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共十九大後,百名臺灣媒體大咖組團直飛北京!

撰文 | 王皓 範俊生 攝影 | 戴冰 同軍 方非

今天,百名臺灣媒體大咖如約而至,一場屬於海峽兩岸頂尖媒體人的盛會在北京飯店開幕。

吸引這百名臺灣媒體大咖直飛北京的,是第三屆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

臺灣媒體代表團陣容堪稱豪華,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任代表團最高顧問,中國國民黨前副主席、旺旺集團副董事長胡志強任名譽團長,旺旺集團副董事長、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總裁蔡紹中任團長,代表團還包括了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邱進益以及TVBS、中華日報、聯合報社、中國時報等臺灣島內主流媒體掌門人和新媒體大V。

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自2015年至今已連續舉辦三屆,

成為兩岸規模最大、層次最高、品類最全的媒體交流活動。大陸方面也是高規格迎接盛會。開幕式前,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黃坤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北京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陳吉甯與遠道而來的嘉賓會面。

俞正聲指出

中共十九大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描繪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宏偉藍圖。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要攜手努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創屬於全體中國人的美好未來。

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願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我們願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努力,團結兩岸同胞,共同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爭取和平統一的光明前景。
我們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

俞正聲表示

今年是兩岸開啟交流30周年,也是兩岸新聞交流30周年。當年兩岸隔絕的堅冰,是由新聞記者的採訪打破的,兩岸媒體的交流合作,也為兩岸同胞增進相互瞭解和理解搭建了溝通的橋樑。去年5月以來,由於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

使兩岸關係遭受嚴重衝擊。在當前兩岸關係複雜嚴峻形勢下,希望兩岸媒體勇於擔當,善盡社會責任,堅持為民發聲,講好兩岸故事,努力做“九二共識”政治基礎的維護者、同胞心靈契合的促進者、中華優秀文化的弘揚者、“台獨”分裂言行的反對者,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張志軍:

承認“九二共識”是破解當前兩岸政治關係僵局的“不二法門”

中共十九大報告集中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新理念、新主張、新要求,概括起來就是“六個一”:一個根本目標就是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一條基本方針就是必須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前景;一項主要任務就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最終實現祖國統一創造和積累條件;一項基本原則就是“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是破解當前兩岸政治關係僵局的“不二法門”;一條清晰紅線是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一個重要理念是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希望兩岸媒體繼續發揚社會公器作用,為激勵兩岸同胞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新的貢獻。

陳吉寧:

擴大京台經濟文化交流合作

30年來,新聞媒體交流始終走在兩岸關係發展的前沿,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營造了積極的輿論氛圍。北京峰會作為促進兩岸新聞媒體交流的重要平臺,開展了一系列有深度、有成效的工作,已成為兩岸媒體交流合作的重要橋樑和紐帶。中共十九大為新時代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為京台合作發展帶來了更多機遇和更廣闊空間。北京處在從高速增長向高品質發輾轉型的關鍵時期,正按照中共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求,緊緊圍繞“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我們願意進一步擴大京台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增進民生福祉。希望兩岸媒體人以峰會為平臺,更好承擔傳播與溝通之責,更多為兩岸民眾呈現客觀真實資訊,推動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攜手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如果從時間節點和歷史座標上看,本屆峰會不僅僅是一次例行峰會,此時恰逢兩岸新聞交流30年,剛剛三歲的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就更凸顯其歷史意義了。

30年前,祖國大陸率先以官方發聲,歡迎臺灣新聞界來大陸採訪、交流。以此為標誌,1987年9月,臺灣《自立晚報》的李永得、徐璐成為兩岸隔絕以來首次到大陸採訪的臺灣記者。1991年,新華社記者范麗青、中新社記者郭偉鋒因採訪閩獅漁事件,成為首次赴台採訪的大陸記者,此舉推動了大陸記者組團于次年入台,開啟了兩岸真正意義上的新聞交流。

