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國時期中原到底有多強大?國內打的熱火朝天,外族只敢看不敢動

提起三國,就讓人想到了戰火紛飛、割據勢力層出不窮,能人異士紛紛現身,煮酒論英雄的風火歲月。但是,在這個戰亂頻仍,四分五裂的三國時代,卻沒有發生其他民族入侵的事件。

而西晉時期,卻發生了一個外族入侵的大事件,不僅皇帝被虜,太子等幾萬人被殺,還挖陵焚燒宮殿,這就是“永嘉之亂”。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自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將領驍勇善戰,奮勇殺敵,到東漢時期的強軍持續打擊匈奴,最終,把匈奴打的落花流水,

對中原充滿了畏懼之心,不敢邁入中原一步。到了東漢末年乃至三國時期,雖然,此時國家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但是,漢朝的軍事主張延續了下來。正應了當年漢武帝那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那就是,實行徵兵制度,漢代的青壯年必須在邊境與地方去戍兵,這樣中原地區的常備軍事力量一直保持著一定的數目,戰鬥力不但沒有變弱,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加強,對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保持著絕對的優勢。

同時,東漢末年政府為了鎮壓黃巾起義,允許地方有實力的豪強私募兵力,這樣就打開了地方兵力持續增強的源頭。

其中,各地豪強如曹操、袁紹、公孫瓚和馬騰等紛紛大肆招賢納士,擴大兵力壯大自己的力量。同時,

他們把一些招撫的起義軍納入自己的隊伍當中,此時,更是出現了許多戰鬥力很強的軍隊,如青徐槍兵、黑山軍隊等。

這種地方勢力的迅速擴張再加有豐富的軍事戰爭經驗,最終,導致東漢末年的各派勢力都很強大。從白馬隊到死士團,再到西涼騎兵,都有著非常強大的實力與影響力。所以說,無論從心理上還是從戰鬥力上,其他外族想要入侵就變得不容易了。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和三國鼎立之時,北方的匈奴分為了幾個部分,其地盤大多都在以曹操為首的地方割據勢力的嚴格管控之下,並且,曹操對匈奴採取了分別治理的方略,甚至,曹操還允許匈奴保留著自己的一些習俗,成功地使匈奴各部受制于曹魏政權。


當時的羯族部落只是居住在上黨郡附近的一支小部族,人口少,經濟落後,同時,受制於其他少數民族,沒有發展壯大起來,還不能形成氣候,更加威脅不到中原。

而氐族與羌族,在東漢末年開始在關隴地區定居,並與當地的漢族人雜居在一起,相互交融。甚至,其中還有許多人加入到三國時期的割據混戰之中,如董卓、馬騰的西涼軍中就有許多的羌人。所以,兩族大部分的人員還居住在蜀漢與曹魏之間的一些地方,利用魏蜀吳三國之間的矛盾獲得發展的機會,並不能形成攻擊中原的強勁實力。

而鮮卑族人雖然在這個時期建立了橫跨於整個漠北的鮮卑政權,但是,他們的政治統治力量非常薄弱,僅僅維持了十幾年的時間就草草結束了。到三國鼎立的時期,鮮卑人分成了四部,最終,變得支離破碎,分別居住在長城沿線一帶。

並且,各部之間為了草原和財產互相攻殺,無暇顧及其他,同時,他們的部落首領服從魏國的統一領導,向他們稱臣,並且,每年進貢財物。魏國對這四部進行平衡管理並對其活動進行時時刻刻的監控。比如:軻比能部在兼併其他各部日益壯大之時,魏國就派出刺客對其單于軻比能進行暗殺,最終,使其身死國滅。

再來看看三國的守邊關的將軍各國配置你就知道了:

曹魏方面防外族北疆的有並州刺史田豫,史載“外胡聞其威名,相率來獻。州界甯肅,百姓懷之”——《三國志》。這個人也許大家不熟悉,但是,區區在下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人可是一個狠角色,厲害到劉備當初見他之後“甚奇之”。與劉備分別後讓劉備感慨到“恨不能與君共成大事也”劉備什麼人?

在三國的歷史當中,如果說郭嘉是“善斷事”,那麼劉備絕對算得上是“善識人”!第二個守邊大將是牽招,史載“招(牽招)在郡十二年,威風遠振,其治邊之稱,次於田豫,百姓追思之”... ...

