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渭南經開區:以大手筆綠化提升城市品位 增強群眾幸福感

建成後的渭富橋北側綠地

原標題:為城市增綠為市民添福——渭南經開區以大手筆綠化提升城市品位增強群眾幸福感走筆

渭南日報 記者 李小鴿 程瑾

“巍巍華山入雲端,滔滔渭水富渭南。”

幾千年山骨水魂的滋養,渭南已然成長為綴于秦東大地的一顆明珠。而今,她更是以厚重的文化底蘊,詮釋著一個城市創新和進取的精神。市委、市政府“一河兩岸”的城市格局和“東進北擴”發展戰略,使得渭南的經濟社會發展格局由背向渭河轉身為面向渭河發展,

開啟了“轉身向河天地闊,乘風破浪滿面新”的宏偉氣象。近兩年來,渭南經開區新的領導班子務實擔當,追趕超越,以大作為帶來新氣象,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一座產業新城——渭南經濟技術開發區隨之平地崛起。

城如人,貴有品。作為渭南“東進北擴”戰略的承載地,經開區是市委、市政府傾力打造的宜居宜業生態新城、低碳環保工業新城、詩意田園文化新城,

她必以新興產業高地、居易文化勝地、現代物流中心、休閒宜居新城的全新姿態展現在秦東大地。此次在經開區的幾天採訪,全新的景象撲面而來:進入經開區三大門戶的嶄新塑造,詮釋著經開人一往無前的方略智慧以及文化凝魂的內聚力;以點為基,串點成線,以線織面的城市綠化如火如荼,精雕細琢中讓綠色風景盡收眼底,讓人們肆意暢想這座城市的芳華和溫潤。

微地形綠化

“城市綠化有助於城市環境品質的改善,也是美化城市景觀,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生態措施。我們重視城市綠化,美化城市面貌,改善城市整體形象,實際上是在優化發展環境,提升旅遊品位,提高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數’”。經開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楊社盈如是說。

鏗鏘大步走在前列大手筆揮寫“綠富美”宜居新經開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二月的經開,宛如出水芙蓉般的少女,披著翠青碧綠的外衣,笑靨如花般地和每一個徜徉其中的人打招呼,肆意地向這個城市炫耀著她的年輕和活力。

經開的美,豐富而厚重,儘管年輕,但卻不缺韻味,不失神采。這當然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更多的還要歸功於城市管理者對她的高點規劃和悉心打磨,

就好比天生麗質的女子,也需要略施粉黛才更顯其端莊秀美。怎樣打造這一座新城?經開區決策者在心裡早已畫好了她的模樣,近幾年來的一系列大手筆,都在一點一點精心雕砌她的容顏。

讓我們一起走近經開,來領略獨屬於她的美。先來說說她的“出身”,也是她最引以為豪的地方——區位優勢。坐落于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的渭南,境內鄭西、大西2條高鐵,隴海、西南等6條鐵路,連霍、京昆、榆商等3條高速公路和310、108等9條國省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形成“一日經濟圈”,輻射城市達26個省。

香山大道

再看看她的“家底”。這裡資源豐富,是國家優質糧、菜、果、畜生產基地,水、電、氣供應充裕,這些都是渭南經開獨有的資源稟賦。

具備先天資質,經開決策者更注重後天培育和發掘。從建區之初到現在,管委會一班決策者就堅持高起點、高規格、高水準規劃,實施了“一帶、三軸、三心、五區、多點”的空間佈局,城區、園區、景區“三區”同建。此規劃近至2020年,人口規模為16.3萬人,建設用地規模為19平方公里;遠至2030年,人口規模為29.7萬人,建設用地規模為34平方公里。

不僅有長遠規劃的藍圖擘畫,更有落地有聲的實幹支撐,經開管委會的一班人適時提出“兩園一城”戰略,打造食品加工產業園、商貿物流產業園和聚集生物發酵產業的“中國酵素城”。隨著一班潛心經開發展的人在這片土地上揮汗如雨的耕耘和開拓,如今的經開早已華麗蛻變,青島啤酒、上海申華、四川濠吉、中墾乳業、廣東日豐、成都紅新國際、華能集團、江蘇雨潤、五得利麵粉等國內知名企業和著名品牌的入駐,為這片土地增添了光彩,也注入了全新的希望。我們似乎已經看到了經開幾十年後的風姿綽約,愈發的幹練而堅強。

