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些鄭州的“老地方”,有著西郊男孩子的成長記憶

| 鄭州碧沙崗公園西門

碧沙崗公園的秘密通道

為了看到更多的景色,

小孩兒們經常爬高上低。

上世紀拓寬建設東路時,碧沙崗北牆向南移讓了好幾米,並削掉了園內部分小山坡。原來的北牆與西牆的夾角處,有一座用鋼筋混凝土做的宣傳牌,面向十字路口,上面刷寫著毛主席語錄。

踩著宣傳牌鏤空的裝飾邊,可以翻牆進入公園。為了節省五分錢門票錢,更為了彰顯勇氣和能力,我們經常費勁地從這兒翻牆進公園玩。

有一次,

一個消息靈通的玩伴說,從這個宣傳牌向西不遠處,有一個牆縫也可以翻進去,我們到那裡一看,果然有前輩們停下的腳蹬印,於是爬上牆,發現從牆上跳下去就是小山坡和樹林,越過山坡就是大象鼻子滑滑梯,還有用假山壘成的「勇敢者之路」。

再往裡面走,公園西南處的一個大樹叉上,隱約可見一根槍管樣的金屬管,銹蝕斑駁,傳說是北伐軍留下的。

爬牆入園,好像通過敵人封鎖線,

不知前方有無伏兵,不知巡邏隊什麼時候來到。但想像著馬上可以很快魚兒入海般沒入樹林中,就有了一種勝利前的興奮,它刺激著我們經常來到這兒,鬼鬼祟祟、左顧右盼一番,然後上牆、落地,跟頭流水地竄進小樹林……

這個「逃票小道」秘密一直堅守到現在。最近,有過去五廠學校的男孩子們津津有味地大噴那個豁口,忽然感慨起這個已經快要遺忘的秘密,

原來他們也知道這個地兒,他們也以為只有自己少數人知道。

如此算來,哪是少數人的秘密,如果以方圓幾平方公里,十歲上下男孩子,數年之內,每月幾次神神密密,慌慌張張地從這裡溜進公園,那該是多麼有趣的人潮。

逃票的小朋友們,現在都長大了,不會再去翻上跳下了。在此,對他們致以會心的微笑。

| 碧沙崗公園裡的雕塑,如今已經不在。

省工人文化宮的小南院

因為面積小,因為消失多年,所以很多人不太提起省工人文化宮小南院。這個小南院就在今天的文化宮批發市場那塊地上。那裡曾經有一片樹林和一個游泳池。

游泳池非常氣派,至今都是心目中的高大上所在,那池碧波,那戲水的歡笑聲至今都很動人心扉。

每當瘋跑至帶有攔杆和門衛的游泳池門口,立刻雙腳立正,沒票沒人帶領不得入內。

若干年後,帶著遨遊過西流湖的自信找到這裡,卻見池水乾涸,樹林蕭索寂然,一如許多年後破產的國營工廠。難以相信這裡曾有過藍色的池水,給過許多人快樂和嚮往。

幽密的小南院和大場面的北院中間隔著友愛路。大概當年的設計師把友愛路想像成了一條湍急的河水,所以在南院門與北院門上方修建了一座天橋。

男孩子們是不會踩著橋上的臺階規規矩矩過橋的,總是沿著天橋欄板外側幾指寬的外沿,身體幾乎懸空地一步步移過去。好漢們的腦海裡全是紅軍十八勇士搶渡金沙江的的畫面,頗有「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的氣魄。

我們摳著橋的欄板,望著友愛路上遠遠地過來一個個人和自行車,然後變成腳下頭頂俯視圖,再又看見後腦勺,然後是遠去的背影。往來的人群和車流,果真成了大渡河河水,我們豪情萬丈,眺望四方。

二十多年後,我三歲女兒偷偷爬到藍球架球框上,向我嘻嘻笑著叫爸爸時,我想到了當年自己穩穩的腳感,說服自己由驚慌變為鎮靜,1998年小南院被拆,建成了批發市場。

| 河南省工人文化宮,早晨晨練的市民。如今的五一公園。

觀禮臺上的包廂座

除了天橋,還有一處登高望遠的地方。

省工人文化宮足球場的東邊,坐東朝西有一座主席臺,檯子兩側是觀禮台,觀禮台和主席臺的高空連接處是一個槽狀的建築裝飾構件,那個槽裡面下窄上寬,呈花瓣開放狀,我們常常伏在上面,流覽著四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省工人文化宮景色:

右面是過往汽車很少的建設路,左面經常有十六中的學生們來到足球場上課;左前方樹後有文藝廳和帶圍牆的露天電影院,電影院圍牆上面用水泥沙粒抹成平面,平展寬闊,如高速公路,男孩子們可在上面撒腿奔跑。

