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豪車?美女?在中國男人眼裡都不如一條手串!

歐美人手腕上最常見的裝飾品就是手錶,一個人手上戴什麼表,

可以看出他的階級和品位。但在中國這種觀點與現實相差甚遠。中國新近崛起的中產階層,最喜歡戴在手上的,不是手錶,而是各種材質的手串。

高檔瑞士表能貴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在歐美戴瑞士表就是財富身份的象徵,但在中國,象徵的身份竟然是“手串”,手串在表達身份的作用上絲毫不亞於高檔手錶,功夫巨星李連傑號稱收藏了幾千條佛珠,其中一串據說“千年加持”的嘎巴拉珠子價值數億。

但是據說這條應該是腿骨並非頭骨

嘎巴啦佛珠,嘎巴拉一詞來自梵文,是頭蓋骨的意思。而現在人們習慣把骨制佛珠統稱都叫“嘎巴拉”!

最初這是一位古印度大成就者的名字。相傳,嘎巴拉原以打獵為生,

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和五個孩子都相繼死去。於是他就在墳場中嚎啕大哭,久久不肯離去。這時瑜伽大師納波傑巴大師正好從這裡經過,他問嘎巴拉為何如此如此傷心。嘎巴拉告訴大師,我的妻子和5個孩子全部去世,我無法忘記他們,所以才極度悲慟。大師就勸誡他:生死輪回是人世間常有的事情,並不是你一個人遭受這樣的打擊。所以你再怎樣悲傷也是無用,不如努力修行。
接著大師還告訴了他這樣一個方法:“以孩子的骨作為六飾,將妻子的頭骨當缽。”於是嘎巴拉照做,努力修行9年後終於證悟,並成為了84位大成就者中的嘎巴拉大師。而用人骨製作念珠的方法也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頭骨嘎巴拉一般人鎮不住

那麼中國男人是如何癡迷於珠子手串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貴族的血統傳承的象徵

近年中國內地的手串熱、珠子熱,首興於帝都北京,漸次波及全國,並以京、津等北方城市為重鎮,實在是其文化底蘊深厚的體現,但北京人自傲于文化底蘊時,且不可忘記這是滿人的。

早在石器時代,埃及、印度、非洲等地的先民就製造出了裝飾佩戴用的串珠,至今基督諸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宗教都有使用念珠的習慣。北京人玩因為這是滿人的文玩傳承,滿人是貴族,那麼玩珠子就代表有文化,其他地方糊裡糊塗被帶著玩,其實就是跟風。

但除了中國之外,其他宗教文化的念珠大多使用講究,沒有世俗化為平民裝飾品;作為世俗裝飾品的珠子,即使是嘻哈文化中的黑珠子十字架項鍊,也和“盤”“數”“掐”的動作不沾邊兒。

朝聖老人佩戴佛珠源於信仰

二、因為佛教信仰和愛屋及烏,並逐漸演變

中國人的文玩串珠,源於佛珠。作為法器,佛家對製作佛珠的材質十分講究,傳統上多由菩提子、菩提根、木槵子、橄欖核、各類寶石等製成。

三、歷史上閒人的玩物

中國歷朝歷代,都養著一批文人士族,清朝也不例外。清政府靠福利,養活了一大批八旗子弟、閒散文人。他們未必大富大貴,但溫飽不愁、無所事事,以閑為榮,穿對襟布褂,搓核桃或掐珠子,搖扇子,提著鳥籠子,人生觀也是一副“你們苦哈哈掙錢,不如老子生來享清閒”的模樣。閒人多才有文化,北京曾經是中國古往今來閒人最多的城市,自然也是最有文化底蘊之地。論有閑在特別有文化底蘊的地方,怎樣才能被人看得起?只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必須得有閑,而且還要能證明自己閑。為了證明自己一直有閑,必須培養能讓人一望而知就是有閑的愛好才成。

滿清時,有錢的有閒人,可以整天掐著一串老佛爺打賞的手串,人力車夫也可以一手端著熱騰騰的炒肝,一手盤著昌平山裡產的油光光的兩個老核桃。曾經的閒人中,部分成了街頭的“頑主”。他們沒有營生,甚至僅能溫飽,但以玩為業,打熬力氣、仗義江湖之餘,繼續折騰文玩。新中國建立之後的幾十年中,由於政治經濟原因,文玩行業陷入低潮,“頑主”們的正業也變成了和紅衛兵打打群架,以抒發“義氣”、排解閒心。

