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孟小冬:前夫梅蘭芳、後嫁杜月笙,她到底經歷了什麼?

梅蘭芳、杜月笙和她都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

為了她少年的愛情,她成了梅蘭芳的偏房。

當時,梅蘭芳本人的《梅蘭芳舞臺生活40年》和齊如山的《齊如山回憶錄》裡幾乎不見孟小冬筆墨。

她是杜月笙最後一個夫人。

她一生都在追求名分,但是都沒有擺脫偏房的命運。

這就是一代戲劇鬚生冬皇—孟小冬。

少女孟小冬

-01-

關於孟小冬出生坊間說法較多,較為認可的是她出身梨園世家。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縱觀她的一生,18歲前的女主孟小冬較為順風順水。

她生於1907年農曆臘月十六,取名小冬。

5歲開始學藝,7歲登臺表演,14歲已名震上海灘,18歲在北京的戲劇場已有一席之地。

1925年,正是孟小冬18歲妙齡,豔色驚人、光彩照人、天生麗質,當時就有三個男人關注他。

一 是梅蘭芳,短暫的婚姻帶給她無盡的後悔和痛苦。

二是超級大戲迷杜月笙,從1925年開始關注她,與她、她的前夫都是好朋友,並多次出資贊助他們。

三是京城達官之子王維琛,孟小冬死粉,認為梅孟之戀導致孟小冬不能複出,殺人後被槍斃。

-02-

一位是旦角,就是男的扮演女的;一位是生角,就是女的扮演男的。

這兩位被當時的人們稱為天作之合。

此時的梅蘭芳,早已有家有室,而且先後娶過兩個妻子。

大老婆王明華生了娃,

都夭折了,而王氏已不能再生。

於是娶了二老婆,福芝芳,這個女子一直陪伴梅蘭芳,在梅蘭芳後人的回憶中是個好女人。

早就認識的這兩個人,戲劇是兩人傳遞感情的一種方式,而梅蘭芳卻沒有想到這事越搞越大。

他們在同台演出《游龍戲鳳》時,臺上的他們眉目傳情,兩個人快速代入戲中,孟小冬芳心暗許。

於是,好事人安排上門說媒。孟小冬感覺可行,這個男人氣度吸引人、男性的荷爾蒙直接把孟小冬深深吸引。

但是,師傅和孟家人都非常的反對。

小冬過門不能做偏房,給人家做小的,不僅委屈,而且丟人。

小冬,你以後的婚姻經歷證明,孟家人看的還是比較准、比較遠的。

這冥冥中註定是一次失敗的婚姻。

可是梅蘭芳這時感覺自己離不開孟小冬,絞盡腦汁想要娶她。

一個想娶,一個想嫁。意願明確,動機清晰。

最終,梅蘭芳擬一個完美的計畫,另置一處房產,

與其他的老婆分開居住,這樣就平起平坐。

孟小冬堅決同意,孟家人也沒有辦法阻止了。

其實,後來孟小冬在離婚時終於想明白了,哪有什麼平起平坐,都是他媽騙人的,不過那已是後話。

-03-

相愛是一回事,結婚又是另外一回事。很多人以為相愛和結婚是一回事,但是,從海誓山盟、卿卿我我到過的與想像差異過大、素然無味。愛情進入婚姻,容易一敗塗地。

婚後的孟小冬已被限外出,這就是傳說中的金窩藏嬌。

梅蘭芳的意見是,你是我的女人,不允許抛頭露面,我丟不起這個人。

那個時代的男人是不是都這樣,周璿的第一個男人嚴華也是這樣,心生妒忌,到處壞事,最終離婚老死不相往來。

孟小冬傻眼了,談戀愛時不是這樣說的。

那又能怎麼樣,打碎牙自己咽下去,誰讓自己沒有考慮明白就貼上來的。

她經過反復思考,選擇忍讓,並勸慰自己,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還是以家為重吧,如果是梅蘭芳對她好,再生個孩子,這樣也可以。