讓我們來看經開區交上來的“成績單”:2016年,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完成70.66億元,同比增長16.4%,新增規上企業5戶;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0.1億元,同比增長30.3%;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23億元,同比增長53.6%。先後榮獲陝西省省級農產品加工示範園區、省級食品產業示範園區,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資、專案建設先進單位,並在2015、2016年度連續兩年獲得市委、市政府目標責任考核優秀等次。

成績代表過去,時間跨入2017年,經開的又一個大手筆拉開大幕。經開區堅持內外兼修,在抓經濟發展的同時,將城市的基礎建設和品位提升提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以綠為底色,實現“綠色崛起”,讓市民享受發展成果,獲得實在的“幸福感”。

“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城市如何可持續發展,如何舒適宜居,園林綠化作為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作用不可替代。在大力推進綠色發展的道路上,我們經開在發展理念的堅守中堅持編織綠色夢想,讓天更湛藍,水更澄碧,空氣更新鮮,氣候更宜人。今年,我們將實施綠化建設項目11個,總投資6.3億元。屆時,經開將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經開區管委會主任韋紅革信心滿滿。

簡單數字的背後意義深遠:展示出經開城市環境的變化,更詮釋著這個以工業強區的新城市與大自然日趨和諧的互動關係……堅持始終幹在實處因地制宜打造綠色宜居新城

大地回春,穿梭於經開的大街小巷,道路兩旁新綠漸濃,“軟化”了鋼筋混凝土建築的“硬朗”線條,整潔寬敞的城市幹道、錯落有致的綠化帶、精巧別致的小品景觀,將經開裝扮得格外靚麗,可謂是步移景換,如詩如畫。

曾經的城市綠化夢想在園林工作者的手中變為現實,並有著更多的綠色暢想。在香山大道,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工人們正在給道路兩旁的景觀帶栽種苗木。而採訪當天,渭富橋、渭蒲橋以及沙王大橋工地上,機械作業來來往往地穿梭於工地,施工方負責人介紹,這些城市工程都將在150天之後給全區人民一個嶄新的渭南經開。

楊社盈多次前往綠化工程現場進行調研,指出園林綠化是城市的生機,塑造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容納了很多人的情感寄託,進而成為一座城市的象徵,一草一木、一園一景所蘊含的意味都能勾連群眾的記憶。要按照“城區園林化,道路林蔭化,社區公園化”的思路和目標扎實推進。

他指出,道路綠化是連通居民區、方便市民出行的綠色通道,務必要對道路綠化進行提檔升級,將其建設成為“萬木爭春、濃蔭護夏、紅葉迎秋、冬青傲立”四季變遷的生態走廊。

“今年,我們按照草木花灌‘高低搭配、錯落有致、疏密有度、繁簡得當、特色鮮明’的要求,實施渭蒲橋、渭富橋和沙王橋的綠化工程,以及香山大道、關環大道、新城大道等主道路的全面提升工程,確保道路景觀達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色,冬有綠’的景象。在這裡面,我們綜合考慮經開的發展優勢和發展定位,著力把經開的工業發展與旅遊融合在一起,推動工業與旅遊的互生互長。”經開區管委會副書記王小平如是說。

一人智短,眾人智長。為構建出有韻律、有色彩、有層次、有品位的園林景觀,經開區住建局派出專業幹部外出考察,學習其他兄弟城市的先進經驗,為我所用,同時邀請國內知名設計公司——華藍集團和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分別對三座大橋和香山大道、新城大道進行景觀設計和改造。

當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設計師劉曉甯向我們展開三橋的圖景時,經開的嬌媚容顏觸手可及。沙王橋上的入口雕塑由“經開”兩字變形而來,流線型的構架具有了門的形態,紅褐色的金屬噴漆、中式圖案的金屬鏤空,向八方來客展現著經開的形象,也體現著渭南經開以熱情的姿態歡迎天下來客,經開的“熱情”在這裡被展示得淋漓盡致。

