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劉建宏:如果失去了希望和努力,永遠不可能扳回比賽|人間

體育產業生態圈www.ecosports.cn

三年的體育產業經歷,讓劉建宏從一個旁觀者成為真正的親歷者。

這位元趕上了電視、互聯網兩次產業變革的知名體育媒體人,在不同的時間做出了相同的選擇。生態圈此次專訪劉建宏,希望通過他的講述與反思,還原時代變遷下的體育人生,呈現產業進程中的點滴記憶。是非成敗轉頭空,但這個過程中他所積累的經驗,對這個行業來說依舊是寶貴的財富。

文 | 吳 嘉偉

約訪劉建宏,原本我們沒有抱很大的希望。

畢竟,處在風口浪尖的樂視體育是繞不開的話題。有一種擔心是,他會認為這樣的採訪是去撕開傷疤,然後試圖從中探究一二,不論出於什麼目的。

但讓我們多少感到意外的是,他接受了採訪邀請,並且把地點安排在了樂視體育的辦公室。

這反倒讓我緊張起來,說什麼,問什麼,聊什麼……在樂視體育上半年B+輪融資發佈會以後,相關高層極少對外發聲,近乎處於一種靜默狀態。

採訪當天,北京刮著大風,寒冷的天氣與我們見面的環境有幾分契合。低調、樸素、隱秘,只有透過那工業風、冷冰冰的玻璃大門,看到牆上“LeSports”的標誌時,才把我拉回到了現實之中。

員工們依然秩序井然地忙碌著,工位上擺放著多台氣派的70寸樂視TV,

記錄著樂視體育的輝煌歲月。因為提前到了半小時,劉建宏還在開著會。而我則坐在這裡,回憶起劉建宏帶給足球迷的快樂回憶,以及過去三年他那過山車一般的創業歲月。

一. 上半場的喜悲

眼前的劉建宏,一身鮮紅的外套,卻難掩疲憊。

在簡單寒暄後,我先問他最近在忙些什麼,沒成想這個問題卻讓我倆都露出了尷尬的笑容。在猶豫了幾秒後,他謹慎說到:“忙自己的事唄,

正在思考公司的轉型,也在為轉型做架構和人員的調整,應該說調整基本快完成了。”

也許感覺到了這個話題的尷尬,有著20多年媒體經歷的“老司機”很快開始掌握了交流的主動權,回憶起了自己的早期職業生涯,以及創業的種種感悟。

青蔥歲月,照片中你能認出幾位?

1996年,28歲的劉建宏離開石家莊來到北京闖蕩。面對陌生的環境,面對不可預知的未來,他搏上了一切。

“那時不怕失敗,但也非常忐忑。”90年代電視行業的大爆發讓劉建宏這樣的年輕人看到了希望。他覺得自己非常幸運,能夠趕上這次機會,他稱為這是必須要有的天時。“1993年央視有了《東方時空》,1995年體育頻道開播,這些是吸引我們很重要的條件。來北京如果沒有這些,可能就去幹別的事情了。”

即便當年在央視只是臨時身份,但《足球之夜》的快速成長,讓他一直堅持了下來。這檔在當時時間最長的體育直播專欄節目,從開播到成為現象級欄目,在中國體育觀眾的記憶中,早已超越了一個節目的含義。

“《足球之夜》的快速發展,讓我忽略了很多東西,不太在意其他的環節,真的是全身心投入,偶爾才會想起自己還是一個臨時的身份,以及未來會怎麼樣。”第一次“北漂”帶來的成就感,讓他相信如果這樣幹下去,一切都會好的,何況還有年輕的資本。

《足球之夜》有劉建宏北漂初年的美好回憶

他非常享受體育帶給他的快樂,相比普通的新聞資訊,體育內容更有溫度,與觀眾的情感連接更深厚。“中國女排贏了,我喜歡的球隊贏了,體育帶給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他認為體育就是濃縮的人生,把悲歡離合演繹成勝負,也相信每個人都能在體育裡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但好景不長,中國足球在2002年世界盃後出現頹勢,聯賽也相繼爆發諸多問題,觀眾對中國足球倍感失望,失去耐心。足球的關注度下降,節目的影響力自然也隨之下降。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的逐步崛起,也讓在央視呆了近20年的的劉建宏,又一次蠢蠢欲動。

從央視離職投身互聯網創業的原因,儘管他已對外多次提及,但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和境遇下,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總會有所變化。

我也在劉建宏“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過很多次了”的質疑下,耐心等待他的回復。

“我是想嘗試新東西,畢竟呆了18年,在央視能做的事情也就這些了,我不想以這種方式看到自己的未來,我更願意到產業的核心區域去看一下。”

