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山西夏縣蒲劇團:一曲唱響河東大地的德孝戲

中國報導訊(姚中吉)2017運城市《賽格·河東廣場杯》以老帶新、以師帶徒傳承經典戲劇藝術大賽在夏縣文化中心連演十幾場,對夏縣戲迷來說真是千載難逢的盛事,這又是一次大規模的戲劇活動。

本屆經典戲劇藝術大賽劇碼題材豐富,既有新編歷史劇,也有現代戲和改編傳統戲;以蒲劇為主,參加演出的人員多是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青年新秀。當然,既然叫“以老帶新、以師帶徒傳承經典戲劇藝術,”各個團也有技藝高超的成熟老演員上陣,夏縣劇團參賽劇碼是《清風亭》,是一出傳統劇,這部戲由劇團青年演員閆澤、申娟擔綱主演。

11月23日晚,夏縣文化中心中心演出,劇場內座無虛席,連過道裡都站滿了觀眾,《清風亭》在短短的兩個小時贏得觀眾陣陣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演出取得了很大成功。

劇情跌宕起伏

故事發生在明代:以賣豆腐為生的張元秀夫婦年過六旬而膝下無子,路過清風亭時撿一男嬰,取名繼寶,含辛茹苦撫養了一十三年。哪料繼寶得知自己的身世後,哭鬧著逃出張家去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張元秀追子至清風亭,繼寶親生母親二娘四處尋找親生兒子,當得知繼寶就是當年自己迫於無奈而丟棄在清風亭上的親生兒子時,跪地苦苦哀求張元秀放還親子。

繼寶卻被薛家搶走,大夫人則以親生母親的身份撫養繼寶。元秀之妻思子心切而雙目失明,後中狀元的繼寶卻拒不相認淪為乞丐的養父養母,養母賀氏撞階而死,養父張元秀悲憤難忍而氣絕身亡,激起眾怒,繼寶恍惚之中落井而亡。過去的劇情是,在人神共憤、萬人唾駡聲中,繼寶和大夫人被天雷擊死在清風亭上。

我是從60年代時就聽大人們說:”張繼寶沒良心,天打五雷擊,”到後來,我們那一代人便將此話當童謠,以此對付那些背信棄義之人。幾歲時跟著大人在村裡家戲裡看過《清風亭》,那時根本不知道戲裡在說什麼?是恢復古裝戲的80年代後,我最完整一次是在93年看過原三門峽市豫劇團李樹建的《清風亭》,

那真是一次對戲劇藝術的亭受,劇情的跌岩起伏,最後三個正反人物的悲劇結束,人性道德的演繹讓人久久難忘。再後來就是孔向東、張秀芳的《清風亭》,他們把蒲劇打造到了爐火純青的高水準,以至於他們的唱腔成了熱愛蒲劇地區人們廣範傳唱、廣範喜愛的經典名家名段。

演員用心投入

飾演張元秀的青年演員閆澤,音域寬闊,音質純淨,激越洪亮。運用蒲劇擅長表達斥責、鬥罵和比較慷慨有力的手法把張繼保忘恩負義、喪盡天良,用一段唱,一段念予以揭露。因蒲劇對男聲聲腔音調高,板眼緊,對演員的聲帶有很高的要求,閆澤在這一點上,其嗓子音質達到了一個蒲劇鬚生演員具備水準。在咬字、噴口、偷氣等細節上發揮的都很到位,閆澤唱起來唱腔飽滿、道起來道白鏗鏘、行起來行腔舒展、韻起來韻重味濃,其身架、其形象、其嗓音,依我看,簡直就像個活生生的孔向東。張繼寶忘恩負義,喪盡天良不認爹娘之時,他欲哭無淚,滿腔悲憤不知如何發洩,面對老妻慘死他怒而責子,氣絕身亡。這些微妙的情感變化,加上張元秀由60歲到80多歲的轉變過程,逐漸年邁、衰微、窮酸的樣子在青年演員閆澤的表演下都得到了較好地體現。還有尋子路上的空翻、吹胡等動作,完全具備了一個鬚生演員應有的基本功。