渭蒲橋入口的晨鐘暮鼓則令人印象深刻,核心高聳的中式景觀柱上部設計中式亭子,東側廳內設鐘,西側設鼓,用晨鐘暮鼓這種古代的報時方式來警醒現代人時間的流逝,也彰顯著經開珍視時間、努力發展、拼搏進取的精神。

正在提升改造的轉盤十字

渭富橋作為進入經開區的門戶,是外界瞭解經開區的一個重要關口。這裡高20米的標識柱尤為奪目。“這個景觀柱是上大下小的結構,立面分為三個層次,最前方金屬面板上設計曲線的紋理,與經開區入口渭河水系相互呼應,同時雕刻齒輪的造型,寓意著互補不足,攜手奮進。在最前方的面板上設計渭南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名稱與標識,寓意著區內企業在區黨工委、管委會的引領下,蓬勃向上的發展勢頭。”劉曉寧把她們的設計理念和經開的人文、歷史完全融合在一起,把經開的內涵通過這樣的設計展示給了世人。

劉曉寧說,這樣的設計理念完全源于經開區管委會一班領導的啟發,在前期的對接中,領導帶著他們跑遍了經開的角角落落,希望設計人員能完全充分的瞭解這座城市。在他們互相的交流、碰撞中,生態園林景觀是被多次提及的一個概念和內容。“生態、宜居、舒適、安心,我們要打造的是這樣的經開,要展示的也是這樣的經開。”經開區管委會主任韋紅革多次強調。

經過反復研究與溝通,設計方案終於敲定。劉曉甯向我們進一步闡釋這個方案背後的故事:“我們的設計源於這樣一個夢想,就是希望我們的子孫後代都能夠享受到我們童年時期的自然風光,渭河邊的蛙叫蟬鳴,樹林濃蔭。要實現這個夢想,打造生態的園林景觀,我們主要用了兩個手法。一個是找回記憶中的家門口,由於三個地塊位於經開的主要入口,我們就把他定義為家門口,而記憶中的家門口是有大樹、石獅等明顯的標識,我們也在設計中延續了這樣的手法,打造與經開區歷史文化相融合的大尺度景觀;第二個手法就是地域文化氣息的生態感受,選取經開最為特色鮮明的渭水為元素提取,將其拆解演變為曲線流暢的園路。曲線園路貫穿整個綠地,穿梭于林間花海之中,打造完整的森林氧吧體驗。”

三座大橋的綠化設計充分的挖掘彰顯了經開區的地域特點和文化元素,城區道路的綠化設計,則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空山水文化的設計魅力。

道路是城市的骨骼,也是城市的血脈,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香山大道、新城大道以及關環大道是經開區重要的城市道路。“我們主要通過對經開區的景觀設計,引入先進設計理念,體現歷史文化脈絡,營造現代化城市氛圍,彰顯城市獨特魅力,打造符合‘創建森林城市’規劃要求的新型道路景觀,最終提升新城的整體形象和綜合競爭力。”在說到幾條大道的設計理念時,華藍集團設計師張三姓如是說。

“這條路是通往中國酵素城的必經之路,也是展示經開形象的視窗。我們設計的時候也是按照紐帶、連結、關懷與綻放四個理念進行設計,四個路口每一個都有其特殊的設計理念,紐帶連接著過去與未來,連結則寓意的是對經開區未來發展的暢想,而關懷主要指的是道路綠化設計中的人文關懷。綻放,以花瓣開放時的旺盛狀態,預示了經開未來發展的姿態。”華藍集團一位設計師介紹道。

在香山大道的施工現場,國槐、紅葉石楠、櫻花、國槐雪松、櫻花欒樹,正經工人們的手在這裡“安家落戶”,園林小景也就在路邊形成了。假以時日,她們將與這座城市一併成長,將她們的根深深紮進這片大地,吸收這裡的陽光和雨露,將生命與這座城融為一體,與這座城市一起,共用陽光,共擔風雨。

“在香山大道的景觀設計上,我們採取的是空山水文化中的景觀設計方式,以山為石,以沙為水,在苗木的選取手法上結合渭南本地的情況,在品種選植上採用在渭南地區成活率較高的枇杷、七葉樹、石楠球、造型松等進行培育,體現現代園林的風格。”專案施工方負責人楊戈介紹道。

