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黎裡:一顆冉冉升起“水鄉明珠”

圖/沈震宇

黎裡古鎮隸屬於江蘇吳江,地處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交匯的金三角腹地。

舊時古鎮黎裡、吳江同裡,湖州織裡,常熟古裡,共稱江南“四裡”。近年來,黎裡古鎮以獲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為契機,全面加快古鎮保護開發,隨著古街風貌一、二、三期修復修繕,攬橋蕩生態公園、遊客服務中心、廟橋廣場等項目的推進,現今的黎裡古鎮正重新煥發生機。

庭院深深 弄裡情趣

圖/沈震宇

黎裡古鎮形成於南宋,至今已有889年歷史,屬於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黎裡的民居特色鮮明,鎮為一河兩街,市河主幹自西而東,市街築於市河的南北兩岸,由條石及石塊鋪成。街旁房屋沿水而築,兩岸老式磚水結構的兩層樓房鱗次櫛比,大多是明清建築的二層樓房,鋪面店堂毗連相接。白牆、灰磚、黑瓦的庭院古宅韻味十足,

適合欣賞。那柱、梁、檁、椽,每一處的細節都很別致。窗戶有長窗、半窗、八角窗等多種花樣,既講究舒適又不失情趣。窗格欞大都使用明瓦,一種由牡蠣殼磨成的薄片,陽光從窗戶透進屋子,在光影的映襯下,顯得古樸風雅。住宅大都三面圍以風火牆,遠遠望去,高高的觀音兜、帽兜般的曲線,與藍天白雲相映成趣,氣勢磅礴之間又有幾番柔美。

圖/沈震宇

這裡的民居庭院深深,再普通的人家也有兩三進深。若是大戶人家,更有門廳、正廳、堂樓、花廳、廂房、偏房等,一進連著一進。正因為如此,所以黎裡的弄堂也多。黎裡古鎮的弄堂之多,結構之奇,為古鎮一大特色,保留弄堂115條,其中暗弄90條,弄深超過100米的有11條。

黎裡的弄堂不僅多且長,而且很多很有故事,值得慢慢駐足感受。

小橋流水 廊下生活

圖/沈震宇

如果說古鎮的建築是軀殼,那麼這河水裡的倒影,則是千年風月的魂魄,承載著黎裡古鎮數千年來的風花雪月。江南的古鎮都有一條市河穿鎮而過,將古鎮一分為二。

黎裡古鎮有一條美麗的市河,喚作黎川。源自浙江天目山,由西向東,經平望鶯脰湖、雪湖,進入黎裡楊家蕩、牛斗湖,再從望平橋流入市河。順著河水流淌的方向望去,會看到一座座古橋,全長1900多米的古市河上橫跨著12座古橋。黎裡古鎮又一特色是長長的駁岸,古駁岸長達3800多米,全部用介稽石壘築而成。幾百年過去了,仍是那麼齊整堅實。駁岸邊嵌著300多根石欄,其中精緻的象鼻石欄如金石家手下的印章,方寸之間而趣味無窮,既是系船的極好設施,又是珍貴的藝術佳品。一艘艘停泊的小船,還有奇趣的纜船石。每一處,都值得細細觀摩很久。

圖/沈震宇

漫步在黎裡的廊棚下,靜心感受古鎮生活的氣息,時光變得從容而美好。廊棚下,有歡快奔跑的孩子、小狗,飄著香氣的美食小鋪、茶館。遠遠近近,這些生活的細節都以廊棚為背景,鮮活存在著。坐下來喝杯茶,靜靜聆聽古鎮的聲音,看茶葉打著旋兒的光影,或是買些小吃邊走邊逛,有滋有味兒。

人文薈萃 故居眾多

圖/沈震宇

黎裡人文薈萃,歷史上出過特奏名狀元1人、進士26人、舉人61人,秀才無數。清代較為有名的則數位居工部尚書的周元理、浙江布政使蒯士薌等,近代有愛國詩人柳亞子,以及中國第一代影星殷明珠等。因而,黎裡古鎮名人故居頗多,既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柳亞子故居,又有端本園、鴻壽堂、周宮傅祠等市級文物保護和控制單位55處。端本園本是邑中名園,該園原有曲廊、荷池、回廊、假山、亭、榭、樓、軒等建築,園中植有桂樹兩株,故樓名“雙桂樓”,是一幢古色古香的小樓。主人在樓前兩側各植一棵金桂,一棵銀桂,故名“雙桂樓”。端本園為吳江名園之一,也是蘇州園林中的一處重要實例,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現為蘇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圖/沈震宇

周宮傅祠在黎裡南新街廟橋弄內,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為祭祀工部尚書周元理而建的專祠。前後六進,前三進是祭祀周元理的專祠,有乾隆禦祭周元理石碑一塊;第四進是周家祭祀列祖列宗的場所;五六兩進為周氏義學,晚清及民國年間,黎裡民眾祭孔儀式在此舉行。周宮傅祠作為三祭合一的空間,江南罕見。

作為國家非遺項目的打錫在蘇州歷史悠久。今年1月18日,中國錫器博物館在黎裡古鎮開館,該館坐落于黎裡古鎮中心街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築——毛宅,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各類錫器文物藏品1000餘套,包括食具、酒具、閨房、文房、照明、祭供等,做工精美,讓人大開眼界,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錫器博物館。館內利用展櫥和半敞開式展臺陳列,綜合圖片、實物、場景復原等展示手段,突出采錫、煉錫、打錫等文化特色。