飾演元秀之妻的青年演員申娟,渾身戲味濃郁,尤其是面部表情的表現,把戲劇行當中的喜怒哀樂均演飾的淋漓盡致,她喜時心花怒放,愁時肝腸寸斷,怒時怒髮衝冠,一切都是吃透劇情的全身心投入,面部表現均是發自內心。她把愛子心切甚至溺愛,她把思念成疾、雙目失明,又一直埋怨老伴打走了兒子,愁苦之際,也曾用拐杖責打老伴,這些情感狀態申娟在舞臺上表現得都比較好。在唱腔上,雖然高音欠佳,但她全身心的投入,合弦的行腔運腔,把失子、思子、求子到斥子,從追尋、乞討、以至苦苦哀求,到雙目失明,撞死在清風亭下,都表現的十分到位,因而的一次次掌聲,就是觀眾對演員的回報。兩位青年演員深入理解劇情、剖析人物,成功地塑造了張元秀、賀氏性格鮮明、情感充沛的人物形象。

青年演員張美琴把一個愛慕虛榮、嫌貧愛富的小繼寶飾演的活潑調皮、刁蠻無知,讓人可氣。其動作活潑簡練,戲味十足,充分顯示出平時勤學苦練出的扎實基本功。

青年演員李騰飛也活靈活現的再現了周小哥角色中對弱者的憐憫之心,到後來愛恨分明,甚至嫉惡如仇正常人良知的回歸。塑造的情感充沛、真實感人,情感飽滿、真實生動。

青年演員楊樂飾演後場的大繼寶是個小生戲,這個酷似于”陳式美”式的無情無意之人,人物造型上是個人性扭曲之徒,他後來由愛面子到無情無意、無良心,以致於喪盡天良,遭天報因,不就是因果嗎?楊樂完美的塑造了這一角色。

塑造愛子心切、思子愁腸的二娘的演員劉美霞,把善良、軟弱、無奈,身上顯示出封建社會一夫多妻,婦女受封建桎梏束縛受欺淩的苦難命運的二娘,她都很完美的表現了這一角色。還有飾演大娘的李清珍,也成功的刻畫了那種陰險、冷酷的惡婦相象,以及李小婉、申秀麗飾演的漂亮溫柔的丫環、校尉跑龍套的等,他們在演出中配合的都很投入、很默契,表演都十分的到位,把劇情需要的、觀眾想看的都藝術化的進行了完美演繹。充分彰顯出夏縣團良好的颱風和對戲劇綜合藝術每一細節上的注重,做到各個環節的相互配合。

另外,夏縣團陣容強大的樂隊,在每每參賽調演中精湛的演奏配合,為成功演出起到了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美女板胡師柴曉娟更是樂隊中一朵姹紫嫣紅的靚麗的之花。慷慨激昂的武場板,剛柔相濟、陰陽頓挫的弦音加撥彈,成就了一個個演員,讓演員的聲情並茂發揮到了極致。

教育意義深刻

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倫理觀念和優良美德,父母是我們最大的恩人,善待他們是子女最基本的回饋。《清風亭》極力弘揚中華民族德孝傳統文化,推動了社會道德建設,對現實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張繼寶更是一個不講孝道,不知禮儀,喪失人性的反面典型。他擁有一顆虛榮的心,愛慕虛榮使他變得虛偽、卑鄙,最終成為一個穿官衣戴官帽、威風凜凜的衣冠禽獸。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一顆感恩的心,都要心存良知,孝敬自己的父母長輩。

《清風亭》一劇結構緊湊、有起有伏、矛盾衝突集中,起伏跌落中層層推進,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又在張弛變化中推進,在峰起突轉、悲喜交加、大悲大喜中自然而然地傳遞出孝道德的觀念。從整個演出來講,該劇戲劇結構緊湊,戲劇節奏把握合理,戲劇衝突起伏有致。背景用一座飽經風霜、年久失修的老亭子,作為明明白白的見證者,它伴隨著得子的欣喜、失子的無奈、盼子的痛楚,以及責子的無限悲憤,將張元秀夫婦對養子濃烈而複雜的情感進行了深刻的予以反映和對張繼保虛榮、虛偽、卑鄙予以藝術的再現。

