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狄仁傑勸武則天戒色,武則天說一個理由,還張嘴讓他看自己的新牙

好色是人的天性,男人如此,所有了“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的千古佳句,女人亦如此,因而今天的成語詞典裡多了一條“看殺衛王玠”。論好色的本事,歷史上因此出名的女人比比皆是,

比如南北朝的山陰公主一次就向她的皇帝大哥要了三十個男寵,著名的賈南風更是玩一個殺一個,不過最受人們厭惡的還是一代女皇武則天。但武則天有她的偉大之處,作為一個敢做敢為的女強人,她實實在在把自己當皇帝看,把自己當成龍,而不是鳳。她對男人的寵倖是正大光明的,而且學著男性皇帝們的做法,比如把自己的後宮制度化,設立名為“控鶴府”的機構,
大量圈養貌美的男人和輕薄的文人。一時間,男人塗脂抹粉,邀寵吃醋,陪女皇玩榕蒲戲或說笑話,這在中國的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狄仁傑對武則天的勸諫是方方面面的,上到國家政策,下到個人規範。而武則天對狄仁傑也是信任有加,對他的勸諫大多也都能聽得進去,

還親切的稱呼狄仁傑為國老。

狄仁傑得到武則天的信任後,還真有點蹬鼻子上臉了,最後他竟然勸諫到武則天的私生活上來了。

古人常言,食色性也,色之一字,按照封建禮教來說,似乎只能付諸在男子身上,但到了開明的當下,人們皆知,女子亦是如此。這一點,在武則天身上,就已窺得一二。

武則天作為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和歷史上諸多男皇帝一樣,

也擁有後宮,只不過,她的後宮,沒有光明正大地寫著“後宮”二字,而是變了變花樣,換了一個名字,即“控鶴監”。

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二人,正是控鶴監中出類拔萃的人物,都被武則天封為控鶴監內供奉,實為武則天後宮男寵團中的偷拍,“皇后”一角。

隨著時間的流逝,

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為了取悅武則天,擴大了控鶴監團體的數量。其間,多是清一色美儀容的男子,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陪武則天說笑玩樂。

大家知道的,武則天雖說對李唐皇室所用的政治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但就朝政績效來說,還是值得肯定的。但自從她寵倖張氏二兄弟,及控鶴監日益壯大時,百官就開始憂慮。只是,他們雖憂慮,卻也不敢拿武則天的私生活說事兒,

無人敢上疏進諫。

俗話說,勸賭不勸嫖,勸嫖兩不交。兄弟朋友間,勸說一下,最多絕交。君臣之間,若敢有異議,大抵就有丟飯碗掉腦袋的風險。

百官之中,沒人敢摸母老虎的屁股,只有狄仁傑敢。而且敢的很瀟灑,敢的很徹底,敢的絲毫沒有尷尬危險之意。

武則天的後宮也是佳麗三千,不輸男人皇帝,為女性掙足了臉面,縱是到了晚年垂老還寵倖著兩名男侍,欲望之大也是非常人可比。

狄仁傑看不慣武則天的淫亂,就以保重龍體為由,讓武則天遣散後宮。

武則天確實是一位識大體、顧大局的皇帝,他為了發揚狄仁傑的直臣之氣,還真就遣散了後宮。不過他還是留了幾個最喜歡的男寵,沒捨得遣走。

事到如今,一般大臣也就算了,可狄國老還是不答應,竟然當著眾臣的面,上奏要求武則天離開“二張”。“二張”是何許人也,那可是武則天的心尖寶貝啊。要是碰上一個無道昏君,狄仁傑可就危險了。但武則天畢竟是武則天,她雖然不高興,但並沒有對狄仁傑發作,而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將狄仁傑的勸諫堵了回去。

武則天找的理由是,朕需要采陽補陰,這樣有保護龍體的作用。她還答應狄仁傑,自己會適度的,絕不會影響到朝政大事。

作為一代君王,武則天的態度也真夠謙卑了。

武則天怕說服力不夠,還張開嘴讓狄仁傑看自己的新長出的一顆智齒,說這就是自己“采陽補陰”的成果。但狄仁傑就是不依不饒,堅持說貪色傷身,應該早點關閉控鶴府。武則天實在說不過狄仁傑,只好舉手投降,保證自己以後會有所收斂的。

