少時間。分析:抱怨不如審視自己

且不說劉小姐分析其他部門同事的心理是否屬實,即便屬實,她這種“別人天生就應該要配合我”的想法在職場中也是萬萬要不得的。

沒錯,大家都是為同一個公司、同一個品牌服務,大家的目的貌似一致,但職場之所以被稱之為“場”,就是因為其中有太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心,每個人也多多少少有著與別人衝突的地方,這太正常了。

歸根到底,別人沒有義務配合你。如果別人配合,那麼你要萬分感激;但如果不,那他也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有可能,在此前的工作合作中,你也曾經有過令對方為難的時候。

去深究“為什麼不配合”或者為此而生氣,只是在無謂地耗費自己的力氣。你或者不妨有針對性地想,你可以付出什麼來交換別人對你的配合?例如,在寫媒體推廣報告的時候,特別“書寫”公關部門對於媒體關係的維護作用,對於推廣部工作的大力支持。如果平日裡你都這樣做了,我想你獲得對方支持的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

●別抱怨了,除非你不想好

情緒是一種“墒”,你給出正面能量,就得到正面回饋,反之亦然。一位非常睿智的企業家朋友親口告訴我,誰是辦公室裡的“抱怨王”,誰的負能量最大,領導們心裡都清楚。他們會在人事調動過程中把這些人調離重要崗位和重要部門,避免他們影響團隊的核心競爭力。

所以,除非你不想好,否則永遠不要在辦公室裡抱怨,那只能使你的智力能力魅力都大打折扣!

小篇提幾個方法,希望能幫到大家。

①幹一行愛一行

有人說,成功的人不是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而是喜歡上自己做的工作。無論順利還是艱難,沉浸到工作中去,把事業的目標當作戀愛的對象去愛去追求,這樣,你的感覺會好很多,得到的也會更多。②關注問題

在困難面前,控制情緒。將注意力集中於解決問題,關注於獲取結果。用行動力去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往往隨著問題的解決,負面情緒也會自行消失,需要抱怨的緣由也會煙消雲散。

③反思自己

問題出現的時候,首先問自己:我能做什麼?我哪裡做得不夠?而不是首先去想別人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反應上,無論對方怎麼樣,環境怎麼樣,想想自己的應對措施。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改變周遭,唯有改變自己。

也沒有更多的意義。如果同事有其他居心,說不定還會造成讓你更加不堪的境遇。

話說回來,老闆的這種做法其實並不是特例。很多很多老闆,多多少少都有類似這樣的問題——或者說,很多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問題:只知道指責別人,不知道反省自己。

如果真的想跟同事討論,不妨討論一下:如何更有效地在deadline之前,讓老闆回復郵件,提醒老闆趕快做決定。更重要的是將這個提醒落筆為證,至少在事發後,你可以保證自己不做替罪羊。

02 同事不肯積極配合

劉小姐是某化妝品公司的傳媒推廣部經理。上個月公司剛剛在杭州舉辦了一場盛大的發佈會,發佈內容是今年即將推出的一款組合型彩妝。

公司公關部門負責邀請各大媒體人員參加發佈會。而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如何與媒體溝通,則是劉小姐所在部門需要負責的工作。

按理說,公關部門把參加發佈會的媒體名單交予推廣部,讓劉小姐有針對性地去跟對方聯絡,這不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嗎?而且合作成功率一定會比那些沒參加過發佈會的媒體高很多。但是公關部門出於私心,也就是不想讓自己辛苦積累起來的資源成果就這麼輕易地與推廣部共用,所以耍各種小聰明就是不願意把媒體名單給推廣部,這給劉小姐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她一肚子火氣,在辦公室裡說了很多抱怨的話,甚至向老闆抱怨,但是最後也只能調動自己的關係,打聽那次發佈會究竟有誰參加了,耗費了不少時間。分析:抱怨不如審視自己

且不說劉小姐分析其他部門同事的心理是否屬實,即便屬實,她這種“別人天生就應該要配合我”的想法在職場中也是萬萬要不得的。

沒錯,大家都是為同一個公司、同一個品牌服務,大家的目的貌似一致,但職場之所以被稱之為“場”,就是因為其中有太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心,每個人也多多少少有著與別人衝突的地方,這太正常了。

歸根到底,別人沒有義務配合你。如果別人配合,那麼你要萬分感激;但如果不,那他也一定有自己的理由。有可能,在此前的工作合作中,你也曾經有過令對方為難的時候。

去深究“為什麼不配合”或者為此而生氣,只是在無謂地耗費自己的力氣。你或者不妨有針對性地想,你可以付出什麼來交換別人對你的配合?例如,在寫媒體推廣報告的時候,特別“書寫”公關部門對於媒體關係的維護作用,對於推廣部工作的大力支持。如果平日裡你都這樣做了,我想你獲得對方支持的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

●別抱怨了,除非你不想好

情緒是一種“墒”,你給出正面能量,就得到正面回饋,反之亦然。一位非常睿智的企業家朋友親口告訴我,誰是辦公室裡的“抱怨王”,誰的負能量最大,領導們心裡都清楚。他們會在人事調動過程中把這些人調離重要崗位和重要部門,避免他們影響團隊的核心競爭力。

所以,除非你不想好,否則永遠不要在辦公室裡抱怨,那只能使你的智力能力魅力都大打折扣!

小篇提幾個方法,希望能幫到大家。

①幹一行愛一行

有人說,成功的人不是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而是喜歡上自己做的工作。無論順利還是艱難,沉浸到工作中去,把事業的目標當作戀愛的對象去愛去追求,這樣,你的感覺會好很多,得到的也會更多。②關注問題

在困難面前,控制情緒。將注意力集中於解決問題,關注於獲取結果。用行動力去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往往隨著問題的解決,負面情緒也會自行消失,需要抱怨的緣由也會煙消雲散。

③反思自己

問題出現的時候,首先問自己:我能做什麼?我哪裡做得不夠?而不是首先去想別人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反應上,無論對方怎麼樣,環境怎麼樣,想想自己的應對措施。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改變周遭,唯有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