觀後回味無窮

戲曲是一門獨特的藝術,不僅反映的題材內容豐富多彩,也體現出了獨特的、綜合的藝術特徵和文化品格。藝術創作必須深入研究藝術本體,逐步掌握藝術規律,在傳統中尋找靈感和素材,最終才能獲得成功。因此,近年來,夏縣劇團對青年演員表演技藝的培養就成為該團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平時的基本功訓練加上具體劇碼的排練、演出,演員的能力得到顯著的提高。劇中擔綱主演的全都是80後健將,可謂是青春版的《清風亭》。還有每次對劇本的創作選擇及移植,尤其符合廉政教育、弘揚德孝。諸如:《遲開的玫瑰》、《斬公槐》、《驚蜇》、《麒麟村》、《兒行千里》等。

夏縣團青春版的《清風亭》,基本清一色的青年演員,傳承了夏縣團唱功為本的傳統,他們唱的很舒展動聽,發揚了蒲劇博採眾長。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誇獎;金杯銀盃,不如觀眾好口碑。在劇院裡,觀眾的掌聲就是對夏縣蒲劇團最有力的褒獎。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祝夏縣劇團再接再勵,再鑄新的輝煌!

演員用心投入

飾演張元秀的青年演員閆澤,音域寬闊,音質純淨,激越洪亮。運用蒲劇擅長表達斥責、鬥罵和比較慷慨有力的手法把張繼保忘恩負義、喪盡天良,用一段唱,一段念予以揭露。因蒲劇對男聲聲腔音調高,板眼緊,對演員的聲帶有很高的要求,閆澤在這一點上,其嗓子音質達到了一個蒲劇鬚生演員具備水準。在咬字、噴口、偷氣等細節上發揮的都很到位,閆澤唱起來唱腔飽滿、道起來道白鏗鏘、行起來行腔舒展、韻起來韻重味濃,其身架、其形象、其嗓音,依我看,簡直就像個活生生的孔向東。張繼寶忘恩負義,喪盡天良不認爹娘之時,他欲哭無淚,滿腔悲憤不知如何發洩,面對老妻慘死他怒而責子,氣絕身亡。這些微妙的情感變化,加上張元秀由60歲到80多歲的轉變過程,逐漸年邁、衰微、窮酸的樣子在青年演員閆澤的表演下都得到了較好地體現。還有尋子路上的空翻、吹胡等動作,完全具備了一個鬚生演員應有的基本功。

飾演元秀之妻的青年演員申娟,渾身戲味濃郁,尤其是面部表情的表現,把戲劇行當中的喜怒哀樂均演飾的淋漓盡致,她喜時心花怒放,愁時肝腸寸斷,怒時怒髮衝冠,一切都是吃透劇情的全身心投入,面部表現均是發自內心。她把愛子心切甚至溺愛,她把思念成疾、雙目失明,又一直埋怨老伴打走了兒子,愁苦之際,也曾用拐杖責打老伴,這些情感狀態申娟在舞臺上表現得都比較好。在唱腔上,雖然高音欠佳,但她全身心的投入,合弦的行腔運腔,把失子、思子、求子到斥子,從追尋、乞討、以至苦苦哀求,到雙目失明,撞死在清風亭下,都表現的十分到位,因而的一次次掌聲,就是觀眾對演員的回報。兩位青年演員深入理解劇情、剖析人物,成功地塑造了張元秀、賀氏性格鮮明、情感充沛的人物形象。