首次到大陸採訪的臺灣記者李永得、徐璐

30年來,兩岸媒體人由先行到篤行、由陌生到合作,用文字、鏡頭傳遞兩岸聲音,兩岸關係不斷克難前行。

尤其引人關注的是,本屆峰會邀請到了兩岸媒體交流破冰的親歷者,他們為兩岸新聞交流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有派遣首批臺灣記者赴大陸採訪的《自立晚報》時任總編輯陳國祥,有首批採訪臺灣的大陸記者郭偉鋒,有開啟電視媒體在大陸駐點採訪先河的TVBS執行副總經理楊盛昱,有曾在1990年率團採訪楊尚昆同志的臺灣中華時報董事長黃肇松。

親歷者感言

時任臺灣“新聞局長”胡志強:

臺灣居民對大陸民眾好感度達到新高

臺灣記者李永得、徐璐赴大陸採訪時,胡志強當時恰好擔任“新聞局長”。他說,兩岸三十年的新聞交流在深化兩岸人民的相互瞭解上作用巨大。尤其是當下,臺灣居民對大陸新聞十分關注,上個月中天電視臺有兩個收視率的最高點,一個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報告講到四段涉台內容時;另一個高點出現在一檔介紹習近平總書記生平的新聞。經過這麼多年富有成效的交流,臺灣居民對大陸民眾的好感度達到近年來新高,據調查顯示,49%的臺灣居民對大陸民眾有好印象,30歲以下臺灣年輕人願意來大陸就業的比例增至53%。調查還發現,要求蔡英文當局改變對大陸政策的比例占到了65%。

時任《自立晚報》總編輯陳國祥:

記者受審答辯,大陸採訪不是境外

作為首批臺灣記者赴大陸採訪的“幕後推手”,陳國祥回憶起當時的情景。

1987年9月11號中午,時任社長的吳豐山送李永得、徐璐兩位元記者到機場,飛機起飛後馬上電話通知我,一小時後就在《自立晚報》首發了兩位元記者赴大陸採訪的爆炸性消息。兩位元記者轉道日本東京,與中國駐日使館聯繫,最終獲准進入大陸採訪。

這次採訪可以說這是一次政治事件,兩位元記者回到臺灣以後,和吳豐山社長一起被臺灣法庭起訴。記者在法庭答辯時說,中國大陸是我國國土,我們到中國大陸採訪,不需要申請,因為不是境外。結果是他們因此而免除牢獄之災。這兩位元記者都是我的好朋友,一個中國的原則救了他們。

中評社創始人、時任中新社記者郭偉峰:

找到30年合作交流的媒體初心

作為首次赴台採訪的大陸記者之一,郭偉鋒說,這次採訪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郭偉鋒是1991年因閩獅漁事件入台採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位入台採訪的大陸記者。當年兩岸漁民多次因越界捕魚在海上發生衝突和糾紛,臺灣方面認為大陸漁船越界捕魚,而大陸則認為臺灣海峽兩岸漁民都在一個“傳統海區”作業。大陸記者及紅十字會人員首次正式獲准進入臺灣採訪及探望被扣漁民。

郭偉鋒說,入台採訪對我個人來說是偶然,但對歷史來說,我覺得是必然。我們能夠從臺灣順利採訪歸來,真的是感謝臺灣媒體同行,沒有臺灣媒體的支持,此行是不可能順利的。因為第一次到臺灣採訪,臺灣對大陸也充滿了好奇,所以我們兩名大陸記者也成了他們的採訪對象。我到臺灣最深的感受,一是真的不知道臺灣民眾對我們是這麼熱情和善良,二是感受到中華傳統在臺灣是那麼濃厚,第三個是沒有想到當時的臺灣民眾生活是這麼富裕。從那時我認識到,如果兩岸新聞不能夠暢順的交流,兩岸同胞的認知一定是不夠完整的,我這輩子要幹點事情的話,就是要增進兩岸之間的瞭解。1997年的時候,我辭掉中國新聞社的工作,赤手空拳來到香港創辦《中國評論》月刊,以及現在的中評社,從到處求廣告求錢,到了今天也有20餘年了。我們擁有了通訊社、智庫、雜誌、出版社,為兩岸民眾資訊的分享做出了一份努力。30年來,我經歷了兩岸新聞交流的萌芽期、接觸期、磨合期、發展期,展望今後,我覺得我們兩岸的新聞交流和做法,站在一個歷史的時間節點,有三點需要思考:第一,兩岸媒體人應該共同迎接新時代的傳播,不僅通過主流媒體也通過社交媒體形式傳播觀點和意見;第二,兩岸媒體人共同構建新時代的認識系統,用彼此認同的認識系統,真正看到對方的本質;第三,兩岸媒體人通過共同推動新時代融合思想,找到新聞30年如一日沒有改變的初心。

