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綏寧人在海拔1400多米的山上挖藥材那些事

寶鼎山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臨近家的寶鼎山,還沒有放養的牛羊,

滿山遍野綠草茵茵,生長了很多的中草藥。

記得我十歲那年暑假,哥哥姐姐都隨村裡的夥伴去寶鼎挖藥材,晚上回到家,說起挖藥材新聞趣事非常興致,對我來說,就是無窮的誘惑,沒幾天,我便按耐不住自已幼小的衝動,不顧媽媽的阻撓,執意要隨哥哥姐姐去寶鼎挖藥材,媽媽拿我沒辦法,也想到有哥哥姐姐照應,便答應了我。得到媽媽允許,我高興的手舞足蹈,

心情異常興奮,去挖藥材由於要起早,晚上我便早早的躺到床上,可是躺在床上怎麼也睡不覺,腦海中總在浮想寶鼎的樣子是不是和哥哥姐姐說的那樣寬廣、涼爽。

黎明時分,便聽到哥哥姐姐起床做飯了,我也立即起了床,把自已的小鋤頭,裝中飯的瓷缸杯準備好。

背簍

當時家鄉的房子,沒象現在這麼分散,一個生產隊,只有三,五個院子。居住的人口非常集中,院裡的夥伴如約一致,吃飯時,端著飯碗聚集在一起,商議今天挖藥材的去處,路線。待我們吃完飯,媽媽也幫我把半日飯裝好,背簍準備好了。吃飯早一點的夥伴,便在周裡坳等,人員一到齊,大家有說有笑的向寶鼎出發。翻過周裡坳,能看見寶鼎峰頂歸元寺的石牆,

好象一個小小的四方盒子,沿著大浪江的小溪往上走,經黃瓜、陳家沖、尤家沖。大約一個多小時的行程就到寶鼎腳下的蛇形田,在蛇形田植樹造林的杉樹林中,有一眼清泉,大家放下裝備,在這裡休息一下,喝一口甘甜的山泉。有個哥哥可能是早歺時沒胃口吃少了,走了一段路程便覺得肚子饑餓,把裝在瓷缸杯的半日飯吃起來,他這一舉動,引的大家哈哈大笑,一下子成了大家話題的焦點。

杉樹林

鬱鬱蔥蔥,密密麻麻的杉樹林,一直延伸到寶鼎大坳頭的涼亭。到涼亭裡順著山坡往上看,就是一望無際的草原。這裡就是我們挖藥材源頭地,我緊緊地跟在哥哥姐姐的後面,去認識要挖的種種藥材的形狀和名稱。葉子長得象蘿蔔菜的藥材就叫山蘿蔔,

葉子長得象鴨掌形的鴨腳板,把草苗杆一折有奶漿的叫奶豬菜,苗有七片葉中間開一朵花的就叫七葉一支花……。沒有多久,我便瞭解幾種常見藥材。由於藥材都是取根,挖出來時總要抓著葉子,在鋤頭柄柄上敲幾下,除去根上的泥土,山上風很大,如果不注意風向,根上的泥土就會吹進眼裡,剛開始我吃了好幾次虧。

山蘿蔔

從大坳頭上坡兩百米左右,就是寶鼎山的峰頂,海拔1434米左右,大清康熙年間,頂上用石頭建了一座寺院。寺院長約三十米,寬十多米,牆高有四,五米。寺門向北,門上方石刻“歸元寺”三字,兩側配有一幅對聯:“一望平鋪仙掌碧,萬峰高點佛頭燈”。門前又切了一道屏牆,牆中刻有一個大“福”字。手摸著這經歷數百年的古樸建築,由衷的感歎它的壯舉。同時又陷入深深的沉思,這成千上萬塊的石頭,在那個沒有機器的年代,古人從何處把這數百斤的石頭,搬上這海拔上千米的峰頂。四百年的風蝕雨洗,它依然聳立于高山頂尖,它的存在是我們綏寧人勤勞和智慧的結晶。站在峰頂望四方,視野寬廣,群峰盡收眼底,條條山脈起浮,景色壯觀,藍天白雲緊連天際,令人心曠神怡。

歸元寺“佛光普照”

大夥兒在峰頂圍寺院走了一圈,休息一會兒,又繼續去挖藥材。年紀稍長的一個姑姑,看看這邊去和尚岩的一條橫路,觸景生情的唱起了水口地道的山歌來:“一條橫路橫上天,一對金雞在路邊,這對金雞我冇打,這個阿哥我想戀……”。對面挖藥材的,聽到這邊的歌聲,也唱起山歌來,一下子大夥情緒高漲,一夥人有的想詞,有的唱,肚才好的是自編自唱,整個山川都是嘹亮的山歌聲,有趣極了。

中午時,尋到水源的地方,個個從背簍裡拿出盛了飯菜瓷缸杯。,幾個人沒自家裡帶了筷子,就順手把身邊的草杆杆折斷,沾點水在衣服上擦幾下,作筷子吃起了半日飯來。那個哥哥早上來的時候,在蛇形田就把飯吃了,現在沒有中飯吃了,大夥兒你一坨他一坨把飯送到他的瓷缸杯裡,一夥人心裡暖暖的。