在經開區,城市綠化不僅要考慮生態效益,也要考慮景觀效益,做到春有玉蘭賽海棠,夏日拂袖荷花香,秋雨敲窗銀杏黃,冬梅欲放待暖陽。各個季節、各個樹種都會展現不同的色彩和風貌,整個經開將色彩斑斕。

記者瞭解到,目前經開區住建部門正通過彩化,讓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色彩。比如春季有玉蘭、櫻花、鬱金香等,以白色-淺紅-紅色為主色調;夏季有紫薇、木槿等,以紅色-紫紅為主色調;秋季有無患子、欒樹、銀杏等,以黃色為色調;冬季則有梅花等,豐富冬季植物景觀。

和經開區合作了這麼長時間,華藍集團設計師朱偉說:“在經開區幹事業,我們覺得非常有心勁,最讓我感動的就是經開區一班領導幹部了,我們在施工現場時,他們在現場,我們下班回去了,他們還在現場。有一次我們忙完都晚上八點多了,想說再去住建局看看,跟領導商量一個圖紙,就給局長打了個電話,局長二話沒說,就說在辦公室等我們。我們趕過去之後,討論設計圖的修改都討論到晚上十一點了。他們身上那種特別能拼的精神太感染人了。”

是啊,美麗經開的背後怎麼能離開這麼一群拼命為經開幹事創業的幹部呢?他們不舍晝夜,只爭朝夕,用不折不扣的實幹精神和敢於拼命的擔當精神,詮釋著全區上下追趕超越應有的精氣神,不斷引領著經開發展的新高度。用心添綠滿城擁翠讓市民共用“綠色幸福”

建成後的渭蒲橋北側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初春,信步經開,偶遇一場春雨,雨絲飄飄揚揚地灑落著,像是無數蠶娘吐出的銀絲,蕩漾在半空中,為整個經開區披上了一層迷迷漫漫的輕紗。

輕撩紗幔,一幅動人的畫卷在我們面前展開:紅白相間的高樓大廈與藍寶石般晶透的天空融為一體,綠油油的草坪在寬闊的公路兩邊鋪展開,花壇裡亮晶晶的水珠還逗留在紅葉李上,筆直挺拔的楊樹隨風擺動發出沙沙的聲響,鳥兒們成群結隊地賣弄著清潤的嗓子,婉轉動聽的鳴叫隨風散開,在空氣裡飄揚,悠遠悠長……雨中的經開,優雅而靈動,無與倫比的美麗!

“藍天、碧水、青山”是對經開這座氣候宜人、風景優美的新城的最佳詮釋。漫步街頭,滿目秀美,綠色已成為這座城市的底色,人們漫步綠蔭下、樂在芳草間。

按下車窗,享受徐徐涼風,欣賞沿途色彩斑斕的風景,讓從雲南來渭南出差的李黎娥倍感愜意。作為一名經銷商,她每年都會來渭南出差。“渭南的變化一年勝似一年,尤其是渭南經開的路變化最大,變得寬敞了,變得更美了。”

一直在渭南中學從事教學工作的姜小衛對這種變化深有感觸。因為,學校旁邊栽種的250畝櫻花林、100余畝常綠雪松讓她和許多老師的週末有了輕鬆愜意的去處。可謂花滿徑開,芬芳四溢。“剛來經開,對這裡沒什麼感覺,雖然建築比較新,但總感覺缺少城市氣息,有時候上完課想出去散個步,感覺沒什麼地方去,空空蕩蕩。但最近一兩年,變化就在身邊,綠地有了,花壇有了,能享綠景,還能賞花賞葉,空氣一下子清新了不少,心情也變得很好。”她說,剛開始來經開時有些沮喪,但現在真的不願意離開了。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進駐經開區的一企業負責人,他是這樣評價經開的:“剛開始進駐的時候,經開給我的感覺就是新和快,城新人快。人快,這裡的政府辦事效率特別高,實行全程跟蹤、並聯審批、限時辦結,主要領導親自負責,以最大的誠意、最優的服務、最強的保障,讓我們這些企業進得來、落得下、見效早、發展快。城新,就是城市建設得很好,現在更是綠城宜居,我的很多朋友也是辦企業的,我邀請他們來經開發展,他們都有了投資的衝動。”