不幸的是,有人刹車不靈,從拐彎處沖了下去……正面遠處的樹梢下有幢幢的灰磚平房,那是文化宮的展覽廳、活動室和閱覽室所在處。閱覽室裡好像只有《人民日報》和《河南日報》,沒有幾頁,而且頁面都是大平板,長篇大論地幾乎不用美編,哪像今天這般花哨。

足球場空曠,沒有草坪,沒有塑膠,只有粗糙的泥土地,週邊一圈400M深灰色灰碴跑道。周圍幾十年後才有了隔離網和光滑的蹓冰場,有了掙家長錢的兒童遊樂場和哄老年人樹立健康信心的健身器材。

在這個瞭望哨塔似的地方,少年人的煩惱心事和張狂言語,大開閘門,指天畫地,畫餅充饑。沒有補習班和興趣班充塞的年代裡,自由而無聊。

偶遇幾個四廠學校的學生,說過去蹺課時經常爬上去,互相訴說衷腸,當然主要是說老師壞話。我不覺一樂,看來這也是一個西郊男孩們人所共知的玩耍據點,只是當時人口密度沒有今天這麼擁堵,我們總是錯峰通過,今天一碰頭,順著時間深度線才看見那麼多的腳印在空間上疊印在一起。

後來在上海東方明珠塔、武當山金頂和黃山觀日出雲海處,或者在鄭州市內某一座高層樓上俯視萬家燈火時,不知為什麼,眼前的景色畫面上總有一處浮水印般的印跡,依稀可見,那可以賞景的包廂座般的地方。

| 碧沙崗公園內的猴山

| 碧沙崗公園裡的遊樂設施

登大輪

大孩兒們說:「走,登大輪去。」我們小孩兒跟著就去了。

「登大輪」雖是指非法營生的行當,但我們崇拜的是可以飛上飛下的本事,是電影裡戰鬥生活在鐵道線上的抗日遊擊隊隊員。

我們去的地方叫「廠後」,即廠的後面的意思,現在秦嶺路穿越隴海線那一片。當時許多人為了抄近道,不從西邊電廠路閘口通過,直接橫跨鐵軌。曾經有一紡織女工扛著自行車快要過去時,窈窕的身影被火車強大的吸引力帶倒,再也沒能站起來。

幾大紡織廠後面雖有專用鐵道線,但不常見有火車,常有火車的還是隴海鐵路線,特別是西站附近,火車速度降低,本事大的人可以抓著把手跳上車廂。

我們小孩兒們常常幻想著自己壁虎般貼在車廂上,又隨時翩然落下,在水蒸汽的濃霧中,用大肚子匣槍向路邊的鬼子偽軍掃射不停。

來到鐵道邊,長長的火車象一排高大的樓房,迎面相撞而來,這時突然感到人的渺小,手腳的無力。相比于第一代工業文明的結晶體蒸汽機車,我們追趕和並跑的速度,一句話,望塵莫及。

經過許多次耐心等待和嘗試,終於逮著了一輛慢呑呑地晃過來的工作車,我們沖著車頭大聲喊,「快放氣,快放氣」,司機不理不睬,毫無表情。

有次幸運地遇上一位和藹的像劉洪的司機,對我們微微一笑,手一抬,一團巨大的水蒸氣頓時親切湧來,在這種似雲似霧的水汽裡,我突然有種眩暈的幻覺,仿佛來到了1945年以前,來到了棗莊附近,我們和鐵道遊擊隊們一起,從鬼子軍列上往下扔槍支彈藥……

有個玩伴曾經說,喜歡看鐵軌,長大了要去很遠很遠的地方。當時,我看了看黝黑的路基和鋪開的碎石,隨他想像著鐵軌彎彎曲曲地甩向遠方,穿過風沙和雨雪,串起城市和鄉村,見識許多精彩的世界。

- END -

我們在分享這個城市,也在尋找和我們一起分享的人,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37401507@qq.com

電話:0371-67185327 56568038

鄭州市委外宣辦 市政府新聞辦

編輯:王海萍

男孩子們是不會踩著橋上的臺階規規矩矩過橋的,總是沿著天橋欄板外側幾指寬的外沿,身體幾乎懸空地一步步移過去。好漢們的腦海裡全是紅軍十八勇士搶渡金沙江的的畫面,頗有「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的氣魄。

我們摳著橋的欄板,望著友愛路上遠遠地過來一個個人和自行車,然後變成腳下頭頂俯視圖,再又看見後腦勺,然後是遠去的背影。往來的人群和車流,果真成了大渡河河水,我們豪情萬丈,眺望四方。

