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金融行業大洗牌,保本型理財產品將消失?

就在上周,國家有一個重大的政策出臺了《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

更是有的媒體用涅槃重生、大洗牌、大變天來形容這一份新規範,那麼它究竟有什麼大的變化呢??

讓眾哥帶大家簡單的看一看

首先,裡面提到的資產管理業務是指啥呢??

新規範主要針對的是資產管理產品,資產管理產品簡單的說就是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或證券公司,向“土豪”募集資金,或者接受“土豪”財產委託,

替他們管理資產,運用委託資產進行投資的一種金融產品。

先說一下眾哥說處的P2P行業是屬於人與人之間的小額借貸,所以這個新規範基本沒有什麼影響~

那麼有影響的有哪些呢?

1、銀行理財(3個月以下的銀行理財產品,已經不能再買到了~)

意見稿規定,降低期限錯配風險,金融機構應當強化資產管理產品久期管理,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於90天。

即為三個月!!

什麼叫做期限錯配??

期限錯配一般是指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短期化,資金運用長期化。

舉個栗子:

60天后,銀行就把B的錢還給了A

再過60天后,銀行把C的錢給了B

再往後就是 D給C,E給了D

如此往復

...

銀行的思路也很明顯,5年期的國債收益一定是60天的銀行理財收益要高,

而買短期理財產品的人又多,銀行就從中賺取利差。

唯一的問題就是期限錯搭,因為銀行的錢全部都是在長期的資產裡,而當所有的人都同時來擠兌的話,銀行取不出錢,後果會很嚴重

而新出臺的意見稿,就很大的程度的限制了銀行發售短期的理財產品,從而降低了這種風險的可能性。

2“穩賺不賠”將成過去式,銀行理財產品也並非絕對安全

在這一次新規當中明確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打破剛性兌付

什麼是剛性兌付?

就是銀行或金融機構向投資者承諾保本保收益,但是當產品到期後,銀行或金融機構的收益不達到實際預期的情況下,由銀行或金融機構自行掏腰包墊付給投資者。

眾哥瞭解到其實銀行理財有70%的理財產品其實並非保本保收益的,但是實際上卻有99%的投資者能如期獲得收益,這其實就是由銀行墊付給投資者,這就是剛性兌付。

新規出來後,剛性兌付估計就要逐漸消失了。

雖然短期來看似乎對廣大的投資者不利,但是從中長期來看,如果銀行或金融機構長期墊付的話,一旦達到臨界點,倒閉了。最終背黑鍋的還是廣大的投資者。

剛性兌付什麼時候有的?

不過早2014年,打破剛兌這個訊息就曾經出現過一次《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明確提出,剛性兌付增加金融體系的整體風險並引發道德風險,應予以有序打破。

在2016年,監會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再次提出要打破剛性兌付。

2017年7月《2017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重提有序打破剛兌,要求資產管理業務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源,投資產生的收益和風險均應由投資者享有和承擔,委託人只收取相應的管理費用。

不難看出,央媽為打破剛兌,真的是操碎了心,不過我們不需要太過擔心,後面也開始出現一些其他替代性的理財產品,叫淨值型理財產品

什麼是淨值型理財產品呢?

不再陳諾保本保收益,定期開放贖回,提供淨值查詢,投資風險由投資者自己承擔。

目前眾哥瞭解到的,目前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占比不足四成,而非保本的浮動型理財產品則是越來越多。

面對這場巨大變化我們將何去何從呢?

a、放平心態

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是一個恒古不變的道理,要清楚的認識到自身經濟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理財產品才行,過去的穩賺不賠的理財方式,已經是過去式。

b、管理風險與收益

以後看選擇理財產品時,需要先看風險,後看收益

有人吹噓收益有多高時,那麼其風險必然也是很高,需要謹慎一些

c、學習新的理財知識

提升自己的理財實力,才是硬道理。那麼問題來了!怎麼提高自己理財實力,關注現代眾車線上就可以了!

剛性兌付什麼時候有的?

不過早2014年,打破剛兌這個訊息就曾經出現過一次《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明確提出,剛性兌付增加金融體系的整體風險並引發道德風險,應予以有序打破。

在2016年,監會下發《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再次提出要打破剛性兌付。

2017年7月《2017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重提有序打破剛兌,要求資產管理業務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源,投資產生的收益和風險均應由投資者享有和承擔,委託人只收取相應的管理費用。

不難看出,央媽為打破剛兌,真的是操碎了心,不過我們不需要太過擔心,後面也開始出現一些其他替代性的理財產品,叫淨值型理財產品

什麼是淨值型理財產品呢?

不再陳諾保本保收益,定期開放贖回,提供淨值查詢,投資風險由投資者自己承擔。

目前眾哥瞭解到的,目前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占比不足四成,而非保本的浮動型理財產品則是越來越多。

面對這場巨大變化我們將何去何從呢?

a、放平心態

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是一個恒古不變的道理,要清楚的認識到自身經濟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理財產品才行,過去的穩賺不賠的理財方式,已經是過去式。

b、管理風險與收益

以後看選擇理財產品時,需要先看風險,後看收益

有人吹噓收益有多高時,那麼其風險必然也是很高,需要謹慎一些

c、學習新的理財知識

提升自己的理財實力,才是硬道理。那麼問題來了!怎麼提高自己理財實力,關注現代眾車線上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