所有的光芒全部收起來,站在梅蘭芳的後面。

過了一段時間,他們都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兩個人在一起沒有話可以說了。

在戲中可以借戲表達,在生活中梅蘭芳不敢說戲,怕孟小冬傷心,回家後兩個人都是相顧無言,這在一起便成了煎熬。

-04-

日子還得過下去,雖然無趣。

1926年的某一天,梅家會客廳裡跑來個男青年,王維琛。他身上帶槍,有準備。

王維琛同學對孟小冬心儀已久,但是孟小冬結婚了,他生氣,不僅結婚還不讓孟小冬演出,他直接崩潰。

他尋到他們的住宅打算伸張正義,恰好當地一個有名望的紳士張漢舉在此作客。

張漢舉替梅蘭芳出來接待,王維琛見出來的不是梅蘭芳,拔出手槍抵住張漢舉,要求梅蘭芳出來。

原話是:叫梅蘭芳出來見我,叫他賠我5萬(有的回憶錄說是10萬),他娶了我心愛的女人孟小冬,他得補償我。

趁他沒有注意,有人報了警。

不久,梅宅被大批軍警圍住。王維琛無意中瞥見了軍警,驚慌失措,拔槍就射向張漢舉。

可憐張漢舉在這場不相干的愛情糾葛中成了冤死鬼。

聽到槍響,軍警們一擁而上,王維琛飲彈倒地,旋即殞命。

梅蘭芳躲在窗戶後看了這一切,把所有的怨氣都推到孟小冬身上,都是這娘們到處招搖,才有這樣的事,差點害了自己。

孟小冬保持緘默、痛心。

在她需要有人説明她時,她的丈夫沒有一聲安慰,而是與其他無關的人一樣把所有的責任歸到她的身上。

中年孟小冬

-05-

這件事梅蘭芳採納了家裡人的建議,對孟小冬淡化處理。

簡單的說,就是不理她。

此刻的她在等待中失去耐心,這就是自己期待很久的愛情和婚姻嗎?這樣的變化讓她無法肯定自己的選擇是對還是錯的。

她仍抱有一絲幻想,隨即又被打破了。

梅蘭芳不告而別去美國訪問。

薄情之至,不外乎是如此,她想。

2年後,1930年8月5日梅從美國回來,她等他來看她,這是最後一絲希望。

他沒有來,因為他伯母去世了,他忙著設靈堂,隆重治喪。

孟小冬聽到消息,在下午3點左右,剪了短髮,頭插白花,來到梅宅欲為婆母披麻戴孝。

她沒有想到的是,剛跨入大門,即被下人粗暴攔阻,門都沒有進成。

進不了門,算了,我也不報任何僥倖。

心高氣傲的孟小冬,如何受得了這番侮辱。

4年了,望著門裡的繁忙,其實不該來,這段婚姻終於走到了盡頭。

孟小冬萬般無奈,哭著、發瘋似地一口氣奔回了娘家。倒頭便睡,就此一病不起。

4年未入梅宅一步。

梅孟戀,一直風波不斷。梅蘭芳本人的《梅蘭芳舞臺生活40年》和齊如山的《齊如山回憶錄》裡幾乎不見孟小冬筆墨。

這段歷史,這個人就仿佛不存在一樣,即便別人提及也是輕描淡寫。

孟小冬的決然在於:我今後要麼不唱戲,再唱戲不會比你差;今後要麼不嫁人,再嫁人也絕不會比你差!”

-06-

與梅蘭芳離婚後,一度頹廢,終於明白,靠別人是最不保險的,靠自己才行。

孟小冬打算重新做回自己,登臺唱戲。

1938年,她在北京拜余叔岩為師,成為餘晚年唯一承認的女弟子。

孟小冬憑著堅韌意志,非凡的才氣和對藝術執著的追求,終於執余派之牛耳。

杜月笙對其欽佩愛慕之余,尤憐惜其個中的甘苦。

1945年,杜月笙與孟小冬在上海見了一次面。

這時的孟小冬年已快四十,她常年嗜食鴉☆禁☆片,加之經常生病、臉帶煙容,顯得消瘦。

1947年杜月笙已60歲了。她寫信給孟小冬,希望她能到上海參加他的壽宴,推無可推。

10天戲中,梅8天,孟2天,並不見面。

此時的孟小冬已一心在杜月笙,這個老人從未強迫自己做什麼、一直默默支持自己,她的心裡又有了感動。

孟小冬與杜月笙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隨杜一家遷居香港。

杜月笙是一個62歲的病老頭,孟小冬挑起侍奉杜月笙的擔子。

在孟小冬53歲的壽辰之前,杜月笙想要移居法國,孟小冬問,我跟著去,算丫頭呢還是算女朋友呀。

杜月笙當場一愣,當即宣佈儘快與孟小冬成婚。都到這把年紀了,還沒有個名分,怎麼可以?