二十多年後,我三歲女兒偷偷爬到藍球架球框上,向我嘻嘻笑著叫爸爸時,我想到了當年自己穩穩的腳感,說服自己由驚慌變為鎮靜,1998年小南院被拆,建成了批發市場。

| 河南省工人文化宮,早晨晨練的市民。如今的五一公園。

觀禮臺上的包廂座

除了天橋,還有一處登高望遠的地方。

省工人文化宮足球場的東邊,坐東朝西有一座主席臺,檯子兩側是觀禮台,觀禮台和主席臺的高空連接處是一個槽狀的建築裝飾構件,那個槽裡面下窄上寬,呈花瓣開放狀,我們常常伏在上面,流覽著四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省工人文化宮景色:

右面是過往汽車很少的建設路,左面經常有十六中的學生們來到足球場上課;左前方樹後有文藝廳和帶圍牆的露天電影院,電影院圍牆上面用水泥沙粒抹成平面,平展寬闊,如高速公路,男孩子們可在上面撒腿奔跑。

不幸的是,有人刹車不靈,從拐彎處沖了下去……正面遠處的樹梢下有幢幢的灰磚平房,那是文化宮的展覽廳、活動室和閱覽室所在處。閱覽室裡好像只有《人民日報》和《河南日報》,沒有幾頁,而且頁面都是大平板,長篇大論地幾乎不用美編,哪像今天這般花哨。

足球場空曠,沒有草坪,沒有塑膠,只有粗糙的泥土地,週邊一圈400M深灰色灰碴跑道。周圍幾十年後才有了隔離網和光滑的蹓冰場,有了掙家長錢的兒童遊樂場和哄老年人樹立健康信心的健身器材。

在這個瞭望哨塔似的地方,少年人的煩惱心事和張狂言語,大開閘門,指天畫地,畫餅充饑。沒有補習班和興趣班充塞的年代裡,自由而無聊。

偶遇幾個四廠學校的學生,說過去蹺課時經常爬上去,互相訴說衷腸,當然主要是說老師壞話。我不覺一樂,看來這也是一個西郊男孩們人所共知的玩耍據點,只是當時人口密度沒有今天這麼擁堵,我們總是錯峰通過,今天一碰頭,順著時間深度線才看見那麼多的腳印在空間上疊印在一起。

後來在上海東方明珠塔、武當山金頂和黃山觀日出雲海處,或者在鄭州市內某一座高層樓上俯視萬家燈火時,不知為什麼,眼前的景色畫面上總有一處浮水印般的印跡,依稀可見,那可以賞景的包廂座般的地方。

| 碧沙崗公園內的猴山

| 碧沙崗公園裡的遊樂設施

登大輪

大孩兒們說:「走,登大輪去。」我們小孩兒跟著就去了。

「登大輪」雖是指非法營生的行當,但我們崇拜的是可以飛上飛下的本事,是電影裡戰鬥生活在鐵道線上的抗日遊擊隊隊員。

我們去的地方叫「廠後」,即廠的後面的意思,現在秦嶺路穿越隴海線那一片。當時許多人為了抄近道,不從西邊電廠路閘口通過,直接橫跨鐵軌。曾經有一紡織女工扛著自行車快要過去時,窈窕的身影被火車強大的吸引力帶倒,再也沒能站起來。

幾大紡織廠後面雖有專用鐵道線,但不常見有火車,常有火車的還是隴海鐵路線,特別是西站附近,火車速度降低,本事大的人可以抓著把手跳上車廂。

我們小孩兒們常常幻想著自己壁虎般貼在車廂上,又隨時翩然落下,在水蒸汽的濃霧中,用大肚子匣槍向路邊的鬼子偽軍掃射不停。

來到鐵道邊,長長的火車象一排高大的樓房,迎面相撞而來,這時突然感到人的渺小,手腳的無力。相比于第一代工業文明的結晶體蒸汽機車,我們追趕和並跑的速度,一句話,望塵莫及。

經過許多次耐心等待和嘗試,終於逮著了一輛慢呑呑地晃過來的工作車,我們沖著車頭大聲喊,「快放氣,快放氣」,司機不理不睬,毫無表情。

有次幸運地遇上一位和藹的像劉洪的司機,對我們微微一笑,手一抬,一團巨大的水蒸氣頓時親切湧來,在這種似雲似霧的水汽裡,我突然有種眩暈的幻覺,仿佛來到了1945年以前,來到了棗莊附近,我們和鐵道遊擊隊們一起,從鬼子軍列上往下扔槍支彈藥……

有個玩伴曾經說,喜歡看鐵軌,長大了要去很遠很遠的地方。當時,我看了看黝黑的路基和鋪開的碎石,隨他想像著鐵軌彎彎曲曲地甩向遠方,穿過風沙和雨雪,串起城市和鄉村,見識許多精彩的世界。

- END -

我們在分享這個城市,也在尋找和我們一起分享的人,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37401507@qq.com

電話:0371-67185327 56568038

鄭州市委外宣辦 市政府新聞辦

編輯:王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