武則天晚年,不得不考慮身後事,讓狄仁傑推薦人才,狄仁傑推薦了有宰相之才的張柬之,結果武則天只是授張柬之洛州司馬之職。過了幾天,武則天舊話重提,狄仁傑不卑不亢道:“臣前言張柬之,猶未用也。”武則天說已經升他的官了。

狄仁傑沉聲道,我舉薦的是宰相,現在陛下只是任命其為洛陽司馬,有些大材小用了。

武則天聽了若有所思,不久,張柬之又升為秋官侍郎,不久即拜相。後來,張柬之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立下了恢復唐祚的大功。

武則天晚年,也嚮往壽與天齊,命僧人合長生藥,所費無數,三年乃成。聖曆三年(700)秋,琢磨著建造一座佛像為自己祈福,工錢則由天下僧民捐助。

狄仁傑得知後極力勸阻,稱:“比來水旱不節,當今邊境未甯,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

武則天自然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如果因為敬佛而騷擾天下豈非得不償失,於是徹底打消了造大佛像的念頭,並誇讚狄仁傑:“公教朕為善,何得相違?”

不久狄仁傑病故,武則天聞訊當即失聲痛哭,歎息道:“朝堂空矣!”此後,每逢朝中大事無法決斷時,武則天總不免感慨再三:“天奪吾國老何太早耶!”

武則天的後宮也是佳麗三千,不輸男人皇帝,為女性掙足了臉面,縱是到了晚年垂老還寵倖著兩名男侍,欲望之大也是非常人可比。

狄仁傑看不慣武則天的淫亂,就以保重龍體為由,讓武則天遣散後宮。

武則天確實是一位識大體、顧大局的皇帝,他為了發揚狄仁傑的直臣之氣,還真就遣散了後宮。不過他還是留了幾個最喜歡的男寵,沒捨得遣走。

事到如今,一般大臣也就算了,可狄國老還是不答應,竟然當著眾臣的面,上奏要求武則天離開“二張”。“二張”是何許人也,那可是武則天的心尖寶貝啊。要是碰上一個無道昏君,狄仁傑可就危險了。但武則天畢竟是武則天,她雖然不高興,但並沒有對狄仁傑發作,而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將狄仁傑的勸諫堵了回去。

武則天找的理由是,朕需要采陽補陰,這樣有保護龍體的作用。她還答應狄仁傑,自己會適度的,絕不會影響到朝政大事。

作為一代君王,武則天的態度也真夠謙卑了。

武則天怕說服力不夠,還張開嘴讓狄仁傑看自己的新長出的一顆智齒,說這就是自己“采陽補陰”的成果。但狄仁傑就是不依不饒,堅持說貪色傷身,應該早點關閉控鶴府。武則天實在說不過狄仁傑,只好舉手投降,保證自己以後會有所收斂的。

武則天晚年,不得不考慮身後事,讓狄仁傑推薦人才,狄仁傑推薦了有宰相之才的張柬之,結果武則天只是授張柬之洛州司馬之職。過了幾天,武則天舊話重提,狄仁傑不卑不亢道:“臣前言張柬之,猶未用也。”武則天說已經升他的官了。

狄仁傑沉聲道,我舉薦的是宰相,現在陛下只是任命其為洛陽司馬,有些大材小用了。

武則天聽了若有所思,不久,張柬之又升為秋官侍郎,不久即拜相。後來,張柬之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立下了恢復唐祚的大功。

武則天晚年,也嚮往壽與天齊,命僧人合長生藥,所費無數,三年乃成。聖曆三年(700)秋,琢磨著建造一座佛像為自己祈福,工錢則由天下僧民捐助。

狄仁傑得知後極力勸阻,稱:“比來水旱不節,當今邊境未甯,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

武則天自然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如果因為敬佛而騷擾天下豈非得不償失,於是徹底打消了造大佛像的念頭,並誇讚狄仁傑:“公教朕為善,何得相違?”

不久狄仁傑病故,武則天聞訊當即失聲痛哭,歎息道:“朝堂空矣!”此後,每逢朝中大事無法決斷時,武則天總不免感慨再三:“天奪吾國老何太早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