江南水鄉 文旅小鎮

圖/沈震宇

近幾年,黎裡鎮先後被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十佳村鎮慢遊地”“江南水鄉古鎮”等稱號,古鎮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顯著提高。國慶前夕,一場名為“守望古鎮”的書畫展覽在古鎮黎裡舉行,拉開了黎裡中秋顯寶活動的序幕,206幅文人墨客的書畫作品讓人大開眼界,該活動已成為黎裡傳承古鎮文脈,樹立文化標杆的一大盛事。隨著基金小院投入運營,博物館酒店、水岸寒舍中汝家弄及邱宅、真旅網天隱客棧、普濟天和主題酒店、問心堂艾文化中醫養生項目、王宅吳門文化中心等項目相繼啟動、入駐裝修,大大豐富了古鎮的旅遊業態;梅蘭橋遊客中心及智慧旅遊建設,一期旅遊標識系統的啟用,為古鎮創建國家4A景區及古鎮聯合申遺提檔升級;梨花節、中秋顯寶、紀念柳亞子130周年等系列活動的舉辦進一步豐富了黎裡文化的內涵。

圖/沈震宇

眼下,黎裡古鎮正圍繞“文旅小鎮”目標定位,以“水鄉古鎮聯合申遺和4A景區創建”為工作引領,完善形態、豐富業態、培植文態,突出“古鎮+文化+旅居+產業+生態”,實現文化與旅遊融合、商貿與旅遊協同、生態與旅遊互聯。一座傳承江南文化、凝聚古典與現代的“水鄉明珠”正在崛起。

(責編:田虎、連品潔)

方寸之間而趣味無窮,既是系船的極好設施,又是珍貴的藝術佳品。一艘艘停泊的小船,還有奇趣的纜船石。每一處,都值得細細觀摩很久。

圖/沈震宇

漫步在黎裡的廊棚下,靜心感受古鎮生活的氣息,時光變得從容而美好。廊棚下,有歡快奔跑的孩子、小狗,飄著香氣的美食小鋪、茶館。遠遠近近,這些生活的細節都以廊棚為背景,鮮活存在著。坐下來喝杯茶,靜靜聆聽古鎮的聲音,看茶葉打著旋兒的光影,或是買些小吃邊走邊逛,有滋有味兒。

人文薈萃 故居眾多

圖/沈震宇

黎裡人文薈萃,歷史上出過特奏名狀元1人、進士26人、舉人61人,秀才無數。清代較為有名的則數位居工部尚書的周元理、浙江布政使蒯士薌等,近代有愛國詩人柳亞子,以及中國第一代影星殷明珠等。因而,黎裡古鎮名人故居頗多,既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柳亞子故居,又有端本園、鴻壽堂、周宮傅祠等市級文物保護和控制單位55處。端本園本是邑中名園,該園原有曲廊、荷池、回廊、假山、亭、榭、樓、軒等建築,園中植有桂樹兩株,故樓名“雙桂樓”,是一幢古色古香的小樓。主人在樓前兩側各植一棵金桂,一棵銀桂,故名“雙桂樓”。端本園為吳江名園之一,也是蘇州園林中的一處重要實例,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現為蘇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圖/沈震宇

周宮傅祠在黎裡南新街廟橋弄內,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為祭祀工部尚書周元理而建的專祠。前後六進,前三進是祭祀周元理的專祠,有乾隆禦祭周元理石碑一塊;第四進是周家祭祀列祖列宗的場所;五六兩進為周氏義學,晚清及民國年間,黎裡民眾祭孔儀式在此舉行。周宮傅祠作為三祭合一的空間,江南罕見。

作為國家非遺項目的打錫在蘇州歷史悠久。今年1月18日,中國錫器博物館在黎裡古鎮開館,該館坐落于黎裡古鎮中心街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築——毛宅,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各類錫器文物藏品1000餘套,包括食具、酒具、閨房、文房、照明、祭供等,做工精美,讓人大開眼界,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錫器博物館。館內利用展櫥和半敞開式展臺陳列,綜合圖片、實物、場景復原等展示手段,突出采錫、煉錫、打錫等文化特色。

江南水鄉 文旅小鎮

圖/沈震宇

近幾年,黎裡鎮先後被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十佳村鎮慢遊地”“江南水鄉古鎮”等稱號,古鎮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顯著提高。國慶前夕,一場名為“守望古鎮”的書畫展覽在古鎮黎裡舉行,拉開了黎裡中秋顯寶活動的序幕,206幅文人墨客的書畫作品讓人大開眼界,該活動已成為黎裡傳承古鎮文脈,樹立文化標杆的一大盛事。隨著基金小院投入運營,博物館酒店、水岸寒舍中汝家弄及邱宅、真旅網天隱客棧、普濟天和主題酒店、問心堂艾文化中醫養生項目、王宅吳門文化中心等項目相繼啟動、入駐裝修,大大豐富了古鎮的旅遊業態;梅蘭橋遊客中心及智慧旅遊建設,一期旅遊標識系統的啟用,為古鎮創建國家4A景區及古鎮聯合申遺提檔升級;梨花節、中秋顯寶、紀念柳亞子130周年等系列活動的舉辦進一步豐富了黎裡文化的內涵。

圖/沈震宇

眼下,黎裡古鎮正圍繞“文旅小鎮”目標定位,以“水鄉古鎮聯合申遺和4A景區創建”為工作引領,完善形態、豐富業態、培植文態,突出“古鎮+文化+旅居+產業+生態”,實現文化與旅遊融合、商貿與旅遊協同、生態與旅遊互聯。一座傳承江南文化、凝聚古典與現代的“水鄉明珠”正在崛起。

(責編:田虎、連品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