“城市園林是生態園林、民生園林、文化園林。我們要全力打造好它,讓人民群眾享受綠蔭,享受城市發展的成果。”楊社盈說。

對市民來說,這樣的綠色是“獲得感”和“幸福感”,對經開區的一班幹部來說,則是打造綠色園林城市的“參與感”。張珂從西安建築大學畢業之後,就來到了經開區住建局工作,至今也有四五個年頭。當談起經開區的綠化美化工作,這位小夥子便來了精神,他把每一個規劃、每一張設計圖和每一種設計理念都闡述的頭頭是道。“我是特別熱愛這份工作,尤其是看著每一棵樹都能在我的見證之下成活成長壯大,我就覺得自己在幹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渺小的個體,但是當我為所站立的這片土地作出一些貢獻的時候,就覺得自己過得非常的充實有意義。這些年,看著經開變得越來越好,我的心裡除了高興還是高興,多辛苦也值了。”張珂笑著說。

渭南經開,這是一座灑滿陽光的土地,夢想的種子在這裡紮根,萬千企業在這裡成長;渭南經開,也是一艘起錨揚帆的航船,滿載著希望,用發展的速度和發展的效益,彰顯了渭南的實力。它的每一輪日出,必將孕育一個嶄新的希望,它的每一圈年輪,必將記錄跨越時空的輝煌!

“推窗見綠綠染林,出門入園園正美。半城花樹半城樓,一城風情一城春。”將是未來經開最動人的城市畫卷!

境內鄭西、大西2條高鐵,隴海、西南等6條鐵路,連霍、京昆、榆商等3條高速公路和310、108等9條國省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形成“一日經濟圈”,輻射城市達26個省。

香山大道

再看看她的“家底”。這裡資源豐富,是國家優質糧、菜、果、畜生產基地,水、電、氣供應充裕,這些都是渭南經開獨有的資源稟賦。

具備先天資質,經開決策者更注重後天培育和發掘。從建區之初到現在,管委會一班決策者就堅持高起點、高規格、高水準規劃,實施了“一帶、三軸、三心、五區、多點”的空間佈局,城區、園區、景區“三區”同建。此規劃近至2020年,人口規模為16.3萬人,建設用地規模為19平方公里;遠至2030年,人口規模為29.7萬人,建設用地規模為34平方公里。

不僅有長遠規劃的藍圖擘畫,更有落地有聲的實幹支撐,經開管委會的一班人適時提出“兩園一城”戰略,打造食品加工產業園、商貿物流產業園和聚集生物發酵產業的“中國酵素城”。隨著一班潛心經開發展的人在這片土地上揮汗如雨的耕耘和開拓,如今的經開早已華麗蛻變,青島啤酒、上海申華、四川濠吉、中墾乳業、廣東日豐、成都紅新國際、華能集團、江蘇雨潤、五得利麵粉等國內知名企業和著名品牌的入駐,為這片土地增添了光彩,也注入了全新的希望。我們似乎已經看到了經開幾十年後的風姿綽約,愈發的幹練而堅強。

讓我們來看經開區交上來的“成績單”:2016年,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完成70.66億元,同比增長16.4%,新增規上企業5戶;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0.1億元,同比增長30.3%;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23億元,同比增長53.6%。先後榮獲陝西省省級農產品加工示範園區、省級食品產業示範園區,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資、專案建設先進單位,並在2015、2016年度連續兩年獲得市委、市政府目標責任考核優秀等次。

成績代表過去,時間跨入2017年,經開的又一個大手筆拉開大幕。經開區堅持內外兼修,在抓經濟發展的同時,將城市的基礎建設和品位提升提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以綠為底色,實現“綠色崛起”,讓市民享受發展成果,獲得實在的“幸福感”。

“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城市如何可持續發展,如何舒適宜居,園林綠化作為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作用不可替代。在大力推進綠色發展的道路上,我們經開在發展理念的堅守中堅持編織綠色夢想,讓天更湛藍,水更澄碧,空氣更新鮮,氣候更宜人。今年,我們將實施綠化建設項目11個,總投資6.3億元。屆時,經開將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經開區管委會主任韋紅革信心滿滿。