杜月笙將在港孩子全部叫過來,命令他們給孟小冬行跪拜禮,以後都要稱呼“媽咪”。

這是1950年的事。與杜月笙結婚後,徹底退出舞臺。

人世的熙熙攘攘,終究要在名分中活著。

1952年,杜月笙病逝。

1967年,孟小冬因親友均在臺灣,由香港轉遷到臺北定居,終其餘年。孟小冬晚年移居臺灣,偶爾教教學生。

“只是一切都過去了吧”是孟小冬晚年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又是10年了,1977年5月25日,一陣劇烈的哮喘之後,便突然昏迷過去,送至醫院搶救無效,延至26日午夜,終因肺氣腫和心臟病併發症於1977年5月27日去世。

杜月笙和孟小冬

-07-

蔡康永撰文回憶:我再轉頭看看老太太,想看出點“冬皇"派頭,但只記得望去一片影影綽綽,灰撲撲的,實在看不出‘冬皇’的架勢,我是小孩,那時還不懂得:無論你是哪界的帝,哪界的皇,一被歲月搓洗,都只能漸漸化為灰撲撲的影子。

孟小冬,傾其一生追求京劇表演極致,在人情冷暖後受傷爬起,做回自己。這一生不敢說有多麼精彩,總可說不負歲月。

關聯閱讀:

1933年9月5、6、7日三天,天津《大公報》頭版連續登載“孟小冬緊要啟事”,全文如下:

孟小冬緊要啟事

啟者:

冬自幼習藝,謹守家規,雖未讀書,略聞禮教,蕩檢之行,素所不齒。邇來蜚語流傳,誹謗橫生,甚至有為冬所不堪忍受者。茲為社會明瞭真相起見,爰將冬之身世,略陳梗概,惟海內賢達鑒之。

竊冬甫屆八齡,先嚴即抱重病,迫於環境,始學皮黃。

粗窺皮毛,便出臺演唱,藉維生計,曆走津滬漢粵、菲律賓各埠。忽忽十年,正事修養。旋經人介紹,與梅蘭芳結婚。冬當時年歲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聽介紹人主持。名定兼祧,盡人皆知。乃蘭芳含糊其事,於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實踐前言,致名分頓失保障。雖經友人勸導,本人辯論,蘭芳概置不理,足見毫無情義可言。

冬自歎身世苦惱,複遭打擊,遂毅然與蘭芳脫離家庭關係。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

抑冬更有重要聲明者:數年前,九條胡同有李某,威迫蘭芳,致生劇變。有人以為冬與李某頗有關係,當日舉動,疑系因冬而發。並有好事者,未經訪察,遽編說部,含沙射影,希圖敲詐,實屬侮辱太甚!

冬與李某素未謀面,且與蘭芳未結婚前,從未與任何人交際往來。凡走一地,先嚴親自督率照料。冬秉承父訓,重視人格,耿耿此懷惟天可鑒。今忽以李事涉及冬身,實堪痛恨!

自聲明後,如有故意毀壞本人名譽、妄造是非,淆惑視聽者,冬惟有訴之法律之一途。勿謂冬為孤弱女子,遂自甘放棄人權也。

特此聲明。

以上文字是根據史料整理,很多史料之間有衝突,在追隨歷史真相的路上只有無窮大,沒有最準確。

竭力去完成一幅圖畫,卻不知只是一個角落,冰山一角。

希望有瞭解這段歷史的朋友一起斧正、修訂。

感謝!

作者:藍胖,喜歡瞎研究歷史、瞎寫文字,想寫點有趣的人、搞點有趣的事,希望通過文字能見自己、見世界。

原創文字非授權謝絕轉載。

這就是傳說中的金窩藏嬌。

梅蘭芳的意見是,你是我的女人,不允許抛頭露面,我丟不起這個人。

那個時代的男人是不是都這樣,周璿的第一個男人嚴華也是這樣,心生妒忌,到處壞事,最終離婚老死不相往來。

孟小冬傻眼了,談戀愛時不是這樣說的。

那又能怎麼樣,打碎牙自己咽下去,誰讓自己沒有考慮明白就貼上來的。

她經過反復思考,選擇忍讓,並勸慰自己,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還是以家為重吧,如果是梅蘭芳對她好,再生個孩子,這樣也可以。