和尚岩

吃過午飯,大家便朝著和尚岩出發。和尚岩是寶鼎去黃泥井和大馬石路邊的一個石頭,石頭光光圓圓象和尚的頭形,足有兩米多高,佇立于這山野之中,是道獨特的風景,所以這片土地便以它命名,叫做“和尚岩”。我們沿著和尚岩的山坡,邊挖藥材邊登上山頂,就是大馬石村莊的後面,站在頂峰俯瞰下面,村莊的座座房子毫無遮掩的呈現在眼內,只有那條飄帶似的馬路,在從林和原野間時隱時現,綠油油的稻田象一把巨梯,延伸到這山的腰間。陣陣山風迎面而拂,感到無比的清新,涼快。

雨後的寶鼎山

時間在鋤頭不停的和土地磨擦中悄然逝去,背簍裡的藥材盛滿了,一輪夕陽也掛上了西邊。大家背著滿簍的收穫開始回家,一路上大家話著今天的所見所聞,哪裡的藥材粗壯,哪裡的藥材苗深根小,在哪裡挖了一蔸鴨腳板有多大……。雖然大家勞累了一天,但回家的步伐毫不遜色來時速度,走到蛇形田杉樹林中時,由於兩邊的茅草很深,前面回家的人把兩邊的茅草交插打了結,走在前面的人忙於回家趕路,不注意看,一步踢上那草結,頓時絆了一跤好大,因走的是下坡路,一背簍的藥材全都散在路上,逗得大家又好笑,又好氣,笑歸笑,一夥人又得放下背簍,幫助她把藥材撿進簍裡。到家時,天黑了,家家都亮起電燈。

這些事雖然已經過去三十年了,今日回憶起來,點點滴滴特別清晰,不知村莊裡兒時夥伴,你還記得嗎?

山蘿蔔

從大坳頭上坡兩百米左右,就是寶鼎山的峰頂,海拔1434米左右,大清康熙年間,頂上用石頭建了一座寺院。寺院長約三十米,寬十多米,牆高有四,五米。寺門向北,門上方石刻“歸元寺”三字,兩側配有一幅對聯:“一望平鋪仙掌碧,萬峰高點佛頭燈”。門前又切了一道屏牆,牆中刻有一個大“福”字。手摸著這經歷數百年的古樸建築,由衷的感歎它的壯舉。同時又陷入深深的沉思,這成千上萬塊的石頭,在那個沒有機器的年代,古人從何處把這數百斤的石頭,搬上這海拔上千米的峰頂。四百年的風蝕雨洗,它依然聳立于高山頂尖,它的存在是我們綏寧人勤勞和智慧的結晶。站在峰頂望四方,視野寬廣,群峰盡收眼底,條條山脈起浮,景色壯觀,藍天白雲緊連天際,令人心曠神怡。

歸元寺“佛光普照”

大夥兒在峰頂圍寺院走了一圈,休息一會兒,又繼續去挖藥材。年紀稍長的一個姑姑,看看這邊去和尚岩的一條橫路,觸景生情的唱起了水口地道的山歌來:“一條橫路橫上天,一對金雞在路邊,這對金雞我冇打,這個阿哥我想戀……”。對面挖藥材的,聽到這邊的歌聲,也唱起山歌來,一下子大夥情緒高漲,一夥人有的想詞,有的唱,肚才好的是自編自唱,整個山川都是嘹亮的山歌聲,有趣極了。

中午時,尋到水源的地方,個個從背簍裡拿出盛了飯菜瓷缸杯。,幾個人沒自家裡帶了筷子,就順手把身邊的草杆杆折斷,沾點水在衣服上擦幾下,作筷子吃起了半日飯來。那個哥哥早上來的時候,在蛇形田就把飯吃了,現在沒有中飯吃了,大夥兒你一坨他一坨把飯送到他的瓷缸杯裡,一夥人心裡暖暖的。

和尚岩

吃過午飯,大家便朝著和尚岩出發。和尚岩是寶鼎去黃泥井和大馬石路邊的一個石頭,石頭光光圓圓象和尚的頭形,足有兩米多高,佇立于這山野之中,是道獨特的風景,所以這片土地便以它命名,叫做“和尚岩”。我們沿著和尚岩的山坡,邊挖藥材邊登上山頂,就是大馬石村莊的後面,站在頂峰俯瞰下面,村莊的座座房子毫無遮掩的呈現在眼內,只有那條飄帶似的馬路,在從林和原野間時隱時現,綠油油的稻田象一把巨梯,延伸到這山的腰間。陣陣山風迎面而拂,感到無比的清新,涼快。

雨後的寶鼎山

時間在鋤頭不停的和土地磨擦中悄然逝去,背簍裡的藥材盛滿了,一輪夕陽也掛上了西邊。大家背著滿簍的收穫開始回家,一路上大家話著今天的所見所聞,哪裡的藥材粗壯,哪裡的藥材苗深根小,在哪裡挖了一蔸鴨腳板有多大……。雖然大家勞累了一天,但回家的步伐毫不遜色來時速度,走到蛇形田杉樹林中時,由於兩邊的茅草很深,前面回家的人把兩邊的茅草交插打了結,走在前面的人忙於回家趕路,不注意看,一步踢上那草結,頓時絆了一跤好大,因走的是下坡路,一背簍的藥材全都散在路上,逗得大家又好笑,又好氣,笑歸笑,一夥人又得放下背簍,幫助她把藥材撿進簍裡。到家時,天黑了,家家都亮起電燈。

這些事雖然已經過去三十年了,今日回憶起來,點點滴滴特別清晰,不知村莊裡兒時夥伴,你還記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