面對從媒體人到創業者、管理者的轉型,劉建宏並不困惑於此,剛剛度過50歲生日,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他很清楚自己的改變。“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到了現在這個年齡,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很多問題都已經想到,否則也不配出來創業。”

劉建宏推出新書《上半場》,一眾朋友前來捧場

但投身互聯網的這次創業經歷卻讓他刻骨銘心。他第一次深刻意識到先生存下去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並且在創業型的公司裡,還得不斷地反思、學習、修正自己的管理。

直到現在,他覺得管理依然是自己需要不斷學習的一門課程。“這一堂創業課,經歷過很風光的時刻,也經歷過很煎熬的時期,到現在我仍在絞盡腦汁,使盡渾身解數想把這個公司和企業救出來,不管能否成功,都是一次很難得的人生體驗。”

二. 創業轉型的疲憊

在今年5月份的樂視體育B+輪融資發佈會上,成立戰略發展委員會,開發體育小鎮等一系列舉措,都在向外界傳遞著“升級轉型”的理念,但在那之後,樂視體育似乎又陷入了偃旗息鼓之中。

延伸閱讀:B+輪融資估值240億,一文複盤樂視體育功過得失

“在新的位置上,我一直告誡自己要忘記曾經的成功經驗,因為互聯網畢竟完全不同于傳統媒體。但兩者之間也確實存在著許多共性。”談及這幾年的創業經歷,劉建宏給我們分享了不少感悟與收穫。

首先一個感悟,是發現版權這條道路走得很不容易,讓他清楚地認識到現在需要面對的問題和困難都有哪些,也讓他重新認識了行業。“腦子一熱,當時覺得前途無比光明,走過這條路之後,才知道哪裡不容易。只有切身體會,真正參與其中的人才能夠理解。”

當然,劉建宏並不認同這樣的選擇是“腦子一熱”,也表示自己並不後悔。在他看來,政策在當時並不是十分明朗,而因為“46號檔”的出臺,讓資本普遍看好體育產業,帶動著體育快速發展。而資本裹挾著體育前進的速度,這種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也包括他在內。

回憶起當年在互聯網體育內容方面做出的努力,譬如一場比賽開闢多路解說、F1六路信號直播這些當時在業界頗具影響力的嘗試,從言語中依然能感受到他對樂視體育取得成績的肯定。

但當談到“內容變現”這個行業難題時,劉建宏的態度又變得謹慎:“早晚有一天需要攻克這個事情,目前這個模式是沒辦法盈利的,哪怕平臺流量再大,用戶再多,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多少體育用戶,有多大的付費能力,實際上這種高價獲得大版權,陷入到持續虧損的惡性循環,這條路目前看是走不通了。”

樂視體育曾經在囊獲一眾版權時推出了590元一年的會員

經歷了過去三年體育產業的潮起潮落,劉建宏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我不覺得目前能走得通,現在的體育市場環境,還沒有達到收割的階段。”在他看來,視頻內容只是從電視螢幕遷移到了互聯網、移動端而已,這僅僅是完成了信號的遷移,技術的反覆運算,但模式仍然沒有創新。

“電視是通過廣告,收視費等盈利,互聯網則是依靠流量。”劉建宏補充道,“再加上會員的概念,本質上是一樣的,並沒有在電視的基礎上有任何互聯網屬性的創新。”

劉建宏回憶說,在起初設計樂視體育發展的時候,尤其從體育媒體平臺這個角度出發,只能承認大版權帶來流量,通過流量再變現的這套基本邏輯。但後來激烈的中國式競爭,導致版權的價格炒得奇高,每個平臺都苦不堪言。

所以,他也寄希望行業可以冷靜下來,減少惡性的競爭,可以坐下來談一談合作,共同平衡這個市場。但他同時也說到,“我不認為我們具備這個能力,這不僅僅是體育這行,是中國整體產業市場的發育還不成熟。”在他看來,行業回歸理性與合作,只能期待未來。

無疑,樂視體育也為行業培養了眾多人才

不過,在對版權的思考之外,劉建宏也特別談到了有關人才的問題。他表示,伴隨著平臺的成長,非常高興的看到樂視體育挖掘、培養、塑造了一批優秀的記者、編輯和主持人,這讓他感到非常欣慰。“未來不管他們身在何處,他們都會記得這裡才是他們事業真正起步的地方。”

