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王偉光:科學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科學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的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科學認識和把握今天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這一重大變化,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王偉光。

記者:十九大報告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的重大判斷,

立即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議,您如何理解?

王偉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重大的政治論斷,深刻揭示了我國社會矛盾運動的新變化新特點,對於把握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明確面臨的主要問題和任務,意義重大。

矛盾不是一成不變的,

而是變化的。中國社會矛盾,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是變化的。在對主要矛盾的判斷上,我們黨的歷史上是有經驗教訓可以總結吸取的。在中國革命的初期,如何判斷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性質,如何判斷中國的階級關係和各階級的政治態度,如何分清革命的敵我友,如何認識中國革命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什麼,這關係到中國革命的前途和命運。

新中國成立後,

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1956年中共八大對當時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作出了正確的判斷,提出“人民對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糾正了錯誤的判斷、路線和做法,恢復了八大的提法,但同時又比八大前進了一步,提出更為準確的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正是按照對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提出正確的黨的基本路線,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改革開放取得了今天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黨的正確的理論和路線來自於實際,一定要從中國特殊的國情、從中國特殊的具體矛盾分析出發,才能制定出正確的理論和路線

記者:今年是毛澤東的《實踐論》和《矛盾論》發表80周年。在您看來,

當前重讀這兩篇經典著作有什麼現實意義?

王偉光:對於社會主要矛盾判斷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的問題,從而關係到黨和人民事業的前途命運。《實踐論》最根本的觀點是什麼呢?是實踐第一的觀點,即一切正確的思想皆來自實踐,取決於實踐,接受實踐的檢驗。黨的正確的理論和路線來自於實際,也就是說,制定什麼樣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來指導中國實踐,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實踐,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要從中國國情出發,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是《實踐論》教導我們的。那麼,怎樣正確判斷中國國情呢?這就要學習《矛盾論》,按照《矛盾論》的要求辦事。《矛盾論》講,矛盾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矛盾是一切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是如此。因此,要認識社會,必須認識社會矛盾,找到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而要認識中國社會的特殊性,就必須認識中國社會矛盾的特殊性,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只有正確分析認識中國社會的特殊矛盾,中國社會特殊的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加以解決,中國的問題才會迎刃而解。這又是《矛盾論》教導我們的。《實踐論》《矛盾論》是我們黨找到中國革命正確道路的思想武器。一定要從中國特殊的國情,從中國特殊的具體矛盾分析出發,才能制定出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有了正確的理論和路線,革命才能成功。正確路線從哪兒來呢?從本國實際,本國社會矛盾的科學分析中來。

從解決落後生產,到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反映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已經發生變化

記者: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的依據主要有哪些?

王偉光:歷史在前進,條件在變化,主要矛盾也要隨之發生變化。現在改革開放已近四十年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都發生了重大改變。一方面,我國生產力整體上升,有了極大的增長。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城市化率達到60%。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世界上三分之一弱的增長率是中國人民貢獻的,我國有220種產品在世界是位元列第一的。落後生產的表述已經不符合事實、不合時宜了。當然,我們也有生產力相對落後的方面,如農業等方面也有落後生產的表現。但總體上用“落後”這兩個字,對我國生產力發展現狀的概括是不準確的。另一方面,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各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人民對物質文化社會生活的需求更高更廣泛,領域更大,所以概括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更為準確。

一方面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越來越強烈,而另一方面,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如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等問題更為突出,同時也有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從解決落後生產,到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反映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已經發生變化。

社會主要矛盾變了,但“三個沒有變”,國情沒有變,發展中國家地位沒有變,生產力的根本任務沒有變

記者:十九大報告還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怎樣理解這裡說的“變”與“不變”的關係?

王偉光:在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係全域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為應對這個重大變化,正確認識主要矛盾的變化,必須按照十九大報告的要求,做到兩個“必須認識到”,從變中看到不變。一是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域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因為最根本的發展還是生產力的發展,當然生產力的發展應該是全面的,要更好地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解決好全面和充分發展的問題,大力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這是第一個“必須認識到”。二是必須認識到,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力是根本任務沒有變。我們在世界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大了,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但是,我們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社會主要矛盾變了,但“三個沒有變”,國情沒有變,發展中國家地位沒有變,生產力的根本任務沒有變。全黨要樹立“三個牢牢”的意識,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本報記者 黃輝)

原標題:王偉光:科學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實踐,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要從中國國情出發,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是《實踐論》教導我們的。那麼,怎樣正確判斷中國國情呢?這就要學習《矛盾論》,按照《矛盾論》的要求辦事。《矛盾論》講,矛盾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矛盾是一切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自然界如此,人類社會也是如此。因此,要認識社會,必須認識社會矛盾,找到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而要認識中國社會的特殊性,就必須認識中國社會矛盾的特殊性,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只有正確分析認識中國社會的特殊矛盾,中國社會特殊的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加以解決,中國的問題才會迎刃而解。這又是《矛盾論》教導我們的。《實踐論》《矛盾論》是我們黨找到中國革命正確道路的思想武器。一定要從中國特殊的國情,從中國特殊的具體矛盾分析出發,才能制定出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有了正確的理論和路線,革命才能成功。正確路線從哪兒來呢?從本國實際,本國社會矛盾的科學分析中來。

從解決落後生產,到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反映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已經發生變化

記者: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的依據主要有哪些?

王偉光:歷史在前進,條件在變化,主要矛盾也要隨之發生變化。現在改革開放已近四十年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都發生了重大改變。一方面,我國生產力整體上升,有了極大的增長。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城市化率達到60%。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世界上三分之一弱的增長率是中國人民貢獻的,我國有220種產品在世界是位元列第一的。落後生產的表述已經不符合事實、不合時宜了。當然,我們也有生產力相對落後的方面,如農業等方面也有落後生產的表現。但總體上用“落後”這兩個字,對我國生產力發展現狀的概括是不準確的。另一方面,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各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人民對物質文化社會生活的需求更高更廣泛,領域更大,所以概括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更為準確。

一方面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越來越強烈,而另一方面,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如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等問題更為突出,同時也有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從解決落後生產,到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反映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已經發生變化。

社會主要矛盾變了,但“三個沒有變”,國情沒有變,發展中國家地位沒有變,生產力的根本任務沒有變

記者:十九大報告還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怎樣理解這裡說的“變”與“不變”的關係?

王偉光:在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係全域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為應對這個重大變化,正確認識主要矛盾的變化,必須按照十九大報告的要求,做到兩個“必須認識到”,從變中看到不變。一是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域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因為最根本的發展還是生產力的發展,當然生產力的發展應該是全面的,要更好地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解決好全面和充分發展的問題,大力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這是第一個“必須認識到”。二是必須認識到,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力是根本任務沒有變。我們在世界上的話語權越來越大了,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但是,我們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社會主要矛盾變了,但“三個沒有變”,國情沒有變,發展中國家地位沒有變,生產力的根本任務沒有變。全黨要樹立“三個牢牢”的意識,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本報記者 黃輝)

原標題:王偉光:科學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