所有的光芒全部收起來,站在梅蘭芳的後面。

過了一段時間,他們都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兩個人在一起沒有話可以說了。

在戲中可以借戲表達,在生活中梅蘭芳不敢說戲,怕孟小冬傷心,回家後兩個人都是相顧無言,這在一起便成了煎熬。

-04-

日子還得過下去,雖然無趣。

1926年的某一天,梅家會客廳裡跑來個男青年,王維琛。他身上帶槍,有準備。

王維琛同學對孟小冬心儀已久,但是孟小冬結婚了,他生氣,不僅結婚還不讓孟小冬演出,他直接崩潰。

他尋到他們的住宅打算伸張正義,恰好當地一個有名望的紳士張漢舉在此作客。

張漢舉替梅蘭芳出來接待,王維琛見出來的不是梅蘭芳,拔出手槍抵住張漢舉,要求梅蘭芳出來。

原話是:叫梅蘭芳出來見我,叫他賠我5萬(有的回憶錄說是10萬),他娶了我心愛的女人孟小冬,他得補償我。

趁他沒有注意,有人報了警。

不久,梅宅被大批軍警圍住。王維琛無意中瞥見了軍警,驚慌失措,拔槍就射向張漢舉。

可憐張漢舉在這場不相干的愛情糾葛中成了冤死鬼。

聽到槍響,軍警們一擁而上,王維琛飲彈倒地,旋即殞命。

梅蘭芳躲在窗戶後看了這一切,把所有的怨氣都推到孟小冬身上,都是這娘們到處招搖,才有這樣的事,差點害了自己。

孟小冬保持緘默、痛心。

在她需要有人説明她時,她的丈夫沒有一聲安慰,而是與其他無關的人一樣把所有的責任歸到她的身上。

中年孟小冬

-05-

這件事梅蘭芳採納了家裡人的建議,對孟小冬淡化處理。

簡單的說,就是不理她。

此刻的她在等待中失去耐心,這就是自己期待很久的愛情和婚姻嗎?這樣的變化讓她無法肯定自己的選擇是對還是錯的。

她仍抱有一絲幻想,隨即又被打破了。

梅蘭芳不告而別去美國訪問。

薄情之至,不外乎是如此,她想。

2年後,1930年8月5日梅從美國回來,她等他來看她,這是最後一絲希望。

他沒有來,因為他伯母去世了,他忙著設靈堂,隆重治喪。

孟小冬聽到消息,在下午3點左右,剪了短髮,頭插白花,來到梅宅欲為婆母披麻戴孝。

她沒有想到的是,剛跨入大門,即被下人粗暴攔阻,門都沒有進成。

進不了門,算了,我也不報任何僥倖。

心高氣傲的孟小冬,如何受得了這番侮辱。

4年了,望著門裡的繁忙,其實不該來,這段婚姻終於走到了盡頭。

孟小冬萬般無奈,哭著、發瘋似地一口氣奔回了娘家。倒頭便睡,就此一病不起。

4年未入梅宅一步。

梅孟戀,一直風波不斷。梅蘭芳本人的《梅蘭芳舞臺生活40年》和齊如山的《齊如山回憶錄》裡幾乎不見孟小冬筆墨。

這段歷史,這個人就仿佛不存在一樣,即便別人提及也是輕描淡寫。

孟小冬的決然在於:我今後要麼不唱戲,再唱戲不會比你差;今後要麼不嫁人,再嫁人也絕不會比你差!”