三. 冷暖自知

不過,樂視體育在遇到危機後,從高層到基層出現了大量員工離職情況。雖然也偶有劉建宏離職的流言傳出,但他卻一直堅持至今。

“可能這是體育帶給我的啟示吧,如果失去了希望和努力,是永遠不可能扳回比賽的。”面對如今的困境和心理落差,他坦言自己投身創業時就已經做好了準備,也想過要有幾年的苦日子。只是沒有想到“46號檔”帶來的市場熱度,讓他們從慢跑行軍的狀態一下子進入到衝刺,到現在仍心有餘悸。

在整個採訪中,他也表示體育是一個慢產業,未來的成長空間很大,但速度不會那麼快,需要一點點地耕耘和積累,而且他還強調“慢”的概念是自己先提出來的。作為採訪者隱約能感覺到,他在努力證明作為一個過來人曾給行業留下的寶貴財富。

熱愛慢跑的劉建宏

“雖然我們沒有版權了,但是並不妨礙其它平臺播出這些內容,觀眾獲取內容的管道更多了,可以隨時去看喜歡的體育內容,這就是變化。”劉建宏驚歎著資本説明中國體育實現了產業格局的改變。

過去,互聯網只是電視媒體的補缺,電視上看比賽,在互聯網議論比賽。而現在格局打破,觀眾的所有行為都可以在互聯網完成。他沒有想到短短的兩三年,就讓用戶看到互聯網也可以很好的傳播體育。

有意思的是,劉建宏口中的格局變化,是不是也意味著他老東家的壟斷格局被互聯網打破,劉建宏很嚴肅地糾正我的說法,更說到“你這是要挑撥我和老東家的關係啊”。

在他看來,這不是誰打破誰,是時代與發展的問題,這是媒體形態的變化,媒體自身的進步。他表示無法預測未來互聯網對體育的改變,但他相信互聯網的發展會加速體育行業去彌補缺陷。

如今失去版權,行業裡的人都在觀望著樂視體育下一步會做些什麼,仿佛沒有了中超、英超,樂視體育就活不下去。

“很多人不看這些比賽也能活得很好啊!”劉建宏提高了聲調,似乎在反擊行業裡的質疑聲。他也透露,轉型中的樂視體育,短時間不會再回到大版權的競爭格局,將從其他方向切進。“現在大眾體育,業餘比賽,各個省市的體育專案很多,大平臺容納能力再強,也不可能把所有賽事都壟斷。中國體育市場這麼大,應該有幾家平臺為這麼多體育使用者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

但這樣做,也就意味著劉建巨集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重新開始。已經50歲的他,還能堅持下去嗎?他就真的不曾想過離開?

三年的體育產業經歷,讓劉建宏從一個旁觀者成為商業比賽場上的運動員,身臨其境,冷暖自知。

在母校人大80周年校慶上,劉建宏參與了足球比賽

採訪臨近結束時,他仍不忘記體育帶給他的快樂與成就。“我的主要精力還是會放在體育,過去主要是媒體服務説明大家,今後也許會有更多的方式,我一直覺得做體育挺好的。”

當我最終問他創業的這幾年累不累時,他則一點也沒有猶豫地說:

“累,特別累......”

《人間》,是體育產業生態圈推出的一檔體育人物紀實欄目。從時代風口上的弄潮兒,到兢兢業業的普通人,在體育產業奔湧的時代浪潮裡,我們力圖還原每一個人物最真實的面貌,因為正是無數個他們,最終構成了行業的全貌。

這裡有喜有憂,有笑有淚。如果您或身邊的朋友願意分享一段經歷,不妨通過後臺留言聯繫我們,不論是平凡世界抑或是英雄史詩,生態圈願意成為這段故事的記錄者。

體育產業生態圈www.ecosports.cn原創稿件,歡迎轉發,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尋求轉載請添加圈哥微信(ID:tiyuchanyeco)

可能就去幹別的事情了。”

即便當年在央視只是臨時身份,但《足球之夜》的快速成長,讓他一直堅持了下來。這檔在當時時間最長的體育直播專欄節目,從開播到成為現象級欄目,在中國體育觀眾的記憶中,早已超越了一個節目的含義。

“《足球之夜》的快速發展,讓我忽略了很多東西,不太在意其他的環節,真的是全身心投入,偶爾才會想起自己還是一個臨時的身份,以及未來會怎麼樣。”第一次“北漂”帶來的成就感,讓他相信如果這樣幹下去,一切都會好的,何況還有年輕的資本。