兩年前,首屆峰會在“習馬會”前夕開幕。兩岸媒體人在峰會現場,通過直播,見證了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的歷史時刻。

一年前,11月18日恰逢“習洪會”剛結束,兩岸媒體人再次相聚北京。

而此時,在兩岸關係新形勢下,民間交流愈顯重要。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的召開,更加彰顯兩岸媒體人的歷史擔當。本屆峰會將圍繞兩岸新聞交流30年主題,緊扣當下行業變革的新趨勢,集結兩岸媒體人基於“過去”的歷史,靜觀“當下”的現實,預判“未來”的趨勢,攜手和聲,共謀發展。

原創新媒體制作人員:王皓、範俊生、戴冰、賈同軍、方非

張志軍:

承認“九二共識”是破解當前兩岸政治關係僵局的“不二法門”

中共十九大報告集中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新理念、新主張、新要求,概括起來就是“六個一”:一個根本目標就是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一條基本方針就是必須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前景;一項主要任務就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最終實現祖國統一創造和積累條件;一項基本原則就是“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是破解當前兩岸政治關係僵局的“不二法門”;一條清晰紅線是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一個重要理念是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希望兩岸媒體繼續發揚社會公器作用,為激勵兩岸同胞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新的貢獻。

陳吉寧:

擴大京台經濟文化交流合作

30年來,新聞媒體交流始終走在兩岸關係發展的前沿,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營造了積極的輿論氛圍。北京峰會作為促進兩岸新聞媒體交流的重要平臺,開展了一系列有深度、有成效的工作,已成為兩岸媒體交流合作的重要橋樑和紐帶。中共十九大為新時代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為京台合作發展帶來了更多機遇和更廣闊空間。北京處在從高速增長向高品質發輾轉型的關鍵時期,正按照中共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求,緊緊圍繞“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我們願意進一步擴大京台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增進民生福祉。希望兩岸媒體人以峰會為平臺,更好承擔傳播與溝通之責,更多為兩岸民眾呈現客觀真實資訊,推動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攜手創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如果從時間節點和歷史座標上看,本屆峰會不僅僅是一次例行峰會,此時恰逢兩岸新聞交流30年,剛剛三歲的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就更凸顯其歷史意義了。

30年前,祖國大陸率先以官方發聲,歡迎臺灣新聞界來大陸採訪、交流。以此為標誌,1987年9月,臺灣《自立晚報》的李永得、徐璐成為兩岸隔絕以來首次到大陸採訪的臺灣記者。1991年,新華社記者范麗青、中新社記者郭偉鋒因採訪閩獅漁事件,成為首次赴台採訪的大陸記者,此舉推動了大陸記者組團于次年入台,開啟了兩岸真正意義上的新聞交流。

首次到大陸採訪的臺灣記者李永得、徐璐

30年來,兩岸媒體人由先行到篤行、由陌生到合作,用文字、鏡頭傳遞兩岸聲音,兩岸關係不斷克難前行。

尤其引人關注的是,本屆峰會邀請到了兩岸媒體交流破冰的親歷者,他們為兩岸新聞交流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有派遣首批臺灣記者赴大陸採訪的《自立晚報》時任總編輯陳國祥,有首批採訪臺灣的大陸記者郭偉鋒,有開啟電視媒體在大陸駐點採訪先河的TVBS執行副總經理楊盛昱,有曾在1990年率團採訪楊尚昆同志的臺灣中華時報董事長黃肇松。

親歷者感言

時任臺灣“新聞局長”胡志強:

臺灣居民對大陸民眾好感度達到新高

臺灣記者李永得、徐璐赴大陸採訪時,胡志強當時恰好擔任“新聞局長”。他說,兩岸三十年的新聞交流在深化兩岸人民的相互瞭解上作用巨大。尤其是當下,臺灣居民對大陸新聞十分關注,上個月中天電視臺有兩個收視率的最高點,一個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報告講到四段涉台內容時;另一個高點出現在一檔介紹習近平總書記生平的新聞。經過這麼多年富有成效的交流,臺灣居民對大陸民眾的好感度達到近年來新高,據調查顯示,49%的臺灣居民對大陸民眾有好印象,30歲以下臺灣年輕人願意來大陸就業的比例增至53%。調查還發現,要求蔡英文當局改變對大陸政策的比例占到了65%。

