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成語故事》—躊躇滿志

對於躊躇,我們比較熟悉的釋義是“猶豫”。而當它與“滿志”相遇後,

就不再猶豫,而是“從容自得的樣子”這個意思了。躊躇滿志來源於《莊子•養生主》:“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意思是: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一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是如何的成功,讓人可以如此心滿意足地提刀而立呢?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大家耳熟能詳的庖丁解牛,如此志得意滿提刀而立的,就是那位解牛技藝高超的庖丁。

面對構造複雜的牛,庖丁在梁惠王面前展示了目無全牛、遊刃有餘的高超境界,純熟又流暢,連解牛中發出的聲響,都那麼有音律感,與當時知名的樂曲節奏合拍。如此,才有了提刀而立的躊躇滿志。

庖丁能夠達到如此境界,不僅僅是反復練習的結果,

最重要的是來源於他對規律的鑽研探究已經超出了對技術的追求。他不斷地研究牛內在構造規律,解牛時自然無需用眼睛看,只憑精神意念即可。因此,雖然世上的事物紛繁複雜,但我們只要反復實踐,掌握了它的客觀規律,就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困難自然迎刃而解,那時我們也會有擁有像庖丁一樣躊躇滿志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