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最後的手藝人,他的心裡有桿秤!

“不識稱花,難以當家”,

說的便是桿秤這門老行當老手藝。

在崇壽鎮相公殿村,

有這樣一位傳統手藝制桿秤匠人,

單茂良。

從風華正茂的青年到兩鬢花白的老人,

他一直堅守著這份老手藝的傳承。

單茂良15歲就去拜師學藝當學徒。

“那時候的學徒工可不像現在的徒弟,

師傅一心一意領進門。

當時的學徒工類似打雜的。

沒有什麼機會能夠真正地學一門手藝。”

就是在這樣的學徒環境下,

單師傅依然認認真真

記著師傅製作秤桿的每一個動作,

每一道工序。

三年後,他就自立門戶開始了自己的制桿秤生涯。

學成之後的單師傅就開始一門心思做桿秤,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從青年到老者,

桿秤一做就是67年。

說起現在,

單師傅苦笑著說:

“當初我是最年輕的桿秤手藝人,

如今我可能是最後做桿秤的人了。”

曾經,做桿秤是個吃香的手藝,

前來求做秤的人絡繹不絕。

如今隨著電子產品的盛行,

手工制秤這一行當漸漸落寞,

這項手藝也在慢慢流失。

“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學這個了。”

在單師傅心裡,

他渴望著有年輕人能跟他學這份手藝,

繼續把這個老行當傳下去。

然而,時代的洪流熙熙攘攘。

將一個又一個曾經的光彩年華

埋在了歷史的土壤裡。

縱然老行當逐漸消失,

它們承載的文化意義卻不會磨滅。

人類是情感動物,

我們需要懷舊,需要用久遠的時間來安放心靈。

這些已經消失或者即將消失的老行當,

都是人類安放心靈的最佳道具。

或許,這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設立的意義;

這就是我們願意去記得這些老行當的原因;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挖開厚重的淤泥,

讓這些老行當重新綻放光芒。

是手藝,就不會失傳。

總會有新的東西出現,取代它。

但其實,依然是它。

取代它。

但其實,依然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