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個日本過來人這樣評價中國人的房地產狂想症,買房佔有欲很可怕

股市經常這樣說,當傻子都能賺錢的時候我不敢進,

而等我膽子大了進去時,一下子就被套成傻子了。其實樓市也是這樣,當年一二線城市及周邊城市房價大漲的時候,你跟他們說危險了,他們會說沒事,這裡有支撐。如今當你說三四線城市房價猛漲有風險時,他們依然不信,說這裡房價正漲得歡呢,大家都搶著買房呢,是沒事,或許人家沒事,可你是不是已經有了進去的衝動,當你也萌生這種想法時,危險就已經誕生了。

記得我小時候,我從一個鋪著樹枝和草的上面走過去了,沒事,然後接著另一個小孩也跟著踩了上去,啪,掉地窖了。這純粹是個意外,但意外常常有,如果永遠都沒有防備之心那就是你的問題了,說實話後邊的人被我誤導了,我踏上去沒事,不代表你上去依然沒事,或許你就是壓垮駱駝的那一根稻草。

安家融媒經常提醒三四線城市購房者,他們非但不信反而還不服氣,“我們這裡市場正火爆著呢?怎麼可能會讓炒房者套牢?”還不忘補一刀,

你敢肯定一定會出事嗎?安家融媒真只是做風險提示,沒有義務為你負責。如果沒事當然好,可一旦出了事我們也要有心理防備,這就好比醫生提醒你身體有恙,你卻說如果你死不了或者沒事,醫生要不要為你負責?真不知道你怎麼想的。

好心的提醒成了你要為他負責,多麼悲哀!

其實,任何事發生前都是有徵兆的,

只是有的隱性有的明顯,就拿當年的日本來說,到現在人們還籠罩在陰影裡出不來。

“當時東京新宿的工作室價格在一天之內能夠翻倍,今天你買,明天他買,價格高漲,並且形成了一種連鎖效應。”造成這種狂熱錯覺的契機是日本簽署了“廣場協定”,

日元不斷升值,日本人有錢買遍全世界,國際資本也蜂擁而入,加入土地和資本市場炒作的大軍中。

那會的日本,沒人會相信自己能是最後的買房者,沒人相信市場會出問題。他們當時是瘋狂的,因為只要買房就賺錢。

他們也同樣認為,東京的土地寸土寸金,所以人多地少,永遠有需求,在他們眼裡這就是個神話,“土地不會貶值”。日本人多地少,日本全民陷入炒地買房風潮,

土地價格不斷暴漲,“地王”每隔幾個月就刷新一次。

在他們的觀念裡:永遠都是當地一定會支持房地產,因為日本只有一個東京,人口流入顯而易見,世界大都市,怎麼會有泡泡?於是,從上到下,連普通老百姓都加入到炒房大軍中,都企圖借機大賺一筆,那時候大家都在買房,企業生產也失去了活力,因為做實業不如炒房,實體經濟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似乎落後一步就等於落後一個世紀一樣。

一個日本人在文中寫到,平時跟中國朋友和員工聊天時,也常會聽到他們說:“某處的房子我沒買,損失大了!”在他們看來,沒買房就等同於“受損失”,只要是房地產,就一定會升值,很像從前的日本。於是,在中國人身上常常可以看到這樣奇怪的行為:住在300萬的房子裡,每天卻只花10塊錢吃飯,如果在飯店裡點高級的酒、昂貴的菜,則多半是公費。我的觀察是,當今中國的房子,即使是自住,也包含了非常多的投機因素,所以房子作為一種商品的價值,並沒有得到正確估計。我常常想起一位中國朋友的話:“想擁有自己的住房,本質上是一種佔有欲。”

沒錯,當年日本瘋狂過,然而他們永遠沒想到,在人口紅利喪失後,老齡化社會到來,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房價裹足不前,甚至持續下跌。

日本崩盤前,人們都在瘋狂買房。如同打了雞血。安家融媒越來越發現,購房者出奇的一致表達讓我深深的感到害怕,大家都已經被慣性洗腦,大家如果不搶就覺得會落後,你要敢說一句潑冷水的話,他們認為你在擋著人家財路,甚至會罵你。可以理解,因為人已瘋。

不管你說啥,他們都不信,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這就是所謂的“塔西佗陷阱”,所以那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景象,大家都覺得是別人的責任,有人說,日本樓市崩盤時,沒有一片雪花會認為有自己的責任。炒房者、購房者都覺得自己很無辜,都覺得自己是被逼的,都覺得自己沒有什麼不對。因為別人都在這樣啊!

我們所處的環境跟日本不同,城市化水準尚低,但卻有很多相似的問題值得我們警惕。由於房地產的吸附效應,其他實體行業非常不景氣,越不景氣,房地產就越好,因為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卻把房地產泡泡吹大了,給房地產造成系列風險隱患,越是這樣,其他實體行業就越差。如此惡性循環,一發不可收拾。

好在我們對樓市調控及時,各種組合拳可以說抑制了房價過快增長,泡泡也在實現軟著陸,從當前一二線城市的成交資料可看出,調控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從去年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國家定位後,就註定了房地產真的跟以前大不一樣。“要穩定房地產市場,堅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加快建立長效機制”,這句話正在被逐步落到實地。最近,已經有不少部門相繼表態,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該如何各司其職,做好市場穩定的目標。

最重要的是沒有單純從調控房價入手,而是本著“多主體供給、多管道保障、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實現人們的居住夢”思想讓大家有房子住,畢竟房子是用來住的。