所以,三國時期,中原雖然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但是,軍隊鬥志和實力還是非常的強大,自然不容小覷。北方少數民族不能入中原一步,更不可能消滅中原政權而取而代之。

到西晉時期,各少數民族已入居關中及涇水、渭水流域,對西晉首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各民族關係,特別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問題逐漸凸顯。晉初,就先後爆發了劉猛、郝散、郝度元、禿髮樹機能、齊萬年等民族首領的反晉暴亂,由於中央控制力強大,被悉數鎮壓。

然而,隨著西晉統一全國,西晉王朝自認為“天下太平”,所以,他們便化戈為犁,馬放南山,只管享樂,自此,就徹底削弱了自己的戰鬥力和喪失了憂患意識,最終,他們成為了待割的羔羊。

與此同時,北面的少數民族逐漸強大起來,紛紛擺脫中原王朝的控制,建立了相對穩定的五胡十六國,個別國家曾統一北方乃至黃河流域,並且,展現出了對中原王朝的異心,蠢蠢欲動。而西晉王朝朝政混亂,皇帝弱智無能,無法顧及對各少數民族更別提管理了。後來,各少數民族借西晉內部的八王之亂引兵進入中原境內參與內戰,最終,此舉造成了恥辱的“永嘉之亂”,導致西晉滅亡,以至於,後來的東晉王朝只能逃到江南之地做起了個小邦之主。

由此可見,在三國時期,少數民族由於勢力和軍隊戰鬥力不夠強大無,而法與當時的朝廷勢力相抗衡,並且,多數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中,這樣的話,他們沒有入侵中原的行為也就不足為奇了。

相互交融。甚至,其中還有許多人加入到三國時期的割據混戰之中,如董卓、馬騰的西涼軍中就有許多的羌人。所以,兩族大部分的人員還居住在蜀漢與曹魏之間的一些地方,利用魏蜀吳三國之間的矛盾獲得發展的機會,並不能形成攻擊中原的強勁實力。

而鮮卑族人雖然在這個時期建立了橫跨於整個漠北的鮮卑政權,但是,他們的政治統治力量非常薄弱,僅僅維持了十幾年的時間就草草結束了。到三國鼎立的時期,鮮卑人分成了四部,最終,變得支離破碎,分別居住在長城沿線一帶。

並且,各部之間為了草原和財產互相攻殺,無暇顧及其他,同時,他們的部落首領服從魏國的統一領導,向他們稱臣,並且,每年進貢財物。魏國對這四部進行平衡管理並對其活動進行時時刻刻的監控。比如:軻比能部在兼併其他各部日益壯大之時,魏國就派出刺客對其單于軻比能進行暗殺,最終,使其身死國滅。

再來看看三國的守邊關的將軍各國配置你就知道了:

曹魏方面防外族北疆的有並州刺史田豫,史載“外胡聞其威名,相率來獻。州界甯肅,百姓懷之”——《三國志》。這個人也許大家不熟悉,但是,區區在下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人可是一個狠角色,厲害到劉備當初見他之後“甚奇之”。與劉備分別後讓劉備感慨到“恨不能與君共成大事也”劉備什麼人?

在三國的歷史當中,如果說郭嘉是“善斷事”,那麼劉備絕對算得上是“善識人”!第二個守邊大將是牽招,史載“招(牽招)在郡十二年,威風遠振,其治邊之稱,次於田豫,百姓追思之”... ...

所以,三國時期,中原雖然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但是,軍隊鬥志和實力還是非常的強大,自然不容小覷。北方少數民族不能入中原一步,更不可能消滅中原政權而取而代之。

到西晉時期,各少數民族已入居關中及涇水、渭水流域,對西晉首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各民族關係,特別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問題逐漸凸顯。晉初,就先後爆發了劉猛、郝散、郝度元、禿髮樹機能、齊萬年等民族首領的反晉暴亂,由於中央控制力強大,被悉數鎮壓。

然而,隨著西晉統一全國,西晉王朝自認為“天下太平”,所以,他們便化戈為犁,馬放南山,只管享樂,自此,就徹底削弱了自己的戰鬥力和喪失了憂患意識,最終,他們成為了待割的羔羊。

與此同時,北面的少數民族逐漸強大起來,紛紛擺脫中原王朝的控制,建立了相對穩定的五胡十六國,個別國家曾統一北方乃至黃河流域,並且,展現出了對中原王朝的異心,蠢蠢欲動。而西晉王朝朝政混亂,皇帝弱智無能,無法顧及對各少數民族更別提管理了。後來,各少數民族借西晉內部的八王之亂引兵進入中原境內參與內戰,最終,此舉造成了恥辱的“永嘉之亂”,導致西晉滅亡,以至於,後來的東晉王朝只能逃到江南之地做起了個小邦之主。

由此可見,在三國時期,少數民族由於勢力和軍隊戰鬥力不夠強大無,而法與當時的朝廷勢力相抗衡,並且,多數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中,這樣的話,他們沒有入侵中原的行為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