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唐太宗為什麼要征討高句麗?一件往事使他下定了最後的決心

在西元645年,貞觀十九年的時候,唐太宗出兵征討高句麗。那唐太宗此時出兵征討的原因是什麼呢?當時的高句麗國內是怎樣的一個狀態呢?

在四年前,也就是西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派陳大德出使高句麗。

陳大德遊覽了高句麗很多地方,在遊覽的過程中經常能夠遇見中原人士。交談得知,這些中原人士都是隋朝末年隨軍征伐高句麗時留在當地的士兵。這些士兵與當地女子通婚,和高句麗人雜居在一起,那個時候這樣的人約占高句麗人口的一半。陳大德把這個情況彙報給了唐太宗,唐太宗說高句麗這個地方本來就是漢朝四郡之地,兵發兩路奪回這些國土並不難,
只不過現在山東各州縣民生凋敝,還不合適發兵。

漢四郡

西元642年,高句麗發生政變,泉蓋蘇文殺死了高句麗國王,立國王弟弟的兒子高藏為王,自己做莫離支,莫離支這個官職相當於中原王朝的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也可以簡單理解為丞相,

當時高句麗實際的權力掌握在了泉蓋蘇文手裡。

李世民對於此事表示不能容忍,一時又不想動用中原的兵力,想讓契丹、靺鞨先去敲打一下高句麗。長孫無忌建議說泉蓋蘇文自知自己罪大惡極,如今肯定嚴密防備,不如放任泉蓋蘇文,如果滿分是一百分的話,給泉蓋蘇文打一百零一分,讓他多一分驕傲,放縱他的罪惡,讓他覺得自己安全,到時候再去討伐他也不遲。

高句麗果然放縱自己。西元643年9月,高句麗聯合百濟攻打新羅。新羅向大唐求援。李世民派使者出使高句麗,警告高句麗說,新羅是我國的朝貢國家,如果你敢再打新羅的話,明年朝廷將派大軍攻打高句麗。

當使者到達高句麗傳達詔書交涉的時候,

高句麗實際執政者泉蓋蘇文並不願意從新羅退兵。泉蓋蘇文解釋說:“在隋朝末年的時候,新羅占了我國五百里的地,除非新羅歸還這些土地,否則決不退兵。”大唐使者說:“過去的事情就不必追究了,非要追究的話,遼東這些地方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郡縣,我中原王朝還沒說話呢,你高句麗還要什麼故地?”泉蓋蘇文沒有搭理大唐使者。

使者回國後,訴說了泉蓋蘇文在高句麗的殘暴統治,現在又不聽大唐的詔令,還攻入鄰國,高句麗不打看來是不行的了,不聽話就該打打屁股了。在朝廷上,有人認為渡海遠征東夷小國,如果一定能夠取勝還好,但萬一打不贏,有損聲威,對出兵這件事有異議。

此時,李世民回憶起之前發生過的一件事。當年薛延陀入侵,李世民很想發兵征討,但在魏征的勸諫下,最終沒有發兵,而使得薛延陀成為了現在大唐北部的大禍患。李世民每次想起這個事情就後悔,只是擔心把後悔的想法說出來後,堵塞了大臣們進諫的言路,於是這個事情就一直憋在心裡。所以這一次面對高句麗的事情,李世民不想留有後悔,想趁泉蓋蘇文在高句麗擅權作亂的時機解決掉高句麗,不想把禍害留給後人。

李世民對此次征討高句麗志在必得,他還說了為什麼一定必勝的五個理由:“一曰以大擊小,二曰以順討逆,三曰以治乘亂,四曰以逸敵勞,五曰以悅當怨。”他信心滿滿任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四萬,戰艦五百艘,從現在的煙臺一帶渡海直奔平壤。又任命太子詹事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步騎兵六萬人趕往遼東。就這樣,唐軍水陸兩路大軍征討高句麗。

當年薛延陀入侵,李世民很想發兵征討,但在魏征的勸諫下,最終沒有發兵,而使得薛延陀成為了現在大唐北部的大禍患。李世民每次想起這個事情就後悔,只是擔心把後悔的想法說出來後,堵塞了大臣們進諫的言路,於是這個事情就一直憋在心裡。所以這一次面對高句麗的事情,李世民不想留有後悔,想趁泉蓋蘇文在高句麗擅權作亂的時機解決掉高句麗,不想把禍害留給後人。

李世民對此次征討高句麗志在必得,他還說了為什麼一定必勝的五個理由:“一曰以大擊小,二曰以順討逆,三曰以治乘亂,四曰以逸敵勞,五曰以悅當怨。”他信心滿滿任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四萬,戰艦五百艘,從現在的煙臺一帶渡海直奔平壤。又任命太子詹事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步騎兵六萬人趕往遼東。就這樣,唐軍水陸兩路大軍征討高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