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熹香坊講八大山人——朱耷,國畫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朱耷,明末清初的國畫一代宗師,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八大山人。說起八大山人,大家多少都該聽過,但是不知道的人,在與人聊天的時候難免會露怯。因為,八大山人不是八個人,

而是畫家朱耷的號。朱耷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後,他選擇背過身去,與世隔絕,在創作中安放自己孤獨的靈魂。用他自己的話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初聽朱耷這個名字,從字形上來看的話,

此人該是肥頭大耳,或者說是“耷拉”,讓人會有點“喪”的感覺。當然,這個感覺在他的作品中也有體現,也是為什麼文章標題是國畫的另一種打開方式,因為喪。

這朱耷的“喪”,從某種程度上說,可以看做是一種才華噴薄、無處釋放的“喪”,且他這個人比較倔強,

原本家世又比較顯赫,是皇室貴胄,自然有些與眾不同。一般名家筆下的畫作,山河都是顯得一片生機盎然,或是帶有一些政治隱喻的。但朱耷不是,他的畫,山水空蕩蕩,畫山就是一個山杵在那兒,看著就有點尷尬;畫花草呢,也是一副病怏怏的樣子。也許是因為其19歲的時候,大明王朝就滅亡了,所以在往後一直活到81歲的漫長歲月中,他心中的不忿一直落於筆端,可以說是看什麼都不順眼,
或者翻白眼。

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一頁紙空空蕩蕩,動物突兀地橫在那兒,一條魚、一隻鹿、一叢兔子……他們都留著大大的眼白,目光朝上,對世界有力地翻一個白眼。尤其看展覽時,這種感覺很奇妙了:一個偌大的展廳,所有展品都心高氣傲地對來訪者乾脆地翻著白眼。

但在歷史的另一端,這些白眼朝向的是整個清王朝。

“八大山人”這個雅號,是朱耷六十歲的時候才一拍腦袋想出來,畫作落款的四個字也頗有設計感。現在這個時代,微信訊息橫飛,一言不合就發個表情,但在車馬郵件都慢的過去,

畫家提筆,高興不高興都在筆墨之間。每次看到朱耷畫的動物,都會產生被發送了一個“白眼”表情的錯覺,如果將其製作成表情,那麼在鬥圖時,也會是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