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項羽奪取兵權,充滿了兇險!這是次智慧與勇氣的交鋒!威武霸氣!

很多人對項羽的認識是從巨鹿之戰開始的,破釜沉舟、以少勝多,打的秦軍支柱王離、章邯毫無招架之力。各路諸侯膽戰心驚,跪拜覲見、不敢仰視,成就了諸侯上將軍的名號,也為後來自封西楚霸王奠定基礎。

或許有人會說項羽有勇無謀或者政治菜鳥,可是,光憑一味衝殺能取得大小七十余戰的勝利嗎?司馬遷對項羽很是同情和讚賞,給寫了皇帝才有的本紀,字裡行間,留給我們很多想說又不能明說的。

讀《項羽本紀》,項羽斬殺宋義那段,

有兩個問題讓我思考了很久,一是項羽為什麼要以下犯上殺了宋義,只是救趙心切和宋義觀點不合嗎?或是想給項梁報仇,那之後章邯卻又被封為雍王?二是末將軍范增存在感這麼低?堂堂軍隊三把手竟然在這麼重大事件裡臉都沒露?之後就出現在鴻門宴片段,直接成為了項羽的亞父,這中間錯過多少好戲呢?或許,這樣的故事才符合邏輯,才是完整的。

正如我之前文章多次所說的,項梁戰死,項羽、劉邦、呂臣退守彭城附近。傀儡楚懷王熊心不甘寂寞,趁著項梁戰死、群龍無首的真空期,逆勢而上,從後方盱台來到彭城,開始奪權大計!“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熊心自然不可能自己當將軍,於是找來因預見項梁失敗而名氣大增的宋義,

認為宋義知兵,而且宋義原先就是舊楚國的令尹,屬於高級官員了,符合熊心安排自己人的要求。“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這裡,楚懷王召宋義計的是什麼事呢?很多人覺得是救趙或者是滅秦的事情,我卻覺得連項梁都剛剛慘敗,軍心不穩的時候,憑什麼這麼自信就能救趙?還敢兵分兩路去伐秦?如果說,計的是如何真正奪取項氏軍權,而不是光光停留在形式上。
救趙伐秦只是表面動作,是給宋義安排的,以上將軍的角色真正掌握軍隊的機會而已,那一切就都好解釋了。

於是,楚懷王封宋義為卿子冠軍,項羽為魯公、次將(安撫麻痹項氏,畢竟項梁拉起的軍隊,上下都有項氏的人,《史記》中出現的項氏將軍,

粗粗算過也有八九人),範增為末將(這是感謝範增的擁立之功,認為範增也是心系楚國),救趙!然後,好戲上場!宋義走到安陽就不走了,直接駐軍46天。46天,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沒有發生一點故事嗎?或許,宋義正在一步步安排著,正不斷安插著自己人。項羽自然也不是菜鳥,項氏世代為楚將,也是大風大浪過來的,什麼權術沒見過呢?會毫無覺察嗎?現在自然也反應了過來,於是項羽請戰,既然是來救趙的,那就馬上渡河,內外夾擊,定能破秦!是啊,領兵在外,手上有兵自然才是硬道理!宋義當然不會同意,開什麼玩笑,在軍營我是老大,打起仗來,誰管的了你們啊?!於是宋義說起兵法頭頭是道,無非兩虎相鬥,坐收漁翁之利這套,甚至還說“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你項羽還是老實待著吧。同時下令全軍“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斬之。”什麼意思呢?就是不聽命令的人就斬了,很明顯,這話就是說給項羽聽的,你再敢請戰,我就用軍法斬了你,畢竟我已經下了軍令了!不請戰,我就慢慢磨死你!

