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聚力文化帶丨長城文化帶八百烽燧名關險隘

在北京三個文化帶中,長城文化帶因歷史久遠,在開發中目前屬於最完善的。 對於北京段長城來說,雖然史料記載始建于北齊,但大規模修建則是在明代。全長573公里,沿線有800多座敵臺烽燧,

71個關口,8座營盤,是整個長城沿線保留相對最完整形制最美氣象最大的一段。從地理位置來說,北京段長城東起平谷,西至門頭溝途經北京六區,目前按照文化帶的規劃,也基本分為“八達嶺—居庸關段”、“九眼樓—慕田峪段”、“古北口—司馬台段”、“紅石門段”四個組團。

從旅遊角度來說,長城一直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不到長城非好漢”也成為家喻戶曉的口號。有統計稱,北京長城段目前已開放17處左右,其中八達嶺長城為國家5A級景區,其餘還有4處為國家級4A級景區。作為古代軍事的防禦工程,長城目前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標識,也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所以未來北京市計畫用5-10年時間,使長城成為北京北部的歷史文化體驗帶和生態環境保護帶。

古跡精華

八達嶺長城最早開放的明長城

作為北京重要的風景名勝,很多中外名人都會慕名來到首都參觀長城。而這些人參觀的長城,大多為最知名的八達嶺長城。這也是北京長城段中目前唯一的5A級旅遊風景區,

更是全國首批進入這個名單的歷史古跡。

八達嶺長城也是明長城中向遊人最早開放的地段,是目前北京名聲最響的長城,從古時開始,這裡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明代《長安客話》中說:“路從此分,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是關山最高者”。悠久的歷史、宏偉的建築、豐富的文化、壯觀的景色,讓其也獲得了“名關險隘之首”的稱號。這裡也不斷被國家賦予更多榮譽。1961年國務院將其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代表萬里長城接受了《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慕田峪長城有著“獨秀”的美譽

幾乎每一段長城都擁有著屬於自己的悠久歷史,在北京除了八達嶺長城外,

最有名的應該就是位於懷柔慕田峪村,西接居庸關,東連古北口的慕田峪長城,這裡同樣也是明長城的精華所在。

這裡最有名的,是其擁有獨特風格的長城建築結構,三座敵樓並矗一台的正關台,在整個長城中都算是比較罕見的。

1986年慕田峪長城旅遊區試開放,當年即入選新北京十六景之一,對於這裡的美譽,在中外遊客口中一直有“萬里長城慕田峪獨秀”的說法。這裡似乎一年四季都有美麗的景色,有人誇讚這裡春季群芳爭妍,山花爛漫;夏季滿山青翠,流水潺潺;秋季紅葉漫山,果實累累;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

箭扣長城北京“最險”的長城

隨著遊客對長城的理解愈發深入,越來越多人開始試圖挖掘更多歷史氣息濃厚的長城。而位於京郊懷柔區西北的八道河鄉境內,距懷柔縣城約30公里的箭扣長城,也很快成為長城愛好者青睞的新地點。

箭扣長城海拔1141米,位於三岔口東段,西通嘉峪關,東達山海關,西南則連接八達嶺、居庸關等。箭扣長城因整段長城蜿蜒呈W狀,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很多人喜歡箭扣長城,因為這裡被稱為是北京“最險峻、雄奇”的長城,這裡自然風化嚴重,沒有任何人工修飾,自牛犄角邊、南大樓、鬼門關、東西縮脖樓、東西油簍頂,箭扣梁、將軍守關、天梯、鷹飛倒仰、北京結到九眼樓(望京樓)綿延20多公里,充分展現了長城的驚、險、奇、特、絕,能領略到原汁原味的古老的長城景觀。

紅石門長城俗稱“一腳踏三省”

說到北京長城的起點,紅石門長城是平谷境內的第一段長城,也是明代長城進入北京境內的起點。紅石門長城則有一座最著名的敵樓,是明長城東向西進入北京的第一個敵樓,敵樓之上有一塊京津冀三地界碑,俗稱“一腳踏三省”。

作為北京長城的最東端,紅石門長城也是一道石質長城,由“條石修築城墩,亂石壘砌城牆”。正是獨特的地理位置,讓這座距市區約110公里的長城,吸引著京津冀周邊大批登山和長城旅遊愛好者慕名前來。

這裡西與將軍關相連,具有頗豐厚的文化遺產,群山環抱處有平谷盆地的巨大豁口,據說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而值得注意的是,這段長城腳下的紅石門風俗村,同樣具有一二百年的歷史光景,為長城提供了更為厚重的人文歷史價值。

長城的那些名關

其實長城之所以歷史價值深厚,各個著名軍事關口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古時這些關口都以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著稱,在歷朝歷代保衛戰役中作出巨大貢獻。