《足球之夜》有劉建宏北漂初年的美好回憶

他非常享受體育帶給他的快樂,相比普通的新聞資訊,體育內容更有溫度,與觀眾的情感連接更深厚。“中國女排贏了,我喜歡的球隊贏了,體育帶給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他認為體育就是濃縮的人生,把悲歡離合演繹成勝負,也相信每個人都能在體育裡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但好景不長,中國足球在2002年世界盃後出現頹勢,聯賽也相繼爆發諸多問題,觀眾對中國足球倍感失望,失去耐心。足球的關注度下降,節目的影響力自然也隨之下降。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的逐步崛起,也讓在央視呆了近20年的的劉建宏,又一次蠢蠢欲動。

從央視離職投身互聯網創業的原因,儘管他已對外多次提及,但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和境遇下,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總會有所變化。

我也在劉建宏“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過很多次了”的質疑下,耐心等待他的回復。

“我是想嘗試新東西,畢竟呆了18年,在央視能做的事情也就這些了,我不想以這種方式看到自己的未來,我更願意到產業的核心區域去看一下。”

面對從媒體人到創業者、管理者的轉型,劉建宏並不困惑於此,剛剛度過50歲生日,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他很清楚自己的改變。“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到了現在這個年齡,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很多問題都已經想到,否則也不配出來創業。”

劉建宏推出新書《上半場》,一眾朋友前來捧場

但投身互聯網的這次創業經歷卻讓他刻骨銘心。他第一次深刻意識到先生存下去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並且在創業型的公司裡,還得不斷地反思、學習、修正自己的管理。

直到現在,他覺得管理依然是自己需要不斷學習的一門課程。“這一堂創業課,經歷過很風光的時刻,也經歷過很煎熬的時期,到現在我仍在絞盡腦汁,使盡渾身解數想把這個公司和企業救出來,不管能否成功,都是一次很難得的人生體驗。”

二. 創業轉型的疲憊

在今年5月份的樂視體育B+輪融資發佈會上,成立戰略發展委員會,開發體育小鎮等一系列舉措,都在向外界傳遞著“升級轉型”的理念,但在那之後,樂視體育似乎又陷入了偃旗息鼓之中。

延伸閱讀:B+輪融資估值240億,一文複盤樂視體育功過得失

“在新的位置上,我一直告誡自己要忘記曾經的成功經驗,因為互聯網畢竟完全不同于傳統媒體。但兩者之間也確實存在著許多共性。”談及這幾年的創業經歷,劉建宏給我們分享了不少感悟與收穫。

首先一個感悟,是發現版權這條道路走得很不容易,讓他清楚地認識到現在需要面對的問題和困難都有哪些,也讓他重新認識了行業。“腦子一熱,當時覺得前途無比光明,走過這條路之後,才知道哪裡不容易。只有切身體會,真正參與其中的人才能夠理解。”

當然,劉建宏並不認同這樣的選擇是“腦子一熱”,也表示自己並不後悔。在他看來,政策在當時並不是十分明朗,而因為“46號檔”的出臺,讓資本普遍看好體育產業,帶動著體育快速發展。而資本裹挾著體育前進的速度,這種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也包括他在內。

回憶起當年在互聯網體育內容方面做出的努力,譬如一場比賽開闢多路解說、F1六路信號直播這些當時在業界頗具影響力的嘗試,從言語中依然能感受到他對樂視體育取得成績的肯定。

但當談到“內容變現”這個行業難題時,劉建宏的態度又變得謹慎:“早晚有一天需要攻克這個事情,目前這個模式是沒辦法盈利的,哪怕平臺流量再大,用戶再多,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多少體育用戶,有多大的付費能力,實際上這種高價獲得大版權,陷入到持續虧損的惡性循環,這條路目前看是走不通了。”

樂視體育曾經在囊獲一眾版權時推出了590元一年的會員

經歷了過去三年體育產業的潮起潮落,劉建宏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我不覺得目前能走得通,現在的體育市場環境,還沒有達到收割的階段。”在他看來,視頻內容只是從電視螢幕遷移到了互聯網、移動端而已,這僅僅是完成了信號的遷移,技術的反覆運算,但模式仍然沒有創新。

“電視是通過廣告,收視費等盈利,互聯網則是依靠流量。”劉建宏補充道,“再加上會員的概念,本質上是一樣的,並沒有在電視的基礎上有任何互聯網屬性的創新。”

劉建宏回憶說,在起初設計樂視體育發展的時候,尤其從體育媒體平臺這個角度出發,只能承認大版權帶來流量,通過流量再變現的這套基本邏輯。但後來激烈的中國式競爭,導致版權的價格炒得奇高,每個平臺都苦不堪言。