簡單數字的背後意義深遠:展示出經開城市環境的變化,更詮釋著這個以工業強區的新城市與大自然日趨和諧的互動關係……堅持始終幹在實處因地制宜打造綠色宜居新城

大地回春,穿梭於經開的大街小巷,道路兩旁新綠漸濃,“軟化”了鋼筋混凝土建築的“硬朗”線條,整潔寬敞的城市幹道、錯落有致的綠化帶、精巧別致的小品景觀,將經開裝扮得格外靚麗,可謂是步移景換,如詩如畫。

曾經的城市綠化夢想在園林工作者的手中變為現實,並有著更多的綠色暢想。在香山大道,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工人們正在給道路兩旁的景觀帶栽種苗木。而採訪當天,渭富橋、渭蒲橋以及沙王大橋工地上,機械作業來來往往地穿梭於工地,施工方負責人介紹,這些城市工程都將在150天之後給全區人民一個嶄新的渭南經開。

楊社盈多次前往綠化工程現場進行調研,指出園林綠化是城市的生機,塑造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容納了很多人的情感寄託,進而成為一座城市的象徵,一草一木、一園一景所蘊含的意味都能勾連群眾的記憶。要按照“城區園林化,道路林蔭化,社區公園化”的思路和目標扎實推進。

他指出,道路綠化是連通居民區、方便市民出行的綠色通道,務必要對道路綠化進行提檔升級,將其建設成為“萬木爭春、濃蔭護夏、紅葉迎秋、冬青傲立”四季變遷的生態走廊。

“今年,我們按照草木花灌‘高低搭配、錯落有致、疏密有度、繁簡得當、特色鮮明’的要求,實施渭蒲橋、渭富橋和沙王橋的綠化工程,以及香山大道、關環大道、新城大道等主道路的全面提升工程,確保道路景觀達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色,冬有綠’的景象。在這裡面,我們綜合考慮經開的發展優勢和發展定位,著力把經開的工業發展與旅遊融合在一起,推動工業與旅遊的互生互長。”經開區管委會副書記王小平如是說。

一人智短,眾人智長。為構建出有韻律、有色彩、有層次、有品位的園林景觀,經開區住建局派出專業幹部外出考察,學習其他兄弟城市的先進經驗,為我所用,同時邀請國內知名設計公司——華藍集團和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分別對三座大橋和香山大道、新城大道進行景觀設計和改造。

當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設計師劉曉甯向我們展開三橋的圖景時,經開的嬌媚容顏觸手可及。沙王橋上的入口雕塑由“經開”兩字變形而來,流線型的構架具有了門的形態,紅褐色的金屬噴漆、中式圖案的金屬鏤空,向八方來客展現著經開的形象,也體現著渭南經開以熱情的姿態歡迎天下來客,經開的“熱情”在這裡被展示得淋漓盡致。

渭蒲橋入口的晨鐘暮鼓則令人印象深刻,核心高聳的中式景觀柱上部設計中式亭子,東側廳內設鐘,西側設鼓,用晨鐘暮鼓這種古代的報時方式來警醒現代人時間的流逝,也彰顯著經開珍視時間、努力發展、拼搏進取的精神。

正在提升改造的轉盤十字

渭富橋作為進入經開區的門戶,是外界瞭解經開區的一個重要關口。這裡高20米的標識柱尤為奪目。“這個景觀柱是上大下小的結構,立面分為三個層次,最前方金屬面板上設計曲線的紋理,與經開區入口渭河水系相互呼應,同時雕刻齒輪的造型,寓意著互補不足,攜手奮進。在最前方的面板上設計渭南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名稱與標識,寓意著區內企業在區黨工委、管委會的引領下,蓬勃向上的發展勢頭。”劉曉寧把她們的設計理念和經開的人文、歷史完全融合在一起,把經開的內涵通過這樣的設計展示給了世人。

劉曉寧說,這樣的設計理念完全源于經開區管委會一班領導的啟發,在前期的對接中,領導帶著他們跑遍了經開的角角落落,希望設計人員能完全充分的瞭解這座城市。在他們互相的交流、碰撞中,生態園林景觀是被多次提及的一個概念和內容。“生態、宜居、舒適、安心,我們要打造的是這樣的經開,要展示的也是這樣的經開。”經開區管委會主任韋紅革多次強調。