長城上著名的關口數不勝數,如九眼樓,位於懷柔雁棲鎮與延慶四海鎮交界的火焰山上,號稱萬里長城第一樓,因樓每面有9個箭窗,故而得名。又因所處火焰山頂部海拔1141米,山勢高峻,晴天可望到京城,故也稱望京樓。登上九眼樓,箭扣、北京結、慕田峪盡收眼底。

此外,黃花城關東連懷柔,西接延慶,北通內蒙古高原東部,南守昌平明皇陵,是北京北部的戰略要衝的城關。雖然今關口已所剩無幾,但關城尚有座關門殘存,能看出當年關城雄姿;明朝年間建成的撞道口關,也稱“鎮虜關”,是長城沿線的重要關隘,現在關城磚砌券門保存較好,南北兩側石匾額上書“撞道口”和“鎮虜關”;白馬關是明長城薊鎮關隘,位於北京市密雲境內,據記載為明永樂年建,目前僅部分南牆和磚砌券拱南城門尚較好,門額上有石匾陰刻楷書白馬關堡;河防口是明長城薊鎮重要關隘,亦稱九穀口,因有九條山谷在這裡彙集而得名,此關自古為極沖之地,今有豐寧通懷柔的國家主要公路由此經過。

這裡似乎一年四季都有美麗的景色,有人誇讚這裡春季群芳爭妍,山花爛漫;夏季滿山青翠,流水潺潺;秋季紅葉漫山,果實累累;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

箭扣長城北京“最險”的長城

隨著遊客對長城的理解愈發深入,越來越多人開始試圖挖掘更多歷史氣息濃厚的長城。而位於京郊懷柔區西北的八道河鄉境內,距懷柔縣城約30公里的箭扣長城,也很快成為長城愛好者青睞的新地點。

箭扣長城海拔1141米,位於三岔口東段,西通嘉峪關,東達山海關,西南則連接八達嶺、居庸關等。箭扣長城因整段長城蜿蜒呈W狀,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很多人喜歡箭扣長城,因為這裡被稱為是北京“最險峻、雄奇”的長城,這裡自然風化嚴重,沒有任何人工修飾,自牛犄角邊、南大樓、鬼門關、東西縮脖樓、東西油簍頂,箭扣梁、將軍守關、天梯、鷹飛倒仰、北京結到九眼樓(望京樓)綿延20多公里,充分展現了長城的驚、險、奇、特、絕,能領略到原汁原味的古老的長城景觀。

紅石門長城俗稱“一腳踏三省”

說到北京長城的起點,紅石門長城是平谷境內的第一段長城,也是明代長城進入北京境內的起點。紅石門長城則有一座最著名的敵樓,是明長城東向西進入北京的第一個敵樓,敵樓之上有一塊京津冀三地界碑,俗稱“一腳踏三省”。

作為北京長城的最東端,紅石門長城也是一道石質長城,由“條石修築城墩,亂石壘砌城牆”。正是獨特的地理位置,讓這座距市區約110公里的長城,吸引著京津冀周邊大批登山和長城旅遊愛好者慕名前來。

這裡西與將軍關相連,具有頗豐厚的文化遺產,群山環抱處有平谷盆地的巨大豁口,據說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而值得注意的是,這段長城腳下的紅石門風俗村,同樣具有一二百年的歷史光景,為長城提供了更為厚重的人文歷史價值。

長城的那些名關

其實長城之所以歷史價值深厚,各個著名軍事關口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古時這些關口都以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著稱,在歷朝歷代保衛戰役中作出巨大貢獻。

長城上著名的關口數不勝數,如九眼樓,位於懷柔雁棲鎮與延慶四海鎮交界的火焰山上,號稱萬里長城第一樓,因樓每面有9個箭窗,故而得名。又因所處火焰山頂部海拔1141米,山勢高峻,晴天可望到京城,故也稱望京樓。登上九眼樓,箭扣、北京結、慕田峪盡收眼底。

此外,黃花城關東連懷柔,西接延慶,北通內蒙古高原東部,南守昌平明皇陵,是北京北部的戰略要衝的城關。雖然今關口已所剩無幾,但關城尚有座關門殘存,能看出當年關城雄姿;明朝年間建成的撞道口關,也稱“鎮虜關”,是長城沿線的重要關隘,現在關城磚砌券門保存較好,南北兩側石匾額上書“撞道口”和“鎮虜關”;白馬關是明長城薊鎮關隘,位於北京市密雲境內,據記載為明永樂年建,目前僅部分南牆和磚砌券拱南城門尚較好,門額上有石匾陰刻楷書白馬關堡;河防口是明長城薊鎮重要關隘,亦稱九穀口,因有九條山谷在這裡彙集而得名,此關自古為極沖之地,今有豐寧通懷柔的國家主要公路由此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