宋義外出送兒子前去出使齊國,商議出兵事宜,這也是個拖字訣,要知道,當時各國已經有不少人馬前來救趙,都駐紮在巨鹿附近,畏懼秦軍不敢進攻而已,而齊國,項梁就沒叫動他一起出兵,見死不救是齊國的優良傳統。恰逢天氣寒冷又連日下雨,將士們饑寒交迫。這時,《史記》中直接沒頭沒尾來了一句“項羽曰”,對誰曰呢?難道是自帶旁白,還是殺人之前自言自語解釋給我們讀者聽聽?其實,這話應該就是對範增說的,軍隊的三把手範增!為了獲得支持,重掌軍權,項羽找到範增,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並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彊,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彊,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說的是有理有據,只為拉攏範增,這話的語氣及用詞,是不可能對宋義說的,不然就是給宋義藉口動手了。據小編我猜測,項羽就是在這個時候,為了與範增的同盟關係更加緊密,尊範增為亞父,以獲得範增的絕對支持。

事情很順利,項羽獲得了範增的支持,於是,在宋義回來後的清晨,項羽假借朝見宋義商量要事,直接在其賬內砍了宋義的腦袋,出來後號令全軍“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以下犯上的事當然不能做,要做也要找個好理由,楚懷王命令我這麼做的!范增的支持,諸將再有懷疑也不敢說出,不服就和宋義一樣的下場。二把手三把手都一路人了,自然項羽成了上將軍,派人報楚懷王走走過場,熊心見木已成舟,只能捏鼻子認了,以等待其他機會。

這次奪取軍權的事件,完全可以看出項羽也是有勇有謀,聯合了范增才是成功的關鍵,不然,光殺了宋義 ,范增也完全有理由拉起部分軍馬和項羽對峙。緊接著,項羽為了鞏固到手的軍權,必須先來一個漂亮的勝戰,於是就像開了掛一般,取了了巨鹿之戰的勝利,再也無人能撼動其地位!

於是項羽請戰,既然是來救趙的,那就馬上渡河,內外夾擊,定能破秦!是啊,領兵在外,手上有兵自然才是硬道理!宋義當然不會同意,開什麼玩笑,在軍營我是老大,打起仗來,誰管的了你們啊?!於是宋義說起兵法頭頭是道,無非兩虎相鬥,坐收漁翁之利這套,甚至還說“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你項羽還是老實待著吧。同時下令全軍“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斬之。”什麼意思呢?就是不聽命令的人就斬了,很明顯,這話就是說給項羽聽的,你再敢請戰,我就用軍法斬了你,畢竟我已經下了軍令了!不請戰,我就慢慢磨死你!

宋義外出送兒子前去出使齊國,商議出兵事宜,這也是個拖字訣,要知道,當時各國已經有不少人馬前來救趙,都駐紮在巨鹿附近,畏懼秦軍不敢進攻而已,而齊國,項梁就沒叫動他一起出兵,見死不救是齊國的優良傳統。恰逢天氣寒冷又連日下雨,將士們饑寒交迫。這時,《史記》中直接沒頭沒尾來了一句“項羽曰”,對誰曰呢?難道是自帶旁白,還是殺人之前自言自語解釋給我們讀者聽聽?其實,這話應該就是對範增說的,軍隊的三把手範增!為了獲得支持,重掌軍權,項羽找到範增,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並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彊,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彊,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說的是有理有據,只為拉攏範增,這話的語氣及用詞,是不可能對宋義說的,不然就是給宋義藉口動手了。據小編我猜測,項羽就是在這個時候,為了與範增的同盟關係更加緊密,尊範增為亞父,以獲得範增的絕對支持。

事情很順利,項羽獲得了範增的支持,於是,在宋義回來後的清晨,項羽假借朝見宋義商量要事,直接在其賬內砍了宋義的腦袋,出來後號令全軍“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以下犯上的事當然不能做,要做也要找個好理由,楚懷王命令我這麼做的!范增的支持,諸將再有懷疑也不敢說出,不服就和宋義一樣的下場。二把手三把手都一路人了,自然項羽成了上將軍,派人報楚懷王走走過場,熊心見木已成舟,只能捏鼻子認了,以等待其他機會。

這次奪取軍權的事件,完全可以看出項羽也是有勇有謀,聯合了范增才是成功的關鍵,不然,光殺了宋義 ,范增也完全有理由拉起部分軍馬和項羽對峙。緊接著,項羽為了鞏固到手的軍權,必須先來一個漂亮的勝戰,於是就像開了掛一般,取了了巨鹿之戰的勝利,再也無人能撼動其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