經過反復研究與溝通,設計方案終於敲定。劉曉甯向我們進一步闡釋這個方案背後的故事:“我們的設計源於這樣一個夢想,就是希望我們的子孫後代都能夠享受到我們童年時期的自然風光,渭河邊的蛙叫蟬鳴,樹林濃蔭。要實現這個夢想,打造生態的園林景觀,我們主要用了兩個手法。一個是找回記憶中的家門口,由於三個地塊位於經開的主要入口,我們就把他定義為家門口,而記憶中的家門口是有大樹、石獅等明顯的標識,我們也在設計中延續了這樣的手法,打造與經開區歷史文化相融合的大尺度景觀;第二個手法就是地域文化氣息的生態感受,選取經開最為特色鮮明的渭水為元素提取,將其拆解演變為曲線流暢的園路。曲線園路貫穿整個綠地,穿梭于林間花海之中,打造完整的森林氧吧體驗。”

三座大橋的綠化設計充分的挖掘彰顯了經開區的地域特點和文化元素,城區道路的綠化設計,則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空山水文化的設計魅力。

道路是城市的骨骼,也是城市的血脈,是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香山大道、新城大道以及關環大道是經開區重要的城市道路。“我們主要通過對經開區的景觀設計,引入先進設計理念,體現歷史文化脈絡,營造現代化城市氛圍,彰顯城市獨特魅力,打造符合‘創建森林城市’規劃要求的新型道路景觀,最終提升新城的整體形象和綜合競爭力。”在說到幾條大道的設計理念時,華藍集團設計師張三姓如是說。

“這條路是通往中國酵素城的必經之路,也是展示經開形象的視窗。我們設計的時候也是按照紐帶、連結、關懷與綻放四個理念進行設計,四個路口每一個都有其特殊的設計理念,紐帶連接著過去與未來,連結則寓意的是對經開區未來發展的暢想,而關懷主要指的是道路綠化設計中的人文關懷。綻放,以花瓣開放時的旺盛狀態,預示了經開未來發展的姿態。”華藍集團一位設計師介紹道。

在香山大道的施工現場,國槐、紅葉石楠、櫻花、國槐雪松、櫻花欒樹,正經工人們的手在這裡“安家落戶”,園林小景也就在路邊形成了。假以時日,她們將與這座城市一併成長,將她們的根深深紮進這片大地,吸收這裡的陽光和雨露,將生命與這座城融為一體,與這座城市一起,共用陽光,共擔風雨。

“在香山大道的景觀設計上,我們採取的是空山水文化中的景觀設計方式,以山為石,以沙為水,在苗木的選取手法上結合渭南本地的情況,在品種選植上採用在渭南地區成活率較高的枇杷、七葉樹、石楠球、造型松等進行培育,體現現代園林的風格。”專案施工方負責人楊戈介紹道。

在經開區,城市綠化不僅要考慮生態效益,也要考慮景觀效益,做到春有玉蘭賽海棠,夏日拂袖荷花香,秋雨敲窗銀杏黃,冬梅欲放待暖陽。各個季節、各個樹種都會展現不同的色彩和風貌,整個經開將色彩斑斕。

記者瞭解到,目前經開區住建部門正通過彩化,讓每個季節都有獨特的色彩。比如春季有玉蘭、櫻花、鬱金香等,以白色-淺紅-紅色為主色調;夏季有紫薇、木槿等,以紅色-紫紅為主色調;秋季有無患子、欒樹、銀杏等,以黃色為色調;冬季則有梅花等,豐富冬季植物景觀。

和經開區合作了這麼長時間,華藍集團設計師朱偉說:“在經開區幹事業,我們覺得非常有心勁,最讓我感動的就是經開區一班領導幹部了,我們在施工現場時,他們在現場,我們下班回去了,他們還在現場。有一次我們忙完都晚上八點多了,想說再去住建局看看,跟領導商量一個圖紙,就給局長打了個電話,局長二話沒說,就說在辦公室等我們。我們趕過去之後,討論設計圖的修改都討論到晚上十一點了。他們身上那種特別能拼的精神太感染人了。”

是啊,美麗經開的背後怎麼能離開這麼一群拼命為經開幹事創業的幹部呢?他們不舍晝夜,只爭朝夕,用不折不扣的實幹精神和敢於拼命的擔當精神,詮釋著全區上下追趕超越應有的精氣神,不斷引領著經開發展的新高度。用心添綠滿城擁翠讓市民共用“綠色幸福”