對於樓市調控,市場研究所研究員任興洲認為,從形勢上看,房地產市場的穩定性在提升,但就特大城市、熱點城市來看,供需矛盾依然存在,投資投機衝動依然存在,短期內仍不能放鬆調控,仍要把防風險放在重要位置。王蒙徽介紹,住建部門正在研究建立房地產統計和市場監測預警的指標體系,“加快建立市場預警機制,加強監測和分析,指導地方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也表示,住房的基本屬性是消費,國家反對房地產投機的取向不會變,“但對於居民正常的住房需求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解決。”央行行長周小川的《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對當前房地產的形勢也做出了明確判斷。可見對當前市場的警惕是相當高的。

在系列調控影響下,當前一二線城市房價正逐步回落並最終走向穩定,這也正是市場泡泡逐漸消除,大量炒房者退場的前奏。這也讓市場逐漸回歸理性和健康,可見這次一二線城市的調整效果已經顯現了。能夠及時進行調整,恰恰是防止出現市場過熱造成嚴重的後果。如果能夠堅定執行“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這一定位,那麼市場就不會出問題。

有了防範意識,至少比毫無準備強得多。如果連準備都沒有,到時候真的很可能會被套住,因為像三四線城市很多地方是沒有支撐的,一陣火爆過後,剩下的都是炒房者,都是賣房子的,房子賣給誰?如果你想租出去,都沒人租。所以,房地產變天了,賺錢的邏輯也變了,指望房價大漲來賺錢不現實了,我們不能再過度依賴房地產和高杠杆撬動巨額財富,還是把精力用在更接地氣的投資上吧。你或許會問,還有什麼比買房更賺錢?現在很難說。我只能客觀地說,房子依然賺錢,只是炒房有點過時了。

一個日本人在文中寫到,平時跟中國朋友和員工聊天時,也常會聽到他們說:“某處的房子我沒買,損失大了!”在他們看來,沒買房就等同於“受損失”,只要是房地產,就一定會升值,很像從前的日本。於是,在中國人身上常常可以看到這樣奇怪的行為:住在300萬的房子裡,每天卻只花10塊錢吃飯,如果在飯店裡點高級的酒、昂貴的菜,則多半是公費。我的觀察是,當今中國的房子,即使是自住,也包含了非常多的投機因素,所以房子作為一種商品的價值,並沒有得到正確估計。我常常想起一位中國朋友的話:“想擁有自己的住房,本質上是一種佔有欲。”

沒錯,當年日本瘋狂過,然而他們永遠沒想到,在人口紅利喪失後,老齡化社會到來,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房價裹足不前,甚至持續下跌。

日本崩盤前,人們都在瘋狂買房。如同打了雞血。安家融媒越來越發現,購房者出奇的一致表達讓我深深的感到害怕,大家都已經被慣性洗腦,大家如果不搶就覺得會落後,你要敢說一句潑冷水的話,他們認為你在擋著人家財路,甚至會罵你。可以理解,因為人已瘋。

不管你說啥,他們都不信,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這就是所謂的“塔西佗陷阱”,所以那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景象,大家都覺得是別人的責任,有人說,日本樓市崩盤時,沒有一片雪花會認為有自己的責任。炒房者、購房者都覺得自己很無辜,都覺得自己是被逼的,都覺得自己沒有什麼不對。因為別人都在這樣啊!

我們所處的環境跟日本不同,城市化水準尚低,但卻有很多相似的問題值得我們警惕。由於房地產的吸附效應,其他實體行業非常不景氣,越不景氣,房地產就越好,因為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卻把房地產泡泡吹大了,給房地產造成系列風險隱患,越是這樣,其他實體行業就越差。如此惡性循環,一發不可收拾。

好在我們對樓市調控及時,各種組合拳可以說抑制了房價過快增長,泡泡也在實現軟著陸,從當前一二線城市的成交資料可看出,調控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從去年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國家定位後,就註定了房地產真的跟以前大不一樣。“要穩定房地產市場,堅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加快建立長效機制”,這句話正在被逐步落到實地。最近,已經有不少部門相繼表態,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該如何各司其職,做好市場穩定的目標。

最重要的是沒有單純從調控房價入手,而是本著“多主體供給、多管道保障、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實現人們的居住夢”思想讓大家有房子住,畢竟房子是用來住的。

對於樓市調控,市場研究所研究員任興洲認為,從形勢上看,房地產市場的穩定性在提升,但就特大城市、熱點城市來看,供需矛盾依然存在,投資投機衝動依然存在,短期內仍不能放鬆調控,仍要把防風險放在重要位置。王蒙徽介紹,住建部門正在研究建立房地產統計和市場監測預警的指標體系,“加快建立市場預警機制,加強監測和分析,指導地方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也表示,住房的基本屬性是消費,國家反對房地產投機的取向不會變,“但對於居民正常的住房需求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解決。”央行行長周小川的《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對當前房地產的形勢也做出了明確判斷。可見對當前市場的警惕是相當高的。

在系列調控影響下,當前一二線城市房價正逐步回落並最終走向穩定,這也正是市場泡泡逐漸消除,大量炒房者退場的前奏。這也讓市場逐漸回歸理性和健康,可見這次一二線城市的調整效果已經顯現了。能夠及時進行調整,恰恰是防止出現市場過熱造成嚴重的後果。如果能夠堅定執行“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這一定位,那麼市場就不會出問題。

有了防範意識,至少比毫無準備強得多。如果連準備都沒有,到時候真的很可能會被套住,因為像三四線城市很多地方是沒有支撐的,一陣火爆過後,剩下的都是炒房者,都是賣房子的,房子賣給誰?如果你想租出去,都沒人租。所以,房地產變天了,賺錢的邏輯也變了,指望房價大漲來賺錢不現實了,我們不能再過度依賴房地產和高杠杆撬動巨額財富,還是把精力用在更接地氣的投資上吧。你或許會問,還有什麼比買房更賺錢?現在很難說。我只能客觀地說,房子依然賺錢,只是炒房有點過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