青年演員張美琴把一個愛慕虛榮、嫌貧愛富的小繼寶飾演的活潑調皮、刁蠻無知,讓人可氣。其動作活潑簡練,戲味十足,充分顯示出平時勤學苦練出的扎實基本功。

青年演員李騰飛也活靈活現的再現了周小哥角色中對弱者的憐憫之心,到後來愛恨分明,甚至嫉惡如仇正常人良知的回歸。塑造的情感充沛、真實感人,情感飽滿、真實生動。

青年演員楊樂飾演後場的大繼寶是個小生戲,這個酷似于”陳式美”式的無情無意之人,人物造型上是個人性扭曲之徒,他後來由愛面子到無情無意、無良心,以致於喪盡天良,遭天報因,不就是因果嗎?楊樂完美的塑造了這一角色。

塑造愛子心切、思子愁腸的二娘的演員劉美霞,把善良、軟弱、無奈,身上顯示出封建社會一夫多妻,婦女受封建桎梏束縛受欺淩的苦難命運的二娘,她都很完美的表現了這一角色。還有飾演大娘的李清珍,也成功的刻畫了那種陰險、冷酷的惡婦相象,以及李小婉、申秀麗飾演的漂亮溫柔的丫環、校尉跑龍套的等,他們在演出中配合的都很投入、很默契,表演都十分的到位,把劇情需要的、觀眾想看的都藝術化的進行了完美演繹。充分彰顯出夏縣團良好的颱風和對戲劇綜合藝術每一細節上的注重,做到各個環節的相互配合。

另外,夏縣團陣容強大的樂隊,在每每參賽調演中精湛的演奏配合,為成功演出起到了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美女板胡師柴曉娟更是樂隊中一朵姹紫嫣紅的靚麗的之花。慷慨激昂的武場板,剛柔相濟、陰陽頓挫的弦音加撥彈,成就了一個個演員,讓演員的聲情並茂發揮到了極致。

教育意義深刻

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倫理觀念和優良美德,父母是我們最大的恩人,善待他們是子女最基本的回饋。《清風亭》極力弘揚中華民族德孝傳統文化,推動了社會道德建設,對現實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張繼寶更是一個不講孝道,不知禮儀,喪失人性的反面典型。他擁有一顆虛榮的心,愛慕虛榮使他變得虛偽、卑鄙,最終成為一個穿官衣戴官帽、威風凜凜的衣冠禽獸。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一顆感恩的心,都要心存良知,孝敬自己的父母長輩。

《清風亭》一劇結構緊湊、有起有伏、矛盾衝突集中,起伏跌落中層層推進,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又在張弛變化中推進,在峰起突轉、悲喜交加、大悲大喜中自然而然地傳遞出孝道德的觀念。從整個演出來講,該劇戲劇結構緊湊,戲劇節奏把握合理,戲劇衝突起伏有致。背景用一座飽經風霜、年久失修的老亭子,作為明明白白的見證者,它伴隨著得子的欣喜、失子的無奈、盼子的痛楚,以及責子的無限悲憤,將張元秀夫婦對養子濃烈而複雜的情感進行了深刻的予以反映和對張繼保虛榮、虛偽、卑鄙予以藝術的再現。

觀後回味無窮

戲曲是一門獨特的藝術,不僅反映的題材內容豐富多彩,也體現出了獨特的、綜合的藝術特徵和文化品格。藝術創作必須深入研究藝術本體,逐步掌握藝術規律,在傳統中尋找靈感和素材,最終才能獲得成功。因此,近年來,夏縣劇團對青年演員表演技藝的培養就成為該團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平時的基本功訓練加上具體劇碼的排練、演出,演員的能力得到顯著的提高。劇中擔綱主演的全都是80後健將,可謂是青春版的《清風亭》。還有每次對劇本的創作選擇及移植,尤其符合廉政教育、弘揚德孝。諸如:《遲開的玫瑰》、《斬公槐》、《驚蜇》、《麒麟村》、《兒行千里》等。

夏縣團青春版的《清風亭》,基本清一色的青年演員,傳承了夏縣團唱功為本的傳統,他們唱的很舒展動聽,發揚了蒲劇博採眾長。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誇獎;金杯銀盃,不如觀眾好口碑。在劇院裡,觀眾的掌聲就是對夏縣蒲劇團最有力的褒獎。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祝夏縣劇團再接再勵,再鑄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