建成後的渭蒲橋北側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初春,信步經開,偶遇一場春雨,雨絲飄飄揚揚地灑落著,像是無數蠶娘吐出的銀絲,蕩漾在半空中,為整個經開區披上了一層迷迷漫漫的輕紗。

輕撩紗幔,一幅動人的畫卷在我們面前展開:紅白相間的高樓大廈與藍寶石般晶透的天空融為一體,綠油油的草坪在寬闊的公路兩邊鋪展開,花壇裡亮晶晶的水珠還逗留在紅葉李上,筆直挺拔的楊樹隨風擺動發出沙沙的聲響,鳥兒們成群結隊地賣弄著清潤的嗓子,婉轉動聽的鳴叫隨風散開,在空氣裡飄揚,悠遠悠長……雨中的經開,優雅而靈動,無與倫比的美麗!

“藍天、碧水、青山”是對經開這座氣候宜人、風景優美的新城的最佳詮釋。漫步街頭,滿目秀美,綠色已成為這座城市的底色,人們漫步綠蔭下、樂在芳草間。

按下車窗,享受徐徐涼風,欣賞沿途色彩斑斕的風景,讓從雲南來渭南出差的李黎娥倍感愜意。作為一名經銷商,她每年都會來渭南出差。“渭南的變化一年勝似一年,尤其是渭南經開的路變化最大,變得寬敞了,變得更美了。”

一直在渭南中學從事教學工作的姜小衛對這種變化深有感觸。因為,學校旁邊栽種的250畝櫻花林、100余畝常綠雪松讓她和許多老師的週末有了輕鬆愜意的去處。可謂花滿徑開,芬芳四溢。“剛來經開,對這裡沒什麼感覺,雖然建築比較新,但總感覺缺少城市氣息,有時候上完課想出去散個步,感覺沒什麼地方去,空空蕩蕩。但最近一兩年,變化就在身邊,綠地有了,花壇有了,能享綠景,還能賞花賞葉,空氣一下子清新了不少,心情也變得很好。”她說,剛開始來經開時有些沮喪,但現在真的不願意離開了。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進駐經開區的一企業負責人,他是這樣評價經開的:“剛開始進駐的時候,經開給我的感覺就是新和快,城新人快。人快,這裡的政府辦事效率特別高,實行全程跟蹤、並聯審批、限時辦結,主要領導親自負責,以最大的誠意、最優的服務、最強的保障,讓我們這些企業進得來、落得下、見效早、發展快。城新,就是城市建設得很好,現在更是綠城宜居,我的很多朋友也是辦企業的,我邀請他們來經開發展,他們都有了投資的衝動。”

“城市園林是生態園林、民生園林、文化園林。我們要全力打造好它,讓人民群眾享受綠蔭,享受城市發展的成果。”楊社盈說。

對市民來說,這樣的綠色是“獲得感”和“幸福感”,對經開區的一班幹部來說,則是打造綠色園林城市的“參與感”。張珂從西安建築大學畢業之後,就來到了經開區住建局工作,至今也有四五個年頭。當談起經開區的綠化美化工作,這位小夥子便來了精神,他把每一個規劃、每一張設計圖和每一種設計理念都闡述的頭頭是道。“我是特別熱愛這份工作,尤其是看著每一棵樹都能在我的見證之下成活成長壯大,我就覺得自己在幹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渺小的個體,但是當我為所站立的這片土地作出一些貢獻的時候,就覺得自己過得非常的充實有意義。這些年,看著經開變得越來越好,我的心裡除了高興還是高興,多辛苦也值了。”張珂笑著說。

渭南經開,這是一座灑滿陽光的土地,夢想的種子在這裡紮根,萬千企業在這裡成長;渭南經開,也是一艘起錨揚帆的航船,滿載著希望,用發展的速度和發展的效益,彰顯了渭南的實力。它的每一輪日出,必將孕育一個嶄新的希望,它的每一圈年輪,必將記錄跨越時空的輝煌!

“推窗見綠綠染林,出門入園園正美。半城花樹半城樓,一城風情一城春。”將是未來經開最動人的城市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