所以,他也寄希望行業可以冷靜下來,減少惡性的競爭,可以坐下來談一談合作,共同平衡這個市場。但他同時也說到,“我不認為我們具備這個能力,這不僅僅是體育這行,是中國整體產業市場的發育還不成熟。”在他看來,行業回歸理性與合作,只能期待未來。

無疑,樂視體育也為行業培養了眾多人才

不過,在對版權的思考之外,劉建宏也特別談到了有關人才的問題。他表示,伴隨著平臺的成長,非常高興的看到樂視體育挖掘、培養、塑造了一批優秀的記者、編輯和主持人,這讓他感到非常欣慰。“未來不管他們身在何處,他們都會記得這裡才是他們事業真正起步的地方。”

三. 冷暖自知

不過,樂視體育在遇到危機後,從高層到基層出現了大量員工離職情況。雖然也偶有劉建宏離職的流言傳出,但他卻一直堅持至今。

“可能這是體育帶給我的啟示吧,如果失去了希望和努力,是永遠不可能扳回比賽的。”面對如今的困境和心理落差,他坦言自己投身創業時就已經做好了準備,也想過要有幾年的苦日子。只是沒有想到“46號檔”帶來的市場熱度,讓他們從慢跑行軍的狀態一下子進入到衝刺,到現在仍心有餘悸。

在整個採訪中,他也表示體育是一個慢產業,未來的成長空間很大,但速度不會那麼快,需要一點點地耕耘和積累,而且他還強調“慢”的概念是自己先提出來的。作為採訪者隱約能感覺到,他在努力證明作為一個過來人曾給行業留下的寶貴財富。

熱愛慢跑的劉建宏

“雖然我們沒有版權了,但是並不妨礙其它平臺播出這些內容,觀眾獲取內容的管道更多了,可以隨時去看喜歡的體育內容,這就是變化。”劉建宏驚歎著資本説明中國體育實現了產業格局的改變。

過去,互聯網只是電視媒體的補缺,電視上看比賽,在互聯網議論比賽。而現在格局打破,觀眾的所有行為都可以在互聯網完成。他沒有想到短短的兩三年,就讓用戶看到互聯網也可以很好的傳播體育。

有意思的是,劉建宏口中的格局變化,是不是也意味著他老東家的壟斷格局被互聯網打破,劉建宏很嚴肅地糾正我的說法,更說到“你這是要挑撥我和老東家的關係啊”。

在他看來,這不是誰打破誰,是時代與發展的問題,這是媒體形態的變化,媒體自身的進步。他表示無法預測未來互聯網對體育的改變,但他相信互聯網的發展會加速體育行業去彌補缺陷。

如今失去版權,行業裡的人都在觀望著樂視體育下一步會做些什麼,仿佛沒有了中超、英超,樂視體育就活不下去。

“很多人不看這些比賽也能活得很好啊!”劉建宏提高了聲調,似乎在反擊行業裡的質疑聲。他也透露,轉型中的樂視體育,短時間不會再回到大版權的競爭格局,將從其他方向切進。“現在大眾體育,業餘比賽,各個省市的體育專案很多,大平臺容納能力再強,也不可能把所有賽事都壟斷。中國體育市場這麼大,應該有幾家平臺為這麼多體育使用者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

但這樣做,也就意味著劉建巨集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重新開始。已經50歲的他,還能堅持下去嗎?他就真的不曾想過離開?

三年的體育產業經歷,讓劉建宏從一個旁觀者成為商業比賽場上的運動員,身臨其境,冷暖自知。

在母校人大80周年校慶上,劉建宏參與了足球比賽

採訪臨近結束時,他仍不忘記體育帶給他的快樂與成就。“我的主要精力還是會放在體育,過去主要是媒體服務説明大家,今後也許會有更多的方式,我一直覺得做體育挺好的。”

當我最終問他創業的這幾年累不累時,他則一點也沒有猶豫地說:

“累,特別累......”

《人間》,是體育產業生態圈推出的一檔體育人物紀實欄目。從時代風口上的弄潮兒,到兢兢業業的普通人,在體育產業奔湧的時代浪潮裡,我們力圖還原每一個人物最真實的面貌,因為正是無數個他們,最終構成了行業的全貌。

這裡有喜有憂,有笑有淚。如果您或身邊的朋友願意分享一段經歷,不妨通過後臺留言聯繫我們,不論是平凡世界抑或是英雄史詩,生態圈願意成為這段故事的記錄者。

體育產業生態圈www.ecosports.cn原創稿件,歡迎轉發,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尋求轉載請添加圈哥微信(ID:tiyuchanyeco)