-06-

與梅蘭芳離婚後,一度頹廢,終於明白,靠別人是最不保險的,靠自己才行。

孟小冬打算重新做回自己,登臺唱戲。

1938年,她在北京拜余叔岩為師,成為餘晚年唯一承認的女弟子。

孟小冬憑著堅韌意志,非凡的才氣和對藝術執著的追求,終於執余派之牛耳。

杜月笙對其欽佩愛慕之余,尤憐惜其個中的甘苦。

1945年,杜月笙與孟小冬在上海見了一次面。

這時的孟小冬年已快四十,她常年嗜食鴉☆禁☆片,加之經常生病、臉帶煙容,顯得消瘦。

1947年杜月笙已60歲了。她寫信給孟小冬,希望她能到上海參加他的壽宴,推無可推。

10天戲中,梅8天,孟2天,並不見面。

此時的孟小冬已一心在杜月笙,這個老人從未強迫自己做什麼、一直默默支持自己,她的心裡又有了感動。

孟小冬與杜月笙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隨杜一家遷居香港。

杜月笙是一個62歲的病老頭,孟小冬挑起侍奉杜月笙的擔子。

在孟小冬53歲的壽辰之前,杜月笙想要移居法國,孟小冬問,我跟著去,算丫頭呢還是算女朋友呀。

杜月笙當場一愣,當即宣佈儘快與孟小冬成婚。都到這把年紀了,還沒有個名分,怎麼可以?

杜月笙將在港孩子全部叫過來,命令他們給孟小冬行跪拜禮,以後都要稱呼“媽咪”。

這是1950年的事。與杜月笙結婚後,徹底退出舞臺。

人世的熙熙攘攘,終究要在名分中活著。

1952年,杜月笙病逝。

1967年,孟小冬因親友均在臺灣,由香港轉遷到臺北定居,終其餘年。孟小冬晚年移居臺灣,偶爾教教學生。

“只是一切都過去了吧”是孟小冬晚年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又是10年了,1977年5月25日,一陣劇烈的哮喘之後,便突然昏迷過去,送至醫院搶救無效,延至26日午夜,終因肺氣腫和心臟病併發症於1977年5月27日去世。

杜月笙和孟小冬

-07-

蔡康永撰文回憶:我再轉頭看看老太太,想看出點“冬皇"派頭,但只記得望去一片影影綽綽,灰撲撲的,實在看不出‘冬皇’的架勢,我是小孩,那時還不懂得:無論你是哪界的帝,哪界的皇,一被歲月搓洗,都只能漸漸化為灰撲撲的影子。

孟小冬,傾其一生追求京劇表演極致,在人情冷暖後受傷爬起,做回自己。這一生不敢說有多麼精彩,總可說不負歲月。

關聯閱讀:

1933年9月5、6、7日三天,天津《大公報》頭版連續登載“孟小冬緊要啟事”,全文如下:

孟小冬緊要啟事

啟者:

冬自幼習藝,謹守家規,雖未讀書,略聞禮教,蕩檢之行,素所不齒。邇來蜚語流傳,誹謗橫生,甚至有為冬所不堪忍受者。茲為社會明瞭真相起見,爰將冬之身世,略陳梗概,惟海內賢達鑒之。

竊冬甫屆八齡,先嚴即抱重病,迫於環境,始學皮黃。

粗窺皮毛,便出臺演唱,藉維生計,曆走津滬漢粵、菲律賓各埠。忽忽十年,正事修養。旋經人介紹,與梅蘭芳結婚。冬當時年歲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聽介紹人主持。名定兼祧,盡人皆知。乃蘭芳含糊其事,於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實踐前言,致名分頓失保障。雖經友人勸導,本人辯論,蘭芳概置不理,足見毫無情義可言。

冬自歎身世苦惱,複遭打擊,遂毅然與蘭芳脫離家庭關係。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

抑冬更有重要聲明者:數年前,九條胡同有李某,威迫蘭芳,致生劇變。有人以為冬與李某頗有關係,當日舉動,疑系因冬而發。並有好事者,未經訪察,遽編說部,含沙射影,希圖敲詐,實屬侮辱太甚!

冬與李某素未謀面,且與蘭芳未結婚前,從未與任何人交際往來。凡走一地,先嚴親自督率照料。冬秉承父訓,重視人格,耿耿此懷惟天可鑒。今忽以李事涉及冬身,實堪痛恨!

自聲明後,如有故意毀壞本人名譽、妄造是非,淆惑視聽者,冬惟有訴之法律之一途。勿謂冬為孤弱女子,遂自甘放棄人權也。

特此聲明。

以上文字是根據史料整理,很多史料之間有衝突,在追隨歷史真相的路上只有無窮大,沒有最準確。

竭力去完成一幅圖畫,卻不知只是一個角落,冰山一角。

希望有瞭解這段歷史的朋友一起斧正、修訂。

感謝!

作者:藍胖,喜歡瞎研究歷史、瞎寫文字,想寫點有趣的人、搞點有趣的事,希望通過文字能見自己、見世界。

原創文字非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