四、有錢有閑的明星、富豪帶動了大眾娛樂

改革開放後,社會發展、人民富足。信奉佛教的明星名流,不乏佛珠愛好者,如成龍、李連傑、王菲、趙本山。他們會買下天價佛珠,手持、頸掛、收藏。

五、經常盤串不但可以健身、健腦,還是一種文化傳承。

又有研究稱,常活動手指有助於健腦,可以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於是手頭串珠,自然常盤。

正牌兒北京戶籍的玩家又是另外一個類型,他們是真正北京精神的繼承者。他們手頭未必閑,心中卻是片刻都忙不起來的樂觀主義者。 他們常聚集在各文玩市場、街頭巷尾,手上、脖子上掛著自己的得意收藏,以壯觀為榮,以單薄為恥,以包漿濃厚而黑為榮,透明而似有似無為恥。盤珠子,既不為佛,也不為“健腦”,乃是單純為了玩的趣味。

歐美國家當然也有男人帶手串,不過他們只是娛樂界和體育界的極少數,這是個喜歡拜上師或仁波切的群體,更重要的是,他們帶手串卻不怎麼盤手串。

撒母耳傑克遜

潔西嘉阿爾巴

伊恩·麥克萊恩(萬磁王)

尼古拉斯凱奇

布魯斯威利斯

羅伯特巴喬

但除了中國之外,其他宗教文化的念珠大多使用講究,沒有世俗化為平民裝飾品;作為世俗裝飾品的珠子,即使是嘻哈文化中的黑珠子十字架項鍊,也和“盤”“數”“掐”的動作不沾邊兒。

朝聖老人佩戴佛珠源於信仰

二、因為佛教信仰和愛屋及烏,並逐漸演變

中國人的文玩串珠,源於佛珠。作為法器,佛家對製作佛珠的材質十分講究,傳統上多由菩提子、菩提根、木槵子、橄欖核、各類寶石等製成。

三、歷史上閒人的玩物

中國歷朝歷代,都養著一批文人士族,清朝也不例外。清政府靠福利,養活了一大批八旗子弟、閒散文人。他們未必大富大貴,但溫飽不愁、無所事事,以閑為榮,穿對襟布褂,搓核桃或掐珠子,搖扇子,提著鳥籠子,人生觀也是一副“你們苦哈哈掙錢,不如老子生來享清閒”的模樣。閒人多才有文化,北京曾經是中國古往今來閒人最多的城市,自然也是最有文化底蘊之地。論有閑在特別有文化底蘊的地方,怎樣才能被人看得起?只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必須得有閑,而且還要能證明自己閑。為了證明自己一直有閑,必須培養能讓人一望而知就是有閑的愛好才成。

滿清時,有錢的有閒人,可以整天掐著一串老佛爺打賞的手串,人力車夫也可以一手端著熱騰騰的炒肝,一手盤著昌平山裡產的油光光的兩個老核桃。曾經的閒人中,部分成了街頭的“頑主”。他們沒有營生,甚至僅能溫飽,但以玩為業,打熬力氣、仗義江湖之餘,繼續折騰文玩。新中國建立之後的幾十年中,由於政治經濟原因,文玩行業陷入低潮,“頑主”們的正業也變成了和紅衛兵打打群架,以抒發“義氣”、排解閒心。

四、有錢有閑的明星、富豪帶動了大眾娛樂

改革開放後,社會發展、人民富足。信奉佛教的明星名流,不乏佛珠愛好者,如成龍、李連傑、王菲、趙本山。他們會買下天價佛珠,手持、頸掛、收藏。

五、經常盤串不但可以健身、健腦,還是一種文化傳承。

又有研究稱,常活動手指有助於健腦,可以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於是手頭串珠,自然常盤。

正牌兒北京戶籍的玩家又是另外一個類型,他們是真正北京精神的繼承者。他們手頭未必閑,心中卻是片刻都忙不起來的樂觀主義者。 他們常聚集在各文玩市場、街頭巷尾,手上、脖子上掛著自己的得意收藏,以壯觀為榮,以單薄為恥,以包漿濃厚而黑為榮,透明而似有似無為恥。盤珠子,既不為佛,也不為“健腦”,乃是單純為了玩的趣味。

歐美國家當然也有男人帶手串,不過他們只是娛樂界和體育界的極少數,這是個喜歡拜上師或仁波切的群體,更重要的是,他們帶手串卻不怎麼盤手串。

撒母耳傑克遜

潔西嘉阿爾巴

伊恩·麥克萊恩(萬磁王)

尼古拉斯凱奇

布魯斯威利斯

羅伯特巴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