時任《自立晚報》總編輯陳國祥:

記者受審答辯,大陸採訪不是境外

作為首批臺灣記者赴大陸採訪的“幕後推手”,陳國祥回憶起當時的情景。

1987年9月11號中午,時任社長的吳豐山送李永得、徐璐兩位元記者到機場,飛機起飛後馬上電話通知我,一小時後就在《自立晚報》首發了兩位元記者赴大陸採訪的爆炸性消息。兩位元記者轉道日本東京,與中國駐日使館聯繫,最終獲准進入大陸採訪。

這次採訪可以說這是一次政治事件,兩位元記者回到臺灣以後,和吳豐山社長一起被臺灣法庭起訴。記者在法庭答辯時說,中國大陸是我國國土,我們到中國大陸採訪,不需要申請,因為不是境外。結果是他們因此而免除牢獄之災。這兩位元記者都是我的好朋友,一個中國的原則救了他們。

中評社創始人、時任中新社記者郭偉峰:

找到30年合作交流的媒體初心

作為首次赴台採訪的大陸記者之一,郭偉鋒說,這次採訪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郭偉鋒是1991年因閩獅漁事件入台採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位入台採訪的大陸記者。當年兩岸漁民多次因越界捕魚在海上發生衝突和糾紛,臺灣方面認為大陸漁船越界捕魚,而大陸則認為臺灣海峽兩岸漁民都在一個“傳統海區”作業。大陸記者及紅十字會人員首次正式獲准進入臺灣採訪及探望被扣漁民。

郭偉鋒說,入台採訪對我個人來說是偶然,但對歷史來說,我覺得是必然。我們能夠從臺灣順利採訪歸來,真的是感謝臺灣媒體同行,沒有臺灣媒體的支持,此行是不可能順利的。因為第一次到臺灣採訪,臺灣對大陸也充滿了好奇,所以我們兩名大陸記者也成了他們的採訪對象。我到臺灣最深的感受,一是真的不知道臺灣民眾對我們是這麼熱情和善良,二是感受到中華傳統在臺灣是那麼濃厚,第三個是沒有想到當時的臺灣民眾生活是這麼富裕。從那時我認識到,如果兩岸新聞不能夠暢順的交流,兩岸同胞的認知一定是不夠完整的,我這輩子要幹點事情的話,就是要增進兩岸之間的瞭解。1997年的時候,我辭掉中國新聞社的工作,赤手空拳來到香港創辦《中國評論》月刊,以及現在的中評社,從到處求廣告求錢,到了今天也有20餘年了。我們擁有了通訊社、智庫、雜誌、出版社,為兩岸民眾資訊的分享做出了一份努力。30年來,我經歷了兩岸新聞交流的萌芽期、接觸期、磨合期、發展期,展望今後,我覺得我們兩岸的新聞交流和做法,站在一個歷史的時間節點,有三點需要思考:第一,兩岸媒體人應該共同迎接新時代的傳播,不僅通過主流媒體也通過社交媒體形式傳播觀點和意見;第二,兩岸媒體人共同構建新時代的認識系統,用彼此認同的認識系統,真正看到對方的本質;第三,兩岸媒體人通過共同推動新時代融合思想,找到新聞30年如一日沒有改變的初心。

兩年前,首屆峰會在“習馬會”前夕開幕。兩岸媒體人在峰會現場,通過直播,見證了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的歷史時刻。

一年前,11月18日恰逢“習洪會”剛結束,兩岸媒體人再次相聚北京。

而此時,在兩岸關係新形勢下,民間交流愈顯重要。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的召開,更加彰顯兩岸媒體人的歷史擔當。本屆峰會將圍繞兩岸新聞交流30年主題,緊扣當下行業變革的新趨勢,集結兩岸媒體人基於“過去”的歷史,靜觀“當下”的現實,預判“未來”的趨勢,攜手和聲,共謀發展。

原創新媒體制作人員:王皓、範俊生、戴冰、賈同軍、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